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清心為治本(2)

  • 大清一秘
  • 穆良城
  • 4890字
  • 2015-07-23 19:46:37

汪輝祖主張“顧名而不計利”,指的就是愛惜名譽,不要迷失在追逐蠅頭小利的歧路上。因為師爺與幕主是一體共生的合作關系,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幕主的不檢點會牽涉到師爺的前途安危,而師爺的胡作非為也會讓幕主面臨牢獄之災。所以,一名優秀的師爺平時就該樹立良好的品行,取信于幕主,忠誠地為其謀劃計策,該提意見時絕不曲意逢迎。這樣做符合雙方的長遠利益。

古人奉行“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就實而論,古代的農工商文教體等實業不如當代發達,除了做官施政之外,也沒有太多布惠于民的好手段。故而讀書人削尖了腦袋想擠進仕途,哪怕是以幕友之類的特殊形式“曲線救國”,也要棲身于衙門之中。

假如拋開具體的職務身份來說,科舉出身的朝廷命官與科場失利的幕友,都是被儒家孔孟之道熏陶出來的知識分子,都以施展執政治國的抱負為最高人生追求。這也是眾多落第士人甘愿從事幕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悲觀地說,就算一輩子考不上科舉,有經世濟民志向的讀書人還可以輔佐一位廉明的主官,在青史留下一頁美名。例如北宋著名清官能臣包青天身邊那位機智博學的公孫策師爺,就是這種社會思潮下誕生的文學形象。

汪輝祖從幕多年,卻告誡人們不要輕易為幕。這畢竟不是入仕正途。盡管汪輝祖更多地把幕業視為養學的飯碗,但他也并未因此荒疏對幕主的輔佐,甚至比那些決定終身以幕為業的師爺更加勤勉盡責。

“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汪輝祖十分看重這點。何為幕友之品?食人之祿,忠人之事,以信用佐治,以誠意相交,公事不遷就,私托不接受。

乾隆朝前期的一流名臣,東閣大學士陳宏謀在《在官法戒錄》中說,主官與胥吏的理想關系是——“共事公門,朝夕相對,有朋友之誼,即當有體恤之情” 。陳宏謀在各方面對汪輝祖影響很深,也包括這個理念。只不過,陳宏謀講的是主官與胥吏,而汪輝祖將其引申為主官與師爺的理想關系。

佐治政務的師爺,雖然稱呼主官為主人,但并不是真正附庸于主官的奴仆。奴仆沒有選擇主人的自由,而師爺可以“良禽擇木而棲”。明清師爺的性質,有點像先秦時代的門客。按照春秋戰國士人的主流價值觀,門客事主君以忠誠,主君事門客以英明。這是一種雙向選擇所形成的盟友關系。故而主君與門客相敬如賓,親密如友,在廟堂與沙場之上共進退。譬如著名的晉國刺客豫讓,在中行氏、范氏家里當門客時表現平平,卻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舍命替智伯報仇。理由無他,智伯拿他當心腹之士對待而已。

清朝人不似先秦人那般崇尚節烈敢死的價值觀,而是更在乎個人利益得失,所以很難形成那種背靠背的、朝著共同理想攜手奮斗的盟友關系。

汪輝祖的為幕之道沒有完全照搬春秋大義,卻又比尋常幕友更為真誠。他明白只有與幕主建立長期互信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佐治才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終身律己立品,在幕業中打出了忠信敬事、精明干練的品牌。若非如此,汪輝祖也不會成為人人爭相效仿的一代幕學大師。

三、能辨吉兇者,不行非分之舉

趨吉避兇是人的天性。哪怕是悍不畏死的猛士,也不可能愿意天天活在兇劫中。人們燒香拜佛放河燈,無非是祈求一個吉利的好兆頭。無論這個世界的主流價值觀如何變化,祈福的方式如何調整,吉兇觀念都牢牢地占據了我們的頭腦。

變幻莫測的未來,讓人充滿了不確定感與不安全感。古代人對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認識不如今人深刻,往往通過占卜算卦來卜問吉兇。據史書記載,上至天子,下至萬民,都會為大事占卜吉兇,并以此作為決策依據。例如周武王發動滅商之戰前曾經占卜戰事吉兇,結果卻是不吉。就在諸侯群臣打算放棄之時,姜太公一腳踩碎占卜的龜甲,力排眾議進兵朝歌,這才讓周軍贏得了關鍵的牧野之戰。

汪輝祖作為一個飽學鴻儒,自然也頗懂吉兇禍福之類的神秘文化知識。他本人也常常求神算命卜問吉兇,一來增加心中底氣,二來也是想了解上天給自己定下了何種“宿命”。也就是說,對于當時所有人都信奉的風水問題,汪輝祖同樣也非常重視。

按照傳統觀念,墓地風水的好壞與子孫的禍福是直接掛鉤的。古代社會把偷墳掘墓定為重罪的原因之一,就是認為這種犯罪行為會禍及墓主全家甚至子孫后代。汪輝祖曾多次為親族成員選擇墓地,并買下一塊吉地做汪氏族人的公墓。

與普通官民相比,汪輝祖的吉兇觀有一定的靈活性。

他信奉天道鬼神的理由,正如道家創始人老聃所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秦朝官府培訓吏員的教材中就有辨識吉兇用的《日書》(戰國版《老黃歷》)。清朝雖然不再拿這類書籍做社會風俗的教材,但官吏們在執政時也依然順應根深蒂固的古老民俗。汪輝祖和普通人一樣燒香拜佛選墓地,也不乏幕友體察民情風俗以便施治的考量。

然而,老聃在《道德經》中還說過另一句話:“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可見,老聃不否定鬼神存在,但堅持“以道蒞天下”的態度。也就是說,在吉兇問題上,“道”高于“鬼神”。而大儒汪輝祖也是這樣看的。

什么是“道”?這個字在諸子百家中有著不同的含義。汪輝祖選擇的是儒者之道,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經世理民。官場多險惡,宿命有吉兇,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迎難而上,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按照古代神秘文化學派的觀點,“命”是上天注定的,“運”卻是可以自己把握的。通過辨認吉兇,避開兇厄,把握福祉,就能積累更多的好運,彌補“命”的不足。

汪輝祖算命后得知自己“運利于水”,所以在從事幕業的數十年中一直沒離開江浙等帶“水”的地方。他甚至認為,在湖南寧遠做官順利,是因為寧遠古稱“冷道”(兩點水),后來調任到與“水”不掛鉤的道州就不走運了。

盡管對“運利于水”的說法深信不疑,但汪輝祖無論為幕還是做官,都沒有靠占卜問卦來處置公務。在他看來,真正的吉兇不在風水,而在于人事。特別是公門中事,求神算命可以預知天命吉兇,但只有律己立品才能真正趨吉避兇。此外,大丈夫為所當為,以道義公理為本,不因吉兇禍福而猶疑。

汪輝祖在《學治臆說》中指出:“趨吉避兇,理也。公而忘私,不當存趨避之見,惟貪酷殃民,業業脞礦職,及險詐險謀,因而獲罪者,咎由自取。外是則皆命為之矣。然福善過淫,天有顯道,以約失鮮至覺不罹大戾,恣行威福之人,幸保今名,百無二三。不敗則已,敗必不止發黜。能辨吉兇者,為吾分之所當為,而不為吾分之所不當為。自符吉兆而遠兇機,趨避之道,如是而已。”

趨吉避兇是萬世不易的道理,沒有誰喜歡兇兆和劫數。然而為官之人擔負著一方安危,應當以公事為重,忘卻私意,不該存在什么趨吉避兇的念頭……汪輝祖一上來就把趨吉避兇的觀念當成負面因素來批評,是不是對官員過于苛刻了呢?

一點也不算苛刻。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地方長官與幕友接觸辨識吉兇的學問,是為了掌握民情,更好地治理社會,當然不可存趨吉避兇之念。老百姓出門辦事可以挑選個黃道吉日,碰上“諸事不宜”就索性躲在家里避開兇兆,但是官府卻不可以這樣做。古代官府行政與司法不分,百姓上訴告狀,官員和幕友若是以今日“不宜訴訟”為由拒絕受理,分明是瀆職之舉。

此外,為官任事面對的社會情況非常復雜。官吏若有太多趨吉避兇的心思,就會有意回避那些費時費力卻利澤百世的惠民措施,也不會認真處置繁瑣曲折的民間糾紛。如此一來,官府就會淪為只收賦稅不干事的寄生機構,除了給老百姓增加負擔外,完全無法履行公共治理職能。而這也恰恰是吏治整風的重點打擊對象。

正因為如此,平時也去占卜算命的汪輝祖力倡官員要公而忘私,為了履行職責不懼任何兇險。在他看來,這既是執政之人的本分,也是佐治之人的義務。

當然,汪輝祖也不是要求公門中人完全遠離吉兇。當時有一句民諺叫作:“刑名吃兒孫飯” 。在清朝人看來,常人多做善事,可以為子孫后代積累陰功,而刑名幕友主持陰氣沉沉的刑殺之事,會損傷不少陰德。這就是說,刑名治獄之人不但無法為后世積德,反而提前消耗了子孫的福報。這種觀念導致許多讀書人對刑名師爺的職位敬而遠之,就連汪輝祖也不大贊同族人子弟從事幕業,尤其是主持刑罰的刑名師爺。

不過話說回來,汪輝祖認為官吏的吉兇觀應當以人事為本。具體而言就是,律己立品,潔身自好,遵紀守法。能把人事做好,哪怕是刑名師爺也能補回一些自己的福報,最起碼不會遭致惡報。

老百姓通常覺得衙門里面盡是黑幕。官員貪婪殘酷,胥吏壓榨百姓,為了撈錢可以使出五花八門的陰謀詭計,為了滿足貪欲可以逼得百姓傾家蕩產。汪輝祖斷定這些贓官污吏就算不被朝廷法辦,也會遭到上天報應,最終落得個咎由自取的下場。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行善積德之家,必定會獲得更多福祉,縱然不是大吉大利,至少也能消災渡劫;為非作惡之家,必定會招致更多兇劫,縱然能得意一時,也逃不過天道輪回。

那些奸惡之徒,平時驕奢淫逸,多行暴虐,卻想靠占卜算命趨吉避兇,保全一個好名聲。這樣的奸惡之人能成功的一百個里面也不過兩三個。他們所做的壞事一旦敗露,只怕不光要被罷官免職,說不定還會殃及家人和子孫后代。

既然如此,那什么才是正確的趨吉避兇方法呢?

真正擅長辨別吉兇的人,知道什么是該做的本分之事,什么是不能做的非分之事。本分之事勤快去做,非分之事切莫涉足。能做到這兩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就能符合賞善罰惡的天道。順應天道之人,自然能得到上天庇佑。在汪輝祖眼中,真正的趨吉避兇之道并不玄虛,不過是立品守正,勿做非分之事罷了。

事實上,汪輝祖是個善于趨吉避兇的人。他的吉兇觀表面上順從天道宿命論與因果報應說,實際上處處以“人事”為本,立足于人們平時的所作所為。

雖然在古人眼中每個人的天道宿命是固定的,無法逃脫,但“運勢”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在某種程度上,多災多難的“命”也可以靠修德積善所帶來的“好運”來彌補。反之,大富大貴的“命”也可能為作歹損陰德而招致的“厄運”所抵消。

贓官污吏和地棍惡霸也有吉兇觀念,只不過他們趨吉避兇的手段不是律己行善,而是一面胡作非為,一面燒香拜佛,弄得好像神佛都是“收人賄賂,替人舞弊”的腐敗分子。這種做法在汪輝祖看來,恰恰與天道背道而馳,真正褻瀆了無處不在的神明,反而會招致禍端。因此,他始終律己立品,修德守節,最終平安走過了自己豐富多彩的一生,為時人與后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四、儉用以范家

《大學》講的內容不是古代高等院校制度,而是儒者的人生進階路線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所有的古代讀書人都是沿著這一條人生進階規劃圖前進的。只不過,能治國平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許多人甚至連修身齊家都做不好。

為幕之人以學問計策換取主官發放的脩金。他們的收入在讀書階層中比較高。再加上久居官場,社會關系復雜,幕友往往向往風雅奢華的享樂生活。這在汪輝祖看來,并不是什么可取之事。

汪輝祖的《佐治藥言》中有言:“古也有志儉以養廉,吾輩游幕之士,家果素封,必不忍去父母離妻子,寄人籬下。賣文之錢,事畜資焉。或乃強效豪華,任情揮霍,炫裘馬,美行滕,已失寒士本色。甚且嬖優童,狎娼妓,一咽之費,賞亦數金,分其余貲,以供家用,嗷嗷待哺,置若罔聞。”

假如汪輝祖活在今天,把這一段話以長微博形式發出,想必轉發、評論、點贊的人會有很多。特別是那些生活不得志的落第讀書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古代的賢能是這樣教誨子孫修身齊家的。想要躬行其志向,就得先樹立良好的人品口碑。口碑好了,主官才會信任你,聘用你,對你言聽計從。立品貴在律己,律己先得清心,清心首在節儉。倘若沉溺于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心思必然不能保持清靜,行為難免放蕩不羈,律己立品也就無從談起。

尋常幕友的生活觀念是賺了錢就花,以及時行樂為最高。汪輝祖始終銘記自己是“以幕養學”,而不是“以幕養奢”。他對幕友的角色與處境,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

讀書人靠做幕僚維持生計,雖然能得到不少脩金,但職業并不算非常風光。選擇從事幕業的人,幾乎都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沒有豐厚的家財。這意味著他們無法通過舉薦、恩蔭、捐納、軍功等途徑做官,唯有科舉一道可走。偏偏科舉又受挫,才不得不辭別父母妻兒,跟隨幕主在公門謀生。說穿了,這也是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

幕友通過販賣計謀來賺高工資,若是平時勤儉節約,把銀兩積蓄起來,也可以積累一筆較為寬裕的家財。這筆家財養活全家沒問題,也能為自己參加下次科舉提供所需經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平顺县| 黄梅县| 深水埗区| 娱乐| 香河县| 华坪县| 邳州市| 石屏县| 虞城县| 乌兰察布市| 调兵山市| 洱源县| 镇赉县| 唐河县| 丰都县| 双流县| 申扎县| 马边| 新河县| 高青县| 三亚市| 江口县| 商洛市| 华亭县| 磐石市| 沈阳市| 博客| 手游| 历史| 西安市| 淄博市| 石台县| 孟津县| 怀化市| 沙洋县| 获嘉县| 万载县| 南康市| 收藏|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