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智豬博弈,行動之前開動腦筋

小豬不勞動更好

“智豬博弈”是博弈課程里面一個著名的模型。它是這樣的:

假設豬圈里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一定單位的豬食進槽,兩頭隔得很遠。假設兩頭豬都是理性的豬,也就是說,它們都有著認識和實現自身利益的豬。再假設豬每次按動按鈕都會有10個單位的飼料進入豬槽,但是并不是白白得到飼料的,豬在按按鈕以及跑到食槽要付出的勞動會消耗相當于2個單位飼料的能量。

還有就是當一頭豬按了按鈕之后再跑回食槽的時候吃到的東西比另一頭豬要少。也就是說,按按鈕的豬不但要消耗2單位飼料的能量,還比等待的那個豬吃得少。

再來看具體的情況,如果大豬去按按鈕,小豬等待,大豬能吃到6份飼料,小豬4份,那么大豬消耗掉2份,最后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4∶4;如果小豬去按按鈕,大豬等待,大豬能吃到9份飼料,小豬1份,那么小豬消耗掉2份,最后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9∶-1;若兩頭豬同時跑向按鈕,那么大豬可以吃到7份飼料,而小豬可以吃到3份飼料,最后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5∶1;最后一種情況就是兩頭豬都不動,那他們當然都吃不到東西,兩頭豬的收益就為0。

我們可以看到,當采用大豬按按鈕,小豬等待的策略時,這個時候,大豬和小豬的凈收益都是4個單位的飼料。

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的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如果小豬主動勞動,那么小豬的收益居然是-1,對于小豬來說,這比都躺在那兒還要吃虧,當然小豬是不會干的。

那么就是說,如果是小豬按動按鈕,則大豬會在小豬到達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豬按動按鈕,則大豬到達食槽時只能和小豬搶食剩下的一些殘羹冷炙。既然小豬勞動不得食,則小豬不會主動按鈕,而大豬為了生存,盡管只能吃到一部分,還是會選擇勞動(按鈕)。那么,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只要搭順風車就可以了。

對于大豬來說,小豬有了這個選擇,那么大豬就只有兩種結果了,要么也不動,那么兩頭豬就等死了,要是自己去按按鈕的話還有4份飼料可以吃。所以,對大豬來說,等待是一種劣勢的策略。我們已經說過了,假設了大豬和小豬都是理性的智豬,那么當大豬知道小豬不會主動去按按鈕的時候,它親自去動手總比不動要強,因此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動地奔走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不管大豬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對于小豬來說,勞動都是一個劣勢策略,因此最開始就可以除掉這種可能。在剔除了小豬的按按鈕這種方案以后,大豬就只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在這兩種策略里面,等待是一種絕對的劣勢策略,所以也被剔除掉。所以在剩下的策略里面就只剩下小豬等待、大豬按按鈕這個可以供選擇的策略了,這就是智豬博弈的最后均衡。

結論就是:對于小豬來說,如果不仔細思考就開始勞動的話,會得不到任何好處。所以,有時候慢一點反倒是好的。

有點不可思議的一個結論是嗎?事實就是這樣,再來看一個故事,是關于龜兔賽跑的,但不是你熟知的那個版本。

故事中的烏龜和兔子在森林里面比賽,規則是到達目的地,拿到比賽規定的東西就算贏了。但是規則中還有一個就是給定了兩條相反的路線,隨便憑自己的感覺來挑選一條,而且錯誤的那條路上有一條河,先到達河的會掉下去,就算輸了。只要知道一個贏了或者是輸了就不用比賽了。這個時候我們來看看烏龜究竟要不要拼盡全力去和兔子賽跑呢?

比賽規則知道了,那么兔子和烏龜就要開始思考了,它們的策略有哪些呢?一共就有四種選擇,我們假設兩個方向為A、B:

兔子和烏龜可以同時選擇A方向;

兔子和烏龜可以同時選擇B方向;

兔子選擇A方向,烏龜選擇B方向;

兔子選擇B方向,烏龜選擇A方向。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兔子的速度肯定是比烏龜快的,這個不容置疑,還有就是這不是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是不會中途睡覺的,那么分析一下這幾種方案。

如果假設A方向為正確方向,那么第一種方案烏龜是輸定了,所以對烏龜來說這個方案是絕對的劣勢,不管烏龜的速度怎么樣,他都輸了。

對第二種方案來說,烏龜會贏,因為兔子跑得快,那么兔子就會首先到達河邊,這個時候兔子就輸了,烏龜不管多慢都贏了。

還有就是如果烏龜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而兔子選擇了正確的方向,那么烏龜沒有勝算了,這個時候只要等到兔子勝利了,烏龜就不用比賽了。

如果烏龜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兔子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兔子就會很快地到達河邊,當兔子掉下去之后兔子就輸了。那不管烏龜的速度怎么樣,烏龜都贏了。

我們來看剛才的四種方案,可以看到一種奇怪的理論,就是不管怎么樣,烏龜都只要慢慢地爬行就可以了,對它來說速度再快也趕不上兔子,勝負只在選擇的方向上,但是事先又不知道哪個方向的正確性,所以烏龜還是慢慢地爬最好了??傆型米訒谇懊娼o自己探方向的。而兔子知道烏龜的這種想法之后怎么辦呢,它沒有選擇,它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它就只能為自己的勝負而快速奔跑。

這個故事和智豬博弈的結論異曲同工。小豬只需要舒舒服服躺著等待就行,烏龜只需要慢慢爬就可以。這個博弈理論挑戰了我們的某些觀念,也許你看這個結論的時候覺得不太能接受,但想想看,日常生活中從來都不乏這樣的事情。而且,現實中的那些“小豬”還不如故事中的“小豬”。故事中的“小豬”之所以躺著不動是因為權衡利弊之后發現,它勞動的結果比不勞動更糟糕,而現實中的“小豬”不干活就沒這么單純而理性了。

比如,在我們的公司中,往往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論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總是越多越好。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做完的事,總是會安排若干個人去做。這時,“三個和尚”的現象就出現了。

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誰也不動,結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板罵。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戰友們,對對方的行事規則都了如指掌?!按筘i”知道“小豬”一直是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而“小豬”也知道“大豬”總是礙于面子或責任心使然,不會坐而待斃。

因此,其結果就是總會有一些“大豬們”過意不去,主動去完成任務。而“小豬們”則在一邊逍遙自在,反正任務完成后,獎金一樣拿。

如果我們是那個辛辛苦苦工作的“大豬”,肯定會心理不平衡,積極地去做事不能得到很多的好處,相反如果慢一點或者不干活卻得到了好處。事實如果真的如此,你就需要運用智慧了。

做“大豬”還是“小豬”

在“智豬博弈”中,小豬將安安心心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辦公室里也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有人做“小豬”,舒舒服服地躲起來偷懶;有人做“大豬”,疲于奔命,吃力不討好。但不管怎么樣,“小豬”們認定一件事:大家是一個團隊,就是有責罰,也是落在團隊身上,所以總會有“大豬”悲壯地跳出來完成任務。想一想,你在辦公室里扮演的角色,是“大豬”,還是“小豬”?

看看兩個職場人士的故事,你也判斷一下自己在辦公室中的角色。

阿琪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電話,向周遭的好朋友大吐苦水:“我要發瘋了!所有的工作都讓我一個人做,當我是人還是機器?”

阿琪所在的發展部是全公司最核心的部門,每天大小事不斷,連個喘氣的時間都沒有。但公司規模小,這么重要的部門,只配備了區區3個人。說來好笑,這3個人還分為三個級別:部門經理、經理助理、普通干事。很不幸,阿琪就是那個經理助理,不上不下,正好中間。

“經理的任務就是發號施令,他是‘管理層’嘛!上面交給他的工作,他統統一句話打發:‘阿琪,把這件事辦一辦!’可是我接到活之后,卻不能對下屬阿冰也瀟灑地來一句:‘你去辦一辦!’一來,阿冰比我年長,又是經理的‘老兵’;二來,他學歷低,能力有限,怎么放心把事情交給他?”阿琪只能無奈地嘆息,然后把自己當3個人用,加班加點完成上級的任務。

令他沒想到的是,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門的同事漸漸認準了:只要找發展部辦事,就找阿琪!甚至老總都不再向經理派任務了,往往直接就把文件扔到阿琪的桌子上。阿琪的案頭文件越堆越高自不必說,而且,連阿冰都敢給他派活了。這天,阿冰把一疊發票放在他面前說:“你幫我去財務報一下?!卑㈢黝D時被噎得說不出話來,過了半晌方問:“你自己為什么不去?”阿冰囁嚅了一下答:“我和財務不熟,你去比較好!”盡管心中怒火萬丈,但礙于同事情面,阿琪最終還是走了這一趟。

于是形成這樣的局面:阿琪一上班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經理則躲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打電話,美其名曰“聯系客戶”;而阿冰呢,打打紙牌游戲,順便上網跟老婆談情說愛,好不逍遙。到了年終,由于部門業績出色,上級獎勵了4萬元,經理獨得2萬元,阿琪和阿冰各得1萬元。想想自己辛勞整年,卻和不勞而獲的人所得一樣,阿琪禁不住滿心不平,但是又能如何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了,不僅連這1萬元也得不到,說不定還要下崗,想來想去,只能繼續當“大豬”吧!

與阿琪相比,阿偉是個聰明人,這是他為自己下的評語:“從大學開始,我就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學生。在學生會里,我從不出風頭,只是幫最能干的同學做些輔助性的工作。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揚少不了我;如果工作搞砸了,對不起,跟我一點也不相干?!?

現在阿偉工作3年了,照樣奉行著這樣的處世哲學。“我就納悶,怎么會有那么多人下了班嚷嚷著自己累?要是又累又沒有加薪升職,那只能說明自己笨!我從小職員當上經理,一直輕輕松松的,反正硬骨頭自有人啃?!?

“你這樣,同事不會有意見嗎?”記者問。

阿偉眨眨眼睛,一臉神秘地說:“這就是秘訣了!你怎么能保證總有人肯拉你一把?第一,平時要善于感情投資,跟同事搞好關系,讓他們覺得跟你是哥們兒,關鍵時刻出于義氣幫助你;第二,立場要堅定,堅決不做事,什么事都讓別人做。有些人就是愛表現,那就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們。萬一碰上也不愛表現的人,對我看不慣,我會告訴他,我不是不想做,我是做不來呀!你想開掉我?對不起,我的朋友多,他們都會為我說話?!?

而且他還拉出別人的例子證明:“我算什么?比我更厲害的我都見過!以前公司里一個美眉,人緣挺好,就是做事情一塌糊涂??擅看巫鲰椖?,她都能有驚無險地過關,為什么?因為每次等她急得珠淚雙垂,總有憐香惜玉的男子漢挺身而出,幫她完成分內的工作。后來,她跳槽了。最近看到她,乖乖,都當副總了!還是長得漂亮好??!”

看到這里,所以勤勤懇懇工作的“大豬”們都會憤憤不平,但值得安慰的是:做“大豬”固然辛苦,但“小豬”也并不輕松。雖然工作可以偷懶,但私下里,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編織、維護關系網,否則在公司的地位便會岌岌可危。

而且,工作說到底還是憑本事、靠實力的,靠人緣、關系也許能風光一時,但也是脆弱的、經不住推敲的風光?!靶∝i”什么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實心里也會發虛:萬一哪天露了餡……只有在團隊工作中才有“小豬”存在的可能性,一旦要獨立工作他們就不可能那么自在了。

除了職場,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譬如說,一家澡堂,每天開門時,水管里總有一段是涼水,當這段涼水流完后,熱水將會源源不斷。

于是,每天第一批進澡堂用水的人,他們的情況是要忍受一陣涼水的放水過程,然后才能使用到熱水。而他們后面的人,則可以馬上使用到熱水。如此一來,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事實上,很多人都想當“小豬”,等著“大豬”先把涼水放盡。

在這里,撇開道德因素,僅從技術角度去談,“小豬”的策略是對的。但一個群體之中,假如“小豬”的策略總是對的話,那么“大豬”就必將越來越少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個辦法,其總體思路就是提高“小豬”的投機成本。還以那家澡堂為例,如果澡堂的經營者來個分時段收費,讓“大豬”享受五折優惠,那么“大豬”就有可能多起來了。

當然,世上的事不會總是這么簡單。譬如股市,“小豬”特別多,都想讓“大豬”來拉動股價去從中獲利。而股市里的“大豬”往往是些“大鱷”,他們“踩動踏板”的同時會設置大量的陷阱,以提高“小豬”們的投機成本。但如此一來,又會引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來,稍有不慎,大的動蕩隨之而來。如何平衡“大小豬”之間的利益關系呢?這是經濟學家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事。

出頭的椽子先爛。一個人還是有所節制為好,采取謹慎的處世態度,不可處處占上風。

小豬帶給你的啟示

你是不是經常為自己淵博的知識而自豪呢?或者你也經常為有些人僅有一技之長卻比你拿了更高的薪水而郁郁寡歡呢?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怨天尤人,這不是誰的錯,因為即使你覺得想不通的事也有它的合理性。

某大學公開招聘兩名教授,一個是教經濟學的,一個是教會計學的。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兩人獲得機會,姑且稱之為張教授和王教授。接下來就是一個讓所有人想不通但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選擇過程。

會計學教授的工資是5000元/月,而經濟學教授的工資是3500元/月。張、王兩教授具有相同的學歷背景--會計學碩士。同時又都有經濟學的教學經驗,張教授的會計學教學經驗優于王教授,他理所當然的會獲得會計學教授職位。但現實并非如此。

王教授知道市場行情,而且知道到了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競爭者加入。因此,在與教務主任談判時,極力否認自己具有經濟學的教學經驗,甚至說如果讓他去講授經濟學會誤人子弟,與其這樣,自己寧可不要這份工作。而張教授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加之對博弈論研究不夠,一開始就和盤托出,甚至大談特談自己的經濟學教學經驗。

最終的職務分配結果就是,王教授獲得了會計學的教授職位,而張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經濟學。

這不是一個臆想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現實。講這個故事并不是否定知識的價值,只是提醒你在向外界展示你的知識時,隱而不露也許會獲得最大的收益。

小豬帶給你的第二個啟示是:為集體利益做事的人最終所得總少于“搭便車”的幕后者。

為集體利益而做出行動的人突出表現在爭取加薪或增加福利。不論是國營還是民營,私企還是外企,在企業內部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團體,套用組織行為學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存在各種非正式組織。而每一個團體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沖突。這時,每個團體都會推選出各自的代言人。但我們這時會發現,被推選為代言人的總是那些胸無城府,但又總是給人以積極形象的人。而群體活動的最大受益者--小豬則永遠躲在幕后?;顒映晒α耍麄兛梢圆粋っ膬炏确值揭槐蝗绻×耍麄円部梢园l表一通與我無關,我是受害者之類的演講,讓大豬成為永遠的犧牲者。

這個博弈理論告訴了你一件事:天下是有免費午餐的,只要你足夠聰明,做一個聰明的小豬,讓他人心甘情愿為你提供午餐。

比如投資理財的時候,我們不懂那么多的金融知識,但是還是要進行理財啊,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跟著別人了。

金融證券市場是一個群體博弈的場所,其真實情況非常復雜。在證券交易中,其結果不僅依賴于單個參與者自身的策略和市場條件,也依賴其他人的選擇及策略。

當莊家在低位買入大量股票后,已經付出了相當多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如果不等價格上升就撤退,就只有接受虧損。所以,基于和大豬一樣的貪吃本能,只要大勢不是太糟糕,莊家一般都會抬高股價,以求實現手中股票的增值。這時的中小散戶,就可以對該股追加資金,當一只聰明的“小豬”,而讓“大豬”莊家力抬股價。

當然,要發現這種股票并不容易,所以要想當“小豬”,還需要足夠的聰明,就是發現有這種情況存在的豬圈,并沖進去。

從散戶與莊家的策略選擇上看,這種博弈結果是有參考價值的。例如,對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處理,都需要金錢與時間成本的投入,如行業分析、企業調研、財務分析等。

一旦已經付出,機構投資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棄的。而中小散戶,不太可能事先支付這些高額成本,更沒有資金控盤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豬的等待策略。等到莊家動手為自己覓食而主動出擊時,散戶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股市中,散戶投資者與小豬的命運有相似之處,沒有能力承擔炒作成本,所以就應該充分利用資金靈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優勢,發現并選擇那些機構投資者已經或可能坐莊的股票,等著大豬們為自己服務。

由此看到,散戶和機構的博弈中,散戶并不是總沒有優勢的,關鍵是找到有大豬的那個食槽,并等到對自己有利的游戲規則形成時再進入。

股市里的“小豬”如果想把自己修煉成真正能掙錢的人,就要記住,保存實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沒有確定“大豬”真的把行情給發動起來之前,絕不輕舉妄動。一定不要忘記,在這次博弈中,小豬最好的策略是躺著不動。

小豬還給出了一個忠告:有時候,跟在大豬后面就是了,不要試圖沖在最前面。

美國的經濟學家奈爾伯夫曾經犯過一個錯誤。他參加劍橋大學的五月舞會。舞會有一種賭博游戲,每人得到相當于20美元的籌碼,參與者以押賭注形式參加,最后,勝利者可以得到明年舞會的免費入場券。

奈爾伯夫運氣很好,在最后一輪他贏得了700美元籌碼,第二名是一個英國的姑娘贏得了300美元的籌碼,其他參賽者都淘汰出局,聰明的英國姑娘要求求和,但是傲慢的奈爾伯夫拒絕求“和”。

最后一輪,英國姑娘破釜沉舟,把300美元押在了3的倍數上,取勝的概率是12/37;奈爾伯夫見狀更是紅了眼,他把自己的700美元籌碼押在了2的倍數上,取勝的概率是18/37。結果小概率發生了奇跡,英國姑娘取得了最后的明年免費入場券。

事后,奈爾伯夫很懊悔自己的沖動,他犯的致命的錯誤就是想很快贏得第一。其實,勝利對于奈爾伯夫已經不重要,如果他跟隨英國姑娘后面押相同的籌碼,最后的結果自然是奈爾伯夫占據上風,也就是說排在第一名對于老奈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英國姑娘的籌碼都吸到自己囊中即可,因為無論英國姑娘押多少倍數,老奈跟隨其后,輸贏和她相同,最終的勝利就非奈莫屬了。但遺憾的是,奈爾伯夫的“亡命發力”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任何行業中,在前面領跑的,受到的阻力總是最大,而跟隨其后者要省力很多。大雁遷徙的時候,經常會變換隊形,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們要更換頭雁。頭雁在最前面領飛,遇到的阻力最大,消耗的體力也最多,因而雁群中強壯有力的個體就要輪流做頭雁。如果讓一只大雁一直做頭雁,再強壯的大雁也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體力消耗。

樹上開花,借雞生蛋

對于智豬博弈中的小豬來說,躺著不動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小豬的力量小,所以就要找到大豬,讓大豬的實力給自己服務,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現實生活中,只要你頭腦靈活,善于思考與行動,就能借助外在的力量,讓自己成功。

方法有二:一是樹上開花;二是借雞生蛋。總的原則都是“借力”為我所用。

兵法《三十六》中的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描述到:“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也?!本湟鉃榻柚撤N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兵力弱小但可使陣勢顯出強大的樣子。此計運用此理,是說弱小的部隊通過憑借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后,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像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

無人不知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他也有謀略。劉備起兵之初,與曹操交戰,多次失利。劉表死后,劉備在荊州,勢孤力弱。這時,曹操領兵南下,直達宛城,劉備慌忙率荊州軍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著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當陽,與劉備的部隊打了一仗,劉備敗退,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在亂軍中被沖散了。劉備只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后,阻截追兵。張飛只有二三十個騎兵,怎敵得過曹操的大隊人馬?那張飛臨危不懼,臨陣不慌,頓時心生一計。他命令所率的二三十名騎兵都到樹林子里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后,然后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著丈八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坂坡的橋上。追兵趕到,見張飛獨自騎馬橫矛站在橋中,好生奇怪,又看見橋東樹林里塵土飛揚。追擊的曹兵馬上停止前進,以為樹林之中定有伏兵。張飛只帶二三十名騎兵,阻止住了追擊的曹兵,讓劉備和荊州軍民順利撤退,靠的就是這“樹上開花”計。

張飛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粗人,他卻能想出迷惑別人的招數,其實他的方法并沒有什么神奇的,只不過就是借助了地形讓別人以為自己很是強大而已。

當自己是“小豬”時,就要學會借力。

20世紀中后期,美國的佛雷化妝品公司基本獨占了黑人化妝品市場。雖然有很多的化妝品公司與其競爭,但是它的霸主地位始終無法撼動。

這時,公司有一名推銷員自立門戶了,他就是喬治·約翰遜,他還邀請了三個同伴一起創業,其實最開始大家對他的實力很是懷疑,因為在與佛雷的競爭中敗下來的大公司已經不計其數了,這樣的小公司根本沒有競爭力。但是喬治的想法不一樣,他覺得他們不是要和佛雷競爭,而是要從佛雷分到一杯羹,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雷越發達,對自己也就是越有利,只要借助佛雷的力量就可以了。

果然,喬治說到做到,當自己的產品生產出來之后,他的廣告詞讓大家很是驚訝,當然這是他經過了多次深思熟慮的,那就是:黑人兄弟姐妹們,當你用過佛雷公司的化妝品之后,再擦上一次約翰遜的粉質膏,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從這則廣告你就可以看得出來,很是奇特的,它不像一般的廣告詞,總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而這則廣告確實在推銷佛雷的產品,但其實確是在推銷自己的產品,這就是借助別人已有的聲譽,自己什么都不干的策略。

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讓佛雷這只大豬替自己開拓市場的方法很靈驗,他們把自己的新產品和佛雷的名字擺在一起,消費者們很自然地就接受了約翰遜的粉質膏。走出第一步之后,約翰遜又開始推出一系列的新產品,這時候的消費者已經接受了他們的東西,隨之而來的東西就變得不是那么難辦了。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他們居然打敗了佛雷,成為了黑人化妝品市場的新霸主。

這就是一個借助已有產品的聲譽打出自己的例子,小豬在最開始力量不足的時候借助大豬壯大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上面的小豬至少還有自己的品牌和一定的實力,如果是只一無所有的“小豬”,又該怎么辦呢?這時候可以學會借雞生蛋。

現任分眾集團CEO的江南春的創業之路就是借雞生蛋的最好例子。

生性好強的江南春不甘心一輩子為別人打工,看老板的臉色過日子。因此,1994年2月,在讀大學三年級的江南春就開始了自主創業之路。同年7月,江南春自籌資金,注冊創辦永怡傳播公司,并出任永怡傳播公司的總經理。

可是,幾乎作為中國最早的一代大學生創業者,1994年時江南春何以獲得百萬余元的注冊資金?其實機警而聰明的他使的正是“借雞生蛋”的巧妙招數。

憑借江南春當時的資金實力,他還不足以成立一家屬于自己的廣告傳媒公司,于是只可能“借雞生蛋”,靠別人的錢幫助自己注冊成立公司。而也就是1994年的同一時候,港資永怡集團老板為了整合旗下公司品牌,出資100萬元讓江南春組建永怡傳播公司。這是一家以創意為主的廣告代理公司。只不過,江南春僅僅只是擁有公司管理權,永怡傳播公司不得不依附于當時的永怡集團,嚴格意義上說,在法律制度上江南春沒有“所有權”。從“管理權”到“所有權”轉變的這個過程,江南春又巧妙地使用了“借雞生蛋”策略。

公司成立之后,自己不是法人代表,但是為了能盡快將公司收歸己有,他必須拼命賺錢,通過“還款”或者“購買股份”的方式讓永怡傳播公司改姓“江”。

于是,成為“江總”的大三學生江南春馬不停蹄地為了自己的企業四處打拼。然而,大學階段即出盡風頭的江南春,面臨一年后的畢業卻“感覺到了壓力”。為了逃離或是挑戰壓力,江南春與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東廣廣告公司。這個公司的運作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兩個年輕人的遠見。當時無錫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市政建設,受到上海南京路燈火通明的啟發,他們憑借“讓無錫亮起來”的策劃方案拿下了無錫的燈光工程。

“以上海市的‘燈光改造工程’游說無錫市政府在商業繁華地點建立燈箱廣告,成本只有百萬元,而收益卻是六七百萬。當然,城市形象也是實實在在地改變了?!苯洗赫f。事實上,這500個燈箱的工程他們沒有投入1分錢。因為前期的制作費用是無錫市財政局作為市政工程給貸的款,所以江南春沒有投入1分錢,就一鼓作氣在無錫做了500個燈箱廣告。借你的錢,然后做你需要的產品,產品做好之后,你再用我要求的價格買回去。我來的時候帶著創意和能力,走的時候口袋里裝滿了錢。

這就是“借雞生蛋”策略的巧妙運用,也憑借著這樣的不懈努力與干勁所掙得的這一筆筆的業務讓江南春擁有了第一個50萬,從而真正意義上擁有了永怡公司的管理權和所有權。同時也讓江南春創造了白手起家,空手套“永怡”的商業奇跡。

對于白手起家的創業“小豬”來說,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策略,直接或間接地使用別人的資金,如通過向銀行借貸或與他人合作等方式,來彌補自己資金方面的不足,走出困難的局面,從而開創出自己的一番事業。

別人有許多的力量我們可以借來為己所用,這些力量可以是名聲、可以是權威、可以是才干、可以是資金、可以是知識、可以是經驗,這里關鍵看你會不會借。

平衡大小豬的收益

在智豬博弈里,利用他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求利益的智者是最大的受益人,因為他不必付出什么勞動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作為一個有理性的人,誰都不愿意甘冒風險而為他人帶來好處。如果是這種情況,智豬博弈便無法形成?!案骷易話唛T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結局必然是整體利益受到損害。

在智豬博弈的模型中,要擺脫大家都無法生存的困境,就要讓雙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由一方做出現象上的讓步。實際上,讓步的這一方,只是在表面上看起來是謙讓了。但他不是無原則無目的的讓步,絕不像孔融讓梨那樣是出自道德心,而是出自自己理性的盤算和對期望值的估計,然后才采取看似讓步的舉動的。這樣一來,別人看來你是讓步了。因為表面上是如此的,而你在不違背自己意愿的基礎上,打破了困境,實現了自己的期望。這看似愚蠢,實則智慧至極。

而對于管理者來說,就要多思考一下了。在這場博弈中,小豬之所以不干活,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這種“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作為一個組織或者一個企業的管理者,為了整體利益,你必須重新設置游戲模式,改變核心指標,豬圈里可能就不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了?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

投食僅是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游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為原來的1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于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不會很強。

對于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拼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于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于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愿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比如,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并不一定很高。這相當于“智豬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像“智豬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像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

有兩個礦區老板,一個老板很是大方,給自己的工人的工資比哪兒的都要高。而另外一個老板就不是這么想的,他覺得礦區是自己開發出來的,工人只給一些基本的工資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應該歸自己所得。

兩個礦區的人就這樣生活著,前一個礦區的工人得到了除生活費以外的更多工資,他們除了自己的基本生活外,還能夠做一些其他的消費,擴大自己的生活范圍。逐漸地,這邊的工人都活得很滋潤,工人的后代都該上學的上學,平時大家該怎么娛樂就怎么娛樂。而這個礦區的老板又開始在附近的地方開辦了很多的消費場所,賺取了更多的錢,發給工人的工資更多,大家干事也更賣力。良性循環進行著,礦區也在完善,安全措施之類的都做得很好。漸漸地,這個地方就成為了一個繁華的小城鎮。

而另外一個地方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個老板本來想要最大化地榨取工人,可是漸漸發現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很低下,怎么懲罰都沒有用,大家好像都聯合反對。慢慢地,這里越來越荒涼,礦里面還老是出事,醫藥費都花掉了不少,他自己就不明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分配出現問題,當你多勞了也得不到更多的時候就沒有積極性了。

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要注意,如果不給“大豬”更多的收益,你的團體中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豬”,一定要激勵“大豬”,讓大小豬之間的收益達到某種平衡,這樣才能給自己的團隊帶來更多的利益。

激勵機制是現代企業管理中常用的手段,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這種機制可以更有效地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更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把失誤降低到最低。當然,這種考核機制在實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賞罰要分明,這樣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們說要平衡大小豬的收益,就是要設立公正合理的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建立完備科學的薪酬體系。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至少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認可性原則

如果設計出來的機制和體系不能為員工所認可和接受,那么無論其技術方面做的是多么的出色也是沒有任何成效的。因此要讓員工明白現行的薪酬決策是怎樣做出的,工資結構為什么要設計成某種形式,企業為什么要對工資結構做出某種調整,為什么這種決策是最適合本企業的等等。可以采用讓員工參與到薪酬決策中來以及運用有效的方式與員工進行溝通等方法來使員工認可和贊同薪酬體系。

2.公平性

公平性是指企業員工對薪酬分配的公平感,也就是對薪酬發放是否公正的認識與判斷,是設計薪酬制度和進行薪酬管理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公平的賞罰是取得員工的信任、爭取員工支持并為企業做出更大貢獻的基礎,一般來說,合理的薪酬應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外部公平性。同一行業同一地區或同等規模的不同企業中類似職務的薪酬應基本相同,因為此類職務對員工的知識、技能與經驗要求相似,付出的腦力和體力也相似,薪酬水平也應大致相同。②內部公平性。即同一企業不同職務的員工所獲得的薪酬應正比于其各自對企業作出的貢獻,只要比值一致便是公平。③自身公平性。即同一企業中占據相同職位的員工,其所獲得的薪酬應與其貢獻成正比,同樣,不同企業中職位相近的員工,其薪酬水平也應基本相同。

3.競爭性

競爭性是指在社會上和人才市場中,企業的薪酬標準要有吸引力,才足以戰勝競爭對手,招到所需人才并留住人才。要有競爭力,就必須為他們提供高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薪酬水平。

4.激勵性

激勵性是指要在內部各類、各級職務的薪酬水準上,適當拉開差距,真正體現薪酬的激勵效果,為每個員工提供公平均等的機會,提倡和鼓勵競爭,讓富有聰明才智和誠實肯干者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獲得高報酬,激勵員工為追求本企業效益最大化做貢獻,反對平均主義分配。

至少遵循以上四個原則,才能設計出一個對內具有公平性,對外具有競爭力的賞罰機制。小豬有吃的,保證不會餓死,大豬有更多吃的,這樣才能讓你的團隊得到更好的發展。

激勵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心理上的驅動力,含有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通過某些內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奮發起來,行動起來,去實現特定的目標。簡而言之,激勵就是激發員工的自動力,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員工朝向組織的目標做出持久的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戈县| 玉溪市| 乌鲁木齐县| 田林县| 永德县| 榆社县| 木里| 定结县| 华安县| 洱源县| 通江县| 徐闻县| 页游| 稻城县| 锦屏县| 洞头县| 晴隆县| 正镶白旗| 南投县| 色达县| 介休市| 晋江市| 岳阳市| 南雄市| 阳新县| 伊宁市| 双城市| 内黄县| 墨脱县| 鄂尔多斯市| 台前县| 烟台市| 潢川县| 双鸭山市| 福建省| 深州市| 武宣县| 濮阳县| 尉氏县| 安丘市| 绥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