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這里指蓋茨從哈佛大學輟學,喬布斯從里德學院(Reed College)輟學。哈佛是更有名的大學。
126.SAT分數沒有那么重要
這里有一個基本事實:據報道,一個人在17歲時的SAT分數與他在30歲時是否成功或幸福唯一相關的因素是名校招牌——名校畢業可以使學生很快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名校的因素實際上被計入了兩次。算重了?是的。從短期來看,假如抽掉名校因素的話,很差的SAT分數也可以帶來同等程度(即使不是更高)的幸福感、收入水平、領導能力等等。
這個循環推理就是:學校的名聲決定了申請入學者的人數,從而決定了學校對申請者的“選擇度”(這里我特意加了引號),這樣就提高了被錄取者的SAT分數水平。
《克普靈格期刊》(Kiplinger),一份專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雜志,把美國五十所“最好”的私立大學做了排名。它的標準是:錄取率,新生留存率,準畢業生留存率,以及學生與教學人員的比例。
如前所述,錄取率不過是一個顯示學校知名度的指標,即學校有多大的本事吸引申請者。這就是為什么排名在中間(又是那個排名)的大學要花重金對中學生發動宣傳攻勢。它們直接給中學生發信,讓更多的人申請,從而提高本校的拒收率,以提高排名,這樣,將來就會有更多學生申請,因為學校的知名度上升了。
那么,學生留存率呢?假如一個大學告訴學生實情,教給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生存和成功必需的技能,那么應該有更多的學生盡早地脫離學校走上社會才對,不是嗎?但如果留存率是大學必須維持的一項關鍵指標,那么,分數越給越高、設施越來越高級、特別是學校與現實社會越來越隔絕就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為什么要離開呢?確實,沒人會離開。
誠然,有些學生會發現四年(或六年,也許三年)的大學學習對自己大有裨益。但是,用留存率來衡量一個大學的好壞是不合適的。如果有學生提早離校,我愿意知道他們去哪里了。如果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對在大學里所學感到滿意,那么我就會認為這是學校的成功而不是失敗。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前五十名學校的學生在畢業時的平均債務負擔少于三萬美元。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平均負債額不到六千美元。沒錯,名校并沒有使畢業生背上令他們困頓一生的債務。實際上,那些二流、三流、四流的大學才會由于缺乏經濟實力而使學生終生負債。
那些排名靠后的大學名氣較小,個人的凈花銷反而更高(因為助學金少)。而且,由于這些學校要努力保住自己前五十名的位置,它們很少能給學生提供羅倫?波普所欣賞的那種個性的錘煉。
這是一個陷阱。它是由市場營銷的力量和在工業社會里長大的那些愛子心切的父母們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共同構造的。
127.“我要的不是教育,而是一個學位”
這話出自于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學生之口,說的是實情。假如你拿學位的同時還受到了大學教育,那你就賺了。但是,在免費資源隨處可得的今天,為什么要掏20萬美金去上大學呢?
當然,一旦大學生們明白了這層道理,整個高教系統也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學生勤奮好學、教授兢兢業業的大學形象將不復存在,一切就會回到定式合同[1]的管理模式,回到服從式教育模式,回到將稀缺的資源(即學位)只分配給達標者的時代。
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在2008年花費350多萬美元,主辦了一場美國總統競選辯論[2]。為此,他們不僅得到了300張學生票(每張約合1萬美元),而且就像他們炫耀的那樣,學校的知名度猛增。顯然這是劃算的,因為這讓他們的學位更值錢(知名=好)。知名學位可以帶來更多的申請者,學校對SAT分數和錄取率的把關可以更嚴格,而這有利于提高學校在美國新聞(U.S.News)高校排行榜上的排名,將來申請的人會更多。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會使學校得到更多的捐贈,提高校長的年薪。
但是,這和學習有關嗎?
注釋
[1]定式合同(contract of adhesion),參見第26段的論述。
[2]指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和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之間的競選辯論。
128.代價
在過去的20年間,那些規模較大的高校發現一個簡單的法則:學校的橄欖球隊或棒球校隊打贏了比賽就能上電視,上了電視學校就有名氣,有了名氣就可以吸引那些想上好學校的學生。又是那個市場營銷技巧,即把“熟知”和“好”劃等號。
自1985年以來,公立大學橄欖球隊教練的薪水增加了百分之六百五十。教授的薪水呢?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
在這些年里,橄欖球比賽的水平突飛猛進,比賽場次增加,看球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那些在重大比賽上下了功夫的學校更是聲名鵲起。
然而,這些學校同期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生活質量卻沒有絲毫的提高。
實際上,根據俄勒岡大學的學者格倫·沃德爾(Glen Waddell)的研究,戰鴨隊(Fighting Ducks,玫瑰碗冠軍)每贏三次比賽,男性學生的GPA[1]就會下降。這不是說球隊中男生的成績,而是那些為上俄勒岡大學付了高昂學費的男生的成績。
杜克大學教授查爾斯·克洛特費爾特(Charles Clotfelter)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在“瘋狂三月”[2]期間,如果哪個校隊要參加對決賽(playoffs),該校圖書館學術論文的下載量會減少百分之六。如果校隊險勝或以接近的比分敗北,第二天的下載量會減少百分之十九。而且這個下跌在今后也不會完全回升至原來的水平。
這就是代價。
大學的管理者們一點都不傻。只要比賽能帶來好處,他們就會繼續這樣干下去。在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進入了十大聯盟[3]的那一年,全國大學申請人數普遍下降了百分之十,而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收到的申請卻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只要學生和家長花錢買的是名氣,只要名氣與電視和體育比賽掛鉤,這種情況就會愈演愈烈。
注釋
[1]GPA(Grade Point Average):美國大學的學生成績評分系統。
[2]瘋狂三月(March Madness):美國每年三月舉行的高校甲級隊棒球冠軍賽。
[3]十大聯盟(The Big 10Conference):美國的一個高校體育競技聯盟。
129.提供資源不等于教育
大學已經不大炫耀自己圖書館的規模了。原因很明顯:現在只有極少的學者關心圖書館的大小。人們所需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得,或者從付費的網上圖書館獲得。
斯坦福大學已經把很多課程免費放在網上,有些課程的活躍用戶甚至達到了3萬以上。
麻省理工最近推出了MITx網站,這個網站的內容將對全世界開放。這所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大學準備把所有的課程都放在網上,讓任何一個愿意深造的學生都可以學。
以所開課程衡量,麻省理工大學走在了前面,正在創建著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假如有可能旁聽世界上任何大學課程的話,誰不愿意旁聽呢?
大學有四個功能:
提供資源(不是提供觀點或認識,只是資源)
給予資格認證/頒發稀缺的學位
使你成為某一部落的成員
提供一個成長的環境(讓你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大學課程一旦數字化,就理應廣泛分享,特別應當與非營利性的公益機構分享。鑒于所有重點大學都應該而且也必將創建一個大眾的大學——將自己的信息資源和優秀的師資向所有的人開放(即使他們不這樣做,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別人去做)——那么,另外那三個功能中,哪一個最為重要呢?
資格認證:一個常春藤大學的學位有點類似于好社區里的房產。好區里的差房要比別處值錢,而好房則其貴無比。對50歲左右的男人,如果他們18歲時曾考入名校,我們自然會對他們產生一些固有的判斷(即使對虛構的人物也是如此,比如,弗雷澤·克萊恩[1]就是哈佛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