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半導體集成電路
- 楊銀堂 朱樟明 劉簾曦編著
- 1289字
- 2018-12-28 14:22:20
1.2.1 MOS晶體管基本工作原理
本節以n溝道增強型MOS管為例,介紹NMOS晶體管的工作原理,PMOS管的原理與此相似。圖1.4給出了典型NMOS的結構示意圖。器件制作在輕摻雜的p型襯底(bulk或substrate)上,兩個重摻雜n區形成源端(S)和漏端(D),重摻雜的多晶硅區(通常簡稱poly)作為柵(G),一層薄SiO2使柵與襯底隔離。器件的有效作用就發生在柵氧下的襯底區,在這種結構中的源和漏是對稱的。為了便于對原理的理解,下文所用結構圖均為簡化結構圖。圖1.5為NMOS和PMOS管的電路符號,其中(a)包含晶體管的四個端子,B端為襯底端,(c)圖在數字電路中習慣使用,而(b)圖可以明確的區分源和漏區,對于理解MOS電路的工作過程很有幫助。

圖1.4 典型N MOS的結構示意圖
MOS管的襯底和源極通常是接在一起的,從圖1.4可以看出,在G、S間不加電壓時,由于源漏之間有兩個背向的PN結,不存在導電溝道,所以在D、S間加上電壓后也不會有漏極電流。
G、S間加正電壓時,由于柵和襯底形成一個電容器,所以當VGS逐漸升高時,p襯底中的空穴被趕離柵區而留下負離子以鏡像柵上的電荷。換句話說,就是形成了一個耗盡層,如圖1.5所示。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沒有載流子因此無電流流動。

圖1.5 MOS器件的符號
隨著VG的增加,耗盡層的寬度以及氧化物與硅界面處的電勢也逐漸增加,當VGS增大到一定值時,襯底中的電子(少子)被柵極中的正電荷吸引到表面,在耗盡層和絕緣層之間形成一個n型薄層,稱為反型層,如圖1.7示。此反型層就構成了源漏之間的導電溝道,這時的電壓VGS稱為閾值電壓VTH。如果VGS進一步升高,則耗盡層的電荷保持相當恒定,而溝道電荷密度繼續增加,導致源漏電流增加。

圖1.6 耗盡層的形成

圖1.7 反型層的形成
導電溝道形成后,由于漏極電流ID沿溝道產生的壓降使溝道上各點與柵極間電壓差不再相等,該電壓削弱了柵極中正電荷電場的作用,使溝道從源極到漏極逐漸變窄,當VDS增加到使VGD=VTH(即VDS1=VGS-VTH)時,溝道在漏極附近出現預夾斷,如圖1.8(a)所示。再繼續增大VDS,夾斷區只是稍有加長,如圖1.8(b)所示,而溝道電流基本保持預夾斷時的數值,此時,稱器件工作于飽和區。

圖1.8 NMOS晶體管的夾斷過程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考慮器件的襯底。實際上,集成電路中的MOSFET是一個四端器件,襯底端的電位對器件特性有很大影響。由于在典型的MOS工作中,源漏結二極管都必須反偏,所以認為NMOS晶體管的襯底被連接到系統的最低電壓上。例如,如果一個電路在0~3V工作,則Vsub,NMOS=0。實際的連接如圖1.9所示,通常襯底接觸是通過一個p+歐姆區來實現的。

圖1.9 NMOS管的襯底接觸圖
在互補MOS(CMOS)技術中,同時用到NMOS和PMOS兩種器件。從簡單的角度來看,PMOS器件可通過將所有摻雜類型取反(包括襯底)來實現。但實際生產中,NMOS和PMOS器件必須做在同一晶片上,也就是說做在相同的襯底上。由于這個原因,其中某一種類型的器件要做在一個“局部襯底”上(通常稱為“阱”)。現在大多數CMOS工藝中,PMOS器件做在n阱中,如圖1.10所示。注意在大多數電路中,n阱與電源的正極相連接以使PMOS管的源漏結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反偏。
從圖1.10還可以看出NMOS和PMOS晶體管的一個區別:每個PMOS管可以處于獨立的n阱中,而所有NMOS管則共享同一襯底。PMOS管的這種靈活性在一些模擬電路中被巧妙的應用。

圖1.10 n阱中的MOS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