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清心為治本(1)
- 大清一秘
- 穆良城
- 4998字
- 2015-07-23 19:46:37
——擇幕求官的律己之心
“信”乃為政之基,從幕之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是由信用構成的。人們通過貨幣交換商品,是因為承認了貨幣的信用力。日常的生產生活也處于各種信用體系中。例如出現不良消費記錄的話,用戶可能會被運營商列入信用黑名單,不再為其提供普通用戶可以享受的服務。
道德倫理堪稱古今中外最重要的信用體系之一。品行優良者能得到社會更多的信賴,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至少在社會秩序正常時是如此。
古人特別強調道德教化,試圖把人們培養成信用良好的有德君子。但遺憾的是,無論社會宣揚的主旋律價值觀如何,實踐效果與指導思想難免有所偏離。即便是能把孔孟經典倒背如流的讀書人,最后也未必能成為合乎儒家規范的君子。
幕業就職者多為落第書生,正因如此,這個群體魚龍混雜。而事實上,師爺的地位與作用十分特殊,更需要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來約束。
汪輝祖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取信于主官,才能直言進諫。想讓主官聽從自己的計策,首先得讓對方不懷疑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堅信做人要以清心為本。唯有律己立品之人,才能徹底獲得主官推心置腹的信任。
而汪輝祖強調清心律己不光出于求職就業的需要,也是為個人立身樹立一個標桿。每次擇幕就館之前,他首先以嚴于律己的品行取信于人。而每次辭職去館之后,他也繼續保持清心律己。于是乎,一代名幕在官場上的口碑就此樹立。
一、治無成局,清心為本
讀書人考科舉是為了進入仕途,然后施展治國理民的抱負。汪輝祖也是讀書人出身,自然懷著完全相同的儒者理想,但他也深知做個名垂青史的好官絕非易事。許多失足官員在最初也有一番雄心壯志,但在官場這口大染缸待久了,初心和良心往往都被染得漆黑無比。勿要為官,為官必貪,這種觀念深入人心。
盡管明知官場是口大染缸,但汪輝祖依然以入仕為目標。因為他很清楚,官場越是不盡如人意,越是需要清正廉明之人挺身而出。從事幕業不僅僅是為了衣食生計,更是為了造福一方百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時有句諺語:“官斷十條路。”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比較集中,同時履行多種職能,可以從各方面輕易斷絕小民的活路。佐治主官的師爺也有同樣的破壞能力。權力集中導致公務繁重,再加上清朝官員的理事技能整體偏低,地方官只能把許多具體事務委托給心腹師爺全權負責,自己只做個蓋印的甩手掌柜。
師爺雖非正式職官,卻常常替幕主審理案件、制作公文、管理印章,手中的實權不可小覷。汪輝祖有感于權力對人心的侵蝕,時刻提醒自己立心一定要正。
《佐治藥言》中有言:“操三寸管,臆揣官事,得失半焉,所爭者公私之別而已。公則無心之過,終為輿論所寬,私則循理之獲,亦為天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正心乃為人之本,心正而其術斯端。此言操存有素。臨事又以公私之別。敬慎之至也,勿誤認有事方正其心以辭害意?!?
為幕之人代替主官手執權柄,為公為私全在一念之間。再老練的師爺也有出紕漏的時候,但只要平時一心為公,輿論也會寬恕你的無心之過。那些以權謀私的人即使辦事滴水不漏,但天網恢恢、報應不爽,就算不為公法所誅,也遲早會遭到天譴。所以,公門中人不能不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端正才能以公正的態度處置政務。而不以私心妨害公理,也就不會落得個贓官惡吏的罵名。
汪輝祖這番話說得雖無干云豪氣,卻也實在得很。務實,一直是他最主要的優點。
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眼高手低缺真才”是讀書人普遍的毛病。儒家教義博大精深、提綱挈領,可是四書五經誕生的年代太過遙遠,書中的常識早已與清代社會生活脫節。別的不說,五經中的《禮記》是漢朝儒家學者考證的西周禮儀(其實更多是經過春秋戰國改革的禮儀),但異族入主中原形成的大清王朝,從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風俗。也就是說,作為科考必讀書目之一的《禮記》,在當時完全沒有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一來,考上科舉的讀書人未必真的有治國之能。少數佼佼者能在翰林院的庶常館獲得三年學習政務的機會。他們在完成學習后要經過“散館”考試。如果文辭不工整或滿文不及格就不能“留館”,要么補授他職,要么放到外地做知縣??婆e出身的地方州縣官員雖然滿腹經綸,但學習的東西基本脫離基層實務。
由于清朝地方官員普遍不長于政事,難免會出現一些事與愿違的“惠政”,落得個費力不討好的下場。在這個背景下,汪輝祖自然不會生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大儒豪情。
在汪輝祖眼中,做人“立心端正”比“才華橫溢”更為根本。這種理念的源頭來自北宋名臣司馬光的人才觀。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德才兼備者為圣人,無德無才者為愚人,德勝于才者為君子,才勝于德者為小人。后世儒者的人才觀受他的影響頗深。
按照清朝世俗的主流觀念,世人愿意寬容“有德無才”的君子,但恐懼并憎惡“有才無德”的小人。因為,君子只是好心辦壞事,若能得到有才賢良輔佐,肯定能為百姓帶來福利。小人則不然,才華越出色越能把“官斷十條路”這句諺語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小人不會找君子輔佐,只會與其他小人蛇鼠一窩,魚肉百姓。
所以,汪輝祖特別強調做人做官應當先正心,樹立一顆勤政愛民的公心,否則,就不堪為經世致用的儒者。
孔孟之道,仁政為本。仁政之要,首在愛民。盡管古時候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但宋朝大儒張載也把“為生民立命”視為儒者四大終極追求之一(其余三個分別是“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許多儒門書生除了圣賢書之外,一不知經濟民生,二不懂帶兵打仗。故而世人常常譏諷道:“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兩漢之后的治國能臣,鮮有不學孔孟之道者。儒家學問雖不涉及軍政司法與科學技術,但在其仁政觀念指導下,人們卻可以更好地將這些實用學問用于造福百姓上。
汪輝祖曾經在《學治臆說》中指出:“治無成局,以為治者為準,能以愛人之實心,發為愛人之實政,則生人而當謂之仁,殺人而當亦謂之仁。不然,姑息者養奸,剛愎者任性,邀譽者勢必徇人,引嫌者惟知有我,意之不誠治于何有?若心地先未光明,則治術總歸涂飾。有假愛人之名而滋厲民之弊者,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故治以實心為要,尤以清心為本?!?
時代一直在變,古今政策迥異。而且每個地域有自己獨特的民生情勢,沒有萬世不易、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治理模式可用。主政之人必須因時因地安排政事。法無定法,治無成局,只要效果好,就是治理有方。
在汪輝祖看來,能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能推行惠民政策,就是治理有方。儒家仁政講究“生人”,即順應民心,給予百姓希望得到的東西,舍棄百姓反感的東西。這也是孔孟先師主張以教化為主、少用刑罰的根本原因。
汪輝祖一方面繼承了這種觀念,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礎上提出“殺人而當亦謂之仁”的觀點。這里的“殺人”當然不是對平民百姓濫用刑罰,而是指用刑罰殺死違法作惡的歹人。
通常來說,仁政的一大要義是忠恕,是寬赦犯罪的百姓,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但這個美好的理想,屢屢被殘酷的社會現實粉碎。汪輝祖辦案無數,見過許多地棍滋擾善良百姓。他擔任刑名師爺時極少判處罪犯極刑,不過對于該重罰甚至該殺之人,他也絕不姑息。刑殺惡人,除暴安良,這對守法百姓來說也是仁政。
但是,無論“生人”還是“殺人”,為官為幕者都應本著一顆公正的仁義之心。那種姑息遷就的態度會助長奸惡之徒的氣焰,萬萬不可?。欢鴥刃膭傘棺杂弥藭涡宰鳛?,遲早傷及百姓;貪圖名譽之人會為了沽名釣譽而貪贓枉法;避嫌之人自私自利,毫無責任心,不會為民著想。
汪輝祖認為這幾種人對治理地方毫無益處。他們內心都不光明磊落,所做之事不過是冒充政績的面子工程罷了。打著愛護百姓的名義做出危害百姓利益的事,這樣的官員不堪為地方父母官。
清朝一代名臣,嘉慶朝首輔、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王杰對汪輝祖有極高的評價:“子嘗謂,子孫不以能文得官為賢,唯愿以知廉恥、明道義為賢,窮通知有命在,讀書不為利祿,則出處俱可自信。年兄(指汪輝祖)與愚可謂同志者?!?
王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狀元郎,歷任多個要職。他為官清廉,耿直剛正,曾參與審理大清第一巨貪和珅的案件。連他都把汪輝祖視為同道中人,可見汪輝祖的人品有多高潔。
王杰一方面很器重汪輝祖,另一方面又尊重其個人選擇。汪輝祖辭官歸故里時,不少朝廷要員想高薪聘請他做師爺,但他全都婉拒。王杰十分贊同其做法。
縱觀汪輝祖的一生,始終貫徹著清心為本的做人思想。他不僅在做師爺時保持著清廉公正之心,成為正式的朝廷命官后也謹守著“為生民立命”的從政初心。可見,王杰對他的贊譽恰如其分。
二、欲行其志者,不可不立品
老天最愛磨人才。汪輝祖年幼喪父,家境十分貧寒,考試運也不太好。為謀全家生計,他選擇了落第讀書人最常從事的工作——給地方官員做師爺。
當師爺有三個好處:其一,師爺的脩金(薪水)比較高,可以讓全家衣食無憂;其二,師爺的任務是代替主官處置具體公務,可以鍛煉出科舉考試所不能提供的執政技能;其三,師爺是主官的左右手,通過主官能積攢官場人脈,若是有朝一日有幸做官,也有政界朋友照應。當然,得到這三個好處的前提是能被聘為師爺。
在過了最初的求職關后,從幕的士人還要面臨同行的挑戰。
在制度設計上,清朝地方官手中抓了各種權力。相應的,各類公務也隨之變得繁多起來。前面提到,清朝官員的整體理政能力比之前朝代的官員下降不少。所以他們不得不依賴各種胥吏和幕友(師爺)來分擔繁重的公務。
胥吏與師爺不是一個層級,不構成與汪輝祖的競爭關系。但主官往往會聘請好幾個幕友來充實自己的幕府,根據各自的能力和人品來分配具體工作。在各種師爺崗位中,執掌司法獄訟的刑名師爺和負責賦稅轉輸的錢谷師爺待遇最高、事權最重,也最得幕主信賴。因此,想要讓幕主對自己言聽計從,就必須比其他同僚表現得更加優秀。
總而言之,從事幕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取得幕主的信任,讓他把自己安排到重要崗位上,不光是為了那多少不等的脩金,更是為了能讓自己平生所學得以盡情發揮。汪輝祖對這一點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但他的思路不同于以曲意逢迎為手段的所謂“官場之道”,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主張以誠信品行贏得幕主的青睞。
汪輝祖的《佐治藥言》中有言:“信而后諫,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為主人忠謀,大要顧名而不計利。凡與主人相依及效用于主人者,率惟利是視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為媒孽。其勢既孤,其閑易生,稍不自檢,毀謗從之,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立品是幕道之本,下文素位自潔儉用慎交皆其條目,而尤重自潔。儉是立品之本,品立而后能盡心盡言?!?
開頭的“信而后諫”,用到了《論語·子張》中的一段典故。對于孔夫子的高足,儒家西河學派創始人卜子夏曾經說過:“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卜子夏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先樹立信用,然后再任用百姓做事;假如沒能取信于民就行動,百姓就會覺得自己被虐待了。君子應當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再提出諫言;假如還沒取信于君主就行動,君主會覺得自己遭到了誹謗。
汪輝祖的“立品”說,不僅是立世修身的警語哲言,也是為幕之道的真知灼見。
大家都知道對待朋友要講誠信。假如失信的話,友誼也就到頭了。師爺又稱“幕友”,以此可見幕主并不是把師爺當成奴仆,而是當成共同謀事的師友。在社會各界眼中,師爺的形象大體上是圓滑、刻薄、精明、斤斤計較的負面形象。但汪輝祖非常明白,玩弄小聰明是末流做派,只有信用度夠高的師爺才能成為幕主的心腹。師爺不光要把幕主當成上司來尊敬,還應該與之誠意相交。這樣雙方合作才能更加融洽,事業才走得更遠。
師爺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向幕主獻計獻策,經過商量,幕主同意之后再全權執行已定計策。因此,師爺的價值大小,主要反映在幕主采納意見的多少。
但凡做師爺的人,都生就一副裝滿謀略的頭腦。要想在競爭中勝出,除了讓計策比同僚更高明外,最關鍵的還是“立信立品”。汪輝祖總結的訣竅是只考慮名節而不必計較那些得失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說,師爺與幕主,甚至人與人之間,都是以利益為紐帶的交易關系。幕主需要師爺的知識技能,而師爺需要幕主發放的脩金。一個供應銀兩,一個販賣計謀,所謂各取所需。所以,投奔幕主的師爺多為“以幕養學”之人,總會或多或少有牟利之心。為了謀求幕主信任,他們會絞盡腦汁宣示忠誠,什么溜須拍馬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這種“會來事,會做人”的師爺,也的確容易討得幕主歡心,一時之間順風順水。
然而,以交易相結交者,必定會因交易破裂而散伙。那些唯利是圖的師爺一旦發現不能達成愿望,就會與幕主心生隔閡,甚至做出一些有損幕主聲望的事情。最終東窗事發,賓主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