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知識更新的人“走俏”(1)
- 做未來“走俏”的人:八成八敗做人做事成功學
- 李子遲 薛志平 梓玉
- 5640字
- 2015-05-13 15:26:36
1.求知就要“從搖籃到墳墓”
過去我們對“終身教育”的理解是,一個人從上學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現在這一概念應當重新定義,“終身教育”就要從搖籃到墳墓,即從生到死,應貫穿人的一輩子,換用一句偉人的說法,那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爆炸、節奏快捷,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形勢的要求。
記得很多年前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某大學一個畢業班級的同學即將走出校園,奔赴祖國各地工作崗位,晚會上請院系年紀最長、閱歷最多、白發蒼蒼、德高望重的一位老教授講話,希望他能給大家一些什么臨別忠告。老教授說:“我只強調一點,希望大家參加工作后別忘了繼續學習。我的要求不高,每年大家至少保證讀一本書就行。到10年后我們再相聚時,大家能讀夠10本書?!边@些同學當時心里都輕蔑地一想:“老教授是不是太小題大做、聳人聽聞了?每年只要讀夠一本書,這不是小菜一碟嗎?我一個月至少讀一本書?!?
10年后,這個班級畢業十周年慶典,大家都回到了母校,一個個變得更成熟、穩重、豐富卻也更蒼老、憔悴、世俗了。又是請老教授發言。老教授問他們:“10年前我對大家說,你們這10年要讀夠10本書。現在我想問問你們,有誰完成任務的?真正讀過10本書的請舉手?!苯Y果在場的幾乎沒有一個人舉起手來,相反卻是一個個慚愧地低下了頭。因為考試的不再,因為工作的艱辛,因為生計的侵擾,因為家事的瑣碎,因為地域的奔波,因為現實的庸俗……種種原因,大家在漫長的一年里竟然讀不夠一本書,在漫長的10年里竟然讀不夠10年書!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一個頗有些夸張的故事,而且是筆者很多年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在當今世界,縱使你已離開學校,在社會上做事,不再需要考試和深造,卻在漫長的一年里竟然讀不夠一本書,這無論如何是無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更加迅速,對廣博知識的要求更高,同時獲取知識的渠道與場合更多——除了在大、中學校上學,在社會所辦各種機構培訓,去圖書館借書、去書店買書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報刊、電視、電臺、網絡、手機、MP3等來獲得知識。難怪我上次去一家出版社辦事,人家編輯送我幾本著作,我捧著一大摞書搭公共汽車,搭地鐵,周圍的人都用很異樣、很陌生的眼光看著我。也許這并不等于他們不學習,只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已不再是傳統的看書,而是在網絡、電視、報刊……上。
但不管怎么樣,我總覺得,看書還是應該、而且當然是學習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我始終認為,任何東西都永遠代替不了書籍。一則,書籍的內容、體系更條理、系統、完整;二則,書籍傳播得更廣泛、深入、久遠;三則,書籍更方便攜帶、閱讀、收藏;四則,作為最傳統的學習工具,書籍給人以特定的沉靜感,營造出的學習氛圍是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做一個不落后于時代的人,就必須刻苦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培智。要充實自己,就要從新知識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要想有所作為,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過硬的本領。我們應當懂得,在當今時代,只有不斷用新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挑戰自我、否定自我,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前進的新起點,奮力攀登,銳意進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不斷以“新知”取代“舊知”的過程中,力求達到新的境界。
香港經濟“超人”李嘉誠說,他有個保持了幾十年的老習慣,那就是記得在床頭放一本書,每天睡覺前保持著一個小時的書;另外一個世界級財富“超人”比爾·蓋茨則說,他沒事時,總喜歡跟一些看起來是毛頭小子的年輕人聊天,聽聽他們正在想什么、做什么。
2.時尚的60歲老頭
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關鍵是我們要聰明,耳聰目明啊,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要老想著沒機會學習啊、沒時間學習啊,學習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
筆者有一個忘年之交,對方是個近60歲的老頭子了,卻非常的時尚、新潮,計算機應用得頗為嫻熟。與他一樣年紀的人,要么干脆畏懼電腦而不學;實在要學的,也只是想辦法裝個寫字板寫字。他倒好,不學則已,一學就要學五筆,打得還挺麻利,一樣的上QQ,還會跟新來的小姑娘編輯視頻,什么電子郵件、MSN、泡泡……都用得得心應手。作為一個雜志社的總編輯,他天天樂呵呵的,居然也能不怒自威,人人敬之重之。
一天我為此請教他。他自得地總結說:“一些年輕人之所以暗地里看不起我們這些老東西,無非就是嫌我們落伍嘛!也難怪,這也不懂那也不懂的,就靠著一把年紀壓人家,人家怎么服你?就算表面上是服的,卻不免腹誹。但我要的是心服口服!交個稿子,本來在QQ上面直接丟過來就好了,非要人家打印出來。要是上著班還行,萬一在家呢?你還讓人家去文印室打好了送上門來?那不行的嘛!所以呢,我就得為人家年輕人著想,起碼要能溝通嘛!我這電腦也是跟這里的小伙子小姑娘學的,我就謙虛地去學,他們都覺得我好學、時尚呢!好了,現在他們懂的我都懂,他們不懂的我也懂——幾十年的經驗誰跟我比??!也就是說,無論哪方面我都彈壓得住他們,他們會有什么不服的?”
筆者恍然大悟:原來這并不是他的管理如何先進,也不是他真的掌握了什么高明的馭人之術,而在于他是以才德服人,這才是真正的徹底呢!
中國歷來有個夸獎人的詞叫“博聞強記”,形容一個人見多識廣,記憶力強,其實,這就是一種知識更新的能力。由于筆者也從事寫作的緣故,認識出版界的許多朋友,他們多是博聞強記的人。比如,一位資深編輯老白,策劃出版過許多暢銷書。我本以為他應是日理萬機的樣子,深交之后卻發現,他并不如想像中的那般忙碌,但一旦有什么好的話題、選題,他總能很敏銳地感覺到,從不錯過。
好學如我,便又去請教。他說,我這人愛看愛聽愛記,有點兒過目不忘的味道。坐車時我絕不打瞌睡,哪怕是回家的最熟悉的路,我也會盯著道路兩旁,看看出現了什么新事物,有什么新變化沒有。有時我會看到某類商品突然要了大排的鋪面,就會想到這類商品開始流行了,想著與它相關的可以做什么書。前幾年我看到一家美容健身館一下子開了很多個連鎖店來,還打了招牌說引入了什么印度瑜珈,我回去就查這是什么,接著出了一套健美叢書,反響不錯。有時我喜歡坐公車回家,環保不說,最主要的是還能聽車上的人談論很多事,那些小道消息里面還是有一些有用的,而我也很容易了解市民的心態。我看報紙,從不挑什么版面與文章,連中縫也看完,這里面也有很多道道。要知道,許多新產業都要在上面打廣告發布消息的??梢哉f啊,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關鍵是我們要聰明,耳聰目明啊,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要老想著沒機會學習啊、沒時間學習啊,學習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
3.成人請家教,未來更精彩
有關專家表示,成人家教不僅僅是一種時尚,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必然產物,它有足夠的理由存在和發展。只要將其行業化、規范化,前景十分廣闊。
近兩年,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大連等地,不少家教中心都推出了成人家教,其費用較學生稍貴一些。一位家教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的成人家教業務,已經占了總業務量的10%。成人請家教的種類五花八門,但原因不外乎三種,一是為“充電”,二是為了擴展知識面,三是為了生活更有情趣。
周先生屬于“充電”一族,他是一位外資企業的項目經理,平時接觸的基本都是日本客戶,自己也有一定日語基礎,但隨著需要閱讀的日語資料和文件越來越多,與客戶的直接交流越來越頻密后,他苦惱地發現自己日語不夠用了,由于工作太忙,又經常出差的緣故,不可能到補習班去學,所以就請了一個家教來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張小姐則屬于第二類人,工作幾年的她小有積蓄,但卻一直為通貨膨脹使自己的錢袋“縮水”憂心。2005年股市出現了牛市的苗頭后,就有朋友力薦她炒股。對股市一無所知的張小姐當即請了一位證券公司的經理“掃盲”,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和模擬之后,她果斷購買了8萬元的股票型基金,在2006年牛市當中輕輕松松賺到了7萬元,從此感受到了理財的樂趣。懂得理財之后,張小姐的生活質量提高不少,買房的首付不愁了、繼續念MBA有了經濟做基礎。
劉小姐屬于第三類人,作為大學教師,在暑假里她沒有去旅游,而是請了一位藝術學院的學生教她古箏,開學后,初出師的劉小姐增添了藝術氣質,自信煥發,風采更盛,講課也更受學生歡迎了。
筆者有個朋友B君,原是名牌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在一家專業對口的高科技企業干了多年,早已提升為中層管理人士了。前幾年,他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認真的敬業精神,本職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在上司、同事中口碑甚好。但是,近兩年來,由于高科技企業的知識更新、技術革新非常快,對職工的全面現代化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B君素來對自己的綜合能力與知識結構過于自信,加上剛成家過日子,小家庭里的事情也非常多,沒有及時補充學習、更新知識,結果他越來越發現,自己開展起工作來一天比一天吃力,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很多方面還得向在他手下當助手的剛畢業的本科生請教,想要在業務上出成績非常被動,很長時間來都已不見有多么出類拔萃的表現。連他的上司,也對他這個昔日的“得意之徒”逐漸不滿起來。
B君有點慌了,回家和新婚妻子好好商量了幾天,決定家里的事讓妻子多擔待一點,而他自己則擠出時間來上圖書館查資料,在網絡上找信息,回大學母校請導師指點,“泡”在實驗室里廢寢忘食地搞鉆研,還參加了幾個社會上相應的短期培訓班(包括更新科技知識、提高全面素養的)。一段時期下來,進步很是明顯。
如果沒有繼續學習,人生怎么會有這樣的精彩?
4.要給人一杯,首先自己有一桶
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如果教師的知識、信息是陳舊的、錯誤的,要是再把它教給學生,便將造成惡性循環,通俗的說法就是誤人子弟。要給人一杯,首先得自己有一桶啊!
社會的發展進步,對教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現代社會的大學畢業生,5年后就有一半知識陳舊,10年之后基本過時。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必須不斷進行自身的“繼續教育”。過去那種“一本教案用半生”的做法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筆者有一個學生,5年前大學畢業后,在一所工科類中專任教,教的是文秘專業,據她說,在她去之前,每一屆都只能招15個左右的人,勉強能夠開班——專業優勢不突出??!但這位新教師在學校時就是以慧黠聞名的,也因此受到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老師的寵愛。她任教之后,大刀闊斧地搞課改(中專的課程也確實靈活得多),公務文書只學最基本的報告,因為現在中專生根本進不了政府,重點放在了中小企業商務上,更開發出了“點菜”、“茶道”、“采購”、“廣告”、“攝像”等新課程,并挑選資質優秀的學生格外打造樹為典型,一下就打出了品牌,學生就業后升遷很快,這個專業的招生量也年年看漲,現在已經可以開兩個大班了。
于是我夸獎她做得好。她笑笑說,好是好,但挺累的,同樣一門課,每一屆上的內容都不太一樣。因為一來我本身也是個新老師,不成熟的地方還很多,需要改善和提高;二來如今知識更新的也很快,比如說教材上的“通信禮儀”中,還有“CALL機禮儀”,我就改成了“手機禮儀”。原來講茶道時重點講綠茶,因為沖泡方便,宜于待客;現在還要重點講普洱茶——普洱熱啊,用來待客,是有身份、懂養生的象征。我每天都上網,都想著怎么樣讓自己教的東西使用率高些再高些,唯其如此,我的學生才會喜歡我,才會在畢業后感慨不枉讀了這三年中專。
聽她這樣說,我還真想建議,職業學校要成立專業調查科,每年檢察教師的教案是否及時更新了。但我這學生又說,有些東西太新,根本來不及寫教案。我問,那你有什么辦法?她抿唇一笑:我又不是MBA,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方法,但作為老師,如果把師德看于高于一切,便會主動這樣去做的。
我只好這樣總結,一個專業乃至一個學校的興衰,取決于師資,師資的強弱,取決于其是否上進,是否能夠主動及時適應社會需要更新教學內容。
5.沒有讀過MBA的CEO
善于抓住一切機會去學習知識,去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無論是在企業還是在事業單位工作,你都應該把它當成自己的去干。要把工作當作是培養和鍛煉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用別人搭建的舞臺去展示自己,去錘煉自己,超越自己。
她沒有進過一天正規的大學,沒有讀過一天的MBA,卻能有今天這樣高強的本領和輝煌的局面——從微軟辭職后4個星期內,她接到了來自19家國內外著名企業的熱情邀請,并且都是請她擔綱統帥,不管她做什么,人們都愿意投錢。她就是從一個涮洗針管、打掃衛生的小護士,一個跑腿打雜的勤工,一步步奮斗成為今天赫赫有名的“打工皇后”的吳士宏。
她靠的就是善于抓住一切機會去學習,去摔打自己,去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其實,她的起點并不高,從底層,從勤雜工做起,從基層銷售員到銷售經理,到華南區總經理,再到IBM銷售渠道總經理,再到微軟(中國)總經理。一路沖殺過來,對每一項工作她都會盡心盡力地去拼,去闖,當作是一次次磨練自己的機會。她在IBM做全國銷售總經理時,接手時已經是5月底,當時銷售才做到了全年指標的23%。在她的帶領下,又拼了7個月的命,到年底交出來竟將近130%,7個月做了全年的指標,順帶還學會了管理渠道運營的精髓。在微軟,她的工作業績“從差到良再到優+”的同時,又“高密度地綜合實踐了職業經理的幾重角色”。她在微軟短短的15個月,比原先準備到美國讀EMBA所學的本領還要多得多。她說:“十幾個月在微軟‘勝讀十年書’,我已經擁有了我自己的‘EMBA’?!?
她把工作業績與個人的學習高度地結合在一起,常常是業績越做越大,越做越漂亮,自身的本領也修煉得越來越強大。在我們看來,往往只是把上學當作是學習,讀書當作是學習。其實,使用同樣也是一種學習,工作也是一種學習。當然,這種學習是建立在創新思考上的工作。單純的、簡單重復的工作不能叫學習,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把工作僅僅作為一件必須完成的差事來應付,不僅工作難以干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更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