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稅往低處流
  • 葛長銀著
  • 6378字
  • 2018-12-27 20:14:43

第四講 “分紅”與“年終獎”稅負 比較及優化方案設計

股東的投入和員工的勞動總要得到回報。公司回報在職自然人股東,既可以采取稅后“分紅”的方式,又可以選擇發放“年終獎”的方式。所謂“分紅”,就是公司給股東分配稅后利潤,并按照20%的稅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無任何扣除)。而公司給員工發放的“年終獎”,則視同工資薪金,按照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稅率(3%~45%)與工資薪金合并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并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在合理的范圍內準予稅前扣除。

對于這兩種回報方式,肯定存在稅負的高低問題。為此,我們引入“聯合稅負”的概念:即企業所得稅和公司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合計的總稅額;將聯合稅負與個人稅后所得的比率定義為“聯合稅負率”。同時我們討論在各種可能的情況下“分紅”和“年終獎”各自的聯合稅負及其聯合稅負率,分析比較兩者的節稅效果,幫助公司判斷怎么回報在職自然人股東更能節稅。

一、“分紅”的聯合稅負及聯合稅負率的分析

公司如果用“分紅”的方式獎勵在職自然人股東,就要對這筆“分紅”按20%的稅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又因這筆“分紅”是在企業所得稅稅后列支的,這20%的個人所得稅稅款就屬于稅后稅,造成了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重復納稅(見圖1-4-1)。為了方便討論,我們首先假定:“分紅”是指公司將稅后利潤分配給股東,我們所討論的都是現金的分配;“分紅賬面數”是指沒有扣除個人所得稅的“分紅”,“分紅凈額”是指扣除個人所得稅后的“分紅”余額;“稅前分紅數”是指根據扣除企業所得稅稅后的分紅賬面數倒算出的企業所得稅稅前的金額。

圖1-4-1 “分紅”涉稅流程圖

1.“分紅”案例討論

我們首先用具體的數字來探討一下如果公司通過“分紅”的方式獎勵自然人股東,究竟要承擔多大的聯合稅負,以及聯合稅負率到底又有多高。

老李為某公司的在職自然人股東,該公司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老李從公司取得“分紅”,扣除個人所得稅后,實際拿到手的分紅凈額為12萬元,按2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倒算,實際上公司分給老李的分紅賬面數為15萬元[12÷(1-20%)=15],差額為扣除的個人所得稅稅款3萬元(15×20%=3),由公司代扣代繳。

因為“分紅”的現金都是公司在企業所得稅稅后列支的,按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進行倒推,這15萬元的分紅賬面數的稅前分紅數為20萬元[15÷(1-25%)=20]。由此可得,老李取得的12萬元分紅凈額,公司要承擔5萬元(20-15=5)的企業所得稅。

根據上述計算,以“分紅”方式獎勵老李12萬元,公司需要承擔的聯合稅負為8萬元(個人所得稅3萬元+企業所得稅5萬元),公司的聯合稅負率為2/3(8÷12)。因此,為讓老李拿到分紅凈額12萬元,公司實際上要支付現金20萬元,其中8萬元為上交的稅款。

2.“分紅”聯合稅負的通用公式

由于企業所得稅主要有25%和20%兩檔稅率,自然人股東的“分紅”數額又高低不同,逐個計算公司因給自然人股東“分紅”而承擔的聯合稅負比較麻煩,因此我們推導并驗證了“分紅”聯合稅負及聯合稅負率的通用公式。

相關變量用字母表示如下:公司獎勵在職自然人股東,使其稅后拿到分紅凈額為Y元;該涉稅流程中涉及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分別用r和R表示,個人所得稅稅額和企業所得稅稅額分別用F(r)和F(R)表示,聯合稅負用F(Y)表示。

根據“分紅”的涉稅流程圖(見圖1-4-1),“分紅”的聯合稅負率公式構建過程如下:由確定的分紅凈額倒推出分紅賬面數,再由分紅賬面數倒推出稅前分紅數。最后根據稅前分紅數與分紅賬面數分別計算出相應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1)計算相關個人所得稅。

公司給一位在職自然人股東支付Y元的分紅凈額,依據的個人所得稅稅率r,倒算出公司回報該自然人股東的分紅賬面數為:

分紅賬面數=分紅凈額÷(1-r) (1)

這其中包括了公司必須按稅率r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分紅賬面數×r

代入公式(1)中可得個人所得稅的公式為:

(2)計算相關企業所得稅。

根據股東拿到的稅后所得分紅凈額Y元,可以倒推出分紅賬面數,依據分紅賬面數再倒推出稅前分紅數,這個稅前分紅數就是公司為分紅凈額Y元所承擔的總成本(聯合稅負+人力成本),計算公式為:

稅前分紅數(總成本)=分紅賬面數÷(1-企業所得稅稅率) (3)

這其中包括了公司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稅前分紅數×企業所得稅稅率

代入公式(3)中可得企業所得稅用公式為:

(3)計算相關聯合稅負及聯合稅負率。

綜上所述,公司為了讓股東能夠拿到分紅凈額Y元,要承擔的聯合稅負為:

聯合稅負=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

結合公式(2)和(4),聯合稅負用公式可表示為:

由此推出公司的聯合稅負率為:

聯合稅負率=聯合稅負÷分紅凈額

結合公式(5),聯合稅負率公式可表示為:

從公式(6)中可以看出,聯合稅負率只與“分紅”的個人所得稅率r和企業所得稅率R有關,如二者分別為20%和25%,則聯合稅負率為2/3,與上述案例結果一致。

二、“年終獎”的聯合稅負及聯合稅負率的分析

“年終獎”與“分紅”的不同之處在于以下兩點。

一是“年終獎”的發放數額有限制,如果不超標,公司可將“年終獎”視同工資薪金對待,依據稅法的規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二是所適用的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是累進制的,從3%到45%,各檔稅率所帶來的納稅成本存在差異。

為了方便討論,首先假定:“年終獎”是指公司在年末一次性給員工的獎金,我們所討論的獎金為現金;“年終獎賬面數”是指沒有扣除個人所得稅的“年終獎”;“年終獎凈額”是指扣除了個人所得稅的“年終獎”(見圖1-4-2)。

圖1-4-2 “年終獎”的涉稅流程圖

1.“年終獎”案例討論

老張是某公司的在職自然人股東,該公司的平均工資為3000元,適用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2011年12月份老張拿到扣完個人所得稅后的年終獎凈額17435元,他當月的賬面工資額為3000元。

根據“年終獎凈額”17435元,可估算出公司給老張的“年終獎賬面數”,對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1500<年終獎賬面數-(工資起征點-工資扣除基數)]÷12≤4500),判斷老張當月適用1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因此,通過“年終獎凈額”倒算(17435=年終獎賬面數-{[年終獎賬面數-(3500-3000)]×10%-105}),得到老張拿到的“年終獎賬面數”為19200元,其中1765元(19200-17435=1765)是公司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可得聯合稅負率約為0.10(1765÷17435≈0.10)。

通過上述計算可以肯定,公司給老張發放的“年終獎凈額”(在個人所得稅稅率適用10%、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超標4200元的前提條件下),比給他相同數額的“分紅凈額”劃算,因為在這個條件下,“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小于“分紅”的聯合稅負率2/3(將個人所得稅稅率20%、企業所得稅稅率25%帶入公式6)得到)。

如果公司給老張發放的“年終獎賬面數”不是19200元,而是192000元,那么加上他當月的工資,其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就會大大提高;如果公司發放給老張的“年終獎賬面數”的超標部分不是4200元,而是42000元,甚至是420000元,那么在企業所得稅稅后列支的部分就會大幅增加,公司“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就不一定比“分紅”的聯合稅負率低了。

2.“年終獎”聯合稅負的通用公式

我們現在對照3%~45%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結合20%和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討論在每一檔稅率水平下,公司因發放“年終獎”給在職自然人股東,使其所要承擔的聯合稅負及聯合稅負率。

假設“年終獎”通用公式中所需用到的相關變量用字母表示如下:“年終獎凈額”和“年終獎賬面數”分別用X和X'表示;用W表示自然人股東當月的“賬面工資額”;聯合稅負用F(X)表示;用t來表示不能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的“年終獎”比例。n、mn1、mn2、r、kn表示的含義如表1-4-1所示。同時將工資的起征點與工資扣除基數相減后的余額定義為“工資扣除數”,在計算年終獎的計稅基礎時,將與工資的起征點相減的數值S定義為“工資扣除基數”,表示為:

表1-4-1 稅率表(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注:資料來源為國家稅務總局官網

根據“年終獎”的涉稅流程圖(見圖1-4-2),“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公式構建過程如下:根據事先確定的“年終獎凈額”估計所適用的個稅率,倒推出“年終獎賬面數”,并計算相應的個人所得稅和超標部分的企業所得稅。

(1)計算相應個人所得稅。

第一步,確定表1-4-1中所對應的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年終獎賬面數-(起征點-工資扣除基數)]÷12(8)

第二步,確定用“分紅凈額”表示的個人所得稅公式。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中的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確定后,個人所得稅的計稅基數、其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速算扣除數就自然確定了。例如,自然人股東“年終獎”的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為24000元,計稅基數則為288000元(全月應納稅所得額×12),按照現行稅率,24000元介于9000元至35000元之間,那么,該自然人股東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就是25%,速算扣除數為1005元,通過計算該自然人股東的個人所得稅為70995元,計算公式如下:

個人所得稅=計稅基礎×個人所得稅率-速算扣除數 (9)

計稅基礎=全月應納稅所得額×12 (10)

結合公式(8)、(9)和(10),個人所得稅可用公式表示為:

F(r)=[X-(3500-S)]×r-kn (11)

自然人股東稅后得到的“年終獎凈額”與“年終獎賬面數”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年終獎凈額=年終獎賬面數-個人所得稅

用“年終獎凈額”表示的“年終獎賬面數”的公式可表示為:

將公式(12)帶入公式(11)中,可得用“年終獎凈額”表示的個人所得稅的公式為:

此公式也是“年終獎”的聯合稅負。

由此推出,企業聯合稅負率公式為:

三、“分紅”和“年終獎”的聯合稅負及聯合稅負率的比較

將25%和20%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和各檔個人所得稅稅率分別帶入公式(6)和(14),可得到表1-4-2:在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和20%時,“分紅”的聯合稅負率分別為2/3和9/16;在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且個稅稅率不大于25%時,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小于2/3;在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且個稅稅率不大于20%時,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小于9/16。

表1-4-2 聯合稅負率綜合對比

比較上表中的各個聯合稅負率的分布情況,只有在個人所得稅稅率在45%以上時,采用分紅的方式發錢稅負率才更低。

如果公司單獨用“年終獎”來回報自然人股東,所發放的年終獎賬面數使得自然人股東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落入45%的區間時,則公司的回報方式存在納稅優化的空間。

四、基于“分紅”與“年終獎”的激勵方案優化

1.討論個案的優化

老劉是某公司的自然人股東,該公司的平均工資為80000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2011年12月份老劉在公司的賬面工資額為120000元,12月份公司準備獎勵他1000000元(扣除個人所得稅后),公司尚未確定采用“分紅”還是年終獎”的方式發放。

如果公司單獨發放“年終獎”獎勵老劉,那么用估計的“年終獎賬面數”比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適用45%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已經落在了需要優化的區間中。那么這筆錢公司單獨采用“年終獎”的方式給老劉不是最優,從減輕公司的聯合稅負考慮,可以采取“年終獎”與“分紅”相結合的方式發放。

首先調整“年終獎凈額”所對應的“年終獎賬面數”,把適用的45%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正好降到35%,即將因“年終獎”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的計稅基數(“年終獎賬面數”與“工資扣除數”的差額)除以12個月,分攤到每月后,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中的“全月應納稅額”正好是80000元(徹底用足35%的稅率)。

因為老劉的當月工資大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工資扣除基數為3500元,工資扣除數為0),依據“年終獎凈額”的計算公式(12),這1000000元的獎勵凈額通過“年終獎”發放稅后獎金629505元,即老劉拿到手的“年終獎凈額”調整為629505元。剩下的錢公司則應按照“分紅”方式發放,金額為219505元。

將相關的數據代入“年終獎”的聯合稅負公式(13)中,即可得到公司以年終獎”回報老劉所承擔的聯合稅負為:

公司以“分紅”回報老劉,所承擔的聯合稅負為:

F(Y)=Y×2/3=219505×2/3=146337元

因此該優化方案總聯合稅負為:

F(X)+F(Y)=476837元

優化方案的聯合稅負率為:

[F(X)+F(Y)]/1000000=47.68%

單獨發放“年終獎”用公式(14)計算,可以計算出單獨發放“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為:

比較得出,單獨發放“年終獎”(聯合稅負率為81.82%),或者單獨“分紅”(聯合稅負率為2/3),都沒有把兩種方式結合發放劃算(聯合稅負率為47.68%)。

公司單獨以“年終獎”獎勵老劉,聯合稅負為818200元(81.82%×1000000=81820000,即“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股東的稅后所得)。

公司單獨以“分紅”獎勵老劉,公司的聯合稅負為666667元((2/3)×1000000=666667,即“分紅”的聯合稅負率×股東的稅后所得)。

在保證老劉拿到手的稅后所得固定為1000000元的前提下,優化方案較單獨發“年終獎”節稅341368元(818200-476832=341368),較單獨“分紅”節稅189835元(666667-476832=189835)。

2.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和20%時的納稅方案優化

第一步,將全部獎勵額都假設用“年終獎”發放,并參照表1-4-1,確保不存在無效激勵區間。以下是用例子來說明什么是激勵無效的區間。

某公司準備用“年終獎”回報兩個在職自然人股東老吳和老徐,兩人當月工資都超過起征點3500元(兩人的工資扣除數為0)。公司打算給老吳“年終獎賬面數”為54000元,給老徐“年終獎賬面數”為60000元。通過計算得到,個人所得稅稅率表里所對應的“全月應納稅額”項目,老吳為4500元(“年終獎賬面數”與工資扣除數的差額÷12個月),老徐為5000元。因此,老吳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老徐適用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計算得到老吳的個人所得稅為:54000×10%-105=5295元;

老吳的“年終獎凈額”為:54000-5295=48705元;

計算得到老徐的個人所得稅為:60000×20%-555=11445元;

老徐的“年終獎凈額”為:60000-11445=48555元。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老吳的“年終獎賬面數”比老徐的“年終獎賬面數”少了6000元,但是扣完個人所得稅后,老吳拿到手的“年終獎凈額”比老徐的多了150元。因此老徐的“年終獎賬面數”處在了激勵無效區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激勵機制中沒有考慮稅收的因素,60000元使得老徐的個人所得稅稅率上了一檔,即由10%上升到2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所以注意稅率的臨界點尤為重要。

臨界位置在每相鄰兩檔個人所得稅稅率之間都會存在。在考慮“年終獎”的數額時,并非越高越好,要考慮納稅所得及稅率的級次變化,否則在發放的“年終獎”略高于臨界值時,增加的“年終獎”尚不足以彌補增加的個人所得稅稅負。通過計算,可以測算出各檔個人所得稅稅率下“年終獎”激勵無效的區間。

假設月薪已超過2000元,“年終獎”賬面數為X',第一個臨界點處為:

1500×12-1500×12×3%=X-[(X'-0)×10%-105]

即5%和1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所需要自然人股東承擔的個人所得稅是相同的情況,可以推算出:

X'=19283.3元

其他臨界點的情況以此類推。因此可歸納得出,當“年終獎”處于稅率變化的臨界點時,應選擇低于臨界點的標準,具體見表1-4-3。一般公司的“年終獎”發放都根據考核確定,不能隨意改變應該獎勵的數額,所以應將“年終獎賬面數”調低的部分以“分紅”的形式發放。

表1-4-3 臨界點問題具體處理情況

第二步,試算。如果個人所得稅稅率不在需要籌劃的兩個區間中,那么方案已為最優,不需要進一步籌劃;否則,進入第三步。

第三步,拆分獎勵額。即如果落入了激勵無效區間,那么應按照調整后的應發“年終獎賬面數”發獎金,剩下的金額通過“分紅”的方式發放。

五、結論及建議

1.結論

(1)在企業發放的獎金未落入無效激勵區間時。

在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和20%的兩種情況下,年終獎的聯合稅負率只有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45%時,才劣于“分紅”,所以只要企業所要發的獎金賬面數額不超過960000元,都是采用發獎金比較好;如果超過了960000元,則可以發960000元獎金,余額以分紅的形式發放。

(2)在企業發放的獎金落入了無效激勵區間時。

企業應該采用調整后的賬面發放數額發獎金,余額以分紅的形式發放。

2.建議

(1)建議企業應先確定要拿出多少錢來給員工發獎金,防止稅前金額盲目選取,使得賬面數正好落入臨界范圍,造成賬面數高而稅后所得反而低的無效激勵現象。

(2)分配獎勵額時,除了金額超過960000元的情況下,在不落入無效激勵區間的情況下,應采用發獎金的形式。

(3)如果公司所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不是20%和25%,“年終獎”和“分紅”的發放額度受限,那么公司在“選用”上述優化方案時,應修改標準值,以求聯合稅負相對最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太康县| 新宾| 盐边县| 玛曲县| 治多县| 略阳县| 深圳市| 砀山县| 乌海市| 军事| 防城港市| 龙南县| 广汉市| 友谊县| 玛曲县| 大田县| 杭锦后旗| 桃江县| 泾川县| 鸡泽县| 平舆县| 卓尼县| 尼勒克县| 弋阳县| 无极县| 靖安县| 修武县| 南安市| 梓潼县| 麻江县| 张掖市| 微山县| 广水市| 汝城县| 林周县| 平安县| 斗六市| 房产| 左云县|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