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良仕擇主而事(3)

  • 大清一秘
  • 穆良城
  • 4976字
  • 2015-07-23 19:46:37

這段話的意思是:遇上該做的利國利民之事時,應該進言;遇上必須革除的社會時弊時,大膽進言;刑罰不公平,百姓有冤屈時,果斷進言;催征賦稅過于苛急,增加百姓負擔時,必須進言。總之,凡是涉及一方政事的,例如防盜、救災、辦學、除暴等事務,師爺一定要全部了如指掌,并能給幕主提出周全的應對方案,否則,一對不起自己從小苦讀的圣賢之書,二對不起天地良心,三對不起百姓的期待,四對不起支付脩金的幕主。報德莫如盡言,佐治首長的秘書助理們都應該牢牢記住汪輝祖的這句話。

從本質上說,汪輝祖的“盡言”觀念不僅是幕友的職業操守,也是提高執政能力的必要修行。

古諺有云:公門之中好修行。古人把政府機關稱為公門是有道理的。政府監管著三百六十行的秩序,先天具有公共屬性,雖然君主制時代的政府是帝王專制的爪牙,在實際操作中官吏徇私枉法之事很多,但按照歷朝歷代主旋律的說法,政府就是管理各種社會經濟事務的“公門”。

從理論上說,為政施治第一原則就是公私分明。但“公門”之人手中握有權力,很容易被心中貪欲吞噬,淪為魚肉百姓的贓官惡吏,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屢見不鮮。一政之善,功德廣大;一政之惡,為害無窮。因此,為政施治不可以不審慎,不能不奉公去私。

汪輝祖久經官場,對公門積弊洞若觀火。他認為師爺有必要為澄清吏治貢獻一份力量。雖然師爺沒有權力直接改變主官的決定,但應該做到隨時隨事盡心盡言。公門之中好修行,安世濟民就是最大的修行。特別是在時人普遍認為從事刑名工作有損“陰德”的輿論環境下,對幕主盡心盡言,糾錯政、平冤獄,卻是師爺修行功德、爭取子孫福報的最佳途徑。

“盡言”,光是敢于直言還遠遠不夠,善于抓住有利時機,運用合適的方式提意見,才符合汪輝祖的標準。

汪輝祖在《學治臆說》中說:“官以利民省事為心,非有異于幕也。然幕據理法心可徑行,官兼情勢,心難直遂。民之情,可以訴官,而官往往不易轉達于上官。納于口者,不能盡呈所言;怵于威者,又恐逢彼之怒。略涉瞻徇,便多遷就。此處能于心無負,方見平日立身功效。”

為民謀利,儉省政事,是主官與師爺執政的共同出發點。兩者的區別在于:師爺只要按照律法和良心辦事就足夠了,而主官不得不考慮方方面面的復雜情勢,很難按照自己的本心來辦事。

老百姓可以向官府反映情況,而官員向上級轉達民情卻非易事。不善言辭者很難充分表述自己的意見;對權威心存恐懼之人,又會擔心自己恰好碰到上司發怒的時候而不敢輕易進言。無論怎樣,結果都是不能做到“盡言”。

在向上級轉達民情的時候要先試探上司的口氣,觀察其情緒如何。假如上司正在氣頭上,情緒激動,就一帶而過(因為他們此時不具備冷靜思考的能力),待到上司情緒平和之時,就把百姓的情況盡數道出。

想做到這點并不容易。在講究尊卑的年代,汪輝祖能與上司坦然相對,不卑不亢,無愧于心,除了平時修行嚴格、讀書歷練夠多、學問技能功底扎實、能提出中肯的對策這些原因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沒有把自己當成幕主的奴仆,而是保持著自己人格的獨立性。佐治主官盡心盡言,提建議時講究方式方法,但對上司不阿諛,不欺瞞,這才是正確的從幕之道。

國家律法是統一的,但如何援引律法處置政務,則是千個人有千條道。主官與師爺所處的位置不同,學問底子也有差異,對某件事務的看法可能存在分歧。而尋常幕友出于明哲保身的考慮,大多當面不提異議,卻往往在背后腹誹不已。

汪輝祖認為這并不符合幕友“盡言”之道。

在他看來,幕友有意見應該當面向主官提,只是語氣要委婉,別太刺人。假如確有道理,措辭妥當,主官也會聽從諫言,同僚也會轉而支持。那些當面不敢諫言,卻在背地里說怪話的人,既不足以交友,也不足以事上。而且他們的話被人傳出時,肯定會被添油加醋,反而更容易觸怒別人。所以說,與其背后議論紛紛,不如當面盡言婉諍。

五、讀書貴致用,公事當精熟

汪輝祖在官場奮斗數十載,常常見到同僚們在工作閑暇時飲酒下棋,閑談送日,偶有看書者,也是拿小說野史來消遣。在他看來,這些習慣對幕業沒有任何益處,不如讀書修身。

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有這樣的言論:“學古入官,非可責之幕友也。然幕友佐官為治,實與主人有議論參互之任,遇疑難大事,有必須引經以斷者,非讀書不可。”

在科舉制時代,讀書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做官。主官與師爺的一個本質區別就是,前者通過了國家統一組織的科舉考試,而后者是落榜生。但這并不意味著師爺這碗飯隨便能吃。因為師爺以佐治為天職,是幕主的個人助理兼專業顧問,他們經常要“引經決獄”,不熟讀儒家經典,就根本完不成任務。

科舉選官模式的一個重要弊病是,官員“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專業技能與崗位要求不對口:儒家的《四書五經》博大精深,卻偏偏沒有教人如何處置訴訟,如何發展農桑,如何均平徭賦;讀書人的八股文章寫得再好,也未必能寫出一份嚴謹精當的公文;空談圣賢大道,輕視實用技藝……這些都是儒家學派最主要的弱點。許多讀書人深知這些不足,在熟讀儒家經典之余,也廣泛涉獵其他學問。

按照儒家以德治國的觀念,禮義教化才是第一位的,刑獄之事只是輔助手段。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支持社會運轉的恰恰是法律政令,而非空洞的禮義教化。

按照通常說法,古代王朝采取的是“表儒里法”的治理模式,只是每個朝代的“表儒里法”具體表現不同罷了。

在秦漢之時,官員是從文法吏中提拔的,法律政令基本功極其扎實。所以,秦漢時代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幕業。大清的情況不同,官員往往能熟背孔孟之語,卻不大精通大清律例。于是乎,“表儒”由主官來做,“里法”交給刑名師爺、錢谷師爺去操持,故而當時的人把進修幕學稱之為“習法家言”。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的司法實際掌握在刑名師爺的手中,刑名師爺的業務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大清法制狀況的優劣。

乾隆后期到嘉慶年間,無論是朝中大學士,還是像汪輝祖這樣的幕友,都在感嘆“幕道日下”。比起品行的惡劣,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從幕之人不學無術,業務能力低下。

汪輝祖針對這一點,曾經在《夢痕錄余》中抨擊道:“律義可不解,例文可不讀……累官累民,動輒流毒。論者或疑其有欲,余獨愍其無知。”有些從幕之人制造冤假錯案,未必是私心太重,也可能是無知或無能所致。

汪輝祖與當時許多文人不同,其學術思想更重視經世致用。他曾經教導后學湯金釗“學必求其可用”。朝廷的法律政令和基本國策應該一一吃透,古今社會變遷的規律也要認真研究。至于那些尋章摘句的訓詁之學,對經世濟民沒什么益處,此類書籍文章不妨少讀。

為此,汪輝祖一直致力于總結經驗,弘揚幕學,試圖導正日趨衰敗的幕業。他長期以幕養學,最重視學問的實用性,對同時代讀書人不切實際的學風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汪輝祖在《雙節堂庸訓》卷五《讀書以有用為貴》中有言:“所貴于讀書者,期應世經務也。有等嗜古之士,于世務一無分曉,高談往古,務為淹雅,不但任之以事,一無所濟;至父母號寒,妻子叫饑,亦不一顧。不知通人云者,以通解情理,可以引經制事……否則迂闊而無當于經濟,誦《詩》三百,雖多亦奚以為?世何賴此兩腳書櫥耶!”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讀書就是為了經世致用的。有些好古的讀書人對今世事務一竅不通,以言必稱古代為風雅。就算授予職權,他們也根本做不來實事。看似滿肚子學問,實際上連父母妻子的溫飽都解決不了。此等迂闊腐儒讀書再多,也不過是個百無一用的“兩腳書櫥”。

這番辛辣的吐槽,源于汪輝祖從幕多年目睹的官場現象。

有些官員不屑于讀儒學之外的書,不加強業務學習,導致自己的實際執政能力遲遲沒有進步。他們只能做個甩手掌柜,把一切公務都丟給師爺、胥吏、隨從們打理,由于自己不通政事,也檢查不出師爺、胥吏、隨從們有沒有弄虛作假。如此一來,主官看似落得輕松自在,實則淪為部下們的提線木偶,不僅會被下面的人玩得團團轉,也遲早會被上司罷免。

主官不熟律例,可以聘請精通法律的專業人才做刑名師爺,而師爺自己要是不熟悉律例,且不說就業困難,就算有幕主聘用,也遲早會誤大事。

那學幕之人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呢?

汪輝祖在《夢痕錄余》中指出:“學必求其可用,凡朝廷大經大法,及古今事勢異宜之故,皆須一一體究,勿以詞章角勝。無益之書,不妨少讀。”

對于從政之人而言,最基本的致用之學是本朝律例。法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房宅、婚姻、債務、賊盜、人命、斗毆、欺詐、訴訟等內容無所不包。州縣官員治理一方,主要是處置這些日常瑣事,汪輝祖提倡官員和幕友都應該熟讀大清律例,并在執法實踐中融會貫通。

在當時,刑名師爺輔佐主官辦理案件,常常要面對訟師(古代的律師)的詰難。訟師無不是能說會道且精熟律條之人,倘若主官的法學素養太差,很容易被訟師的詭辯帶進溝里,錯判案件。可如果連刑名師爺也業務不熟,不僅會被訟師牽著鼻子走,更無法彌補主官的技術短板。

除了熟讀律例之外,師爺還應該讀什么書呢?針對這一點汪輝祖認為:“公事稍暇,當涉獵諸史,以廣識議。”

執政以處置實事為重。朝廷律法案例雖然多如牛毛,但國情民生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律例條文,因此,在不違反國家法令的前提下,官員和師爺必須要學會動腦筋妥善解決法律規定之外的疑難。

既然法無明文、案無先例,又如何判斷是非曲直呢?汪輝祖總結道:“凡意計不到之處,剖大疑,決大獄,史無不備。不必鑿舟求劍,自可觸類引申。”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各種奇事奇案層出不窮,假如本朝律例缺乏準繩,那么從史書中尋找類似的案例做參考,是一個可行之法。作為師爺,在平時多讀史書,儲備厚實的學問功底,決獄之時才能如魚得水,減少差錯率。

讀書人最初往往是理想主義者,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影響,有治理一方、造福百姓的遠大志向,但是,志向不能當飯吃。假如沒有才能打底,圖治之心再堅忍不拔,也不過是志大才疏。才能平庸而心思正派的官員,往往被內外左右之人架空,最終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排擠出局。

鑒于多年親眼見證的種種教訓,汪輝祖建議為官之人也要盡可能地多讀律讀書,不要過分依賴師爺、胥吏、隨從的力量。主官自己擅長政事,才能贏得部下的敬重。師爺也會更加賣力佐治,盡心盡言,一展平生所學。

縱觀汪輝祖的一生,從幕時間極長,真正做官的時間反而少,這主要是因為他很晚才通過科舉考試。長期的就館閱歷,錘煉出其卓越的理政之才,盡管他在湖南執政時間不長,卻得到了“湖南第一好官”的美名,朝野賢達也稱贊其卓越才華與正直人品。可以說,正是因為在從幕期間精熟刑名、錢谷等實務,汪輝祖才脫穎而出的。

當其他師爺在游戲、放縱之時,汪輝祖卻勤勉讀律、廣涉諸史,兩者之間因此產生的差距,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總之,正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造就了汪輝祖這位了不起的大清一秘。

六、稱職在于勤

在中國古代王朝中,清朝行政效率之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不少地方官吏醉心于權力場的爭斗,精力完全不在公務上;另一方面,官場上下普遍彌漫著拖沓觀望的不良風氣,勤政敬業之人反倒被嘲笑為傻子。

公門中人吃著朝廷定期發放的俸祿,忙也是一天,拖也是一天,對生計全無影響,但百姓不同。百姓以農工商業為營生,一天不勞作就少了一天的收入,為了解決某事跑官府,倘若官吏辦事懶散拖沓,豈不是耽誤了人家的生計?

汪輝祖結合自己多年的辦案經驗,算了一筆賬。

鄉民起大早進縣府辦事,如果衙門在午前解決問題,他就可以回家了。假如官吏拖延到午后才解決問題,他就不得不在城里找旅館住,這樣,他不光少了一天的收入,還要搭上住店的費用。所以說,官吏要是稍微勤快一點,老百姓就不至于損失那么多經濟利益。

除此之外,勤勉政事的另一個好處是便于上級督查工作。

問題一出現就即刻辦理,事情頭緒清楚,稽查起來也簡易明了。假如積壓政事,一天滯留一個待辦事宜,兩天就滯留了兩件事,久而久之,積重難返,清理也更加困難。事情多到辦不完,官吏勢必會為了追求盡快解決而敷衍了事,那些狡猾的胥吏和訟師就會趁機渾水摸魚,讓吏治變得更加混亂不堪。

河中船只來來往往,有序而行,原本不會雍塞河道,可是假如有一條船滯留不去,很快就會擋住后面的船只,把河路堵得終日不通。處置政務也是一樣。主官和幕友勤于辦公,哪怕政事繁劇如山,也能及時解決,給自己留出更多閑暇。反之,倘若主官和幕友疏于政務,就算政事簡單也會頭緒雜亂,讓人勞神費心。

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說:“古云勤能補拙,又曰業精于勤,故才鈍而勤,則于事無滯;才捷而勤,則所為必工,以孔子大圣猶敏于事,幕客學識有限,其敢怠忽乎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新河县| 湘潭市| 四平市| 徐闻县| 建水县| 湟中县| 盐城市| 南充市| 象州县| 蓝山县| 郁南县| 永胜县| 德令哈市| 海盐县| 五大连池市| 八宿县| 同仁县| 金沙县| 古蔺县| 临高县| 河北区| 梁河县| 成都市| 商丘市| 朝阳区| 海原县| 叙永县| 马鞍山市| 成安县| 聂拉木县| 凤翔县| 若尔盖县| 南召县| 类乌齐县| 于都县| 丰顺县| 乐东| 嵊泗县| 米脂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