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討厭媽媽
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數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數是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
日本作家酒井駒子有一部作品叫《我討厭媽媽》,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小兔子,他說他討厭媽媽星期天早上賴床,不準備早餐給他吃。他討厭媽媽總是一直看連續劇,卻不許他看漫畫。他討厭媽媽一直催促他動作快一點,自己卻老是與朋友聊天聊很久。他討厭媽媽常常忘了洗衣服,害他穿著昨天穿過的襪子上幼兒園。讓他最討厭的居然是——媽媽說等他長大后也不能跟他結婚。雖然聽起來有些幼稚,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也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
“我不要你做我媽媽了,以后我不要你管。”前兩天,一位母親向我們反映,她發現八歲的兒子陳晨作業沒寫完就去玩電腦,她一惱火就過去關了電腦,并忍不住批評了兒子兩句。誰料兒子竟沖著媽媽咆哮起來。“你自己還不是這樣,天天上網看小說看電影,說話不算話,還老愛管人家……”八歲的兒子羅列了媽媽的一堆“罪狀”。媽媽說一句他會頂三句,全然不像小時候那個聽話的“乖寶寶”。這讓這位母親感到很意外。然而更意外的是,陳晨竟然真的幾天不理她,每天見到她就像仇人一樣,連吃飯都不愿意跟她同一桌,苦悶至極。
十二歲的六年級女生小敏,曾經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乖巧聽話,學習成績一向很好,從小就很懂事,自覺學習,還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
可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小敏開始無心上學,成績也開始下滑。臨近畢業考試的時候,小敏厭學現象更明顯。尤令父母擔心的是,小小年紀的她竟然交了一個男朋友。小敏常常找各種借口,開始逃課,頻繁出入網吧,有時很晚才回家,和“不良青少年”一起去KTV、去酒吧。
其實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數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數是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
在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向好的強烈愿望。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行為,只是表面的一個假象,他們只不過是想通過這些行為引起父母和人們更多的關注。
十二歲的小敏,因為父母整天忙著做生意,沒時間照顧她,不管什么事,做得再好,父母也看不到,所以心里很失落。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只要自己不聽話,父母就會注意,就來過問,于是她便以這樣的方式去引起父母的關注。
八歲的陳晨,心里有著許多委屈,小的時候父母對他疼愛有加,要什么給什么。但長大后,父母總喜歡以命令式的口吻叫他做這樣做那樣的,還不許他有意見。一旦陳晨做錯了什么事,父母第一反應就是批評,從不聽他的解釋,總之,“父母說的都是對的”。而他的優點,比如喜歡幫助人,對同學友好等,父母卻視而不見。
到底什么樣的孩子會出現逆反情緒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出對權力人物的不合作、對抗與敵視行為,包括:
(1)頻繁地大發脾氣;
(2)與父母過度爭吵;
(3)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
(4)故意使人痛苦和不安;
(5)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
(6)極度地易怒;
(7)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
(8)難過時說話刻薄、惡毒;
(9)尋機報復。
以上征兆通常在很多場合出現,但在家里和學校表現得特別明顯。5%到15%的學齡兒童都有叛逆行為的征兆,但許多父母卻認為,他們的孩子只是比兄弟姐妹表現得更剛強或要求更高。
表現出明顯叛逆癥狀的兒童應該得到全面的檢查。重要的是,要觀察孩子是否同時出現其它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消沉以及焦慮。如果同時出現的其它問題得不到治療的話,也許很難矯正孩子現在的叛逆癥狀。一些有叛逆癥狀的孩子以后可能會發展成行為問題。
叛逆癥狀的治療計劃包括:有助于管理孩子行為的父母培訓計劃,有助于有效消除憤怒的個人心理治療,以加強溝通為目的的家庭心理治療,有助于解決問題和消極性的認知行為治療,以增強變通性和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為目的的社交技巧培訓。
教育有叛逆癥狀的孩子對父母來說是很大的困難。這些父母需要支持和理解。父母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1)對孩子表現出的合作與變通總是給予正面的表揚。
(2)如果你繼續,只會使你與孩子的沖突更糟糕,那么暫停,或抽時間出去。
(3)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并堅持下去。
(4)除了你的孩子外,保持其它的興趣愛好,這樣,管理你的孩子就不會耗散你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努力與他人合作,并獲得與孩子有關的其他人(老師、教練和你的配偶)的支持。
(5)用體育鍛煉等來舒緩你的緊張情緒,避免向孩子發脾氣。
許多有叛逆癥狀的孩子對父母的正面教育都有反應。父母在必要時可以尋求兒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幫助。
如今的社會,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迫切、學生學習成績的高壓、獨生子女的孤獨等都造成了家長與孩子的生疏。此外,一些孩子個性內向,再加上家庭教育過于嚴肅,形成了缺乏溝通的家庭氛圍。
家長首先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主動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完全按家長的意愿去做事。對于孩子來說,家長的閱歷經驗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對自己積累知識有很大益處。
2.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當兒童還沒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雛形。
——俄國心理學家塞德茲
情景一:
天宇是一個四歲的小男孩,他的性格很倔什么事情都要依著他。一次吃點心,他不想吃藕,然后就要把它倒掉,媽媽看見后馬上叫他要吃完,他不聽走到垃圾桶旁邊就要倒,媽媽大聲地叫住他,但他不聽仍要倒。
情景二:
靈靈從小就聰明伶俐,很聽爸媽的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可近來靈靈變了,凡事總愛與父母頂嘴,自作主張,有時還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小學畢業后,爸媽為她選擇了就近的一所重點中學作為報考志愿,而她偏挑選了一所離家較遠的中學,她不是喜歡路遠,而是有意和爸媽抬杠;靈靈有鼻炎,父母為她買了滴鼻藥水,她卻有意把它扔了;父母問她考試成績,她明明及格了,卻偏偏說不及格;有一天氣候突然變冷,靈靈的母親特意給她送去衣服,她竟當同學們的面把衣服扔在寢室的地上;她爸爸平時工作忙,一有機會就想跟她聊聊,她卻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嚴重的就是有意不聽家人或老師的話。大人不讓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讓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對的也不聽,故意和大人對著干。逆反心理如果引導、處理不好,會影響孩子成長。
(1)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孩子通常在兩個時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第一次是在3~5歲時,第二次是在12~16歲時。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好奇心,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問,愛動腦筋,越是不讓動的、不許看的就越想動,越想看。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于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2)正確看待幼兒“逆反心理”
首先,應理解孩子出現的逆反心理,并非真是什么“行為問題”,恰恰是兒童自我覺醒,要求獨立的表現,是形成獨立性的良好心理準備條件。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兒童沿著獨立性的道路前進。”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了,他們就能從受人控制逐漸發展到獨立自主,形成自我發展的內部動力,愿意并能夠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動腦筋想問題,并提出自己新穎、獨到的看法。
其次,幼兒期自我意識雖已萌發,但尚處于朦朧階段,仍帶有自我中心期的痕跡,有明顯的情緒性、他律性、片面性的傾向,總是以自己主觀的想法來解釋外界的現象,以為世界是為“我”而存在的,這種意識是膚淺、零星、不穩定的。因此,父母不能一味地順從,遷就孩子,否則就會使孩子形成不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要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被愛、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成人在對待幼兒的態度上要像對待成人一樣,充分尊重幼兒的自尊心、情感、需要、興趣,對幼兒的不良行為要做到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和心理環境。
(3)了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
人們常常把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的12~16歲稱為“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出現的逆反心理是明顯的、突出的,這是他們心理走向成熟的反映。正常情況下,每一個個體最終都要走向獨立和成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不可能永遠附屬于別人。
“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應采取積極的態度。
為此,對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1)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對于孩子,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問,愛動腦筋,越是不讓動的、不許看的就越想動,越想看。此時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地明令禁止,一方面要尊重孩子探求新知的欲望,并給予鼓勵,同時更要耐心地給孩子講明原因、說明道理,對于不好解釋的一些問題,不妨用簡單的事物打個比方說明,讓孩子在溝通中理解父母的做法。
(2)尊重孩子的意愿
父母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既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話言聽必行,也不要把孩子作為實現自己夢想的替身,把大人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企圖要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模式生活。而應該給孩子一定的生存空間,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意愿。
(3)避免矛盾激化
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抵觸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軟處理、冷處理等方式,來避免矛盾的激化,從而化解矛盾。給相互一個反思,緩解的空間。
(4)與孩子建立和諧關系
對孩子應該充分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樂意和父母溝通交流,把父母當成是知心的朋友,而不是認為父母跟他們之間天生就有代溝,難以理解他們,從而導致疏遠。
(5)創造民主家庭
給孩子創造一個比較民主的家庭環境,有關家庭中的計劃、安排、活動等都可以和孩子商量著來,讓孩子參與討論與決策,給孩子發言權,聽聽孩子的想法,使孩子真正享有主人翁的地位,這樣孩子的積極性會很高,對父母的愛更加的深,抵觸情緒也就少了。
(6)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的表現欲望很強烈,非常樂意幫父母做一些事情,他們覺得那樣很光榮。所以父母對于孩子的這種積極性應該予以支持和保護,而不要覺得孩子做事是瞎搗亂、添麻煩,即使孩子做的不好,或徹底做錯了,也要跟孩子一起分析做錯的原因。孩子是在生活中慢慢長大的。
(7)讓孩子了解自己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知道自己的性格薄弱點在哪里,然后幫助孩子改正,或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知道自我約束。
(8)給孩子足夠的情感保護
在孩子受到挫折或心情不愉快、受到委屈、遭到冷遇的時候,不要再去用一些話語或行為刺激孩子,要給予孩子愛撫與幫助。然后選擇適當的時候,耐心地幫孩子分析原因,找錯誤,鼓勵指導,增加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最可以依靠和信賴的。
(9)教孩子自制
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并堅持下去。同時要和孩子做好溝通,跟孩子講明道理,讓孩子真正的從思想上接受這些規矩限制。這樣一方面孩子在主觀意愿上不存在抵觸情緒,可以自覺地遵照,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對今后的學習生活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產生與孩子情緒上的對立。
(2)嘮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歡整天對孩子嘮嘮叨叨,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這也不對那也不是,總是沒完沒了地嘀咕,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最終導致孩子厭煩而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