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每句話都有力量,贊美改變一切(2)
- 口才三絕:會贊美 會幽默 會拒絕
- 盛安之
- 3981字
- 2015-07-17 11:05:52
其次,真誠的贊美是實事求是、有理有據的稱贊,而奉承則是憑空捏造、無理無據的追捧。一個真誠的人,在贊美別人的時候,非常有針對性和分寸。他們知道哪些應該謳歌,哪些應該提醒注意,哪些應該反對。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完美,人更不存在十全十美。因而他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根本不會用“最最”這些字眼,也不會用“他沒有缺點”這些措辭去評價一個人。
奉承者無事生非。他們把只能用一般詞語贊美的東西任意擴大。大事特夸、小事大夸、無事也要夸是這些人的特點。其中有些“佼佼者”,把一個人的優點能轉變成缺點,把一個人的缺點又同樣能轉變成優點,因而他們在領導、上級面前,時常“義正色嚴”的詆毀別人,以博取歡心,而心里卻打著自己的主意。他們在“贊美”一個人的時候,心里會說“這個人喜歡被人拍馬屁,我就多拍一拍他吧”,因而他們在贊美一個人的時候,會自以為聰明地向旁人擠眉弄眼,以顯示自己非凡的本領。
使別人快樂和討對方喜歡是兩件不同的事。使別人快樂考慮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討對方喜歡則剛好相反,它處處計較個人的得失。愿你把握分寸,真心地贊美你周圍值得贊美的人。
欣賞比自己更成功的人
人總有一種要求成功的愿望,有一種超過別人的沖動,這正是社會所希望的。但是,有些人在成功不了和超過不了別人的時候,產生了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感,這就是嫉妒。嫉妒一經產生,便成了紛擾的源泉:看到別人成功了,就生氣、難過、鬧別扭;聽說別人強于自己,就四處散布謠言,詆毀別人的成績;發現幾個人親如家人,就想方設法去施“離間計”,等等。這樣的嫉妒不僅妨礙了他人的生活,而且將自食其果,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心理痛苦。
一家法院曾經審理過一樁民事案件。一所大學心理學系的女研究生將同宿舍的一位同學推上了被告席。原告與被告以前關系不錯,兩人的成績不相上下,彼此在暗中較勁。快畢業的時候,兩人都參加了托福和GRE考試。原告成績較優秀,遂向美國一所著名大學提出申請,不久被告知每年可獲得全額碩士獎學金。原告十分高興,便一天天等著對方的正式錄取通知。被告考砸了,心情本不快,又看到原告的模樣,心中更加嫉恨,決心治一治對方。原告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正式通知的到來,就托在美國的同學去該校打聽。校方說曾經收到原告發來的一份電子郵件表示拒絕來該校,因此校方只好將名額轉給別人。原告聞此消息,一下子便懵了,冥思苦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來,她多方調查,才發現是被告盜用了她的名義向美國發了一封拒絕函。原告懷著憤怒的心情,將此事訴諸法庭。在法庭上,盡管被告聲淚俱下地向原告道歉,說自己是一時嫉妒昏了頭,法院最終還是判被告賠償原告的損失。由于此事影響頗大,被告遭學校開除學籍的處分。
是什么害了上述案件中的兩位同學?答案就是:嫉妒!
“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還喜歡看到別人不幸”,這句話不僅道出人類容易嫉妒的心理,對人類幸災樂禍的想法更是一針見血。荀子說:“君子以公理克服私欲。”孔子說:“君子明于道義,小人明于勢利。”義,是天理所應實行的;利,是人情所應思索的。君子根據天理行事,便沒有人欲的私心,所以能泛愛人;小人放縱私欲,不明天理,所以嫉惡別人。
對于那些嫉妒他人才能的人來說,這嫉妒其實大可不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為何非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較,自添一份悲憤?
有一個畫家,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不菲的收入。但他從來不看重這些,也不嫉妒他人。他的座右銘是“我永遠是個小學徒”,他追求藝術的理想還像童年那樣執著單純,他追求成功但絕不嫉妒比他更成功的人。也許他成功的奧秘正在于此。
如果本人無意加以比較,或認為自己無法達到那么一個高度,或兩者生活在不同環境,或嫉妒的對象不在自己身邊,又或者是通過艱苦努力得到的結果,嫉妒將不再產生。
吃不到葡萄,葡萄仍然甜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能勝人一籌,然而,事實上這永遠只能是一個夢想。一些心理素質不高的人,每當面對別人的優點與成績時,往往禁不住妒火中燒,很難坦然地面對與欣賞。在這些人眼里,辦事能力強變成了愛出風頭,你好心好意去幫他,他私下里還擔心你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于是,這些人對待他人優點與成績的態度也只能是要么不屑一顧,要么再惡劣點兒,實行打擊、報復。而別人往往也不是省油的燈,這就帶來了人際關系的惡性循環,自己的事業會因此嚴重受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成績,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贊美。有些優點和長處往往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某人長得漂亮,智商很高等等。因此,對于別人優點與長處的肯定不僅不會貶低自己的位置,而且可以使旁人從中認識到你所具備的優良素質,從而獲得他人的稱贊。
戰國時期,公子重耳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鮑叔牙輔佐重耳,而管仲則為公子小白出謀劃策,最終公子重耳當上了齊國國君。重耳想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說:“公子如果想統治齊國,任我為相就足夠了,而公子如果想一統天下,則非拜管仲為相不可。”最終,重耳任用管仲而成為一代霸主。鮑叔牙雖然不及管仲有才華,但卻能坦然地欣賞管仲的優點和長處,并大力舉薦,從而獲得了天下人的稱贊,并借此得以青史留名。
面對他人的成績,我們應該懂得,成績是他人的勤勞加汗水所贏得的,我們應該坦然地欣賞他人的勞動成果,并予以肯定。與此同時,檢討自己,虛心請教,學習他人勤奮向上的精神。主動請別人向你傳授學習工作的要領,不僅是對他人成績的一種高度的贊揚,而且也可以督促自己繼續前進,既有利于你技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你處世水平的提高。這豈不是一箭雙雕的事情,你又何樂而不為呢?
由衷的贊美來自于寬容的心
一個人要善于贊美別人,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靈活處世 ,瀟灑自如,必須要有寬廣的胸懷。
一個人只有具有寬廣的胸懷,才能慷慨地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一位名人曾經說過:“快樂因為分享而加倍。”贊美也是如此,你給予別人你由衷的贊美,就等于給予了別人奮進的動力。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嫉妒心強,那他就永遠也體會不到給予別人贊美所得來的快樂。從人生價值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付出了多少,而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少。因此,只有放開胸襟,大膽說出你對別人的贊美,生活才會變得更精彩。
任何一個人都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優點,都有我們值得贊美的地方。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要想贊美別人,還必須有虛懷若谷,有容乃大的謙虛精神。孔子堪稱一代宗師,但他卻能親自到老子的家中去問禮。著名戲劇郭沫若在歷史劇《屈原》的演出過程中,因為一句臺詞得到他人提醒,事后專門寫了一篇題為《一字之師》的文章,以表達對這位 “一字之師”的贊賞之情。眾所周知,郭沫若是著名的戲劇大師,當一位演員隨機說一句更好的臺詞時,郭老不僅拍案叫絕,還作文致謝,這不僅體現了郭沫若博大的胸襟,還從一個側面向我們展示了郭沫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謙虛。
贊美別人還應該懂得:太陽上也有黑點,因此人不可能沒有缺陷。人在看自己時,往往只看到了優點,而在看別人時,卻將過多的眼光集中在了別人的缺點上。因此,我們要善于容納別人的弱點和缺點,發掘他人的優點和長處,不要將他全盤否定。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更顯出他的可愛。”對這樣的人進行贊美,更加體現了你博大的胸襟。
宋真宗手下有兩位得力的大臣 ,一位是王旦,為人襟懷坦蕩。另一位是寇準,他雖然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卻喜歡揭人短處,每每在宋真宗面前說王旦的不是。王旦卻經常稱贊寇準。宋真宗因此更加佩服王旦的寬廣胸懷和高尚品德,越發器重他。
牙齒和舌頭都經常打架,人和人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如果你每件事都耿耿于懷,那是愚蠢的行為。你如果淪落到背后想盡辦法,貶低別人,企圖將人打趴下,甚至是惡意誹謗,那則是小人的舉動,幾乎為人所不齒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與他人產生了矛盾,面對他人的敵意態度,不妨笑臉面對,不妨來個溫言柔語如清風,夸言贊語似甘露,最終他人肯定回心轉意,化干戈為玉帛。如某單位的小王和小張因一件小事發生口角,小張每遇到小王必冷嘲熱諷一番。有一次,小張的一篇文章發表了,單位的人卻一無所知,小張覺得很憋悶,整日愁眉苦臉。小王看穿了小張的心思,便大張旗鼓地在辦公室里公布了這個消息,并向小王表示祝賀,小王在欣喜和陶醉之余,向小張投去了感激和欽佩的目光。從此,小張不僅和小王重歸于好,而且得到了同事的一致稱贊。
要想客觀地評價一個人,誠摯地去贊美一個人,必須具有寬廣的胸懷,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人際關系日益重要的社會中,左右逢源,充分施展自己的拳腳,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每天心情愉快,笑口常開。
為別人喝彩
生活需要喝彩,為自己喝彩,為別人喝彩。喝彩,可以如潔白的羽翼,載著智慧的精靈,飛躍大千世界,飽覽風光旖旎;喝彩,可以像肥沃的土地,把思想和個性孕育,讓生命的綠樹,結滿創造的果實;喝彩,勝過堅實的階梯,支撐奮斗的步履,宛如銳利的刀鋒,斬除前程的荊棘;喝彩,恰似秋日火紅的葉片,覆蓋晦暗的記憶,猶如摯友的心扉,奉獻真切的情意。
一位在巴黎旅游的外國人,在車站附近遇到一位街頭賣藝者,其琴聲悠揚,令人感傷,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圍的人紛紛向錢罐里丟錢,有的面額還不小。轉眼工夫,錢已裝滿了罐子。但賣藝者臉上并沒有一絲欣喜的表情。
“已賺到不少錢了,他為什么還不快樂?”旅游者望著賣藝人那依舊憂郁的面孔,疑惑地問。“也許他需要掌聲吧。”她的朋友淡淡地說了一句。旅游者的心被觸動了,她緩緩抬起手來,為之鼓掌。果然,賣藝人那張黯淡瘦削的臉慢慢綻開了笑容,眼睛里還溢出了感激的淚水。
不錯,賣藝者心底的最終期待是掌聲!錢只不過是別人因可憐他而給予的一種恩賜,而掌聲則是對他人生經歷的贊許和鼓勵,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