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家的味道(3)
- 竇桂梅:影響孩子一生的主題閱讀6
- 竇桂梅
- 4880字
- 2015-07-07 14:03:33
高瞻遠矚。長城是龍。我的魔法師駕馭在龍上。
而那時,他投入在一個火熱而洶涌的時代中,漸漸換上了與他人一色的服裝,無意識地喊起了同樣的口號,他高高地舉著握拳的手臂,如同一片林木中的無名一枝。就在他閉眼休息的夜晚,腳下的坐標已經被歷史更換到了另一個地方。在那里,他還未曾回神時就必須離開生長的城市,去到某個山區里學習如何做個農民。在火車上的時候他周圍滿是同樣年輕的男女。有幾個是他所認識的同樣的魔法師。他們彼此交換一下親切的眼神。
并沒有多想,列車隆隆開往的地方是何方。
我的魔法師,那個個子高高,手掌攤開露出骨感骨節的爸爸,從此撩起褲管站在田里,螞蟥在他腿邊繞來繞去。這時他才發現,他沒有能驅趕螞蟥們的法術。并且,他也沒有能夠把挑水扁擔變輕的法術,更不知道如何能改變時光前進的方向。從來沒有一個魔法師能改變時光。
[5]
不要說抗拒的燭光何須傾倒,生命依然生長在歲月的河水上。
[6]
他計劃的國都和城墻。他那開滿在世界外的藍色苜蓿花。他多么多么想當一名軍人,孔武有力的眼神和歷練的人生。他酷愛各種運動,所以做足球運動員也是好的,做游泳選手也是好的,打乒乓也是好的,跳高也是好的,去參加跑步也是好的。什么都可以成為將來一段耀眼的希望。被人們評價說“如有神助的選手某某某”。那不是神助,那是我的魔法師的爸爸兜里裝著各種的玄奇力量。
曾經它們就要令他走上不同的旅程。
不過那時他插隊去種田,晚上在煤油燈下累得早早睡去,甚至忘了可以把燈火變得不那么熏眼。逐漸地,逐漸地忘了過去。他將要在神明的暗示下,走進人間凡塵。天上奔走的星輝,地下暗淌的風水,也都逐漸地,逐漸地別他而去。
脊椎柔軟地塌成一截彎曲疲憊的弧度。
他開始微笑而沉默地收起自己過去的白色長袍。右手總是習慣性地藏在口袋里,避免使用出自己的法術。沒有法術了,只有一小條走了幾年的山間泥道,只有他藏在炕邊的一堆大學教材,只有一支支削得漂亮而清晰的鉛筆,只有逐漸收斂變樣的初衷,只有一首暗暗哼在心里的流行歌曲。
哼在心里。
[7]
許多年許多年后,他娶了一個很溫柔的女子,養了一個很另類的女兒,帶著她們二人回到了城里。買了房子,配了車子,換了幾個工作,為很多難題而緊鎖過眉頭,一直在他出生的城市里五年、六年。在這幾年前,他還在為安定而奔波,常常出差去南去北,一去就是一兩個月。
他坐在飛機上的時候,有一些懷念著年輕時踏過云海的經歷。而在空中小姐的眼睛里,他已經是一個足夠年紀的老家伙了。雖然身材依然高大,面孔被曬得發紅,可她們還是一次次地彎下身來替他系住安全帶。
其實,他想說,其實那玩意用不著,我是一位魔法師。可他終究只是點頭:謝謝,我忘記了。”慢慢地,一口口喝橘子水。
像小孩一樣的爸爸,因為身體原因,喜歡口味重的東西。好比,較之咖啡,他更愛喝橘子水。這樣聽起來,好像和魔法師已經沒有多大干系了。
是了,他慢慢失去了他筆直的身體和年輕的皮膚,茂密的黑發,失去了強健有力咬胡桃的牙齒,改用小錘子把它們敲碎,戴著老花眼鏡把肉一塊塊挑出來。他失去了激情和矯健的步伐,很少再穿旅游鞋。他再次去爬黃山的時候右腳受傷不能承力,變成了全家人的一個難題,不得已把行李分給我和媽媽,自己在山路的后方一步一步緩慢而無奈地挪動下來。他失去了壞脾氣,變成一個溫和而柔軟的人。不同的人變換著對他的稱呼,先生,伯伯,大叔。他會不會在第一個稱他為大爺的人面前懊惱地垂下頭去?沒有人再稱呼他小伙,同志,和魔法師。他還失去了靈敏的腦袋和清晰的記憶,無意識地多次問我“你昨天去了哪里?”
我昨天去電影院請你看電影了啊,爸爸。
[8]
他端著剛剛燒好的胡蘿卜奶羹,一邊把住我的頭一邊往我嘴里喂,一邊哼著咿咿呀呀的歌曲。看見的那時的爸爸。從我的瞳孔看見他頭上綴著的光芒。
他在后院收拾菜地。
他給我換尿布,剛換到一邊就措手不及地被我再次“荼毒”。
他一邊參加考試一邊照顧病倒的我和媽媽,像發了怒的獅子一樣在小路上飛快地跑來破去。
他走了很遠很遠,從這個地方走到城市里去給我買一個阿童木玩具。
他那仍然保持著青年男子般剛毅的背影里,蔓延著殘留的魔法師的靈氣。
爸爸已經完全快忘記了最初那些浪漫的口訣,與一切藍天白云小鳥小鹿有關的全都如此。他在苦心研究的是怎樣調回城里的法術,研究的是怎樣令女兒不再那么容易發燒的配方。一日日,一日日地默默在心里比畫著,睡下去的時候,身體像彎曲的山。終于走到這里了。
[9]
走到了后半生的魔法師,已經半百有余。但家里只有他能一口氣把純凈水桶扛上飲水機。我和媽媽在邊上“哦哦”地鼓掌。家里只有他懂得怎么令不見了圖像的電視機恢復原樣。家里只有他知道從某某路到某某路應該怎么走,我和媽媽像在聽天書。家里只有他能說出國慶閱兵式上的這個是什么彈,那個是什么炮。家里只有他知道另一個遙遠的城市外有大片開闊的草原,綠色蔓延向無盡處。
是在你的前半生,你踏著云的時候,去過吧。
他忘記了騰云的口訣,忘記了令花朵提前開放的關鍵詞語,但他修習了水管不再堵塞的魔法,他記住所有危險情況下的急救措施,他為了女兒的功課跟著看起了數學教材,他必須在任何人都感覺失落和絕望的時候依然做最后的支柱,絕無動搖,絕無遲疑。扛在肩膀上的責任,用什么魔法都不能減輕一些。
進入后半生的魔法師,穿著他的短袖T恤衫挎著他的包,每天都載我出門再接我回家。開車畢竟不比飛行,不是用袖管迎風就能做到的,于是他終究不太熟練,在車上嚴肅得嚇人。我不敢在那時跟他說話,只能由反光鏡里看見他的小半片臉孔、他的眼睛。
他的幽深漆黑的眼睛里,無聲沉靜的海洋。
爸爸。
你用最大的法力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那或許是我記憶中最后一次牽著你魔法師的布袍,從一個混沌中跟著你來到了這里。
爸爸。
即便時光卷亂風云,你還是個完全的魔法師。你用右手握住嬰兒的指頭,他們會看著你突然大聲地歡笑。
爸爸,阿布拉夏里卡山,蹦。爸爸,琪咯啦琺斯態,洽。爸爸,米轟米轟東東東。爸爸,瓦爾咯美級爾霓。爸爸,衣奧塞突啦。爸爸,哈西爾達麥,麥米噢依。
爸爸,不要老。爸爸,不要病了。爸爸,不再受苦。爸爸,永遠不變。爸爸,變得幸福。爸爸,我愛你。在我偷來的魔法口訣里的最后一句,“哈西爾達麥,麥米噢依”——“爸爸,我愛你”。
閱讀小助手
他曾經是壯志凌云、傲睨天下的青年魔法師,他爬黃山,登長城,“投入在一個火熱而洶涌的時代中”。直到有一天,為了妻子,為了兒女,他成為母女倆心中無所不能的爸爸!他就是文中的魔法師爸爸。請你用筆勾畫出這位魔法師在日常生活中的“魔法”。用這樣幻想的手法來寫,你覺得有什么好處?你的身邊一定也有這樣的一位“魔法師”吧,你肯定也描寫過他的事跡,下一次請你也試著用這樣的幻想手法來描寫他,好嗎?
想北平
文/老舍
認識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設若讓我寫一本小說,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為我可以揀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讓我單擺浮擱地講一套北平,我沒辦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覺太少了,雖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歲才離開。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夸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
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1],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倫敦的情形;巴黎與羅馬只是到過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沒有去過。就倫敦、巴黎、羅馬來說,巴黎更近似北平——雖然“近似”兩字要拉扯得很遠——不過,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地感到寂苦。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自然,那里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巴黎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
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
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里書多古物多。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對于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種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是的,北平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從它里面說,它沒有像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從外面說,它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采菊東籬下”,在這里,確是可以“悠然見南山”的;大概把“南”字變個“西”或“北”,也沒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了。
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1]通譯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最大的城市。
閱讀小助手
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該如何表現自己的家鄉呢?尤其是寫古都北京,這連老舍都覺得很難,“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選什么寫呢?他又不愿“揀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掛一漏萬,埋沒了北平的好處。如果只是羅列和平鋪直敘,最終寫成一篇北京地方風光的指南就更沒有味道了。因此,老舍要寫他自己的北平。老舍文章的特點是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最真摯無華的情感引人共鳴。本文還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請你在文中畫出對巴黎等城市的描寫。你會發現文章通過將北平與巴黎等城市進行比較,更加凸顯出了北平的特點,也由此表明故鄉北平已經融入了老舍的血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鄉愁
文/余光中
認識作者
余光中(1928—),臺灣詩人,著名評論家。代表作品有詩歌《鄉愁》《傳說》等。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