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的味道(1)
- 竇桂梅:影響孩子一生的主題閱讀6
- 竇桂梅
- 4814字
- 2015-07-07 14:03:33
主題導讀
親愛的孩子們,從你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歡笑與啼哭,同時也享受著家人簡單而樸素的祝福。或許,你還不知道在身邊忙忙碌碌的那些大人們究竟是何人,但你一定能夠感覺到來自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
當你牙牙學語的時候,當你第一天踏入校園的時候,當你遠離故土走出國門、踏上尋夢之路的時候,家,對你而言意味著什么呢?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時期,家的含義都不盡相同。它小至一個家庭,大至整個民族,凝聚著的是永不失落的家國情懷。家可能是完整的,偶爾也會有殘缺,但毫無疑問的是——每當你想起家的時候,心頭都會涌起無限的溫暖與力量。
在文學世界中,“家”同樣是個經典母題,是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都不斷書寫的主題,對家的情懷與記憶是我們從母體里帶來的基因,也是我們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抹不掉的牽掛。在劉瑜的《愿你慢慢長大》一文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未來清單”——不求功成名就,只愿她擁有夢想,擁有快樂,尋找到屬于她自己存在的方式。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通過一位父親的“自省”與“抱怨”表達出對孩子們無限的愛與希望。
然而,當我們一天天長大的時候,身邊的至親長輩卻在慢慢衰老。當我們看到父親那不再挺拔的身影,當我們忽然發現父親變成了小老頭,心中是否會平添許多無奈與憂愁?落落在《后半生的魔法師》一文中寫出了對爸爸這個逐漸衰老的魔法師永遠的愛;朱成玉在《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葉》一文中表達了對祖母的無限懷念……
家,作為一個世界性話語與主題,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無法回避的話題。我們身上不僅有家的味道,還有那座城市賦予我們的印記。老舍在他的作品《想北平》中,用樸素的文字寫出了對故土的熱愛,也喚醒了心中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余光中的《鄉愁》、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都用凝練的文字寫出了對祖國的思念和期許。在黃藥眠的《祖國山川頌》一文中,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祖國的贊美與熱愛。
親愛的孩子們,愿你能從心底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民族,愛這美好的世界,在家國情懷的潤澤下成長為具有高度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少年。
愿你慢慢長大
文/劉瑜
認識作者
劉瑜(1975—),青年作家,代表作有隨筆集《送你一顆子彈》等。
親愛的小布谷:
今年六一兒童節,正好是你滿百天的日子。
當我寫下“百天”這個字眼的時候,著實被它嚇了一跳——一個人竟然可以這樣小,小到以天計。在過去100天里,你像個小魔術師一樣,每天變出一堆糖果給爸爸媽媽吃。如果沒有你,這100天,就會像它之前的100天,以及它之后的100天一樣,陷入混沌的時間之流,綿綿不絕而不知所終。
就在幾天前,媽媽和一個阿姨聊天,她問我:為什么你決定要孩子?我用了一個很常見也很偷懶的回答:為了讓人生更完整。她反問:這豈不是很自私?用別人的生命來使你的生命更“完整”?是啊,我想她是對的。但我想不出一個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自私嗎?現代人說:“我喜歡小孩。”不自私嗎?生物學家說“為了人類的繁衍”,哎呀,聽上去多么神圣,但也不過是將一個人的自私替換成了一個物種甚至一群基因的自私而已。
對了,有個叫道金斯的英國老頭寫過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你長大了一定要找來這本書讀讀,你還可以找來他的其他書讀讀。媽媽希望你以后是個愛科學的孩子,當然媽媽也希望你在愛科學的同時,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掙脫虛無。
因為生孩子是件很“自私”的事情,所以母親節那天,看到鋪天蓋地“感謝母親”“偉大的母愛”之類的口號時,我只覺得不安甚至難堪。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確的看法: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后果而已,談不上什么“偉大”。
以前我不是母親的時候不敢說這話,現在終于可以坦然說出來了。甚至,我想,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托,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能夠放下所有戒備去信馬由韁地愛,那簡直是最大的自由。作為母親,我感謝你給我這種自由。
也因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對你的未來有什么“寄望”。沒有幾個漢語詞匯比“望子成龍”更令我不安,事實上這四個字簡直令我感到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龍”好了,為什么要望子成龍?如果漢語里有個成語叫“望爸成龍”或者“望媽成龍”,當父母的會不會覺得很無禮?
所以,小布谷,等你長大,如果你想當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僅僅想當一個面包師,那也不錯。如果你想從政,只要出于恰當的理由,媽媽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個動物園飼養員,那也挺好。
我所希望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的夢想——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又恰好擁有與這個夢想相匹配的能力——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與其夢想成比例的能力。
是的,我祈禱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與熱情——在媽媽看來,一個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上班是個負擔的律師,并不比一個驕傲地對顧客說“看,這個發型剪得漂亮吧”的理發師更加成功。
但是,對你的“成就”無所寄望并不等于對你的品格無所寄望。媽媽希望你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白來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去領略它波光瀲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來成全它的更好。媽媽相信人的本質是無窮綻放,人的尊嚴體現在向著真善美無盡奔跑,所以,我希望你是個有求知欲的人,大到“宇宙之外是什么”,小到“我每天拉的屎沖下馬桶后去了哪里”,都可以引起你的好奇心;我希望你是個有同情心的人,對他人的痛苦——哪怕是動物的痛苦——抱有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因而對任何形式的傷害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備心;我希望你是個有責任感的人,意識到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和平、公正就像我們擁有的房子、車子一樣,它們既非從天而降,也非一勞永逸,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追求與奮力呵護;我希望你有勇氣,能夠在強權、暴力、誘惑、輿論甚至小圈子的溫暖面前堅持說出“那個皇帝其實并沒有穿什么新衣”;我希望你敏感,能夠捕捉到美與不美之間勢不兩立的差異,能夠在博物館和音樂廳之外、生活層巒疊嶂的細節里發現藝術;作為一個女孩,我還希望你有夢想,你的青春與人生不僅僅為愛情和婚姻所定義。
這個清單已經太長了是嗎?對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種苛刻是嗎?好吧,與其說媽媽希望你成為那樣的人,不如說媽媽希望你能和媽媽相互勉勵,幫助對方成為那樣的人。
有一次媽媽和朋友們聊天,我說希望以后“能和自己的孩子成為好朋友”,結果受到了朋友們的集體嘲笑。他們說,這事可沒什么盼頭,因為你不能預測你的孩子將長成什么樣,一個喜歡讀托爾斯泰的媽媽可能生出一個喜歡讀《兵器知識》的小孩,一個茶黨[1]媽媽可能生出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小孩,一個熱愛古典音樂的媽媽可能生出一個熱愛搖滾的小孩,甚至,一個什么都喜歡的媽媽可能生出一個什么都不喜歡的小孩。而就算他的價值觀念興趣愛好都和你相近,他也寧愿和他的同齡人交流而不是你。所以,朋友們告誡我,還是別做夢有一天和你的孩子成為朋友啦。
好吧,媽媽不做這個夢了。我不指望你15歲那年和爸爸媽媽成立一個讀書小組,或者25歲那年去非洲旅行時叫上媽媽。如果有一天你發展出一個與媽媽截然不同的自我,我希望能為你的獨立而高興。如果你寧愿跟你那個滿臉青春痘的胖姑娘同桌而不是媽媽交流人生,那么我會為你的人緣而高興。如果——那簡直是一定的——我們為“中國往何處去”以及“今晚該吃什么”吵得不可開交,如果——那也是極有可能的——你也像媽媽一樣脾氣火暴,那么我希望你憤然離家出走的時候記得帶上手機、鑰匙和錢包。
小布谷,你看,我已經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以后”上面了,事實上對“以后”的執著常常傷害人對當下的珍視。懷孕的時候,媽媽天天盼著你能健康出生;你健康出生以后,媽媽又盼著你能盡快滿月;滿月之后盼百天,百天之后盼周歲……也許媽媽應該把目光從未來拉回到現在,對,現在。
現在的你,有100個煩人的理由:你有時候因為吃不夠哭,有時候又因為厭奶哭;你半夜總醒,醒了又不肯睡;你常常腸絞痛,腸絞痛剛有好轉就又開始發低燒,發燒剛好又開始得濕疹……但就在筋疲力盡的媽媽開始考慮是把你賣給馬戲團還是把你扔進垃圾桶時,你卻靠在媽媽懷里突然憨憨地一笑,小眼睛瞇瞇著,小肉堆堆著。就這一笑,又足以讓媽媽升起“累死算了”的豪情。
豈止你的笑,你睡著時嘴巴像小魚一樣嘬嘬嘬的樣子,你咿咿呀呀時聳聳著的鼻子,你消失在層層下巴之后的脖子,你邊吃奶邊哭時的“哎呀哎呀”聲,你可以數得出根數卻被媽媽稱為濃密的睫毛,都給媽媽帶來那么多驚喜。
媽媽以前不知道人會抬頭這事也會讓人喜悅,手有五個手指頭這事也會讓人振奮,一個人嘴里吐出一個“哦”字也值得奔走相告——但是你牽著媽媽的手,引領媽媽穿過存在的虛空,重新發現生命的奇跡。現在,媽媽在這個奇跡的萬丈光芒中呆若木雞。媽媽唯愿你能對她始終保持耐心,無論陰晴圓缺,無論世事變遷,都不松開那只牽引她的手。
小布谷,愿你慢慢長大。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布媽
2013年5月22日
[1]指美國一種無組織、無領袖甚至無具體綱領的民間政治運動團體。
閱讀小助手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的女兒小布谷剛滿百天,她其實并沒有對女兒的未來有太多寄望,所以,“望子成龍”這四字成語讓她感到不安,她只希望女兒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的夢想;她只希望以后能和女兒成為好朋友,也愿意為她的獨立而叫好。
本文的作者用細膩的文字,表達了對孩子的體貼與關愛。在媽媽筆下,小布谷是“憨憨地一笑,小眼睛瞇瞇著,小肉堆堆著”,“嘴巴像小魚一樣嘬嘬嘬”,咿咿呀呀時鼻子“聳聳著”,脖子“消失在層層下巴之后”,這樣的外貌描寫突出了媽媽對孩子深深的愛!你小時候是什么樣子?快把你小時候的照片找出來看看吧!
給我的孩子們
文/豐子愷
認識作者
豐子愷(1898—1975),散文家、漫畫家,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畫集《護生畫集》等。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1]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什么事體都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外婆普陀去燒香買回來給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它打破了,你的號哭的悲哀,比大人們的破產,失戀,broken heart[2],喪考妣,全軍覆沒的悲哀都要真切。兩把芭蕉扇做的腳踏車,麻雀牌堆成的火車、汽車,你何等認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來代替汽油。寶姐姐講故事給你聽,說到“月亮姐姐掛下一只籃來,寶姐姐坐在籃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時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爭,說“瞻瞻要上去,寶姐姐在下面看!”
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審判。我每次剃了頭,你真心地疑我變了和尚,好幾時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發現了我腋下的長毛,當作黃鼠狼的時候,你何等傷心,你立刻從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對我端相,繼而大失所望地號哭,看看,哭哭,如同對被判定了死罪的親友一樣。你要我抱你到車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回到門口時你已經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你們每天做火車,做汽車,辦酒,請菩薩,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大人們的呼號“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在你們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樣畫幾筆畫,寫幾篇文的人稱為藝術家,創作家,對你們更要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