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3)
- 人生的路很長,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 李默然
- 2903字
- 2015-07-17 11:17:20
金城武飾演的阿邦是一位智謀兼備卻又嗜酒成性的私家偵探。與劉正熙一樣,阿邦也是突然間被丟進了命運的“傷城”中。女友的背叛讓他深受打擊,終日沉迷徘徊,借酒消愁。原來他深愛的女子懷了別的男人的孩子,并為那個男人割腕自殺了。女友的死讓他無法輕松自如地繼續從前的生活,痛與恨成為了阿邦存活下去的精神食糧與前進動力。
對那個男人的恨讓阿邦同樣走上了復仇的
道路。女友死后,揪出這個害死他女友的男人成了他必須要完成的使命和為女友報仇的唯一方式。他想親手殺死對方來祭奠女友死去的亡魂,于是,他頹廢而又努力地尋找著關于他的點點滴滴。
在阿邦想要殺死對方的瞬間,在他的拳頭正要揮下去的瞬間,他心軟了。原來阿邦的女友死前曾在酒吧里癡情地等過他,但他卻在赴約的途中遭遇車禍變成了一個植物人。于是,一對有情人從此陰陽兩隔,留下的只是他這個局外人混沌地掙扎著。看看躺在病床上一動也不動的男人,原來也如他一樣深深地愛著她。阿邦恨了三年,到頭來卻是虛空一場。在那一瞬間,阿邦釋然了,仇恨掌控了他讓他差點失去隨身的另一份幸福,所以在最后的一刻,阿邦痛苦卻也輕松地放手了。
阿邦選擇了寬恕,選擇了心中的良善。面對病床上的植物人,阿邦不僅沒有殺他,反而每周去照顧這個男人。多年的追逐其實是不斷被延長的受傷的記憶和不斷傷害自身的過程。殺了他能夠償還什么,殺了他又能夠得到什么。
一切皆是因誤會而引起。
在《傷城》中,同樣身懷仇恨,同樣“哀莫大于心死”的兩個人,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的結局。劉正熙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阿邦得到了靈魂的救贖。阿邦瞬間的良心蘇醒讓他脫離了仇恨的煎熬,走出了自己建筑的傷心圍城,也獲得了新的生命。
劉正熙和阿邦心中都有一座傷城,不同的是,劉正熙選擇了銘記傷痛,而阿邦逐漸在痛苦中學會了理解與寬容。
背負受傷記憶的枷鎖,心中的仇恨只會越積越多。劉正熙雖然得償所愿,報了滅門之仇,但同時也失去了一切。阿邦雖然沒有得償所愿,但他挽救的不僅是自己,還有愛他的人,以及他愛的人。曾經他以為可以毫不在意的,在他將要失去的時候才發現無法割舍。仇恨一步步將他推向深海邊緣。阿邦在痛苦的掙扎中,選擇了淡忘仇恨。他說:“以前想當警察,總想改變世界,到頭來什么都沒有改變,都不曉得自己在干些什么,后來漸漸發現是世界改變了自己?!?
在痛苦中緬懷仇恨,是一種成熟,也是一種進步。用寬容的心化解心中的傷,是理智的上升,也是人性的回歸。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寬容的故事。
兩個朋友結伴穿越沙漠,在旅途中因為一些小事他們突然吵了起來,其中一個朋友摑了對方一記耳光。被打的人感覺很受傷害,但他選擇什么也不說,只是在沙地上寫下了這么一句話:“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摑了我耳光?!?
之后,他們繼續前行。當他們穿越綠洲時,被打的人不小心陷入了泥潭,并開始深陷,之前打他的朋友伸手救了他。當他從幾近淹死的邊緣中蘇醒過來后,他在石頭下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的命?!?
他的朋友很是不解,問他:“為什么我傷你之后,你在沙子上寫字,現在卻把字刻在石頭上?”
他回答道:“當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把它寫進沙里,寬恕的風會把仇恨抹去;而當有人為我們做了好事,我們應該把它刻在石頭上,沒有風可以將它抹去?!?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人與人之間的恨主要是指人們之間的恩怨情仇,是屬于個人精神感情領域的范疇。要化解恨首先要明白是哪種性質的仇恨,是情仇還是物仇。
其實,不管是哪種性質的仇恨,都不要去恨,要學會諒解。只有學會了諒解,才能夠徹底地擺脫過去的痛苦,開始嶄新的生活?,F在,讓我們敞開心靈的大門,勇敢地去擁抱幸福吧。
06
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還記得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那位聲情并茂地演繹原創歌曲《期待》的盲人男孩嗎?他的模仿能力讓每一位觀眾贊嘆不易。曾有人這樣評論“他模仿的曾志偉比曾志偉本人更像曾志偉”。
他是楊光,一位來自哈爾濱的北方漢子,是一位盲人,更是一位天才。他的原創歌曲贏得了無數人的歡呼與掌聲。深情的《期待》打動了挑剔的春晚導演組,讓億萬電視觀眾記住了他。他為殘奧開幕式創作的《歡聚北京》成功入選,成為開幕式歌曲之一。他還是光榮的殘奧火炬手。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棒的鍵盤手,他的豎琴吹得也相當有水平。
他是音樂天才,他更是一位模仿天才,他能非常精準地抓住每個人的聲音特點,如歌唱家劉歡,著名的相聲演員馬三立,我們耳熟能詳的影視演員文興宇、曾志偉,說評書的單田芳,他把他們最有特色的聲音提煉出來為他所用,所以他的表演比被模仿者的表演更逼真,更絕妙,更深得人心。
楊光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世界的盲人男孩,在他出生八個月時便因視網膜母細胞瘤而徹底失去了視力,他的腦海中沒有任何關于他生存的世界的影像記憶,也沒有任何色彩斑斕的體驗與感受。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楊光對聲音特別敏感,與其說是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不如說是命運給他的一份特殊禮物。
我們都相信,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他必定會給你留一扇窗。錢鐘書老先生說過,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里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著享受,我們無須再到外面去尋找。
因為上帝的一次恍神,楊光從小就失去了觀看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天空的機會,但上帝并不吝嗇,她留給了楊光敏銳的聽覺,讓他享受春天風的自由,陽光的溫暖,這何嘗不是一種補償呢?
盡管眼睛看不見,但楊光依舊堅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很小的時候,他就自己穿衣、穿鞋、上廁所,而且不用拐杖。剛開始的時候,楊光總是摔跤,但倔強的楊光從不放棄,他一點一滴地記憶著周圍的環境,左幾步右幾步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他都要記得清清楚楚。這對眼睛正常的人來說是絕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楊光做到了。
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則是天的進出口。楊光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告訴世人正常人能做到的,盲人同樣能做到。
在現實世界中,被剝奪“天堂之門”的不只楊光一個,透過窗依舊能夠觸摸天堂色彩的也不只楊光一個。宋曉波,有著“沉默天使”之稱的陽光好男兒,聾啞的生理缺陷并沒有打垮他的人生,他精湛的才藝,他不屈的意志同樣讓億萬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看著他清澈的眼睛,看著他安靜的笑容,看著他在聽不見任何聲音的情況下依然跟隨節奏舞動,我們的眼睛靜止了,我們的呼吸暫停了,我們的心跳暫停了,世界安靜了……錢老說,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用眼睛看到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所以孟子認為“相人莫良于眸子”??此螘圆ǖ难劬?,干凈得沒有一絲雜質,不是偽裝,不是修飾,是天然。他舞動的身軀,傳遞著愛的信號。看著他干凈的眼眸,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楊光失去了美麗的雙眸,但他的靈魂依舊閃亮。他用真誠熱情的音樂唱出心靈的美好、情感的炙熱、生活的真諦、生命的感悟。
卡繆在《異鄉人》里寫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閃爍著星座與星辰,頭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開?!?
宇宙善意的冷漠就在于關門開窗的人的不可控性,但星辰是一樣的,光亮是一樣的。什么時候擁有一個不報怨的世界原本就取決于你自己,開啟的鑰匙從來就不在上帝的手里。希望楊光、宋曉波的人生故事能夠讓我們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