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讀

  • 拿來就用的博弈論
  • 李慧泉
  • 7460字
  • 2015-07-17 10:26:37

掀開博弈論的面紗

厭煩了朝九晚五生活的你,終于迎來了一個周末。計劃高高興興地到商場大量購物,還未采購齊全生活用品,商場就發(fā)生了一意外,只見濃煙滾滾,火災發(fā)生了!

現(xiàn)在,擺在你面前的有兩個出口,也即兩個選擇:是選擇商場東南角的正門逃命還是選擇北邊的那扇小門逃奔。在這一瞬間,你不要條件反射地按習慣來盲目選擇。因為擺在你面前的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在你的周圍,還有幾千甚至上萬人同樣面臨選擇從哪個出口出逃的困境。門只有那么兩扇,無數(shù)的人擠在一塊不是被擠死就會被擠傷,交通的堵塞必將帶來逃奔時間的嚴重延遲,給人們的生命帶來威脅。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哪個出口,怎樣避開擁擠而順利出逃?這就遇上了博弈。

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博弈,大到美日貿(mào)易戰(zhàn),小到該不該給自己太太送花。

每天匆匆忙忙上班,你忘記了太太的生日是哪一天,好像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但今天回家路上要不要買花給妻子呢?買不買的選擇擺在你的面前。如果當日真是太太生日的話,你買了一束花送給她,太太一定會認為你關心她,會特別的高興;而你沒送花,她定會埋怨你心里沒她,連她的生日也記不住,會傷心難過;如果當日不是太太的生日,你送了一束花給她,太太一定會感到意外和驚喜;你不送花,結果則和平常生活一樣,既沒波濤洶涌的喜悅,也沒失落的痛苦和傷心。

這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一種自我選擇的博弈。在這個博弈中,你可以有兩種策略,那就是確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確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論采取何種策略,你的最好行動都是買花。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yè)界,博弈更為常見。良好的博弈能力使商家輝煌騰達的例子在歷史上也不少見。最有名的莫過于被譽為石油天才的洛克菲勒。

19世紀中期,隨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石油礦藏的發(fā)現(xiàn),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奔向這一采油區(qū)。很快,賓夕法尼亞州土地上井架林立,美國的原油產(chǎn)量也跟著直線上升。身處克利夫蘭的商人們看到這一新近出現(xiàn)的商機自然按捺不住,他們立即推選正當年輕而又事業(yè)有成的洛克菲勒去賓州原油產(chǎn)地親自勘察一番,以便獲得第一手可信的資料和信息。

經(jīng)過一段時間考察后,洛克菲勒回到了克利夫蘭。他的建議讓商人們大吃一驚:不要在原油生產(chǎn)上投資。商人們聽到他的分析以后,心里釋然了:那里油井已有72座,日產(chǎn)石油1135桶,而石油的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些都是大量的無所計劃的開采的結果。商人們非常信服他最終的結論,那就是,當別人全都開始進入一個行業(yè)時,我們自己的策略就是選擇退出該行業(yè)。

利潤就是一塊蛋糕,當人們全都瘋狂進入這個行業(yè)搶這塊蛋糕時,在這場博弈里最明智的選擇就是退出。洛克菲勒就是根據(jù)別人的選擇做出了自己放棄投資石油的抉擇。由于一次次類似的博弈選擇,洛克菲勒最終成為美國的巨富,洛克菲勒家族也在美國享有令人尊敬的地位。

學做人,先博弈

夫妻倆一起看電視,一個喜歡看足球,一個喜歡聽音樂,于是出現(xiàn)下面可能的三種情況:一是兩人爭執(zhí)不下,你想看足球,我偏不讓,我想聽音樂,你偏不同意,于是,干脆關掉電視,誰都別看;二是你看足球,我到其他地方聽音樂,或你聽音樂,我到其他地方看足球;三是其中一方說服對方,兩人同看足球或同聽音樂。這是無論在工作還是個人交往中,常會發(fā)生的情況。研究這種情況的理論叫“博弈論”。

博弈論的研究者,美國著名的數(shù)學天才約翰·納什(生于1928年),由于與另兩位數(shù)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上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jīng)濟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有人把博弈論引入人際關系,認為“人們之間的相互矛盾和相互沖突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博弈關系。矛盾沖突的結果有三種情況,博弈也有三種類型:負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下面我們根據(jù)這三種關系來解釋并說明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問題,也許對我們的交際有一定啟發(fā)。

1.兩敗俱傷的“負和博弈”

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交往時,由于相互的沖突和矛盾,不能達到統(tǒng)一,交際雙方都不讓步,最后使交際活動不能展開,結果是交際的雙方都從中受損,兩敗俱傷,“博弈論”把這種情況叫“負和博弈”。如上面所舉的例子,夫妻倆如果互不讓步,干脆關了電視,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你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的感情也有疙瘩,對雙方來說都受到傷害;雙方的愿望都沒有實現(xiàn),剩下的只能是夫妻兩人生氣冷戰(zhàn),從而對夫妻感情造成不良影響。

由此不難看出,交際中“負和博弈”,從雙方交鋒的結果看,都沒有所得,或者所得小于所失,其結果是兩敗俱傷。交際中的“負和博弈”,只能加大雙方矛盾,使雙方失和。交際發(fā)生“負和博弈”,如果是初次相交,便會因為兩敗俱傷而不再交往;如果是朋友,也會因不斷發(fā)生“負和博弈”而逐漸疏遠;即使是夫妻,經(jīng)常性出現(xiàn)“負和博弈”現(xiàn)象,感情自然會因之受到嚴重影響。

2.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

有兩個人合伙做生意,一個有錢出資金,一個有神通疏通關系。在共同努力下,他們的生意很紅火。那個有神通的人便起了歹心,想獨吞生意。于是,便向出資者提出還了那些資金,這份生意算他一個人的。出資人當然不愿意,因此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矛盾越來越尖銳,最后訴諸公堂。那個有神通的人不愧有神通,他在兩人開始做生意時,便已經(jīng)給對方下了套,在登記注冊時,只注冊了他一個人的名字。雖然出資人是原告,卻因對方早就下好了套而輸了官司。結果,他眼睜睜讓對方獨吞了生意而沒有辦法。這便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

從博弈雙方來看,有神通的人是占了便宜,他的所得正是出資人的所失。這對神通廣大的人來說,是一時得利,但他這樣的作為,從更深一層意義上看,所得也不一定比所失小。這個獨吞別人利益的人,會讓更多的人不愿意也不敢和他交往,最終也會失去了那份很好的生意??梢姡浑H中如果用欺詐行為而侵占別人的利益,可能會因為欺詐而失去更多。試想一下,有誰愿意和一個一心只想著獨吞好處的人交往呢?

3.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

有一對夫妻,妻子半身癱瘓,勉強可以拄著拐走路,丈夫是個聾啞人,但他們生活得很幸福。比如他們要去城里,丈夫由于不會說話,當然不好交際,所以,他們要到城里買東西,這個聾啞丈夫一定會騎著三輪車,讓妻子坐上,到了要買東西的地方,妻子坐在三輪車上談價錢購貨物,他們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爭吵。為什么呢?就是他們雖然都有殘疾,但卻能默契配合,所以他們生活得倒也十分快樂,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大本領,而是因為他們能互相彌補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卻有強健的身體;丈夫不會說話,妻子卻有很好的口才。由于他們能取長補短,所以他們在一起仍生活得十分幸福。這種在交際中能互利互惠的情況,便是“正和博弈”。

可見,所謂“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體的利益有所增加。

交際中的“博弈論”

由上可以看出,“負和博弈”和“零和博弈”是一種對抗性博弈,或者稱為不合作博弈;而“正和博弈”是一種非對抗性博弈,或者稱為合作性博弈。不難看出,人際交往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不應采取對抗性博弈,而應該制造非對抗性博弈。要運用“博弈論”創(chuàng)造交際新局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別使性負氣,要胸懷開闊

交際中之所以經(jīng)常會發(fā)生“負和博弈”現(xiàn)象,大多是因為心胸狹窄,遇事愛使性負氣而生。上面所說的夫妻倆看電視,由于意見不統(tǒng)一,個人愛好不同,如果都不容對方的愛好和自己的愛好沖突,便使性負氣,關掉電視,這樣無疑會造成夫妻關系不和,最后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當時雙方有一個做一些讓步或犧牲,最起碼可以滿足一個人的意愿,如果另一方也能胸懷開闊一些,容納對方的愛好,就能使夫妻感情更和諧,生活更美滿。

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這事我辦不成,誰也別想辦。這東西我得不到,誰也別想得到。以這種想法進入交際情境,必然會出現(xiàn)上面那對夫妻那樣的僵局。如果不使性負氣,而是互相諒解,與人交往采取合作態(tài)度,便能使有矛盾和沖突的交際活動朝好的方向發(fā)展。例如有一對夫妻,他們一生相敬如賓,妻子在煮雞蛋時,每次都先吃了蛋白,把蛋黃留給丈夫;而丈夫每次煮雞蛋時,便自己吃了蛋黃,把蛋白留給妻子。丈夫去世前,說自己想吃雞蛋時,妻子便煮好了雞蛋,先剝掉蛋白,將蛋黃給丈夫,丈夫說他想吃一次蛋白。妻子說,你不是喜歡吃蛋黃嗎?丈夫搖搖頭說,其實他并不喜歡吃蛋黃,只是看妻子愛吃蛋白,所以才每次都吃蛋黃的。這時,妻子告訴丈夫,其實她本來愛吃蛋黃,只是因為見丈夫每次都愿意吃蛋黃,所以她每次才吃蛋白的。這個故事很美麗,讀后讓人動容。其實,在交際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際對象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能像這一對夫妻那樣,為對方著想,采取一種和對方合作的態(tài)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際中“負和博弈”的發(fā)生。

2.別見利忘義,要心地善良

如果說人際交往如博弈,那么“零和博弈”現(xiàn)象的發(fā)生,大多是因為有人見利忘義,想吞并對方的利益,這樣的人從一開始便心存惡念,自然便會用欺詐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久前,看到電視上報道過一個訴訟案件,甲借乙3萬元。后來,乙由于家人有病,等錢急用,便向甲討要。但乙多次找甲,都被其用各種理由推托。乙十分著急,便發(fā)火了,甲見狀,便一把搶過借條,撕得粉碎,從窗口扔下去,并對乙說,現(xiàn)在誰也不欠誰的了。乙知甲想賴賬,便急忙在樓下拾了那已經(jīng)被撕碎的借條一片一片對起來,可是甲根本不認賬。最后只好訴諸公堂??墒羌讌s說自己已經(jīng)還給了對方,所以才撕了借條,弄得乙有口難辯,法庭也一時無法判斷到底是誰想訛誰,因為甲說得也有道理,如果不給對方錢,乙怎么會讓他將借條撕掉呢?后來,法庭覺得甲的理由雖然有合理之處,但畢竟還有許多疑點,所以又做了大量調查,最后乙又提供了一通錄音電話作為證據(jù),說明乙曾在向甲討要欠款時發(fā)生過爭吵,再加上甲夫妻倆在說什么情況下給錢時口徑并不一致,最后判甲敗訴,歸還乙的錢。

像甲這樣的人,本來就不是善良之輩,他在人際關系博弈中,本來就想賴賬不還,達到把別人財產(chǎn)歸自己的“零和博弈”的目的。不過,最終讓法庭抓住了他的狐貍尾巴。這樣的人,當然不會有人愿意和他交往。所以說,在交際博弈中,一定不能見利忘義,而應該心存善良,這樣,才能不因為在交際中發(fā)生“零和博弈”而失去人心。

3.別自以為是,要互諒互讓

人和人正常交往,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相互適應,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時,如果能從對方的利益出發(fā),能從良好的愿望出發(fā),便能使交際達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狀態(tài)。就是說,人際交往要達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為和別人交往的準則,而應該在取長補短、相互諒解中達成統(tǒng)一,達到雙贏的效果。例如上面所說的夫妻倆,如果有一方能讓步一些,達成一致,都看足球或聽音樂,如果能心平氣和,雙方會共同享受足球的刺激或音樂的美妙,在觀看足球或欣賞音樂時使雙方同時得到快樂,如果能達到這一點,不是更好嗎?

總之,交際就是一種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讓交際向健康方向發(fā)展,就必須以非對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使交際呈“正和博弈”狀態(tài),從而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贏”才是博弈的目的

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布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制,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論是研究棋手們“出棋”著數(shù)中理性化、邏輯化的部分,并將其系統(tǒng)化為一門科學。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博弈論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戲如象棋、撲克等。數(shù)學家們通過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來建立完備的邏輯框架,系統(tǒng)研究其規(guī)律及變化。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簡單的兩人對弈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假設雙方都精確地記得自己和對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的棋手,甲出子的時候,為了贏棋,得仔細考慮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時也得考慮甲的想法,所以甲還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當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面對如此重重迷霧,博弈論怎樣著手分析解決問題,怎樣對作為現(xiàn)實歸納的抽象數(shù)學問題求出最優(yōu)解,從而為在理論上指導實踐提供可能性呢?現(xiàn)代博弈理論由匈牙利大數(shù)學家馮·諾伊曼于20世紀20年代開始創(chuàng)立,1944年他與經(jīng)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論與經(jīng)濟行為》,標志著現(xiàn)代系統(tǒng)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對于非合作、純競爭性博弈,諾伊曼所解決的只有兩人零和博弈--好比兩個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個人贏一著則另一個人必輸一著,凈獲利為零。在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問題是,已知參與者集合(兩方),策略集合(所有棋著),和盈利集合贏子輸子,能否且如何找到一個理論上的“解”或“平衡”,也就是對參與雙方來說都最“合理”、最優(yōu)的具體策略?怎樣才是“合理”?應用傳統(tǒng)決定論中的“最小最大”準則,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設對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失利,并據(jù)此最優(yōu)化自己的對策。諾伊曼從數(shù)學上證明,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對于每一個兩人零和博弈,都能夠找到一個“最小最大解”。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競爭雙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隨機使用某套最優(yōu)策略中的各個步驟,就可以最終達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當。當然,其隱含的意義在于,這套最優(yōu)策略并不依賴于對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話說,這個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體現(xiàn)的基本“理性”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應對人生博弈大棋局

博弈論就是說,社會是個大棋局,所有的人都是棋友,用英語語法的時態(tài)來描述,就是過去已經(jīng)完成,現(xiàn)在正在進行,并且將來永遠被動虛擬語態(tài)地在這個棋局里下棋玩,一直下,直到著涼翹小辮伸腿瞪眼玩兒完了,兒子還要接班接茬下。大概就是有副對聯(lián)說的,舞臺小人生,人生大舞臺,改成棋局小人生,人生大棋局就對了。

下棋人人都會,就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輪流走步,走步的時候猜想一下對方會如何應對。對方這么應對,我再那么應對。腦瓜子大的人想的步數(shù)多,就占便宜。腦瓜子小的人想的就少,就吃虧。最后就有輸有贏,不輸不贏那叫和棋。如果帶賭錢的,那輸了的就得給贏了的錢??偲饋砜?,這錢的總數(shù)不會增加,就是挪了個地兒,從張三豐的口袋跑進了李四光的錢包。這個事兒就起上個名叫做“零和游戲”。

往人多里說,玩兒麻將啊拱豬啊,那也是一種棋局,是四個人在一起玩的廣義的棋局。人生這個棋局那就是全社會的人共同玩兒的特大號棋局了。

人生這個大棋局,與兩個人玩兒的小棋局略有不同。據(jù)經(jīng)濟學家說,可以是零和,也可以是雙輸,也可以是雙贏。據(jù)資本家開出的妙方說,只要大家都是自私的,有理性的經(jīng)濟人,然后大家在下棋的時候按照帕累托法則走步,那么就會雙贏,或者至少別人贏錢了,你也沒有輸。但是如果你不按帕累托法則走步,或者不那么理性,那你輸了就活該了,怨不了別人。但是我想哪能所有的人都有理性,那社會上不是還有瘋子嘛,就算都有理性,可是有些人不是更有理性。就像下棋,那還分段位呢。所以實際的情況是有人因為沒有按照最佳步驟來下人生這盤大棋,所以就輸了。

贏了的人叫做強者,輸了的人叫做弱者。因為同時下同一盤棋的人不止兩個,所以會有最強者,次強者,最弱者,次弱者等等名堂出來。

博弈就是算計,你不算計我,我就算計你。

下棋就要有規(guī)則,真正的象棋它的規(guī)則一定是在下棋前就制定好了,并且下棋兩方都同意的。人生這個棋局就不一樣了,規(guī)則可以隨時改變。在歷史上最開始起作用的就是霍布什的叢林規(guī)則。據(jù)老霍說,人類從猴變成人之后,仍然奉行動物的叢林規(guī)則,以胳膊的力量決定輸贏,誰的力氣大誰就多吃多占,先吃先拿,而且優(yōu)先獲得交配權或者獨攬交配權。有不服的,盡管上來搶,就看你的胳膊有多粗。

這種規(guī)則就是吳思所說的元規(guī)則。元規(guī)則又稱為自然規(guī)則,是自發(fā)生成的,是無法解除的。因為只要有一個人奉行,那么其他人也就不得不奉陪。奉行這個規(guī)則不需要征得其他人同意,只要自己樂意就可以實施,不像后來的社會契約那樣需要多方都同意才能實施。

元規(guī)則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就決出了最強者、次強者以及最弱者、次弱者等等。開始弱者的命運就是死亡,強者能夠獨占食物、配偶等等各種資源,總起來看下棋的結果接近于零和。后來強者們發(fā)現(xiàn),如果奉行一種新規(guī)則,對自己將會更加有利。這種新規(guī)則就是不把弱者殺死,而是養(yǎng)著他們,讓他們?yōu)樽约簞趧?,自己獲得的資源將會更多。實際上參加博弈的不光是人,還有動物以及大自然。當然動物以及大自然隨著人類征服能力的逐漸加強,在人類面前基本上只會是輸家。各種資源實際上最終的來源是自然界,是人類從自然界掠奪過來的,而不是強者從弱者的手里搶奪過來的。

強者發(fā)現(xiàn)殺死弱者不如強迫弱者為自己勞動,為自己生產(chǎn)更多的資源對自己更加有利。弱者也發(fā)現(xiàn)自己活著總比死掉要劃算,所以在強者和弱者之間就出現(xiàn)了新的規(guī)則,那就是弱者要被強者奴役,為強者勞動。這是強者制定的規(guī)則,弱者也同意。弱者想不想制定對自己更加有利的規(guī)則?當然想了,可是只要強者不同意,那么弱者就不可能單方面實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規(guī)則都是強者制定的”這個話確實是有道理的。

于是乎,不同于元規(guī)則的新規(guī)則就這樣產(chǎn)生了。這個規(guī)則在吳思的書里被叫做顯規(guī)則??墒莿e忘了,社會棋局不是兩個人在玩,而是許多人。其中除了制定規(guī)則的最強者之外,還有次強者和其他弱者。最強者在制定規(guī)則的時候,規(guī)則當中當然也規(guī)定了次強者與其他弱者之間的關系,這種規(guī)定當然應該是最有利于最強者的,而不是最有利于次強者的。次強者以及弱者會不會心甘情愿地遵守最強者為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呢?當然不會,因為人人都是自私的,人人都會不擇手段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破壞規(guī)則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任何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去破壞規(guī)則。如果破壞規(guī)則會受到懲罰,那么就要看受到的懲罰有多大,以及被抓到的機會有多大,如果這種懲罰小于獲得的利益,人們仍然會去破壞規(guī)則。所以,最強者制定規(guī)則一定要合理才能阻止其他人破壞規(guī)則的欲望。

但是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人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總是不完善的,總有覆蓋不到的地方,而且規(guī)則總是不嚴密的,總有模糊不清的地方。規(guī)則的執(zhí)行總是會有自由裁量的地方,在這些顯規(guī)則照顧不到的地方,次強者和弱者就會不遵從顯規(guī)則,而是實行一種吳思所說的潛規(guī)則。

離元規(guī)則越遠,說明人們的生產(chǎn)力越高,人們掠奪大自然的能力越強,說好聽點叫做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越強,人們越不需要互相殺伐,互相掠奪。

規(guī)則在馬克思那里被叫做生產(chǎn)關系。由上分析可見,生產(chǎn)關系的建立幾乎完全取決于社會最強者,也就是社會統(tǒng)治者,而與被統(tǒng)治者幾乎無關。因為建立的規(guī)則并不需要被統(tǒng)治者點頭同意,只要在這種規(guī)則下弱者的收益仍然大于在元規(guī)則下的收益,弱者就會被迫接受,而不會造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石首市| 岑溪市| 汤原县| 南华县| 响水县| 泽库县| 鹿邑县| 江川县| 夏津县| 库车县| 和林格尔县| 湾仔区| 会理县| 长子县| 广东省| 荔波县| 榆林市| 博湖县| 长武县| 石嘴山市| 广平县| 固安县| 辽源市| 吉水县| 襄樊市| 珲春市| 南岸区| 广宗县| 桃园县| 开远市| 翁源县| 徐汇区| 甘肃省| 新蔡县| 沽源县| 贵南县| 筠连县| 石泉县| 高安市| 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