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年的期中考試過后,肖琳的媽媽到學校開家長會,才知道肖琳的成績已經由原來的上游下降到了班里的中游,媽媽很是生氣。回到家里,她直接奔入肖琳的房間,還沒開始說話,就看到了肖琳桌子上擺著一摞手寫稿,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二話不說就把這些稿子打翻在地。肖琳看到媽媽的這種做法,看到自己珍貴的文稿被隨便丟到地上,很傷心。她哭著對媽媽說:“你知道這些文稿付出了我多少心血?對我有多重要嗎?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媽媽在氣頭上,聽不進肖琳說的任何一句話,不由分說地罵道:“只會寫文章能考上高中嗎?能考上大學嗎?你這樣下去,一輩子都沒有出息!你寫出的這些東西,有什么用處?簡直就是不務正業!”
肖琳一下子蒙了,她根本想不到媽媽會說這樣的話,她不知道媽媽怎么會覺得她的夢想竟是如此的幼稚。
天下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因此有的父母從孩子咿呀學語時就為孩子設計了一幅理想的藍圖,甚至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學的哪種專業都考慮到了。父母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不顧孩子的愛好和理想,強迫孩子按他們設計的軌道發展,如果孩子有一點沒有符合他們的意愿,就對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績全盤否定,甚至打罵孩子。確實,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這種望子成才、追求上進的良好愿望,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否定孩子的理想和追求,而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結果讓孩子不堪重負而走向極端,這就太讓人遺憾了。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們都不懂,父母為他們作出選擇對他們有好處。殊不知,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有著鮮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理想。孩子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的時候,是自覺自愿、積極主動的,因此會學得又快又好,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擔負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就會感到身上的擔子太重了,壓力太大了,就會覺得學習是一種痛苦的過程。同時,這也會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長空間和獨立意識,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抵觸、反叛與對抗的情緒,出現與父母關系緊張、厭學等現象,甚至走上歧路。也有些孩子會變得精神委靡,對生活、學習感到迷茫、失去信心,等等,這些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其不利,甚至可能引發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
親子正面溝通秘訣
父母千萬不要為孩子設計發展的模式,不要讓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孩子也不例外。那么,父母又該如何對待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呢?
1.給孩子一個成為自己的空間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權利,不要讓孩子成為按照他人意愿做事的盲從的人,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代替父母實現未盡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興趣,給孩子提出建議,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逐漸形成獨立的意識,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充分地發展,而不是把他們限制在自己已為他們設計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話,他們也會像自己一樣,在彌補父母遺憾的同時,留下自己的遺憾。
3.給孩子最后的決定權
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覺得是合理的,就應給予尊重和支持。對孩子的理想真正的支持應該建立在對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之上,以孩子的心理準備和接受能力為前提,然后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需要的是精心地呵護,不是說教,不是命令,更不是趁機提條件。即使孩子的理想與父母的意愿產生了很大的偏差,也要平靜地與孩子溝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的商量和探討,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想法,最后再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4.對孩子的要求不可過高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問題: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和警示,這樣做很可能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
5.精心培養孩子的“理想之苗”
對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長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父母們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孩子或許永遠也不可能樹立起穩固的理想。對待孩子的“理想之苗”,父母應當要一點點地培養扶持,要細心澆灌、滋潤,鼓勵孩子樹立理想并為理想而努力。
作為父母,培養孩子要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是什么鐵就打什么釘。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從精神上給孩子以關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愿望發展,而不要一味地強行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軌道生活。
尊重孩子的隱私
麗麗是一名初二女生。有一天,她正走在上學的路上,突然想起作業忘記帶了,于是急忙又掉頭往家跑。當她掏出鑰匙打開家門時,看到媽媽正從自己的房間里出來,臉上帶著不自然的表情。麗麗走進自己房間去拿作業本,推開房門,她愣住了,她看到書桌的抽屜全部敞開著,日記本、同學們送的生日禮物及賀卡等全都胡亂地堆在桌子上。
麗麗非常生氣地質問媽媽:“你為什么翻我的抽屜,隨便動我的東西?”
沒想到媽媽卻比她還生氣:“怎么了?當媽媽的看看女兒的東西還有錯嗎?”
“可是你應該經過我的允許才能看啊!”麗麗很憤怒地回答媽媽。
“小孩子有什么允許不允許的,別忘了我是你媽媽,好了,快去上學吧!”媽媽毫不在乎地對麗麗說。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隱私”問題上有過不少交鋒。一封封“地址內詳”的信件讓父母們疑心不止;孩子在日記本中記下心中的真實想法,父母們也希望能夠“拜讀”;對打到家中的電話,父母們更要例行檢查……這些關心的行為都讓孩子們感到不舒服。
隱私,是每個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訴他人的秘密。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孩子也不例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領域、知識、情感都逐漸豐富起來,自我意識、自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原先無所顧忌敞開的心扉也會隨之漸漸關閉起來。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孩子正在長大,忽略了孩子也會有自己的秘密,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無所顧忌地進入孩子的世界、隨意闖入孩子的“隱私地帶”,甚至粗暴干涉,私拆孩子的信件、監聽電話、偷看日記等。
那么,孩子們為什么對父母偷看他們的日記、私拆他們的信件如此反感呢?又為什么要在自己使用的抽屜上鎖上一把鎖呢?
其實,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后會強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想擁有自己的隱私,也渴望被尊重,這是孩子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一種體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減少,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希望別人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同時,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大,知識信息的增多,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起來,感情變得細膩起來,會產生許多想法,原先敞開的心扉漸漸關閉,有了自己的隱私。而且,即使他們有不少話想說,但觀點已經與父母有所不同了,于是他們與父母的心理溝通就會明顯減少,轉而把自己的秘密和內心的感受都傾訴在日記里。
這時,如果父母采取強硬和蠻橫的手段,想方設法去查看孩子的日記、偷聽孩子的電話等,無視孩子的感受,隨意侵犯孩子的隱私,就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孩子會因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加極端的措施將其保護起來,把自己的心緊緊鎖閉,并導致與父母關系的惡化。這樣,父母想了解孩子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親子正面溝通秘訣
尊重孩子的隱私權,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對孩子的隱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積極的引導。
1.從心底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人,不是物。是人,就有感情,就有他自己的行為方式,就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也有他的隱私權。為人父母者,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一個尊重孩子的人。
尊重孩子的隱私,在家庭教育中應當表現為更多的契約精神和民主、協商的方法和方式。比如,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們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都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者權利,把孩子當做成人來加以尊重。
2.父母要經常與孩子溝通
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寬容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稚嫩的想法和做法。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盡量以平等的身份多與孩子交流,傾聽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作為父母,如果真的想看孩子所寫的東西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一定要爭取使孩子信任自己,使孩子主動、自愿地披露心中的隱私。
3.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父母不能苛求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并不成熟的孩子以大人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父母獲取有關孩子隱私的信息,即使發現孩子有些越軌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驚失色,甚至對孩子辱罵毆打,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理想、事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途徑對孩子加以引導,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為人處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規范要求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孩子一旦有了這種自我教育能力,其一些隱私中的危險傾向,都有可能得到自我解決。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孩子大了,內心里有不愿告訴別人的秘密也是自然的事情。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父母們對此應該給以充分的尊重。在生活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態度和行為上的細微變化。當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間沒有人打擾時,父母就不要隨便進入;當孩子希望擁有記錄自己秘密的日記本時,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采取打罵體罰的方式強迫孩子交出日記本。
保護個人隱私是適應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保護隱私就是保護自己。當孩子的隱私意識逐漸增強時,父母應當高興才對。
天下父母們,當你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去賞識和尊重孩子時,孩子也同樣會尊重你,從而把你當成他的好朋友。這樣,當他們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時候,才有可能主動向你談起。請記住,你越尊重孩子的隱私,你與孩子的距離也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