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快放寒假的時候,當時我到這所學校當校長剛剛半年,我收到學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李校長:
您好!
我是2008屆9班的語文科代表詹雪。這次給您寫信,主要是代表我們班所有的同學向您請求,請求您下學期開學后讓鄧萬霜老師繼續擔任我們班的語文老師。
鄧老師是因為特殊原因而暫時離開我們班的。我們很想她,很想她。我們習慣把她的笑聲當作最美妙的音符,因為我們完全融入了她的寬容與關愛之中。“是一滴滴的淚水,一張張的笑臉,一份份感動所凝結成的愛與信任的宮墻……”對她的思念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我是鄧老師的科代表,也是平時離她最近的人。當我有什么煩惱的時候,我就會寫張小字條塞進她桌前的一個陶瓷(擺件)里,向她說一聲“鄧老,老地方”,然后默默地等待著她的回信,每次都能等到。正因為有了她的支持與鼓勵,我更堅強地面對了很多事。她跟我講她是最幸運的老師,因為有我。而我想說,我是最幸福的學生或是科代表,因為有她。
離別的那天,不記得我哭了多久,寫了很多信給她。她回了我,說希望我能把學習搞上去,不要拖垮了學習;還說讓我在這里等她,她相信我們還能再次合作……這么久了,我牢記她的教誨,努力學習,穩居班級前幾名。我希望她回來的時候我能夠對她說:“鄧老師,我沒有令自己失望,也不會讓您失望!”
不說我自己了,班上其他同學也都一樣,他們都等著鄧老師回來,等著她回來的那天。時間飛逝,現在已經快過去一學期了。想到同學們的期盼,我決定給您寫這封請求書。我相信,您會同意的,畢竟,這是靈魂的請求,是48顆強烈跳動的心的請求。
祝您萬事如意,每天都開開心心的。還有,注意休息喲!
詹雪及初二(9)班全體同學
2007年1月6日
湊巧的是——也許并非“湊巧”,而是“蓄謀已久”——上午讀到學生的這封信,下午便有一批家長來了。他們說他們是初二(9)班學生的家長,他們代表該班的全體家長強烈要求學校將鄧萬霜老師重新安排到這個班任教并當班主任。
沒想到,從沒見過面的鄧萬霜老師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入我的視野的。
之所以說“從沒見過面”,是因為半年前我來這所學校當校長時,鄧萬霜老師已經休產假了,這也是學生信中所說的“特殊原因”。
第二學期開學第一天,我走進初二(9)班教室。同學們用特別熱烈的掌聲歡迎我。我知道,孩子們是以這種方式感謝我把鄧老師“還”給了他們。
我問大家:“上學期同學們給我寫了一封信,要求鄧老師回到咱們班,我回大家的信沒有?”
同學們搖頭,說:“沒有回信。”
我說:“錯了!我是回了信的,但我不是用筆寫的回信,而是用行動回的信。因為我把鄧老師還給大家了,讓鄧老師回到了你們的身邊!”
同學們又鼓起掌來。
我說:“就學校工作安排而言,動一個老師會牽涉到其他老師其他班,但是,我被你們對老師的感情感動了,因此無論困難多大,我也要讓鄧老師回到咱們初二(9)班!現在鄧老師回來了,那就要看你們的行動了,你們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和怎樣的成績來迎接鄧老師呢?我相信你們都是好學生,鄧老師也是好老師,一個班的好學生和一個好老師,一定能夠創造出好成績,我期待著大家!”
說實話,那時我對鄧萬霜還不夠了解,因此我心里多少有些疑問:她是怎樣一位老師,居然受到孩子們及其家長的如此厚愛?
現在,六年過去了,我徹底信服了鄧老師。她的確有資格贏得孩子們的愛戴!
鄧老師的課有一種特有的魅力。她曾寫過一篇教學隨筆,談到她的一個課堂片段——
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時候,初二(1)班的同學們針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敖同學提出:“請問文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是什么意思?”下面立即有幾位同學舉起了手。有一位同學就說應該理解為:這個人把自己聽到的事都詳盡地說給(村人)聽,(村人聽了后)都很感嘆和感到惋惜。大家也都贊同這樣的理解。
這時,我趁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那么,同學們能否說說此處漁人究竟對村人說了哪些方面的事,而村人又為什么會感嘆和惋惜呢?”
這個問題對同學們來說好像有些突然,但是很快也就有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第一位同學說:“我覺得應該說的是‘原來外面發生了那么多事,可惜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他們很惋惜。”
第二位同學說:“我覺得應該說的是這些年外面朝代更替的事情,而村人感嘆和感覺惋惜的是這期間老百姓所受的苦難。”
第三位同學又說:“我覺得應該是說他們在這里待得太久了,對外面世界的巨大變遷不得而知,因此感到惋惜。”
這時,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于是我便問全班同學:“你們覺得這幾位同學誰的理解最合理?”結果下面的同學也是各執己見。
于是我提醒同學們說:“請同學們結合原文語句仔細思考,看什么樣的想象才是最合理的,最符合這篇文章的原意。其實文章里有原話可以作為你思考的依據。”
于是同學們又回到文中。這時有位同學小聲在下面說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順勢問:“為什么?”
這位同學有些膽怯地回答說:“如果是因為不知道外面的變遷而惋惜的話,村人就不會說出‘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這里的情況)’這句話了。”說到這兒,他似乎不知道該怎么繼續說下去。
這時,另外一位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看來他已經明白了。他又補充道:“村人這樣說的目的就是不希望他們寧靜幸福的生活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他們不可能會因為不知道外面的變遷而感到惋惜的。”
此時我感到自己已無須贅言,學生的發言都很精彩,思考也很到位。因此,我只說了這樣的話:“請讓我們用真誠的掌聲來感謝以上幾位同學的精彩發言。”
最后我做了這樣的點評:“我們應該有豐富的想象,但是我們的想象要合理,要符合文章的實際。因此,我們哪位同學的想象是最合理的呢?”同學們都說是第二位同學的想法最合理。
雖然原本準備的這部分的點撥一點兒也沒有用上,但是我卻感到如此輕松和幸福,因為學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達才應該是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
這個場景讓我感觸的是,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一定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一定要提供一個能讓學生充分思考、思維碰撞的平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個理解和升華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被動吸取知識,而且這樣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我們老師需要準確把握這轉瞬即逝的機會,切忌心急,應該引領學生慢慢體會、慢慢理解,無論對錯,必須是學生自己的表達。
尊重學生,激發碰撞,使課堂成為學生思考的王國,讓每一個同學的大腦都不知不覺迸發出思想的火花,這就是鄧老師的語文課。
課堂是浮于熱鬧的表面還是真正深入地研討,往往取決于教師能否敏感地捕捉到有價值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跳起來摘到那個蘋果”,這樣的蘋果是最甘甜的。鄧老師這個課堂片段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她把學生的發散思維成功地引導到語文文本的研讀上,并最終實現了發散思維的凝聚結晶。這是每一位追求專業化發展的教師所應該修煉的課堂技藝。
鄧老師的智慧與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她當班主任也同樣是一把好手。為了寫這篇文章,昨天我請她到我辦公室聊天。
我說:“鄧老師在我眼中,總是那么好脾氣,你性格真好,而且低調。我想問,你對學生發過火沒有?”
她想了想,說:“幾乎沒有,沒有。”
我們學校有的學生是相當調皮,令人頭疼的,可鄧老師居然沒發過火,這不僅僅是因為愛,或者說主要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智慧。
我問鄧老師:“你做班主任,最得意的事是什么?”
她不假思索地說:“讓學生寫小組日記。”
她說的“小組日記”,是每個小組的同學輪流每天寫,然后給老師看。
我又問:“小組日記寫什么呢?”
鄧老師說:“什么都可以寫,不限內容。寫好后交給我,每天我都要看,并選取有意思的內容在班上讀。學生非常感興趣,每次讀的時候,教室里的氣氛都非常好。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很高,有同學說,寧肯不完成作業,也要寫小組日記。我有一個原則,決不把日記中的內容作為批評學生的依據,所以學生寫起來特別放松,沒有思想負擔。”
鄧老師還說:“我現在都還保留著許多孩子寫的小組日記。就像你說過的,教育要給孩子留下一些溫馨的記憶!”
我說:“對呀!這樣的文字意義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教師進入學生心靈的一個途徑;第二,是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第三,為他們的將來,也是教師的將來,留下珍貴的記憶;第四,又是一種很自然的練筆,包括積累作文素材;等等。”
應我的請求,今天鄧老師特意帶了幾本已經畢業的學生留給她的小組日記本。中午,我仔細看了看,被真誠樸素的文字打動了,其中有孩子們陽光的心態,他們對鄧老師的無比信任,鄧老師的寬容與欣賞,還有她對學生真正的愛……
我隨便摘了兩則——
2012年2月19日
記錄人:周萌
在這里我要向大家通報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楊友生開始和人交往了。
楊友生性格內向,我們為了讓他開心,讓他融入大家,想了很多辦法。今天的體育課上,我們主動和他做游戲。游戲規則是這樣的:幾個人和楊友生一起比沉默(因為楊友生老是一副沉默的表情),如果誰第一個笑,誰就答應楊友生一個要求。幾個回合下來,我們大家都樂了,楊友生也哈哈大笑了!
真讓人開心哪!
鄧老師批道:老師真的為你們感動!
2012年4月19日
記錄人:王崇方
今天鄧老師外出參加教研活動去了,中午自習課教室里有些亂……鄧老師看到這里,也不要生氣,因為經過班干部的管理,下午上課紀律就大有好轉。自習課也沒有老師,但英語科代表組織“達標測評”,她安排得井然有序。鄧老師,你應該感到欣慰了吧?
鄧老師批道:我覺得非常欣慰的是,你能夠說真話、說出肺腑之言,雖然你成績不太好,但我特別欣賞你的待人真誠,欣賞你對集體的感情!
其實,我這么孤零零地摘錄幾則,完全無法呈現小組日記本身的精彩。或者說,只有置身于這個集體,才能夠真正體會其中的魅力。
由鄧老師的小組日記,我想到了自己以前讓學生寫的隨筆本,也是讓學生自由寫作,我每天都看。我給兩位老師介紹了我的做法,我說當時我對學生寫隨筆本的要求就八個字:真情實感,隨心所欲。我每天都看,雖然有五六十本,但一點兒都不覺得累,因為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心靈。這是一種幸福。
鄧老師正是這樣的幸福者。
當教育這片凈土變得有些許浮躁與功利的今天,太多的人在抱怨、罵罵咧咧中過日子,但依然有這樣一些老師,他們純粹而超然地守著自己的麥田——做教育、做真教育,鄧萬霜就是其中一個。
201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