(3)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
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什么都要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時電插座、煤氣開關也是他們探究的對象,一點不懂其危險性,有時好好的玩具也要拆開來看看,甚至會損壞貴重的家用電器。如果此時父母僅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許或不予理睬,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而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自己的主張了,大人給他的自主權也要隨之增多。兩三歲時,孩子正處于第一反抗期。
“兒子5歲了,不知為什么,他總是跟我唱對臺戲,我讓他往東,他卻偏要往西。我讓他擦鼻涕,他卻偏把鼻涕弄到臉上,”一位媽媽苦惱地訴說著,“3歲前,兒子挺乖的,隨著他一天天地長大,照理說應該更乖,可這兒子卻變得越來越固執任性,你說‘寶寶,到媽媽這兒來’,他偏說‘不去’。這孩子簡直在朝壞的方面發展……”
獨立的需求不是“任性”,真正的任性是孩子一味地在物質或金錢方面提出要求。孩子叛逆的表現是自我的發展,他希望能自己體驗“我自己來”的感覺。不甘心生活在父母這個“別動”,那個“不許”的規則底下。如果將你無微不至的照看比喻成蛋殼的話,他現在就是脫了殼的小雞。5歲的這場危機,標志著孩子不再是嬰兒,他是“兒童”了!如果一切包辦或一味地訓斥、懲罰,只會讓孩子遇事縮手縮腳、強拗偏執,父母只有適度地放松,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個勝利者,參與者和主宰者!
3.離家出走,家里的世界很無奈
青春期的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也許單一、也許復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對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無法解脫,于是一走了之。
未成年人離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避免未成年人離家出走,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已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離家出走或準備出走的孩子,不要再做蠢事。同時,引起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離家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也許單一、也許復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對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無法解脫,于是一走了之。事實上,離家出走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新的挫折和壓力,甚至是災難,但這又是年少無知的孩子不能預測的。
心理學家對離家出走的孩子作過分析,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向往型、逃避型、報復型、盲從型。
離家出走的孩子以初中學生為主,男孩居多,也有女孩。之所以會導致這一行為,既有他們青春發育期的心理變化的原因,也有家長教育不當的原因。
從孩子方面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開始從心理上依附父母,發展為獨立意向強烈。他們獨立活動的愿望日益強烈,迫切要求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誼。如果家長還像從前那樣對待他們,動輒打罵便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以至發展到出走。
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強,而實際的知識水平不高,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受到社會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響,并在其引誘下走上邪路。
就家長而言,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家長對孩子或百依百順,放任驕縱;或以絕對權威自居,稍不合意,非打即罵,從而加深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這種溺愛與痛恨共同作用的結果,最終釀成了孩子離家出走的苦酒。
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復雜的,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歸納起來,其原因在于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從學生角度看,還有心理因素、青春期因素、成長因素等。未成年人離家出走與家庭、社會和個人有密切的關系,關系最大的是家庭。據調查,20%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的學習處在被監控督促之下,壓力大、興趣低。還有17%的孩子常因不聽話遭受父母斥責、打罵,由于長期的壓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現矛盾沖突。還有10%以上的孩子處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離異,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無法溝通,有問題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幫助,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離家出走都有關系。
從以下幾種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的原因中,剖析其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逃避懲罰
未成年人自尊心很強,最怕在同學面前丟面子、“掉價”。有的學生一旦在校犯了錯誤,老師通常要求家長共同教育,但一般學生都不愿意自己的錯誤讓家長知道,既害怕學校處分又怕家長斥責。這時家長如果處理不當,給未成年人施加精神壓力,當精神壓力超出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時,他們便會選擇離家出走,出現到外邊暫避風頭的行為。
(2)賭氣逞能
未成年人正處在青春發育期,成人意識增強,他們往往用自己的行為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有能力也有本領管理自己,不愿聽家長喋喋不休的嘮叨,尤其不愿意別人當面挖苦自己,賭氣到外面闖蕩,夢想有一天混出個樣子來給家長或給周圍的人看,想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耐。
(3)尋師求藝、講哥們兒義氣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開始形成,但還很差,往往良莠不分,不健康的東西最容易感染他們,使他們執迷不悟,做出許多蠢事來。有的未成年人受某些電影、電視或武俠小說的影響,一心想學武練功,于是離家出走,外出尋師求藝。未成年人最容易講義氣,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寧肯不服從父母和老師,也不愿違背伙伴的意見。有的未成年人本人并不想離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錯誤要出走,為了表示夠朋友義氣,也就陪著走一遭。此時,作為家長應正確引導,及時與老師聯系共同教育未成年人。
(4)厭學尋樂
由于個別家長片面看重學習成績,不重視未成年人的心理變化和學習習慣的培養;由于有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很差,又缺乏學習的動力,對學習不感興趣,厭煩讀書,學不會也不想學。這就導致孩子出現厭學尋樂的思想,有時便幾個人一起出走,到處游山玩水瞎逛一圈。這樣的未成年人,多半是基礎差,年齡大,家里有錢,家長管教不力,本人膽大。
(5)威脅家長
有的學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對家長逼迫學習過緊而產生反感,于是恐嚇或威脅家長而出走。有的學生直接跟家長講“你再老是批評我,我就出走”以此威脅家長。有的學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學家住幾天,制造一種緊張氣氛,使家長屈服。
(6)消極逃避
有的未成年人在家得不到家長的關心愛護,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得不到同學的信任,便會產生悲觀情緒,產生消極逃避的思想而離家出走。
(7)厭惡家庭
家庭不和,父母爭吵、分居、離婚會使孩子感到難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他們為了彌補在家庭中失去的溫暖,解除心中的煩悶,滿足內心的需要就會到相似環境的同伴中去尋求溫暖和愛。他們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語言,他們常會在一起計劃離家出走獨立生活來改善處境,他們在這種心理的觸動下,在某件不順心的事件的觸發下就會離家出走,以擺脫不利環境。
(8)過分溺愛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但經常控制孩子的活動,使孩子覺得處處受限制,只有離家出走尋求真正的自由。有一個出走回來的孩子說,我爸媽對我好得讓我受不了,我讀書他們去接送,在家里不準我做任何事,飯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們夾,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樣非常難過,所以逃出家庭。魯迅說:當一個人過分溺愛孩子時,他的愛便是反人類的。
以上談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危害和原因,下面再說說家長怎樣預防孩子出走或遇到孩子出走的情況家長該怎么辦。
(1)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不少家長的潛意識里,仍然受君臣父子、尊卑有別的封建思想影響,認為和子女交朋友“沒老沒少”,不成體統。少年思維活躍,有許多話想向人傾訴,如果放下家長架子,和子女平等相處,彼此能推心置腹地進行交談,子女就會將你現為知己,無話不談,少年的煩惱就可在交談中得到緩解、消除,也就不會離家出走。
(2)幫助孩子尋找有益的同齡朋友
雖說家長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有時并不被孩子認可。相反,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煩惱告訴給同齡朋友。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交同齡朋友。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受壞朋友的影響,不允許孩子交朋友,敵視孩子的伙伴,不斷告誡孩子人世間有多么險惡多么丑陋。這種做法無疑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陰影,封鎖了孩子與同伴交流的渠道。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應主動與孩子交談,安撫他們的低落情緒。如果動輒打罵、諷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對家長說心里話了。這樣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內心的憂傷無處訴說,對生活產生悲觀情緒,最終走向逃避。
(4)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
一般情況下,少年在出走之前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變得魂不守舍,經常走神兒,兩眼發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兒;有的孩子則吞吞吐吐,做事情猶豫遲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態,變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上述情況,都可能是孩子準備出走的先兆,如果家長馬虎大意,不能及時發現這些預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措手不及。
(5)妥善處理離家歸來的孩子
孩子出走被找回來之后,既不能打罵恐嚇又不能不聞不問。打罵恐嚇可能使孩子再次出走。同樣,如果家長因怕孩子再次出走而不敢說不敢問,甚至百依百順,孩子則可能一出走要挾家長,變得任性、驕橫。
(6)把心理咨詢的電話號碼告訴他們,教會他們向社會傾訴煩惱,尋求幫助
如今,電話心理咨詢這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方式,既可為咨詢者保密,又可避免當面對話、羞于出口的尷尬,而且又是免費服務。只要打個電話,便會有人聽你訴說,為你解憂。中國青年報的“青年熱線”,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電話,以及全國各地北京的中小學生咨詢電話,“志華朋友”熱線,這些心理咨詢機構都可以為少年服務。家長如果能把這些電話號碼告訴孩子,他們就多了一個不見面的朋友,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4.我愛發脾氣
孩子能夠充分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孩子心理發育健康的標志之一。
我女兒今年9歲,原來脾氣不錯,也很聽話,可近年來,動不動就與我頂嘴,有時比我還兇。叫她把自己的書桌、床鋪收拾一下,她卻不耐煩地說:“煩死了,真啰唆!”好好跟她說:“電視不要看得太多,功課要做好。”她卻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該怎么做。”然后,依舊我行我素。總之,她感覺很煩,我們也很惱,真不知道我現在該怎么辦。
情緒沖動、自控力差,嚴格地說是指因情感特別強烈,理性易失控的心理現象。不會控制情緒的孩子往往會做出一些未加考慮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往往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課上會影響老師上課,課間又會與同學發生爭吵、產生沖突。盡管事后與他們分析,他們會表示后悔,但他們在事前很少考慮后果,遇事全憑一時沖動。
這種性格在孩子身上表現為因為某件小事就使自己的情緒處于激動狀態。例如當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現自己認為不合理的情況,或受人惡意中傷時就容易爆發,產生沖動,輕者大喊大叫,動手打人,嚴重者可能對生活悲觀失望,產生輕生的念頭。
顯而易見,沖動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處在這種狀態下時,孩子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與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力都會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氣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情緒沖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年幼的孩子,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雖然都有發展,但興奮過程仍占優勢,導致由于一些細微小事就能引起其強烈的情感反應,所以在行為上容易引起激奮,又不能約束自己,從而發生沖動行為。
第二,因為孩子年齡小,知識貧乏且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他們的情感是不穩定的,遇到喜歡的就愉快,遇到厭惡的就不高興,不能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感。
第三,個別兒童從小嬌生慣養,心理發展不平衡,導致了任性暴躁、容易沖動的性格。或是因為常常受到父母打罵,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會出現沖動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往往會跟父母糾纏一段時間。很多父母為避免麻煩,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但這樣只會間接鼓勵孩子用發脾氣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時父母一味遷就、忍讓并不可取。
面對好沖動、愛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