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盜夢工廠
- 賽斯·高汀
- 5009字
- 2015-07-29 11:37:25
119.我的無知和你的知識
美國存在無知崇拜,而且歷來如此。反智主義傾向一直貫穿在我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并且受到這樣一種錯誤概念的滋養,即民主就意味著“我的愚昧無知和你的知識淵博并無優劣之分。”
——艾薩克[1]
學校的存在不只是為了職業培訓。很久以前曾經如此,但后來,隨著職業教育的比重增加,純知識性的教育漸漸萎縮。在我們的社會里,人們普遍認為,即使是清潔工也應該知道什么是恒星,也應該了解一點市場經濟的常識,也應該能一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就知道是貝多芬。
當忙著收取對教育的投資時,我們有時候會忘記這樣一點,即純粹為求知的學習是我們文化的基石。
現在和過去不同的地方是:在過去,學校是你唯一的選擇,上學是你了解過去什么年代發生了什么事情和為何如此等等的最佳途徑。只有學校才有藏書,只有在學校才能得到行家的指導。
而現在,如果一個公民想了解事實,他有比過去多得多的選擇。但是,他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判斷力和求知欲。背標準答案沒有用,因為要背的答案太多,而且總是在變化。所以,我們的目標必須是激發人們對真理的渴望(甚至是一種需要),并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能夠從眾多虛假的宣傳中看到事實真相。
我不知道你的宿命是什么,我只知道一件事:你們當中能夠真正獲得幸福的人,是那些去尋求并找到了奉獻之門的人。
——艾伯特·史懷哲[2]
注釋
[1]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
[2]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德國醫務傳教士、神學家、哲學家和音樂家,曾獲諾貝爾和平獎。
120.尋求專業指導
我們的文化似乎存在著一種逃避自我改善的傾向。學校的經歷是如此不堪回首,只要某件事讓我們感覺像在學校里讀書、上課或者考試一樣,很多人就唯恐避之不及。
考慮一下下面這些能力,其實改善一下很容易(而且很實用):
做演示
談判
編寫營銷計劃
握手
會議著裝
做愛
分析統計數字
人員錄用
和上級打交道
為自己辯護
處理情感難題
然而……大多數人都是在混。我們不斷地重復著前人的錯誤,不肯付出艱苦(但非常必要)的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
這并不是因為我們不思進取,而是因為我們怕這類指導會像學校教育一樣,不是幫我們進步,而是懲罰我們,直到我們服從為止。
121.家庭教學不適合大多數人
許多注重子女教育的家長們正在將自己的孩子撤出工業化教育系統,大膽地承擔起教育他們的責任。這樣做需要勇氣、時間和智慧,需要家長創造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因材施教的環境,發掘出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
但是,這樣做有幾個問題。如果大量的家長選擇單干這條路,我們不免有以下的擔心:
——學習曲線[1]。由于沒有經驗,新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屢犯同一錯誤,但重復十次之后這個錯誤就不易再犯了……而大多數家庭教育者根本不會有這種糾錯的機會。
——時間投入。一個家長教一個孩子成本很高,同時教兩個孩子則可以減半,但這個負擔依然很重。大多數家庭沒有這個條件,再說,很少有人有耐心教自己的孩子。
——給孩子提供一個無恐懼的避風港。這是最大、也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假如家庭教學的目的是讓孩子大膽實踐,創造一個放養環境,讓孩子在探索和失敗中學習,那么大多數父母缺乏的正是這樣做的勇氣。一個有愛心又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引領你的孩子體驗間或痛苦的學習過程是一回事,你自己做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注釋
[1]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指犯錯次數與總次數之間的關系曲線。
122.我希望學校里教這樣一些課程
地球存在多少年了?
這輛車該付多少錢才合理?
如何做即興表演
怎樣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設計并建造一所小房子
高級軟件界面設計
123.圖書館的未來
圖書館問題與這里討論的教育問題基本上是并行的。那些正在顛覆現行教育系統的力量也同樣在顛覆圖書館系統。以下是我的一篇轉發量最大的博客文章:
公共圖書館的職能是什么?
首先,我們看一下圖書館的歷史。
在古登堡[1]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一本書的價格幾乎與一幢小房子的價格相當。因此,只有國王和主教們才買得起書。
在這種情況下,圖書共享成為必然,于是出現了圖書館。這樣一來,學者們(因為只有他們不需為糊口而奔忙)不必買書也可以讀書。圖書館是人們為了共享好書而建的書庫。
有了圖書館之后,才有了圖書管理員。
圖書管理員不是隨便一個圖書館工作人員都可以做的。圖書管理員是數據獵犬,導游,夏爾巴人[2],老師。他起著橋梁的作用,能夠將豐富的藏書與熱心卻不會檢索的讀者連接起來。
古登堡之后,書籍變得便宜起來。人們開始有了個人收藏。但同時,圖書的種類迅速增長,對圖書館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我們無疑需要一個大倉庫來存放所有的書,而且,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圖書管理員來幫我們找到需要的信息。圖書館是圖書管理員的所在地。
實業家們(特別是安德魯)出資興建了現代的美國圖書館。他們的想法是,在電子媒體尚未出現的那個年代,上班的人們既需要娛樂,也需要學一點文化。白天工作一天之后,人們晚上可以讀讀書,使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社會成員。
那么小孩子們呢?小孩子也需要一個能夠讀到百科全書和趣味盎然的兒童讀物的地方,這很可能讓他們養成一生熱愛閱讀的習慣。閱讀可以使人們更勤于思考,更明曉事理,成為對文明社會更有用的人。
這當然是件很好的事情。到目前為止。
想看電影嗎?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是更好的圖書管理員,它的圖書館也比美國任何一個圖書館都好。Netflix的圖書管理員熟知每一部電影,知道你看過哪些電影,也知道你可能想看哪些電影。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把觀眾和電影連接起來,那么Netflix是最佳選擇。
這已經使很多圖書管理員感到不爽,但事情并沒有到此為止。維基百科和數量龐大的網上信息庫的存在,使得圖書館不再是做非學術性研究的學生(小學生,中學生,甚至大學本科生)的最佳信息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網上資源將會更豐富、更便宜,這應該沒有疑問吧?孩子們不會為了寫一份關于羅斯福總統的作業而趕去圖書館,查閱一部已經過時的百科全書。你也許希望孩子這樣做,但如果你不強迫,他是不會這么干的。
孩子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位圖書管理員(以便學會更聰明地搜索和利用信息)。但他們完全不需要圖書館。
如果孩子們更愿意去購物中心而不是圖書館,那么不是購物中心贏了,而是圖書館輸了。
我們還應該考慮一下Kindle出現的后果。一本電子書的價格約合1962年的1.60美元。一個移動設備存1000本書毫無問題。易儲存,易分類,易分享。再過五年,電子閱讀器就會與吉列剃須刀同價,而電子書將比剃須刀片還便宜。
圖書管理員們正在積極游說圖書館提供電子書借書服務,但其實關鍵并不在這里。他們仍在維護圖書館的圖書倉庫概念,而不是試圖使圖書館滿足未來的需要。未來的圖書管理員應該兼制片人、前臺接待、中介、老師和樂隊總管于一身。
后古登堡時代,圖書終于豐富起來,不再稀缺,不再昂貴,不再值得囤積。后古登堡時代,稀缺的是知識和洞察力,不是獲得知識的渠道。
圖書館不再是存死書的倉庫。在這個信息經濟時代,圖書館應該起到信息神經中樞的作用,為本地區服務。(請不要認為我抵制書本!我所做的一切和我的職業選擇都清楚地顯示了我的愛書立場。我并不是說我想要讓書籍消失。我只是在描述一個必然的前景。)我們都愿意看到一個出身卑微的孩子靠著讀書一步步地擺脫了貧困。但是在今天(多數情況下),真知灼見和影響力來自于快速和靈活地利用網上資源,而不是埋在書堆里讀書。
未來的圖書館仍將是一個人們可以聚在一起的地方,一個人們可以群策群力地搞發明創造的地方。這就需要一個理解“網狀”[3]概念的圖書管理員,他既專業,又善于和人打交道,還能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
未來的圖書館是為這樣的圖書管理員準備的:他敢于將孩子們請進來,教給他們如何事半功倍地學習。他教他們如何使用電烙鐵,或將一個內部不含用戶可自行維修零件的設備大卸八塊。他甚至會讓孩子們教課,講他們自己喜愛的東西,只是為了好玩。如果哪個孩子畢業時不是一流的數據專家,他愿負全部責任。
未來的圖書館將有足夠多的網絡終端,以便永遠有閑置終端供人隨到隨用。這樣一個圖書館的管理者絕不會認為這種既提供信息也促進人際交流的雙重服務無足輕重——它實際上正是圖書館的全部意義所在。
這樣的圖書館有著布魯克林最好的咖啡館的氣氛,還有熱情健談的信息講解員,誰不愿意在一個擁有這樣的圖書館的城鎮居住、工作并為其納稅呢?在這種地方,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都為了同一個目的:挖掘有用的信息,將信息與社區的人們結合,從而創造價值。
我們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圖書管理員。我們所不需要的,是那種只會保管死書的辦事員。圖書管理員太重要了,我們不能允許這個職業在我們的社會中衰落下去。對于那些有能力的圖書管理員來說,這是個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
注釋
[1]指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德國人,活字印刷的發明者。
[2]夏爾巴人(Sherpa),尼泊爾境內的一個民族,以做登山向導而聞名。
[3]指Lisa Gansky的書The Mesh講到的基于互聯經濟的“網狀”商業模式。
124.認真思考大學的改革
如果說整個教育系統有哪部分比較容易改革的話,那就是高等教育了。我們看到很多大學的硬件設施、營銷方式以及組織結構都已經根據學生需求的變化做出了相當大的調整。
大學校長們對新生申請率、捐款狀況和校隊比賽上座率的嗅覺非常靈敏,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七位數的薪水和校友會、家長以及學生們對這些問題的評價息息相關。大學和中學不同,大學之間存在競爭。它們爭學生,爭教授,爭經費。
大學有條件徹底扭轉關于“受過教育”這個說法的含義。但是,如果大學只是作為高中畢業生的“終點教育學校”(a finishing school),那么它是無法承擔這一重任的。大學不應僅僅是更加喧鬧的高中。
基于以上認識,下面談談本人作為一個曾經的客座教授,一個校友,也是一個未來大學生的家長(很抱歉的是,本人與橄欖球無緣)對大學改革的一些想法。
125.名校陷阱
如果和住在城郊的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聊聊,話題總是很快就會轉到“好大學”的問題上。
當然,哈佛是個好大學,耶魯也不例外。圣母大學(Notre Dame)和明德學院(Middlebury)等也不錯。
我們怎么知道這些是好大學呢?
假如你問我,奔馳是否比別克好,那么,我們可以通過衡量多個性能指標達成一致的看法,認為奔馳確實比別克強。這不是根據名聲和廣告,而是通過實際的駕駛體驗,根據其耐久性和安全性等買車人都會考慮的指標作出的判斷。
可是,那些擇校者,那些即將投入4年光陰和近25萬美元的學生和家長們——他們將根據什么指標選擇學校呢?他們手里有畢業生們是否一生幸福的數據嗎?
那些學校不見得就好。它們只是名聲顯赫。
《紐約時報》教育版前編輯洛倫(Loren Pope)指出,事實上,希拉姆(Hiram)、霍普(Hope)、埃克德(Eckerd)以及很多類似的大學都是更好的大學,除非你的目的是想要一個名牌,好向俱樂部里的熟人炫耀。他的那本頗具創意的著作《改變人生的大學》(Colleges that Change Lives),以嚴謹的研究和負責的態度揭露了名校過分推銷自己的真相。
如果大學就是變相的高中,只是有更多的派對,那么家長確實應該挑選名校。如果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時有優勢,那名校確實應該是首選。好工作總是不乏應聘者,而名校的一個顯著并實用的好處是——它的招牌很可能讓你找到比較好的第一份工作。
名校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的水平和素質,但如果那本來就不是你的目標,那么你不妨為孩子買一個值錢的招牌,讓他可以用一輩子。
但是,這就是上名校的全部價值嗎?如果大學系統僅僅提供等級劃分功能,那么,四年大學的代價確實太大了。
實際上,被哈佛錄取但沒有去上的學生和從哈佛畢業的學生一樣成功,至少一樣快樂。試想一下你會不會在其他事情上為了如此微不足道的回報而做這樣大的投資。
史蒂文.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兩個人都中途輟學(其中一個大學比另一個更有名[1])。事實證明,僅僅是被名校錄取就足以使他們有了公信力。
名校是分類排名機制的產物,與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以及它的長期效果毫無關系。如果你需要名校標簽來達到你的目標,那就去爭取吧。不管哪種情況,如果我們需要一種改變人生的教育,就必須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大學。
讓我們從這里做起:每當你想說“好”字時,改說“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