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捷供應鏈中的客戶知識管理
- 郝玫著
- 6926字
- 2018-12-27 12:37:38
第1章 緒論
1.1 敏捷供應鏈概述
敏捷供應鏈的概念是伴隨著敏捷制造的概念產生的。敏捷制造的概念是1991年由里海(Lehigh)大學的艾柯卡(Iacocca)研究所在美國國防部的支持下,通過建立以13家核心大公司、100多家公司參加的聯合研究組,在題為《21世紀制造企業戰略:一個工業主導的觀點》的研究報告中被首次提出的。
為了使供應鏈系統支持以動態聯盟為形式的敏捷制造,能夠快速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在傳統供應鏈概念的基礎上,產生了敏捷供應鏈的概念。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ASC)是在競爭、合作、動態的環境中,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等實體構成的快速響應環境變化的動態供需網絡[8]。因此,敏捷供應鏈融合了供應鏈和敏捷制造的概念,是一種系統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進管理模式。它是指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利用市場知識和虛擬企業,通過整合優化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內外資源,使節點企業及其供應鏈上的各項業務活動與顧客需求無縫對接,達到低成本、優服務和快速響應的目標,從而實現供應鏈的柔性化運營。
1.1.1 敏捷供應鏈的特點
在綜合敏捷供應鏈的定義以及相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8~12],我認為敏捷供應鏈具有以下特點。
1.市場敏感性
市場敏感性是敏捷供應鏈最本質的特征,是指供應鏈具有從最終市場獲取實際需求信息并對其做出迅速反應的能力。企業的生產計劃應以實際需求為驅動,而不是基于對歷史銷售數據統計分析基礎上所做的需求預測。
敏捷供應鏈以顧客滿意度作為性能衡量指標,而顧客滿意度是市場所敏感的,這就要求敏捷供應鏈能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響應。敏捷供應鏈通過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統、需求管理(Demand Based Management,DBM)系統等系統科學,結合現代通信技術(如GPS技術)、信息技術(如POS技術)和網絡技術,使得通過多種渠道快速、準確地收集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成為可能,從而可以真正做到以市場需求為驅動來安排生產計劃。
2.組織虛擬性
組織虛擬性是指供應鏈中各企業通過信息技術連接起來,組成暫時性的網絡動態聯盟,共享資源,優勢互補。一旦聯盟目標實現,聯盟即行解體。敏捷供應鏈的組建是市場和客戶驅動的結果,是為完成某一特定生產任務而組成的,一旦任務完成,敏捷供應鏈就將解體。但隨著新的生產任務的產生,新的敏捷供應鏈又組建起來。所以敏捷供應鏈能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和企業聯盟組織的變化而實現優化重組。
動態聯盟成為一種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新的組織結構,它使企業能夠在不增加廠房、設備和人員投資的情況下,與動態聯盟的其他合作伙伴實行強強聯合,集成核心競爭力,共享各種知識、技能、信息和資源,迅速整合所需資源,有效擴充生產能力,從而擴大競爭優勢。
組織虛擬性的程度主要取決于系統集成技術等信息技術的運用程度。在傳統的實物供應鏈中,信息在供應鏈中逐級轉換和傳播,轉換過程復雜,容易發生扭曲,引發“牛鞭效應”。但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能夠直接依據同一信息源進行商務決策和反應行動。這樣,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通過關鍵信息共享,突破傳統供應鏈和時空上的限制,與相關利益共同體結成動態聯盟,形成高效率的虛擬化組織,從而對市場的變化作出迅速反應。
3.過程集成性
過程集成就是根據市場的變化情況,以企業核心能力為基礎,通過資源外用的形式,將供應鏈中的業務活動過程分解為相對獨立的環節,重新組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緊密聯系的新系統。通過資源外向配置,尋求聯盟伙伴,將自己不具競爭優勢的業務外包,將使企業變得更有柔性,加強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過程集成需要各方相互信賴,對實行信息共享達成共識,形成一種彼此之間依賴性較強的“擴展企業”。
過程集成意味著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能夠實現協同工作、聯合產品開發、共有系統和共享信息,進而實現聯合戰略決策和建立聯合工作團隊。
4.知識驅動性
知識是供應鏈的戰略資產,敏捷供應鏈是一種知識整合系統,需要多方的知識資源作驅動,供應鏈所擁有的創新知識或客戶知識,成為連續推動供應鏈提高生產效率,創造競爭優勢的源泉。將知識管理運用于供應鏈組織運作當中,對企業提高應對多變市場環境的反應能力具有重要價值,知識管理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只有將知識管理做好,才能夠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核心競爭能力。
要想取得并鞏固供應鏈組織的競爭優勢,企業就必須一方面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挖掘、保存、共享企業內外知識,將日常業務流程知識化;另一方面運用知識管理優化供應鏈的整體資源配置,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敏捷性。
1.1.2 國內外敏捷供應鏈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敏捷供應鏈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敏捷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選擇研究
合作伙伴的選擇評價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①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包括采購成本法和ABC法。②根據指標體系理論,有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和人工精神網絡法等。③不需要指標體系的選擇方法,即模擬自然界的選擇的遺傳算法。
在國外,Yahya和Kingsman[22]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對16位富有經驗的采購經理和主管的調查,得到了包括質量、響應、交貨、紀律性、財務、管理、技術能力以及設施指標在內的供應商評價體系及相應的權重。Robert等[23]和Indrani[24]對供應商選擇標準作了進一步拓展,除了價格、質量、交貨和服務等標準外,還加入了環保標準和信息標準。Olhager J.和Selldin Erik[25]認為建立伙伴關系,大多以質量、成本、交貨柔性、信息和顧客服務作為選擇標準。
在國內,婁平、陳幼平等[26]針對敏捷供應鏈管理中伙伴選擇問題,分析了網絡時代供應商選擇的特點,結合層次分析法(AHP)和數據包絡法(DEA)的優缺點,提出了一種選擇伙伴的AHP/DEA方法,并運用了AHP/DEA方法對實例進行分析和計算,得到了滿意的計算結果。孫永軍、綦方中等[27]從敏捷供應鏈合作關系的特征及合作關系的定義出發,研究了敏捷供應鏈管理中合作關系的管理過程,探討了合作關系建立過程中的行為對策,提出了敏捷供應鏈企業間合作關系管理過程三階段模型。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卜祥智等[28]提出了通過模糊層次分析法對模型進行分解的方法,算例結果顯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林琳和薛恒新[29]認為成本、質量、提前期、服務水平是供應鏈敏捷性關注的四大要素指標,而柔性作為敏捷性的關鍵支撐要素,根據Johansson等提出的供應鏈總價值等式,其評價準則應以供應鏈總價值為基礎,通過構建供應柔性及年采購成本的計算式,為合作伙伴的選擇提供一個量化的工具。
許圣良和馬慧明[30]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具有有效性和穩定性的基于二進制的粒子群算法,通過仿真實驗來有效研究和驗證敏捷供應鏈伙伴選擇問題。劉海永等[31]針對敏捷供應鏈組建過程中伙伴選擇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基于多種群協同進化的改進量子粒子群算法,將整個量子粒子種群分解為多個子種群,然后使各個子種群進行獨立的進化,并通過周期性的共享搜索信息獲得自身信息的更新,研究結果表明,在算法的收斂性、最優性等方面,基于多種群協同進化的改進量子粒子群算法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北京交通大學張曉潔等[32]構建了敏捷供應鏈中合作伙伴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合作伙伴選擇的兩種方法,層次分析法(AHP)和改進的離散型神經網絡法(DHNN),并總結出兩種方法的優劣和適用條件。
2.敏捷供應鏈建模方法研究
國際上的非營利組織——供應鏈管理委員會(Supply Chain Council,SCC)提出的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參考模型是一個目前公認的比較成熟的供應鏈建模方法體系,該模型由原料、制造、儲運和計劃四個部分組成。該模型雖然較為明確地描述了構成供應鏈相鄰節點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然而,其僅采用面向過程的方法,尚缺乏面向對象的方法研究,且沒有突出強調敏捷性。
在國外,Mallik和Harker[33]研究并建立了供應鏈中各成員生產能力的預測、分配模型。該模型試圖解決復雜、不確定環境下,如何確定各成員的最優產量,更好地發揮供應鏈的優勢,并建立了一套協調機制。Agrawal等[34]提出利用動態規劃的方法,建立求解最優庫存、最優訂貨時間以及最優訂貨量的數學模型。Hall等[35]提出了以協調調度、批量和運輸決策作為特征,以最小化總的調度成本和運輸成本為目標的供應鏈調度優化問題,并研究了樹狀供應鏈結構下的物料采購、生產調度、產品運輸調度的建模和優化方法。
在國內,華中科技大學的馬士華教授等[36]提出了基于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敏捷供應鏈集成策略與敏捷供應鏈的運行控制機制。通過物流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服務平臺的應用結構,分析了網絡與信息技術下物流服務提供商進入供應鏈的切入方案,探討了物流服務提供商在供應鏈協調中應具有的作用及供應鏈的集成方式。蘭州交通大學焦永蘭等[37]提出了動態聯盟的利益共同體,是組建虛擬企業和實現全球化敏捷生產的主要方式。西南交通大學的許銳等[38]將Multi-Agent系統引入敏捷供應鏈的管理中,充分利用了Agent的智能性和自主性,通過Agent之間的協調達到全局最優,更符合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需求。他們通過分析兩類基本的供應鏈模式,并引入ARCHON的Agent的設計思路,提出“供應鏈路由”設計理念,為特定供應鏈建立更適合的供應鏈模型。
西北工業大學王東勃等[39]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提出了基于多自主元的柔性工作流,使用多自主元的柔性工作流構建了敏捷供應鏈的管理框架,并通過自主元的模糊推理實例對多自主元柔性工作流的智能性進行了驗證,其得出的結論是多自主元柔性工作流能夠滿足敏捷供應鏈管理系統快速重構和動態重組的要求。江蘇大學王建華等[40]根據供應層級關系建立多級供應鏈結構模型(SCSM),在此基礎上設計調度問題的線性規劃(LP)模型機器兩階段求解算法,最后通過算例驗證了模型和算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3.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
總體而言,關于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績效評價體系研究和評價方法的研究。
在國外,Lummus等[41]從四個方面列舉了供應鏈績效的主要考核指標。在供應方面,有供應的可靠性、提前期;在過程管理方面,有過程的可靠性、所需時間以及計劃完成情況;在交貨運送方面,有完好訂單完成率、補充提前期、運輸天數;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應鏈總庫存成本、總周轉時間。Beamon[42]認為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可以分為定性的和定量的兩類,定性指標包括顧客滿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風險管理和供應商績效;定量指標包括成本最小化、銷售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投資回報最大化、客戶滿足率最大化、產品交貨延遲最小化、顧客響應時間最短等。
Gunasekaran[43]提出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從訂單計劃、供應鏈伙伴和關系、生產水平、物流、顧客服務和滿意度、財務六個角度來考慮,并將這些指標分為戰略、戰術和操作三個等級。Ashish Agarwal等[44]提出了基于ANP方法衡量敏捷供應鏈績效水平,分別從C、Q、T、S四個決定因素的角度研究市場敏感性、彈性等四個特性。
在國內,陳志祥[45]分析了供應鏈協調績效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了一系列的供需協調績效的關聯關系的理論假設命題和一個綜合分析模型,并且通過企業的問卷采樣,對假設與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驗證了有關分析結論與假設命題。王大淼等[46]在對敏捷供應鏈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顧客滿意度、柔性、信息共享和成本四個方面構建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并給出了各指標的含義。齊二石等[47]通過對敏捷供應鏈特點的認識,從決定因素和細分特性兩個方面,運用網絡層次分析法給出了評價敏捷供應鏈績效的一種思路。綦方中等[48]根據敏捷供應鏈運營過程特點,研究了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建立了一種分層的、適用于敏捷供應鏈戰略層決策的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討論了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過程中的評價標準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基準分析的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過程框架結構。
蔣國瑞等[49]設計了一套汽車制造業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用綜合評價法對某汽車制造業敏捷供應鏈績效進行實證評價,驗證了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性。殷永生等[50]選擇了敏捷性指標、運營能力指標、客戶滿意指標、供應鏈協調性指標和創新能力指標五個作為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來考察敏捷供應鏈的績效。陸杉等[51]結合現有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相關文獻綜述,指出了現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敏捷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的發展方向。李長坤[52]在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及平衡計分卡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平衡計分卡構建了針對敏捷供應鏈的財務、顧客、業務流程、創新與學習四個維度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然后提出了基本平衡記分卡的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實施流程。
4.敏捷供應鏈信息技術研究
在敏捷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系統集成與信息共享是實現敏捷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敏捷供應鏈協調、高效的運行是建立在組成供應鏈的各個節點企業高質量的信息傳遞與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的。因此,有效的敏捷供應鏈管理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之間的系統集成與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是敏捷供應鏈管理成功的關鍵條件。目前,快速、持續、無法預測的競爭環境對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保證敏捷供應鏈的高效運行。
CORBA、XML、Agent等技術,都被有效用于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各個方面。
在國外,Toshiya[53]指出在動態環境下,用多Agent的方式構建供應鏈,以解決不連續資源的分配問題。Henry等[54]提出使用虛擬代理(Virtual Agent,VA)模塊,即計劃VA、生產計劃VA、資源計劃VA、運輸管理VA、訂單獲取VA和人力資源管理VA,以便建立以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為主的敏捷供應鏈模型。
在國內,天津大學鄭江波等[55]提出了基于動態聯盟的敏捷供應鏈的結構模型,并分析了動態聯盟下的敏捷供應鏈的特點,最后對聯盟企業實現敏捷供應鏈系統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探討。北京交通大學姜放放等[56]從信息系統的角度研究敏捷供應鏈,對其概念及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出敏捷供應鏈信息系統應具備的特點,闡述了其中所涉及的關鍵技術,概括了其信息系統的體系結構及簡化模型,并分析了其構建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北京交通大學張力[57]運用管理信息系統的相關知識,對敏捷供應鏈下信息系統的特點進行分析,并簡單介紹了其中的幾種關鍵技術,最后結合實際例子總結出敏捷供應鏈系統基本體系的簡化模型。武漢理工大學周芝梅等[58]探討了供應鏈敏捷化的途經,提出了敏捷虛擬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策略,研究了一種采用ASP技術,支持動態聯盟敏捷供應鏈的物流管理信息平臺的設計和實現,并介紹了Web數據庫技術及動態聯盟物流管理信息平臺的工作原理。
武漢理工大學婁平等[59]根據敏捷供應鏈中節點企業動態、分布和異構等特點,其系統集成與信息共享采用基于XML的數據集成;在代碼層次上,采用基于COEBA的封裝技術,實現分布異構的應用系統之間的功能調用;在知識層次上,采用基于Agent的封裝技術,實現分布異構的應用系統之間的過程重組,從而實現了應用系統的功能與過程的集成。天津大學管理學院朱自平[60]提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敏捷供應鏈管理系統功能結構設計方案,并說明了系統各模塊的功能和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東北大學齊德新等[61]針對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局限性,進行了相應的物流管理平臺研究,確定了系統的目標及功能要求,設計了遠程操作平臺系統總體結構,并通過詳細設計,利用MS SQL Server及ASP開發出企業物流管理遠程操作平臺原型系統,該平臺基于Internet/Intranet環境,使系統可以靈活、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地運行。
5.敏捷供應鏈知識管理研究
敏捷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是近幾年知識管理領域提出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國內外學者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研究。
在國外,Kim[62]通過研究表明,供應鏈中的知識共享減弱了“牛鞭效應”的影響,提高了供應鏈的敏捷化程度和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Szulanski[63]通過實證分析表明,知識源的可靠性對知識轉移過程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因此,必須建立互信機制使知識供方愿意提供有用知識,并針對其知識貢獻量采取不同的激勵手段。
在國內,周和榮和李海嬰[64]分析了敏捷企業知識管理的動因,闡述了基于網絡基礎的敏捷企業知識管理的主要機理,包括知識收益成倍遞增、知識的使用成本成倍遞減、知識使用的正反饋、高度的知識共享、高效的知識創造、高度的知識集成等機理。朱玉嶺等[65]提出知識共享是敏捷虛擬企業組建的主要動機之一,也是一項蘊涵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活動,研究了知識共享風險產生的根源,并對知識共享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胡吉、晏斌[66]構建了協同環境下敏捷虛擬企業知識體系框架,闡述了其知識更新的機理和過程。
同時,專家學者也認識到知識管理對構建敏捷供應鏈核心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孔慶善等[67]認為敏捷供應鏈的核心能力是其主導企業在長期的發展與實踐中學習、積累的隱性、特殊知識,這種知識源于敏捷供應鏈中主導企業對市場狀況快速、準確的理解與把握。吳成鋒[68]強調知識共享是敏捷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核心,提出了敏捷供應鏈知識共享的主要策略。崔明[69]的研究表明客戶知識管理是敏捷供應鏈提高核心能力的必然選擇,通過搭建起所有企業參與的信息平臺和客戶知識庫,完成客戶知識的傳播與共享。
齊源、趙曉康[70]從敏捷供應鏈自身特性、知識模糊性、經濟學和管理學等視角分析了知識共享風險發生的原因,認為構建風險預警與控制體系、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建立激勵—協調—約束機制是規避敏捷供應鏈中知識共享風險的相應策略。許有志等[71]認為隨著供應鏈向敏捷化方向發展,傳統的靜態知識管理由于缺乏動態性開始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因此提出了一種面向服務的敏捷知識管理框架,以便解決敏捷供應鏈因動態變化所產生的知識管理問題。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敏捷供應鏈通過鏈上聯盟企業有效的知識傳播、共享,挖掘出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中的知識資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是提高敏捷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和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