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產業法律環境研究
- 肖岳峰 蔣瓊著
- 4606字
- 2018-12-28 19:12:14
第三章 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第一節 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發展的含義
產業是具有某種共同特性的企業構成的集合或系統,是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產業的集合構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發展是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進化過程,既包括單個產業的進化過程,又包括產業總體,整個國民經濟的進化過程,其核心就是一個結構變化的過程。因此,“產業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具有內在邏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
二、發展戰略的含義
戰略研究起源于軍事科學,是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戰略原意是一種運用力量使之對于政治策略目標的達到做出最有效貢獻的藝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戰略研究逐漸應用于政治、經濟和科技等領域,其內涵不斷擴大。依照企業戰略的傳統觀念,它指運用企業資源力量以達到企業政治層次策略所定目標的一種藝術,這個定義是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在1965年擬訂的。戰略的本質就是一種抽象的相互作用,它是從兩個對立意志之間的沖突中產生出來的。戰略是一種藝術,它使一個人不管使用何種技術,都能駕馭任何意志沖突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其結果也就能使技術的使用發揮最高的效率。所以,它是力量的辯證法藝術,說得更精確一點,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戰略具有以下特點:
(1)擁有長遠的目標。戰略必須為目標服務。《簡明牛津字典》上注釋說,戰略是一個計劃,旨在實現某一特定的長遠目標。它們是在不同的業務領域取得成功所必備的計劃。公司經濟戰略處理的問題包括其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應該如何管理。公司的競爭戰略或業務戰略關注的是其企業應如何在所從事的業務中保持競爭力。增長戰略幫助公司增加收入或提升市場份額。職能戰略是指生產、財務、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和其他部門的計劃。它們是從公司戰略、業務戰略和增長戰略中衍生來的,應該和以上戰略保持一致。為實現長期目標,職能戰略必須整合到公司里。
(2)利用能力和資源。要實現雄心壯志,公司要正確部署資源,如現金、人力、技術、生產設施及其他。戰略決定以何種方式使用它們。只有當戰略充分利用了公司的獨特優勢,它才是有效的。反過來說,如果戰略忽視其公司優勢而追尋投機的目標,就是失敗的。
(3)創建戰略是一個綜合的過程。為什么諾基亞能看到電信業的光明未來?是什么給了瓦格爾(Narayanan Vaghul)和卡馬斯(KV Kamath)信心來改造ICICI銀行(這家銀行一直是政府和工業界贊助的發展金融機構,只提供項目融資),使之成為印度的第二大銀行呢?兩個公司的領導人都擁有洞察市場的能力,擁有預見變革創造機會的遠見。他們分析數據了嗎?可能吧。但這些數據也是有關過去的,他們的決定是有關未來的。除了分析,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信念來判斷世界將如何改變。他們相信自己的直覺。他們利用明茨伯格所稱的“綜合”過程來規劃戰略,即通過整合數據、市場知識、技術、流程以及對事件和趨勢將如何塑造未來的洞見等。戰略的制定是直觀且富有創造性的,有些人幸運地擁有它,其他人— 事實上是所有人— 都可以通過培訓和實踐來學習。
(4)戰略具有可適應性,且是動態變化的。戰略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它是關于未來的。戰略的執行環境總是在不停地變化,對象會變,競爭者會有所反應,他們是受社會變化影響的。如政府管制,人們接受或拒絕新技術,客戶的需求、需要和欲望的改變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年齡增長了,也因為他們學習和經歷的積累。
動態的環境和競爭對手的行動都會給企業帶來風險。要取得成功,戰略就應該和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一起改變,必須適應變化的一切。
(5)戰略是當務之急,戰略不是做事清單。問題不在于做得更多或更努力,優質、高效和低成本是必須的,但它們不是戰略,業務計劃也不是戰略。戰略研究包含的要素有戰略思想、戰略分析、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階段和戰略措施等,其中戰略思想是靈魂,戰略分析是出發點,戰略目標是核心。這些要素共同構筑了戰略研究的體系,使戰略研究與實踐聯系緊密,戰略的作用完美體現。
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各方面變革步伐加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發展戰略研究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首要前提和基礎。從學科性質來看,發展戰略研究是綜合性學科研究,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等學科,實質上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以社會發展規律為依據,對事物未來發展過程的超前分析和設想。從國家和地區來看,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戰略是最重要的戰略。在經濟發展研究的早期,經濟發展被等同于經濟增長。隨著研究的開展和深入,經濟學家發現經濟發展不同于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強調物質供給的增加,而經濟發展往往在物質增加的同時,還伴隨產業結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變革。因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涵蓋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兩個主要方面。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也為產業發展戰略指明方向,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從而為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產業發展戰略是根據產業內外環境和可取得資源的情況,對產業發展目標、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進行總體謀劃,它是產業經濟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制訂產業規劃和計劃的基礎。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對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可起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投資指南,進而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
三、信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信息產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規律:
1. 信息產業發展的可跨越性
信息產業的可跨越性首先是由信息產業自身特點決定的,與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相比,在既定的技術路徑中,信息產業產品創新和產品技術跨越的可能性更大。產品技術跨越需要很強的研發能力,而作為合成性產業的醫藥、新材料行業,無論是產品還是工藝的創新多與生產過程的跨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組織的改革相關,除需要很強的創新能力外,對技術基礎、產業基礎的投入要求較高,因此在發展中國家這些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幾率要比信息產業小得多。
開放的國際環境為發展中國家加快學習過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技術貿易、企業合作、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流動、購買專利技術獲取知識,采取“用中學”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嵌入的技術知識,逐步加強消化和吸收新技術能力,可以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參與產業國際分工,從技術產品成熟期進入,并向產業鏈的上游發展。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產業技術機會,首先直接縮短小差距,使技術和產業跨越成為可能,另外發展中國家企業轉移成本、擱置成本較小,可以較快進入新興行業。
2. 信息產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專業開放性和“虛擬垂直一體化”
裝配型產業的特征,使信息產業的競爭單元由“系統”轉移到“組件”。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于集成“組件”的生產組織形式。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以專業化分工為核心的“虛擬垂直一體化”新生產組織形式逐漸取代“綜合垂直型”生產組織形式。表現為:以國際品牌為龍頭,通過OEM的方式將“分包”給下游廠商,品牌公司產品負責組裝、設計和營銷。
3. 信息產業布局的聚集性和專業化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產業的創新是按區域集群的,如電影有好萊塢,汽車有底特律,鐘表有日內瓦。信息產業發展的聚集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1)信息產業主要在發達國家聚集
據統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信息產業,而在OECD內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5國的高新技術產值又占OECD成員國總產值的90%以上。
(2)信息產業的地理空間上呈現群落
各國信息產業的地理布局上的特征是相對集中,聚集區域內的產品產值、產量在國內或世界產量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與傳統產業聚集性、群落化不相同的是,由于信息產業生產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信息產業的空間布局的功能化、專業化特色更為明顯,呈現聚集性與專門化和分散性并存的特點。
通常,信息產業的聚集區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信息產業的創新聚集區,主要分布在美國的硅谷,日本和西歐。
第二類是制造聚集區。20世紀60年代信息產品制造中心由歐美轉向日本,20世紀60~80年代,又由日本轉向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后,轉向中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因而韓國、中國臺灣以及中國東南沿海逐漸成為世界計算機外設制造中心,印度、愛爾蘭逐漸成為世界重要的軟件產業基地。
4. 信息產業的國際化、全球化
信息產業是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產業,為了解決人才和財力不足的問題和開拓更大的市場,企業普遍采取“國際化戰略”,在國際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信息產業發展日益全球化。無論在研究開發、加工制造和貿易都呈現國際化的趨勢。2007年世界電子產品制造業市場規模為1.613萬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8.04%;2008年的市場規模為1.665萬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3.22%。預計2009年世界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產值和市場規模分別為1.69 萬億美元和1.73 萬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和3.8%。軟件產業規模達到1.1 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軟件及服務帶來的變革將繼續推動軟件產業持續快速增長。
5. 信息產業市場結構的寡頭壟斷性與企業共生效應
信息技術產業研究開發與生產的成本十分巨大,只有在生產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后才能獲得回報,同時由于新產品開發投入與固定資產投資巨大,外來者進入壁壘高,跨國公司在R&D活動上的大量投入及國際化趨勢,直接導致了大量技術創新成果的集中,由此形成大型信息技術企業寡頭壟斷的客觀條件。大公司對信息技術成果的壟斷加速了對全球同類技術產品生產與市場的壟斷,對核心技術的控制保證了大公司的寡頭地位。
企業的共生效應是指信息產業少量寡頭壟斷企業與大量的中小企業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新“機制”。由于信息產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市場競爭使大企業與小企業間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新機制,大企業離不開小企業,小企業的發展有賴大企業的帶動。二是經營靈活、反應靈敏的小企業更能滿足知識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導致的生產規模減小,生產技術高度專門化以及信息產品“復制零成本”的新趨勢,小企業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三是現代計算機行業、軟件業、知識資本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企業的空間、人員規模要求越來越低,企業生產經營的分散化、虛擬化十分明顯。信息產業市場結構明顯的寡頭壟斷和企業共生效應使發展中國家在應對世界巨型企業挑戰時,多了一道生存空間。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采取“避開大企業,以小企業包圍大企業”的戰略實現自我發展的跨越。
6. 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成為統領信息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知識產權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企業資產中占有中心地位,成為決定現代企業競爭成敗的中心,知識產權成為控制市場獲取利潤的最大法寶。
技術領先者之所以能夠利用知識產權產生壟斷市場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網絡效應”導致的新技術“邊際報酬遞增”機制和“鎖定效應”導致的生產者壟斷優勢。
網絡效應使許多先發展起來的技術通常可以憑借先占的優勢,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同時,由于信息網絡系統轉移成本過高,用戶鎖定效應明顯,一旦使用某種技術和產品,往往就被“鎖定”,使消費者對于生產者就處于被動地位,而生產者卻獲得了一定壟斷優勢。兩者共同作用,其結果往往“勝者通吃”。因此,在信息產業領域,主導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進入市場的先后,而非全是技術的最優化,這就是知識產權產生壟斷市場的原因。
在公司專利競爭日趨激烈的同時,企業和國家間的標準之爭也愈演愈烈。標準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在信息產業中,不同系統,不同類型的產品之間、各類組件必須保持兼容,在這種情況下,標準是關鍵,技術“標準”是決定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