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平平的勤快人,同樣可以把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假如才思敏捷而做事勤快,更是可以建大功、成大業。師爺的學問另說,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勤”字,否則,就辦理不好幕主的事務。
汪輝祖認為,怠政的危害比貪污和酷刑還嚴重。他對這種官場惡習非常痛恨,始終在自己的著述中倡導勤政作風。
怎樣才能成為得民心的稱職好官?對此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總結了四字口訣——“清、勤、慈、惠” ,其中“勤”是根本中的根本。
勤政不光是為政品德問題,也是避免司法工作混亂的重要保障。汪輝祖說:“兢兢焉,守絕一塵矣,而晏起晝寢,以至示期常改,審案不結,判稿遲留,批詞濡滯,前后左右之人,皆足招搖滋事,勢必不清,何慎之有?”
刑名師爺執掌刑獄,輕則涉及經濟損失,重則關乎人命安危。有些官衙因為懶于政事,常常修改公示日期,審案也不及時結案,判詞也不及時宣讀,這就讓那些試圖鉆法律空子左右案情的人有了活動的空間,司法不公現象也由此產生。因此,汪輝祖把勤政看作是衡量官吏是否稱職的首要標準,在他看來,唯有勤勉做事之人,才能真正處置好政務。
歷史上對官員的考核標準有很多,但歸根到底,不離“才、德”二字。其中“德”主要指為官廉潔不貪,有忠孝操行。在儒家以德治為主旋律的思想中,清官就是好官,無論其政績是否突出,辦事是否快捷,都會被提拔升遷。
汪輝祖閱官無數,也曾接觸過官品廉潔卻處置不好政務的“好官”。這些“好官”未必真的毫無能力,只不過他們和大清朝多數官員一樣,不得不依賴師爺和胥吏來辦公,當個只會蓋章的“甩手掌柜”。這樣的“好官”看上去是 “無為而治”,實際上卻完全失去了對下屬的控制,給師爺和胥吏創造了營私舞弊的條件。到頭來,下屬的不法之舉被查出來,“好官”也被連帶問責,那就連“蓋章”的工作都沒得做了。
如何避免這個教訓?汪輝祖認為,關鍵還是在于一個“勤”字。做官應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老是假手于人。
《學治臆說》中有言:“事無巨細,權操在手,則人為我用。若胸無成見,聽人主張,將用親而親官,用友而友官,用長隨吏役,而長隨吏役無一非官。人人有權,即人人做官,勢必尾大不掉,官如傀儡。稍加約束,人轉難堪,甚有挾其短長者矣。國人知有穣侯、華陽,而不知有王,速敗之道也。故曰:官須自做。”
汪輝祖主張主官要牢牢把握決定權,否則,反而會被他人操控。假如胸無一策,事事聽人主張,肯定會淪為他人的傀儡。為了避免主客顛倒,主官應當親自操辦政務。自己勤于政事,則胥吏百弊自然消除。
勤政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清朝官場有很多繁文縟節,迎送應酬之事極多,大大干擾了衙門的日常工作。汪輝祖素來潔身自好,不參加這種與公務無關的活動。但主官出于種種原因,不得不為此分心。汪輝祖從幕期間常常勸主官應酬從簡,提高辦事效率,而他自己做官時,也主動申請在“簡僻地區”工作,因為那種窮鄉僻壤少有迎送應酬,更利于專心盡職。
無論是做師爺還是做縣令,汪輝祖都兢兢業業,因為他很清楚,勤政不光影響政績考核,還關系官吏乃至朝廷的政治信用。
《佐治藥言》中有這樣的言論:“官能予人以信,人自帖服。吾輩佐官,須先要之于信。凡批發呈狀,示審詞訟,其日期早晚,俱有定準,則人可依期伺候,無廢時失業之慮。期之速者,必致與人之誦,即克日稍緩,亦可不生怨言。第欲官能守信,必先幕不失信。蓋官茍失信,幕可力盡。慕自失信,官或樂從。官之公事甚繁,偶爾偷安,便逾期刻,全在幕友隨時勸勉。至于幕友不能克期,而官且援為口實,則它之不信,咎半在幕也。”
官員想得到治下百姓擁戴,就必須示人以誠。例如戰國政治家商鞅為了推行變法,先徙木立信,方贏得了秦國百姓的支持。佐官為治的師爺,同樣要樹立起自己的政治信用。
刑名師爺審批法律公文與宣示訟詞,都要遵循一個固定的日期,這樣才能讓人根據日期來辦公。若能提前完成工作,自然能得到稱頌,假如因故進展稍緩,只要合理說明情況,也不致招來埋怨。
汪輝祖認為,想要保護主官的政治信用,幕友自己首先要誠信做事。幕友講究誠信,即便是主官失信了,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智慧力挽狂瀾;假如幕友自己不講信用,那么主官恐怕也不會在乎自己的信譽,因公務繁重難免心生倦怠,忍不住偶爾偷閑。官府上下這一松懈必定會導致公務逾期,引發一連串的不良反應。所以汪輝祖強調,幕友不僅要隨時勸勉自己的幕主勤勉施政,更切忌連自己都荒疏懈怠。
比起官府失信,怠政對百姓的殺傷力更是巨大。特別是對不幸遭遇饑荒的災民。
當時各地災害頻發,開倉賑濟是各官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懶散慣了的官吏們,往往延續著平時的怠惰惡習,公布開賑日期后又經常改動,搞得民怨沸騰。
汪輝祖對這種做法提出了尖銳批評:“開賑既示日期,饑人四面將至,萬不可改,致誤民命。如示期本遲,而欲改早者,愈早愈妙。”
吃賑災糧是饑民們唯一的生存希望。一旦得知開倉日期,四面八方的饑民都會聚集到官府。到那時候官府再說變更日期,只怕會生出民亂。所以,官府一旦貼出告示,萬萬不可再改動。假如實在要改的話,越早越好,不要等事到臨頭再改。這種人命關天的事,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拖沓。
總之,官員或幕友必須勤于政事,連勤政都做不到的人,不是稱職的大清官吏。
七、賓主各有本分
師爺并非幕主可以呼來喝去的附庸,而是幕主的佐臣與師友,雙方的關系更接近戰略合作伙伴。因此,師爺在幕府的地位很高,幾乎可以說是僅次于幕主的第二號實權人物。
汪輝祖脾氣比較硬,敢于據理力爭駁回幕主的決定,甚至主張“就館宜慎,不合則去”。在他看來,師友與幕主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但與此同時,汪輝祖也特別強調對待幕主要恭敬,不能簡慢忘形,事上也有正道可循。
汪輝祖以剛直著稱,卻也深知圓通處世的必要性,他說:“獲上是治民第一義,非承奉詭隨之謂也。為下有分,恃才則傲,固寵則諂,皆取咎之道。”
與上司搞好關系,是打通職場的基本原則。官大一級壓死人,沒有上級的支持,為官治民寸步難行。但“獲上”并不等于要阿諛奉承幕主,因為那樣的話,還不如“不合而去”。汪輝祖的“為下有分”學說,講究一個中庸之道。從幕之人既不能恃才傲物,當處處得罪人的刺頭,也不能為了邀寵而諂媚無度,這兩種做法都不會有好下場。
那正確的態度是什么呢?汪輝祖認為幕友佐治幕主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取信于上,以樸實自居,以誠信對待幕主。
如何在不拍馬屁不行賄的前提下取得上司的信任呢?汪輝祖的答案是樸實做人,誠信做事,總之是不要欺瞞上司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