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3)
- 讀史有心得
- 呂叔春編著
- 4368字
- 2015-06-10 15:37:26
4.“蠻夷”之人稱王成帝業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不計其數,而由少數民族統一天下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兩個,即元朝和清朝。漢族自認為優于其它民族,把漢族之外的民族稱為“蠻夷”,尤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然而就是這樣的“蠻夷”,卻獨居華夏幾百年,直至中國封建社會的消失。讓我們看一看清朝始祖努爾哈赤的奮斗歷程吧!
清朝肇興于東北。明代的東北乃女真人居住、活動的地方。當時,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每部又分為若干部,努爾哈赤(1559——1626)即屬建州部。萬歷年間,東北女真地區陷入極大的混亂、動蕩之中,“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這種狀況給女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史載,當時人人自危,“凡有出入者,必佩持弓箭,以避相侵害、搶掠之患”。恩格斯指出,割據所造成的“疆土分裂狀態”,“分散和抵銷了民族的集體力量”。只有政治上的統一,消除人為的分裂、割據狀態,經濟、文化才能發展,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因此,統一女真各部成了人民群眾的愿望,歷史發展的趨勢。努爾哈赤正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登上了歷史舞臺。
萬歷十一年(1583),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從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回到建州,從而開始了他長達四十三年的統一女真、創建帝業的戎馬生涯。當時女真各部許多首領都有統一的愿望,但無論從政治和軍事才能方面,努爾哈赤都遠遠超過其他各部首領。更為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有歷代創業者那種勤奮向上的拼搏精神,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正因為如此,才使他從最初起兵時一支兵少將寡的弱小勢力,很快發展成為女真諸部中最強大的力量。
努爾哈赤首先致力于建州本部的統一。他在起兵的時候,就確定了“恩威并行,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同時,做好了以苦戰血戰打天下的充分準備。他率兵征戰,從來是不畏艱辛,身先士卒。每至攻城,他或“束馬而登”,或“單盾冒矢石而克”。萬歷十二年(1584),在攻打董鄂部的翁科洛城時,努爾哈赤的頭部、頸部中了兩箭,血流不止,箭拔出后還帶下了兩塊肉,他怕亂了軍心,不許部下聲張,堅持作戰,直至暈倒。
傷一養好,他再次組織攻城,終于取勝。萬歷十三年(1585),努爾哈赤率甲士二十五名、步兵五十名攻打界藩寨,后遭四百余人的追擊,戰于太蘭崗之野。他單騎迎敵,殺死為首者,壓住了陣腳,并率兵安全脫險。萬歷十四年(1586),努爾哈赤揮師進取鄂勒琿城。戰斗中,他受箭傷幾十處,仍然奮勇不退,沖鋒陷陣,終取其城。努爾哈赤就這樣一仗一仗打下來,到萬歷十七年(1589),以六年多的時間,相繼征服了建州五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勢力。至此,“環滿洲而居者,皆為削平,國勢日盛”。
統一建州之后,努爾哈赤又以頑強的毅力南征北伐,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相繼征服了海西及“野人”女真的絕大部分部落,使“諸部始合為一”,基本上結束了女真社會的長期分裂、割據、動亂的局面,從而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萬歷四十四年(1616)正月,58歲的努爾哈赤認為“帝業已成”,遂稱汗登位,建立“大金”(史稱“后金”),改元天命,建都赫圖阿拉城(故址即今遼寧新賓西老城),成為與明王朝分庭抗禮的地方割據政權。但是,努爾哈赤并未滿足取得的業績。兩年后,他便以“七大恨”告天伐明,雄心勃勃地向明朝發動了進攻。
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勁旅攻打撫順,迫明守將李永芳投降。繼爾,又率兵入鴉鶻關,連克清河、一堵墻、堿場等城,造成了明廷的恐慌。次年,明朝派四路大軍進攻赫圖阿拉,企圖一舉殲滅后金,挽回遼東敗局。一場大戰爆發了。面對來勢洶洶的明軍,年過六旬的努爾哈赤親自率兵迎戰,并且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作戰方略,取得了著名的薩爾滸戰役的重大勝利。此戰,不僅保衛了滿族的安全與發展,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遼東的形勢。從此,明朝由進攻轉為退卻,后金由防御轉為進攻。很快,努爾哈赤便興兵取開原、鐵嶺。天命六年(1621),又攻陷沈陽、遼陽,整個遼河以東盡為后金所據。遂即,努爾哈赤遷都遼陽,次年又遷都沈陽。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攻明,連下綿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等城。進而圍攻寧遠。明寧遠守將袁崇煥拒守不降,終于挫敗后金軍,使努爾哈赤懷恨退回沈陽。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故,終年68歲。
努爾哈赤自25歲起兵,征戰四十余年,身經數百戰,其間經歷了眾多磨難。他曾無數次受挫,多次受傷,但是始終為了自己的宏圖大業而一往直前,終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盡管最后兵敗寧遠,但畢竟已迫使明軍退至寧遠、錦州一線,為后來的清兵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沒有努爾哈赤的艱苦創業,就不會有清朝的定鼎中原。因此,清朝皇帝經常提醒后人不要忘記努爾哈赤創業之艱難。魏源曾點明了這一用意:“知王業之艱難,則不敢謂祖宗朝徼天之幸。”
成吉思汗,努爾哈赤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驕傲,他們的輝煌業績標炳史冊,光照千秋。英雄不論出身貴踐,也不論種族、膚色。努爾哈赤身經百戰,壯志雄心,文韜武略,無一不備,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讓滿族的風儀禮制遍布大江南北——這也許是他沒有想過的。生活中許多人,因這樣那樣的缺陷或者缺點,遭人歧視就不敢抬頭,甚至懦弱退縮,自我毀滅,自己把自己推入不公平的境遇,而不知奮起反擊,自我證明,實在可悲可嘆。
5.從農民到天王
鴉片戰爭以后,因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以及外國侵略勢力所造成的災難,致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風起云涌。其中,以天地會領導的起義次數多、范圍廣、影響大。但由于天地會缺乏統一的組織,紀律渙散,這些反清起義均以失敗告終。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在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過程中,逐漸吸取了這一教訓,把拜上帝會作為發動和吸收廣大人民群眾以進行反清起義的組織形式。經過洪秀全等人多年的艱苦努力,拜上帝會終于把分散的人民反抗斗爭匯集成一股洶涌澎湃的起義洪流,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原名火秀,又名仁伸,自幼家境貧寒,直接參加過生產勞動,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親身感受,對清朝腐敗的統治十分憤恨。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偶然翻閱了一本基督教的傳道書——《勸世良言》。書中宣稱:只有上帝才是真神,其他人所崇拜的偶像都是妖魔;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上帝差遣他的兒子耶穌下凡,替世人贖罪;人人要遵守十誡等等。這本書,啟發了洪秀全利用宗教組織群眾進行反清斗爭的思想。當時在封建重壓下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政治經濟上的平等,但要組織他們起來去斗爭,只靠直接的動員行不通,非得通過易于使他們接受的方式不可。宗教,便是一個既合法又能使農民接受的方式,它使洪秀全為組織反清斗爭找到了一個工具。從此,洪秀全開始了拜上帝的活動。他對人宣稱:他是天父上帝和天兄耶穌派到凡間斬妖除魔,恢復人們對真神上帝平等信仰的代表,“勸世人敬拜上帝,對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無災無難,不拜上帝者,蛇虎傷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別神,拜別神者有罪。”
最早參與洪秀全拜上帝活動的是他的族弟洪仁玕和同學馮云山。為了表示自己獨尊上帝信念,洪秀全毀棄了塾中的孔子牌位,結果引起封建勢力的強烈反對,被迫于道光二十四年三月與馮云山一起離開家鄉,外出傳教,輾轉到了廣西貴縣賜谷村。因宣傳成效不大,馮云山離開賜谷村,轉入桂平紫荊山區。洪秀全回到花縣,一面教書,一面潛心研究教義,為廣泛發動群眾進行理論宣傳文件的創作。
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845—1848)年間,洪秀全寫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幾篇“發揮宗教真理”的著作。他把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與中國農民斗爭所追求的平等世界的革命傳統融匯其中,在《原道救世歌》里,提出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天父上帝人人共”,“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從而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在《原道醒世訓》中又提出:“天下多男子,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并之念。”體現了經濟上平等的要求。在《原道覺世訓》中,他又生動形象地把現實社會的階級對立轉化為“正”的皇上帝與“邪”的閻羅妖的對立,皇上帝代表光明真理,閻羅妖是黑暗罪惡的清朝統治階級,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間我們兄弟姊妹所當共擊滅之惟恐不速者也”。洪秀全的文章道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斗爭信心,對拜上帝會的發展壯大起了重要作用。
二十七年六月(1847年7月),洪秀全到紫荊山區。此時,馮云山在紫荊山區的傳教活動已收到很大成效,發展了信徒2000多人,其中大多是兼燒炭的農民。洪秀全與馮云山正式建立了“拜上帝會”的領導機構,他被會眾推為教主。根據形勢的發展,為將拜上帝會變成一個紀律嚴明的戰斗組織,洪秀全制定了《十款天條》,規定會眾必須遵守。為了擴大拜上帝會的影響,九月,洪秀全、馮云山率會眾到象州搗毀了甘王廟,再次向封建的神權公開挑戰。此事發生后,秀全名譽大起,信徒之數加增更速。拜上帝會的勢力迅速擴大到數縣。他們的活動引起了當地地主階級的嫉恨,二十七年十二月(1848年1月),地主團練頭目王作新勾結官府逮捕了馮云山。
馮云山被捕后,洪秀全趕回廣東設法營救。拜上帝會一時無人主持,陷于群龍無首的境地。楊秀清、肖朝貴相繼出面,假托天父、天兄下凡,并以代言人的身份傳言會眾,才安定了人心。當洪秀全回到紫荊山后,從準備起義的大局出發,承認了楊、肖代天父天兄傳言的權力,并根據教義的平等思想,與馮云山、楊秀清、肖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結為異姓兄弟,形成了拜上帝會的領導核心,開始積極地策劃起義。
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前后,廣西大鬧饑荒。清政府向燒炭的農民大肆勒索,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農民的強烈反抗。洪秀全認為起義的時機已到,二十九年六月(1850年7月),洪秀全向會眾發出命令,要求各地會眾在十月初集中到桂平縣金田村“團營”。會眾接到命令后,變賣家產,舉家老小齊向金田聚集。十月,陸續到達金田村的會眾約有2萬人。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會在金田村宣告起義,建號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后,廣大的會眾即太平軍戰士在洪秀全所描繪的理想社會的鼓舞下,信賴皇上帝的保佑,相信“吃天父飯,活則享天福,死了就上天堂”,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終于在咸豐三年二月(1853年3月)定都天京(今南京),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洪秀全乃一介草民書生,在沒落的封建王朝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再加上基督教人人平等的信念,使他終于揭竿而起,改變自己的事業。民間不僅是文化藝術的沃土,也是產生英雄的良田,身居高位的統治者自視甚高,不把山野粗民放在眼中,一味的欺壓凌辱,起火和反搞皆因此出。平等視人之心人人都應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