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與管理
- 馮長輝主編
- 2281字
- 2018-12-28 16:03:20
第三節 對我國工業地位和作用的再認識
建立并保持強大的工業是實現國家經濟穩定和提升綜合國力的基石,也是現代化國家發展的客觀規律。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啟示我們,即便完成了工業化任務,工業仍然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大國,解決我國正在面臨和將要面臨的幾乎一切重大和長遠的經濟社會問題,都高度依賴于工業的長足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后日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需要對工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重新審視。
(一)工業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工業對GDP的貢獻率(指工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在2011年仍高達44.7%。工業發展不僅直接推動了經濟的增長,而且支撐推動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根據2007年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測算,我國投入到農業中的中間品有51%來自工業,投入到服務業的中間品有52%來自工業。離開了工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將失去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服務業的發展也將失去基礎和源泉。只有工業的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才會給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也只有工業的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才能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裝備和技術手段。事實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化水平上,國內各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同樣也體現在工業化進程的不平衡上。盡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會下降,但產業結構的變遷改變不了工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二)工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保障
工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經濟由短缺變為豐裕,使尋常百姓享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成果,還推動了城鎮(市)的建立和形成。一方面,工業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屬性,提出了城鎮形成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工業為城鎮建設提供了相應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大、中、小城市之所以形成和分布,正是工業化進程中技術、設備、勞動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聚集的結果。正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所指出的那樣,“工業發展的種種集聚力,不僅吸引著經濟活動,而且吸引著社會活動,從而促成了城市的形成”。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離開了工業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城鎮化將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已經城鎮化的人口也會重新流向農村。過去的20年間,包括工業在內的第二產業為社會提供了9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按照每個新增就業崗位帶動1.7個新增城鎮人口計算,拉動我國城市化率提高了12.3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正處于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我國的基本國情,著力提高工業發展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城鎮化的穩步推進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三)工業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源泉
相對于農業和服務業,工業有四個顯著特征:一是技術更密集。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和創新幾乎都能在工業上得到應用和展現,進而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二是競爭性更強。為了生存發展,企業必須不斷去創新,而創新活動在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同時,又促使市場需求發生新的變化,從而形成“需求-創新-再創新”的良性循環,不斷催生出全新的產品、產業和生產方法。三是產業鏈更長。由于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一旦某個環節創新突破,就會通過產業鏈條傳導到其上游和下游,引發關聯產業的共同技術創新,從而形成技術創新的規模效應。四是集中度更高。這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知識信息的溝通交流、思想理念的碰撞激發,進而形成創新成果。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實現跨境、實時交流,使得技術成果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為不同區域的人所共享,而這種知識交流和知識積累仍是促進創新的最關鍵因素。正是這些特性,使工業成為創新最集中、最活躍的領域。目前,美國專利總量的90%屬于制造業,德國、日本的R&D經費支出中,工業所占的比重超過90%。就我國而言,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制造業,而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為創新提供了強大的需求動力和支撐保障。無論如何,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基礎,也需要動力。擁有一個能夠適應和開發新技術的工業,是確保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所在。
(四)工業是國際競爭力的根本依托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現是各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因為工業品中蘊含了一個國家科技水平、要素成本、基礎設施、制度環境等經濟實力的幾乎所有方面。綜觀當今世界,一個經濟強國必定是一個工業強國。德國如此,日本如此,美國也如此——實際上,美國仍是當今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再工業化”,不只是擺脫危機的權宜之計,更是為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制高點而做出的戰略部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持續快速發展,不僅使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為國家創造了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推動了我國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將我國與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為我國經濟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創造了更為強大的動力。工業是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最深刻的領域,也是我國目前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可以確信,工業未來也將是我們創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的主要依托。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競爭的加劇,我們必須加快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突破工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以“新工業”帶動我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培育造就新的產業群和經濟增長點,努力推動我國工業由大向強轉變,將國際競爭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