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選擇,合作還是背叛?
1950年,就職于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一種相關困境的理論,后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這也是關于博弈論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故事有很多版本,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并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后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兒東西。于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審訊。檢察官說:“你的偷盜罪確鑿,所以可以判你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個交易。如果你單獨坦白殺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個月的監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檢舉,那么你就將被判10年刑,他只判3個月的監禁。但是,如果你們兩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們都要被判5年刑。”
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兩人處于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那么,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禁,并不知道對方的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水。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做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兩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兩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平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兩人同樣服刑5年。
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結局,被稱為“納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從這里可以引出一個悖論: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結果卻損人不利己。兩個囚徒的命運就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可以悟出一條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須符合以下黃金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且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現實中,無論是人類社會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類似囚徒困境的例子:
在政治學中,兩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可以用囚徒困境來描述。兩國都可以聲稱有兩種選擇:增加軍備(背叛)或是達成削減武器協議(合作)。兩國都無法肯定對方會遵守協議,因此兩國最終會傾向增加軍備。似乎自相矛盾的是,雖然增加軍備會是兩國的“理性”行為,但結果卻顯得“非理性”(例如會對經濟造成損害等)。這可視作遏制理論的推論,就是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來遏制對方的進攻,以達到和平。
在經濟學中,表現為關稅戰。兩個國家,在關稅上可以有兩個選擇:
提高關稅,以保護自己的商品。(背叛)
與對方達成關稅協定,降低關稅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當一國因某些因素不遵守關稅協定,獨自提高關稅(背叛),另一國也會做出同樣反應(亦背叛),這就引發了關稅戰,兩國的商品失去了對方的市場,對本身經濟也造成損害(共同背叛的結果)。然后兩國又重新達成關稅協定(重復博弈的結果是將發現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在商業中,以廣告戰為例:兩個公司互相競爭,它們的廣告互相影響,即一個公司的廣告若被顧客接受則會奪取對方的部分收入。但若兩者同時期發出質量類似的廣告,則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廣告質量,生意又會被對方奪走。
這兩個公司可以有兩個選擇:
互相達成協議,減少廣告的開支。(合作)
增加廣告開支,設法提升廣告的質量,壓倒對方。(背叛)若兩公司不信任對方,無法合作,背叛成為支配性策略時,兩公司將陷入廣告戰,而廣告成本的增加損害了兩公司的收益,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現實中,要兩個互相競爭的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是較為困難的,多數都會陷入囚徒困境中。
除了上述領域,在生活中,往往也有很多囚徒博弈的例子,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旅行者麥克和約翰從一個以出產瓷器的著名旅游勝地回來時,他們各買了一個瓷花瓶。提取行李時,發現花瓶被碰破了。他們向航空公司索賠。
航空公司估計花瓶的價格在80~90元,但不知道這兩位旅客購買的準確價格。航空公司要求兩位旅客在100元以內,自己寫下花瓶價格。若兩人寫的相同,說明他們說了真話,就照他們寫的數額賠償;如果兩人寫得不一樣,那就認定寫得低的旅客講的是真話,按這個低的價格賠償,但是對講真話的旅客獎勵2元錢,對講假話的旅客罰款2元。
如果兩人都寫100元,他們都會獲得100元。但是,假定約翰寫100元,麥克改寫99元,則他會獲得101元。約翰又想,若麥克寫99元,他自己寫98元,比寫100元好,因為這樣他獲100元,而自己寫100元當麥克寫99元時自己卻只獲97元。而給定約翰寫98元,麥克又會寫97元……這樣,最后落得兩個人只寫1元的境地。
雙輸,這就是囚徒困境帶來的結果。
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做一個實驗:選定幾個人,讓他們都猜一個數字,必須是1或100之間的整數。條件是誰最接近所有實驗者的所猜數字平均值的1/3,誰就可以得到100元。
這個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想:如果一開始其他人都是隨機地選擇數字,50就會是所有人的猜測。這個時候,猜50的1/3也就是大約17可能會贏。然而,每一個人都會猜到17這個數字的時候,大家就會猜測17的1/3,也就是6左右。依此類推,這個游戲中的每一個人最終猜測的結果是唯一最小的數字,那就是1。
可以看到,在“囚徒困境”中,每一方在選擇策略時,都只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并不顧及其他對手的利益和社會效益。表面上看,這種策略組合是由當事雙方各自認為的最佳策略構成。實際上,雙方都選擇拒絕招供才是真正的最佳策略,因為這樣才會使兩個人都無罪釋放,雙方都獲得最大利益。但是,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因為,這種改變會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料的風險--萬一對方沒有改變策略呢?
這就是“囚徒困境”中的兩難境地。
在人生過程中,既要勇敢地去追求,又要勇敢地放棄,及早定向,集中精力,沿著既定目標,義無反顧地前進。不要讓你的思維轉到別的事情、別的需要或別的想法上去,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追逐兩兔而不得其一”,生活的辯證法本來就是這樣。
遵守游戲規則
“囚徒困境”這個問題為我們探討合作是怎樣形成的,提供了極為形象的解說方式,產生不良結局的原因是因為囚犯兩人都基于自私的角度開始考慮,這最終導致合作沒有產生。
個體的理性導致雙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這就是“困境”。當個體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理性”選擇時,結果卻是整體的非理性。當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發生沖突的時候,每個人都以利己的目的為出發點,結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導致的最終結果是“納什均衡”,對雙方都不利。
我們每個人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遭遇到這種困境。該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道理很簡單,對大家最合理和有利的做法是大家都遵守游戲規則,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如果你選擇背叛而對方選擇合作,表面上看起來是你得到了最大利益,但實際生活中,我們會面臨多次重復的囚徒困境。而在重復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復地進行。因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所以,與其被迫在得到懲罰之后才選擇合作,不如大家都遵守游戲規則。
一次,有位中國商人和兩個房地產公司的客戶去澳大利亞墨爾本,與一家建筑設計事務所商談項目設計的事情。這家事務所在墨爾本市中心,澳方咨詢合作伙伴開車接他們去那里。到達后停車的時候,他發現一個穿制服的管理員拿著一支粉筆,在一些車的右后輪胎的上方劃上一道橫線。他問合作伙伴,這個人為什么這樣做?他解釋說,墨爾本市中心的停車位非常緊張,所以每輛車在一個位置上只可以停留40分鐘。停車管理員巡視整個街區,在每一輛新近停留的車上做標記,如果過了40分鐘,某一輛車的輪胎上畫的線還在上方的位置,那他就要抄牌了。
他們在這家事務所談了半個小時后,他的那個合作伙伴跟大家說:抱歉,我要下樓一下。十幾分鐘后,他回來了,輕松地說:沒什么事,只是挪了一下車,在街上兜了一圈回來,又可以有40分鐘的停車時間了。這位中國商人笑了起來:為什么要兜一圈車?你把粉筆道兒擦掉不就行了嗎?他愣了一下,很嚴肅地說:你怎么會這樣想?那不是撒謊嗎?稍后,他可能看出了對方的尷尬,緩和了口氣說:規則是要大家一起遵守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所以澳大利亞才會很有秩序。
同樣,在新西蘭,報亭既無管理員也不上鎖,買報紙的人自行放下錢后拿走報紙。當然某些人可能取走報紙卻不付錢(背叛),但由于大家認識到如果每個人都偷竊報紙(共同背叛),會造成以后不方便的有害結果,所以這種情形很少發生。
這個例子的特別之處是,新西蘭人并沒有被任何其他因素影響而能夠脫離囚徒困境,并沒有任何人特別去注意報亭,人們守規則是為了避免共同背叛帶來的惡果。
這就是脫離囚徒困境的方法之一,要求每個人都誠實而理智。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在其著作《合作的進化》中,探索了擺脫囚徒困境、獲得成功的幾個必要條件。
1.友善
最重要的條件是必須“友善”,這就是說,不要在對手背叛之前先背叛。完全自私的策略僅僅出于自私的原因,也永遠不會首先打擊其對手。
2.報復
和上面的條件矛盾是嗎?雖然要求友善,但是阿克斯洛德主張,成功者必須不是一個盲目樂觀者。要始終報復。一個非報復策略的例子是始終合作。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選擇,因為“下流”策略將殘酷地剝削這樣的傻瓜。
3.寬恕
成功策略的另一個品質是必須要寬恕。雖然它們不報復,但是如果對手不繼續背叛,它們會一再退卻到合作。這阻止了報復和反報復的長期進行,最大化了利益。
4.不嫉妒
最后一個品質是不嫉妒,就是說不去爭取得到高于對手的利益。
因此,阿克塞爾羅德得到一種給人以烏托邦印象的結論,認為自私的個人為了其自私的利益會趨向友善、寬恕和不嫉妒。
看起來很不可思議,而且太理性化是嗎?事實上也許不是不可能。
1944年的圣誕夜,兩個迷了路的美國大兵拖著一個受了傷的兄弟在風雪中敲響了德國西南邊境亞爾丁森林中的一棟小木屋的門,他的主人,一個善良的德國女人,輕輕地拉開了門上的插銷。
家的溫暖在一瞬間擁抱了三個又冷又餓的美國大兵。女主人開始有條不紊地準備著圣誕晚餐,沒有絲毫的慌亂與不安,沒有絲毫的警惕與敵意。因為她相信自己的直覺:他們只是戰場上的敵人,而不是生活中的壞人。美國大兵們靜靜地坐在爐邊烤火,除了燃燒的木柴偶爾發出一兩聲脆響外,靜得幾乎可以聽見雪花落地的聲音。
正在這時候,門又一次被敲響了。站在滿心歡喜的女主人面前的,不是來送禮物和祝福的圣誕老人,而是四個同樣疲憊不堪的德國士兵。女主人同樣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告訴她的同胞,這里有幾個特殊的客人。今夜,在這棟彌漫著圣誕氣息的小木屋里,要么發生一場屠殺,要么一起享用一頓可口的晚餐。在女主人的授意下,德國士兵們垂下槍口,魚貫進入小木屋,并且順從地把槍放在墻角。
于是,1944年的圣誕燭火見證了或許是二戰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幕:一名德國士兵慢慢蹲下身去,開始為一名年輕的美國士兵檢查腿上的傷口,爾后扭過頭去向自己的上司急速地訴說著什么。人性中善良的溫情的一面決定了他們的感覺是奇妙而美好的,沒有人擔心對方會把自己變成邀功請賞的俘虜。第二天,睡夢中醒來的士兵們在同一張地圖上指點著,尋找著回到己方陣地的最佳路線,然后握手告別,沿著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中。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美國士兵和德國士兵可以說是戰爭的死敵,但是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共同陷入了困境。慶幸的是,他們和女主人一起建立了一種和諧的相處關系,并最終一同走出了困境。
因為我們總是會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不那么友善。但是很多時候,在困境中,人們會摒棄自私的心理,共同合作,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在囚徒困境中,為了不兩敗俱傷,就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賴,明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害關系,保持一種和諧信任的氛圍,達到雙贏的結果。
當然,現實生活的復雜程度也許會超出想象,我們不能也不敢單純地信任別人。但要玩游戲,就得遵守游戲規則。這是不變的道理,否則早晚會被開除出局。
每一件事的運作都有自己的規則,辦事也必須遵守規則。比如必要的手續,無論繁簡,該辦就必須去辦;比如簽訂的合同,無論難易,當履行的一定要履行;比如商人做生意時,政府的法令法規無論如何都要遵守。照規矩來,實際上是使事情正常進行下去的必要保證,沒有規矩,無論干什么都會亂套。
自行車賽的啟示
在每年都舉辦的環法自行車賽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選手們在到終點前的路程常以大隊伍(peloton)方式前進。他們采取這策略是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落后,又出力適中。而最前方的選手在迎風時是最費力的,所以選擇在前方是最差的策略。通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大家起先都不愿意向前(共同背叛),這使得全體速度很慢,而后通常會有兩位或多位選手騎到前面,然后一段時間內互相交換最前方位置,以分擔風的阻力(共同合作),使得全體的速度有所提升,而這時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試圖一直保持前方位置(背叛),其他選手以及大隊伍就會趕上(共同背叛)。而通常的情況是,在最前面次數最多的選手(合作)通常會到最后被落后的選手趕上(背叛),因為后面的選手騎在前面選手的沖流之中,比較不費力。
能清楚地看出來,自行車賽事的比賽策略也是一種博弈,完全可以用囚徒困境的道理來解釋。
這個賽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沖在最前面的人,得到的阻力無疑是最大的,最后還往往會被后面的人超越。
所以,可以這樣說:當自己的力量不夠強大時,可以選擇共同合作走在前面或者是暫時退后,總之不要在前方廝殺;當自己的力量強大到可以抵御外來阻力時,就可以選擇卓然出眾(背叛)。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因為你的選擇可能就決定了你的成敗。
三國中的曹操可謂亂世梟雄,當世豪杰他沒把誰放在眼里,“青梅煮酒論英雄”,更是預見準確,那些所謂“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他這一疏忽,就被司馬氏搶了江山。
據說曹操知道司馬懿有大志,又聽說他有“狼顧”之相。什么是“狼顧”?狼的頭和脖子可以左右轉180度,司馬懿生有異相,身軀、肩膀不動,頭可以向后轉180度。曹操認為司馬懿“狼顧”,就是狼心狗肺、心術不正。
盡管如此,司馬懿依然每天勤于公務,廢寢忘食;從公文到馬匹,從內務到外勤,事必躬親,吃苦耐勞,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對曹操更是畢恭畢敬,唯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來,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殊不知這些都是司馬懿裝出來的。
司馬懿不僅騙過了曹操,也騙過了曹丕。他無論身居何職,都用各種方式不溫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誠。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頂,司馬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曹芳繼位后,曹爽掌權,為排擠司馬懿,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自此曹爽放心玩樂,后來聽說司馬懿有病,派人假意辭行以探虛實。司馬懿老態龍鐘,聽不清說話,雙手顫抖,進食困難(當然這又是裝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備一絲都沒有了。誰想當他在野外游興正濃時,卻被司馬懿父子端了老窩,稍后又被奪取了兵權,曹爽后來被斬首。
密藏不露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它會減少遭到別人暗算或報復的機會。司馬懿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巧妙地表現了自己的“懦弱”,從來沒有功高蓋主的舉動,將自己的真實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來,最終贏得了天下。
古人云:“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以弱點示人,既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當條件成熟時,還可叫敵人防不勝防,一舉成功。
隋末,因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京城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他遭到隋煬帝的猜忌。
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自己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于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松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后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李淵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時機不成熟,所以那時候他不肯背叛。如果當初李淵聽了隋煬帝的話,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采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一旦失敗,就永遠沒有機會從頭再來了。
選擇沖在眾人前面,也就是“背叛”,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成者王侯敗者寇,如果你的羽翼足夠豐滿,當然也可以選擇做強悍的囚徒。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好的狀態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的機巧聰明往往會將事情變得復雜。
向聰明的警察學習
在“囚徒困境”中,有兩類角色,囚徒和警察。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面對某件具體的事情,你處于主動地位,那么你完全可以向故事中的警察學習,通過利用這個博弈理論,讓競爭的雙方陷入了困境,從而降低成本,實現你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政府項目,是公開招標選擇網絡公司建立政府網,某公司是投標者之一。對于這個公司來說,根據過去的經驗能夠預算出接手這個項目的真實成本是100萬元人民幣,然而這個公司并不了解其他競爭對手的真實成本。
該公司根據市場行情推斷,其他公司的真實成本在50萬~150萬元之間。從概率的角度去看,在50萬~150萬之間的任何一個價格都有可能是最終的勝利者。我們簡化這個問題,假設每個公司的成本只能是50萬~60萬元、60萬~70萬元……120萬~130萬元、130萬~140萬元、140萬~150萬元這樣的整數,總共有10種可能,因此最終獲得勝利的公司落在這10種價格區間中的任何一個的概率是1/10。
如果這個公司報價90萬元,很顯然,公司即使勝出,仍然要虧本10萬元,看來100萬元的報價是底線,低于這個價格的報價對于該公司毫無意義。當然這只是這一機制的理想狀況。實際當中,如果價格低于成本,破壞了市場均衡,毫無疑問會影響項目質量,不但損害中標者利益,最終還會損害招標政府自身利益。
理論上該公司投標報價一定要高于100萬元,不妨假設報價120萬元,根據這10種價格的概率,其他公司報價低于120萬元該公司惜敗的概率是3/5,即使開價100萬元,該公司不能中標的概率也有2/5。當然開價120萬元勝出時可以賺取20萬元利潤,而開價100萬元時即使勝出也僅僅是能夠彌補成本而已。
由此可見,開出一個較高的價碼是該公司的優勢策略。每一個投標公司都這么考慮的話,所有公司的報價都會高于實際成本,結果就是所有的開價都被人為抬高。怎樣才能讓公司投標報價接近于真實成本呢?
問題的關鍵在于采用某種激勵機制來驅動投標者不說謊。如果有這樣一種激勵方式:就是將合同判給開價最低者,但是卻讓他付開價第二低者的價格。
這個時候該公司如果開出的還是120萬元的報價并且是第二低的價碼,而另一家公司開出的價格比這個公司要低,比如是低于該公司成本價的90萬元,該公司最終的價格120萬元反而成了這個勝出公司的最終項目價碼。在這種招投標方式下,任何一個公司的優勢策略就是開出一個接近其真實項目成本的價格。
按照博弈論的觀點,具體分析招投標行為,我們還可以發現:就像博弈的參加者獨立決策、獨立承擔后果那樣,投標各方也如同分別隔離審問,不準串供,他們相當于處在“兩難困境”中的“囚徒”,各家只能依據自身實力、期望利潤和所掌握的市場信息,自主報價,獨自承擔風險。
不難看出,機制設計的關鍵是如何讓每個公司的報價有利于集體選擇,并最終達到“納什均衡”。這里其實靠的是兩個制度安排:
阻止公司之間的合作。
制定了一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賞罰規則。
由此可見,在招投標的機制設計中,通過博弈競爭使中標價接近成本價,達到均衡合理,為招標人節約投資,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優勝劣汰,使市場競爭力低下的投標人無力參與競爭而退出市場,讓有實力的投標人脫穎而出,使資源達到均衡配置,市場秩序得以規范。
再有,假如你是一個事業部門的經理,手下有七八個業務員。有什么好辦法讓他們拼命干活呢?看完了上面的文字,你一定已經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讓他們陷入囚徒困境。一旦每個員工都覺得,拼命工作,無條件地加班加點是自己的最優選擇,老板的日子就舒心了。
讓員工們陷入這種困境的方法很多。比如:
威逼--按員工業績給他們打分評級,告訴他們,得分最差的扣工資。
利誘--得分最高的給獎金。
煽風點火--對小王說:“小王啊,你知道我們公司要提拔一批新的管理人員,我是很看好你的。不過你看老張,都拖家帶口的了,最近還經常干到半夜,也在較著勁呢。你現在沒有家庭負擔,可不能比他落后了,這樣我也好在老板那給你說好話。”然后對老張說:“你看人家小王,天天工作到半夜,才畢業沒多久,業績已經有聲有色了。你可是老員工了,如果成績還比不上新來的,讓我怎么向老板推薦你啊?”
總之,這一套策略用下來,如果運用得好,員工都會攀比著加班加點努力工作。
不過也不一定!尤其是如果你接管的部門成立已久,員工們都非常熟悉,有一定交情的時候,這套手段就不那么靈驗了。工資是按月領的,員工們在進行的是無法預期次數的多次博弈。有理性的員工很快就會發現,聽老板的話只會讓自己更辛苦。漸漸地他們就會達成默契,從囚徒困境中擺脫出來:原來什么樣還是什么樣,能偷懶就偷懶。獎金輪流拿;拿了獎金的要大出血,安撫住其他沒拿到獎金的。
這時候,你會想到,找一個非理性的人來,擾亂員工們的默契。于是招聘一個任勞任怨,加班加點的“笨蛋”到辦公室,如果別人不努力,每個月的獎金就都給“笨蛋”。但這樣做,還是不見得有成效。因為其他員工會孤立“笨蛋”,作為對他的懲罰,這就大大增加了“笨蛋”的博弈成本。過不了多久,“笨蛋”就會發現,或者加入到其他同事的陣營里去;或者,到處樹敵,得到的獎金還補償不了損失,而且失去了大家的幫助,工作很難進行,獎金還是拿不了多久。于是,“笨蛋”開始變得理性,囚徒困境還是沒出現。
讓員工去跟不太容易與他們達成默契或合約的人博弈,就可以讓他們在囚徒困境中多陷一會。比如,讓員工以小組的方式相互競賽,就比對個體的激勵更有效一些。甚至可以讓自己的部門和處在異地的同性質部門競爭,這樣的兩個部門人員因為沒什么在一起相處的機會,是很難達成協議的。這樣就可以幫你成功地制造出“困境”。
還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可以利用不在場的第三方設置困境,有一個故事:
春秋時楚國杰出的軍事家伍子胥,有過一段逃亡生涯。因為政治原因,他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王殺害了,伍子胥只身逃往吳國。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邊境上被守關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對他說:“你是逃犯,我必須將你抓去面見楚王!”
伍子胥說:“楚王確實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為什么要抓我嗎?”
斥候冷冷地說:“我沒必要知道,你是逃犯,我就可以抓你去領功取賞。”
伍子胥從容自若地說:“不,你需要知道。因為有人跟楚王告密,說我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寶珠,可我的寶珠已經丟失了。楚王不相信,以為我在欺騙他。我沒有辦法了,只好逃跑。”
斥候冷笑說:“寶珠丟了,至少我還抓住了人,我想楚王還是有賞賜的。”
伍子胥搖頭說:“這,你又錯了,現在你抓住了我,還要把我交給楚王,那我將在楚王面前說是你奪去了我的寶珠,并吞到肚子里去了。楚王為了得到寶珠就一定會先把你殺掉,并且還會剖開你的肚子,把你的腸子一寸一寸地剪斷來尋找寶珠。這樣我活不成,而你會死得更慘。”
斥候信以為真,非常恐懼,覺得沒必要以命相搏去換取那一丁點的賞賜,于是趕緊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終于脫險,逃出了楚國。
這個故事可以算是囚徒博弈的一個精彩注解,面對可能出現的潛在的危機,人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以保證自己能夠免于陷入困境。由此,伍子胥三言兩語就改變了自己的劣境。他編造出一個故事,利用不在場的吳王,應用囚徒困境,成功地幫助他解決了逃跑中的難題。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了進去。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
商戰中的真假囚徒
“囚徒困境”的內涵在于,對大家最合理和有利的做法是大家都遵守游戲規則,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但是,在商業交往中,如果一家企業不遵守游戲規則,那么與它合作的企業依然遵守規則的話,自然就會蒙受損失。權衡利害,后者最后也會選擇違反規則。這樣,雙方都選擇了非理性的完全競爭模式,這種完全競爭的均衡就成為“納什均衡”,一種“零和博弈”。結果如何呢?當然是你耍了我,我也得騙你,我不好,你也別想好。結果大家的交易成本大幅提高,形成“雙輸”的結果。
惡性價格競爭是“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均衡”的現實寫照。惡性價格競爭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低價傾銷,即少數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利用自己在資金、技術、規模等方面的優勢,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長期獨占市場,階段性地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第二種是低價混戰,即有些中小企業,雖然不一定具有規模經濟或技術上的優勢,但卻具有成本與經營上的優勢,通過降低產品質量以迎合低消費的需求,或利用消費者對產品質量不易鑒別的特點,以次充好,進行低價銷售,其他同類企業為了生存也只好加入價格大戰,使價格一降再降,陷入怪圈。
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水平,無論是對提供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企業,還是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件好事。但是,在“囚徒困境”中,一旦某方選擇了“非合作”而惡性降價,其他方再以同等程度甚至更為凌厲的降價攻勢加以應對,各方均陷入持續的“非合作”僵局,惡性價格戰不斷升級,那么一場大戰下來,我們就會看到,硝煙過后其實并無贏家。且不說會危害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擾亂市場的正常價格秩序,單是對卷入價格戰的企業而言,獲利能力下降,疲于采取降價策略,必會造成整個行業在產品研發創新方面的“貧血”。
處于價格戰中的各個商家,當然是真的囚徒。如果要解開這個困境,需要所有的參與者把眼光放得長遠些,積極參與行業自律,那樣才能出現“共贏”的局面。
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些什么呢?
聰明人總是有辦法的。面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困境,有的聰明人竟然可以制造出囚徒困境的假象,讓自己成為“囚徒”,從而解決自己商品銷售的難題。他們是怎么做的?
費城西區有兩個互為敵手的商店--紐約廉價品商店和美國廉價品商店。他們正好緊挨著,兩店的老板是死敵,他們一直進行著沒完沒了的價格戰。
“出售愛爾蘭亞麻床單,甚至連有鷹一般眼睛的貝蒂·瑞珀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疵點,不信請問她;而這床單的價格又低得可笑,只需6美元50美分。”
當一個店的櫥窗里出現這樣的手寫告示時每位顧客都會習慣地等另一家廉價品商店的回音。
果然,大約過了兩小時,另一家商店的櫥窗里出現了這樣的告示:“瑞珀女士該配副近視眼鏡了,我的床單質量一流,只需5美元95美分。”
價格大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除了貼告示以外,兩店的老板還經常站在店外尖聲對罵,經常發展到拳腳相加,最后總有一方的老板在這場價格戰中停止爭斗,價格不再下降。罵那個人是瘋子,這就意味著那方勝利了。
這時,圍觀的、路過的,還有附近每一個人都會擁入獲勝的廉價品商店,將床單和其他物品搶購一空。在這個地區,這兩個店的爭吵是最激烈的,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因此竟很有名聲,住在附近的每個人都從他們的爭斗中獲益不少,買到了各式各樣的“精美”商品。
突然有一天,一個店的老板死了,幾天以后,另一個店的老板聲稱去外地辦貨,這兩家商店都停業了。過了幾個星期,兩個商店分別來了新老板。他們各自對兩個商店前任老板的財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一天檢查時,他們發現兩店之間有條秘密通道,并且在兩商店的樓上兩老板住過的套房里發現了一扇連接兩套房子的門。新老板很奇怪,后來一了解才知道,這兩個死對頭竟是兄弟倆。
原來,所有的詛咒、謾罵、威脅以及一切相互間的人身攻擊全是在演戲,每場價格戰都是裝出來的,不管誰戰勝誰,最后還是把另一位的所有庫存商品與自己的一起賣給顧客。真是絕妙的騙局。
你可以看到,博弈理論在生活中還是很有實際價值的,囚徒困境居然可以如此靈活地運用。光怪陸離的商業社會中,在其中摸爬滾打的各個商家都會使盡渾身解數。如果你是消費者,面對別人表現出來的困境時,就應該想一想到底是真還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