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公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5)
- 團隊應該這樣帶:尖刀團隊的12堂總裁內部課
- 凡禹
- 2870字
- 2015-05-30 11:46:27
對于這份成功,李惠森將其歸功于自己歸納出的一套管理模式——自動波。在他看來,作為管理者,強有力的控制力遠不如創造一個適合員工發揮的機制來得有效。李惠森所追求的管理境界是: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和權利,權利產生責任,責任會讓他們增強對企業的信任度和對自身前景的信心。這樣一來,員工會更加努力,領導者就能變得更輕松。
新制度學派經濟學家舒爾茨就曾表示:“我們現在正處于有利于人的經濟價值提高的長期變動之中。這時候,如何設計出提高人的經濟價值的制度,就成為聰明的領導者所考慮的問題。”
李惠森的自動波管理模式起源于1997年李錦記內部的一次培訓課。在那次培訓課上,他接觸到老子的《道德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句話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李惠森認識到領袖可以分為4種:員工都憎恨的最低級的領袖;員工們都懼怕的第三級領袖;魅力無窮、人們愿意追隨的第二級自然領袖;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員工們就會主動把所有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無形領袖,即最高級領袖。
李惠森受《道德經》的啟發,希望找到一種能讓企業領導者“隱形”,讓同仁發揮潛能的方法:即便企業領導者不在,大家也能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就像使用“自動波”的汽車一樣,能自動調節,司機只要專注于方向與路況就好了。通過反復的實踐和論證,他終于找到了,這就是自動波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心態和技巧、選對人才、充分授權、充分信任的團隊氛圍、高效的團隊和共同目標,是該管理模式的關鍵因素。如同一條流水線,只要各個環節做好了,整體就能運轉自如。到時,管理者就只需要在旁稍加注意就行了。
自動波管理模式歷時15年,已臻于成熟,關鍵因素也表述為6項:選對人才,高信氛圍,高效團隊,共同目標,有效授權,教練育才。如今,李惠森每月只用去兩天辦公室,這兩天還基本上都用在與核心管理層見面、吃飯和聊天上。在他的辦公室里,有兩張寬大的按摩椅,辦公桌是一張小圓桌。李惠森的工作一般是在按摩椅上完成的,談話也主要集中在他可以給下屬提供什么樣的資源,給予怎樣的支持上。
在柳傳志看來,李惠森的自動波管理模式,與聯想的發動機文化異曲同工,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論是‘自動波’還是‘發動機’,人都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必須重視人,尊重人的需求,努力為人才搭建起沒有天花板的舞臺?!?
公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員工真的不能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家的感覺是什么?家的感覺是父母對自己子女,你再錯,你不聰明,你傻,你不上進,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真是要管到底的。但是企業的根本原則是發展,發展才能讓企業活,才能有更多的員工。當發展需要的時候,就會把那些相對弱的,或者不稱職的員工淘汰掉,和真正的家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柳傳志在“金融博物館書院讀書會”(第十一期)上的演講
“這是我親歷這兩次重大戰略調整所得出的結論。我想,我比許多人都體會深刻,員工和公司的關系,就是利益關系。千萬不要把公司當作家……”
在2004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聯想被迫進行大裁員,有感于此次裁員之慘烈,一位聯想員工寫下了這篇《公司不是家》。這篇文章提到,聯想由于戰略調整出現了失誤,結果卻要普通員工承擔責任。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針對這件事,柳傳志在接受雜志采訪時說道:“看了之后心里很難受,真誠地對被裁員工說一聲‘對不起’?!钡鴤髦就瑫r也認為,公司確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因為在家里,子女犯錯誤,父母都是包容的,而在企業,是不可以這樣的。
許多國有企業過去將“以廠為家”作為對員工激勵的口號。在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是“終身制”的,很多人從18歲進廠,一直工作到退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好像真是個“家”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耙詮S為家”,廠里加班的時候,可以不計報酬;廠里缺東西的時候,可以從自己家把東西拿來給廠里免費使用,這種“有覺悟”的企業職工并不少。但是,這種“拿來主義”僅僅是單向的。換一個角度,試試“拿出主義”又會怎么樣?把廠里的東西拿回自己家使用了,那就成了“盜竊”或“貪污”了。你說,這個“家”是你的嗎?
在改革開放初期,企業裁員掀起了一場天翻地覆般的觀念變革,許多下崗職工上訪、告狀,為什么?就是因為這些職工從心里把企業當“家”了,他們感覺下崗就如同父母將未成年子女趕出家門一樣,能不告狀嗎?企業是爹娘,政府是爺爺,向爺爺告爹娘的狀。后來,人們慢慢接受了精簡、裁員、下崗等正常的企業管理行為,沒有人再覺得裁員有什么不正常了。多數人也清楚了,企業不是家,至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
可以說,企業和員工的關系,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買賣關系”,企業購買你的智力、技能、時間和體力,你通過出售智力、技能、時間和體力而獲得報酬。誰能把這種“買賣關系”處理得更好,那企業的發展也就會更好。
拓展透析
在許多企業的管理中,一直存在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那就是認為公司就是一個家,很多管理者認為自己需要成為“父母官”,認為員工“應該以公司為家”。
那么,公司跟員工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呢?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回歸到組織本身的屬性上來。當一個人與組織聯結的時候,對于個體來說,組織和個人的關系如何理解就變得非常重要。當我們說“公司不是一個家”的時候,就表明組織不會照顧個人,也就意味著在組織中我們是用目標、責任、權利來聯結,而不是用情感來聯結彼此的。組織有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之分。正式組織就是指運用權利、責任和目標來聯結人群的集合;非正式組織是指用情感、興趣和愛好來聯結人群的集合。在一個企業中,非正式組織固然能激發員工極大的工作熱情,但正式組織才是企業立足的根本。
要真正理解企業這個組織,我們還需要充分理解家庭是什么樣的組織。家庭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組織,從組織屬性上講家庭是正式組織,但從管理的屬性上講家庭是非正式組織管理。所以回到家里,一定要講情感、愛好和興趣,千萬不要講責任、目標和權利??墒俏覀兂3?吹降那闆r是反過來的,到家里人們大講責任、權利和目標,在家里爭論誰的權大,責任應該是誰的,而且為家庭設計了非常高的目標。結果發現,家里人常常因為誰說了算大傷感情,常常因為誰該做家務這樣的事情而不和;相反到了企業里,人們大講感情、愛好和興趣,不斷地希望能夠被照顧,不斷地強調需要和諧,不斷地尋求“家”的感覺,覺得應該讓每一個人都得到關心。其實這是錯的,在家里根本就沒有責任和權利的劃分,各方都需要不斷地增進感情,培養共同的愛好和興趣,雙方共同承擔責任,讓生活充滿愛及和諧。而在企業里不能夠從情感出發,組織存在的理由就是創造價值,如果不創造價值就不可能存在,而創造價值就需要承擔責任、需要權利,從而實現目標,因此感情不是首要的,如果沒有價值創造,再關注人的組織也要被淘汰。
可見,當我們理解企業這個組織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對于組織而言,不能夠談論情感、愛好和興趣,不能夠希望組織是一個“家”,因為組織更注重的是責任、權利和目標,當目標無法實現的時候,組織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而組織中的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