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善學習的人“滯銷”(1)
- 做未來“走俏”的人:八成八敗做人做事成功學
- 李子遲 薛志平 梓玉
- 4887字
- 2015-05-13 15:26:36
1.不會學習的人是文盲
面對未來,人與人之間沒有區別,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面對未來,無論級別高低、年齡大小,就看你的學習力如何。現在的社會,學習力成了人們惟一的競爭力。職場新人是站在時代潮頭的人群,最應做最善于學習的人,最應做最精于實踐、最長于運用的人。而學習和實踐的標桿與目標,就是“出手即精品”。不學習新知識,不掌握新技能,就不能很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學習方法事實上決定了你的成績,方法就是你征服未知的工具。伐木工人用斧頭一上午只能砍一棵大樹,但用電鋸10分鐘就完事了。如果你沒有好的方法,即使你每天刻苦學習,你也不會取得好成績。因此,你會經常看到那些整天抱著書本,戴著厚厚眼鏡的人,一上考場常常被打得一敗涂地。為什么?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不對。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不好,事倍功半。
“30年前,我們不善于學習,這意味著無知;30年后的今天,我們還在一味地向西方學習,這意味著我們的無能。”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飛這么強調構建中國式企業管理體系的重要性。
在“首屆學習型浙江——國際培訓論壇”上,“如果說19世紀的文盲定義為不識字的話,那么20世紀的文盲是不懂電腦,而21世紀的文盲則是不會學習。”“經驗是種負債,而學習才是資產,不會學習就無法生存”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和共識。
有一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向筆者抱怨說,他的老板熱衷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搞淘汰制,每年必定有裁員名額下達給他們。剛開始一兩年還好做,總有做不好的要裁。后來,隨著公司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員工表現良好,幾乎沒有什么必裁之人,但老板還是堅持按名額裁。結果呢,人裁了,年終獎也省了;可一開年,就馬上覺得人手不夠了。便又要去招新,打廣告、訂展位、出試題、筆試面試、遇上難得的好人才還要攻心許諾,搞得人仰馬翻的,方才招到幾名合適的人,卻又要進行企業培訓才能上崗,還有試用期什么的,鬧騰了三四個月,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好了,現在總算人員穩定了吧,才剛過得幾個月,又到年底,又裁人,搞得對薪酬管理體系總沒有空來好好地研究一下,導致一些工資老不見漲的骨干人員不滿,主動辭職。何必要拘于淘汰制呢?有不能勝任的,辭了就是。可是,個個都好,也要裁,又要招,不進行成本核算嗎?
中國企業樂于學習,卻不善于學習,“形似神不似”的學習結果讓人失望。看到了人家的裁員行為,卻忽視了人家“選、育、用、留”的人力資源策略;借鑒了人家裁員的決心與膽量,卻忽略了人家的智慧與藝術。隨著更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裁員也會和產品降價一樣平常;但企業還是要知道,裁員帶來的,不只是人力資本的降低,還有人力資源的流失、對留任員工的心理影響,和對企業形象的傷害。一些企業的垮臺,與領導人的盲目學習有很大關系,照搬照套,拿來主義,為學習而學習,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滅亡。
不會學習的人,永遠無法融入時代。朋友小呂給筆者舉了個生活中的例子。他有一位姨母,兒子非常孝順,平時日子過得還是挺愜意。但有一次他去她家探望她時,數九寒天的,居然發現70多歲的她,佝僂著身子在衛生間里用大盆吃力地搓衣服!家里有洗衣機為什么不用?她解釋說是不會用,“按鍵太多了,看不懂,兒子媳婦都教過了,但學不會,也不想學,這鍵那鍵的,哪記得清哦!”因為親家母病危,兒子陪媳婦請假回老家了,孫子寄宿,可憐的姨母只好手洗衣服。生活中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從主觀上對學習生畏,從不敢學到不想學、沒學到、沒有學,所以做不到。學習并不見得都是很難的事,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想得太復雜了。其實,就算難點又怎么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從觀念上抗拒學習,那才是徹底堵住了自己的學習之路。
2.讀書不萬能,不讀書萬不能
雖然筆者不遺余力地告訴大家,學習并非只有讀書一條途徑,無非也就是想說,要學會從多角度學習罷了。讀書雖非唯一的學習途徑,卻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是萬萬不可丟的。若談更新知識,讀書不萬能,不讀書萬不能。
一位年輕朋友前幾天有些苦惱地對筆者說,她以前很喜歡讀書,曾經在學校時還組織過同學讀書會。走上工作崗位后她卻發現,自己很“落伍”了。同事們與她一道上街,見她習慣性地往書店走,都笑她,說現代社會早已進入了讀圖和讀屏(電視與電腦)時代,報刊亭里也有那么多精美畫冊和時尚雜志,干嗎還老是光知道花時間啃那些文字書本?同時,她自己也感覺時間不夠,精力有限。想放棄讀書的愛好,卻又擔心青春短暫,知識老化,問我該怎么辦。
更新知識,還需不需要讀書?其實,現在不讀書的理由很充分:平時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太快,時間也不夠用;而書價高漲也是一個因素。那么讀圖、讀屏呢?既可以使人放松,也可以獲得最新的、鮮活的知識。這都是事實。不過,我還是在其中看到了一種危機。前些年,某友也曾有過一段不讀書的日子。那時,家里剛剛買了一臺大屏幕的電視機,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電視機,從新聞時事、世界軍事、生活百科、歌舞娛樂到選秀競美,各種信息讓人目不暇接。更有永遠也播不完的電視連續劇,坐到電視機前,一晚上很快就過去了。那種日子既悠閑也輕松,但也漸漸產生了一種空虛和恐慌的感覺,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無形的陷阱。日子過去很多了,驀然回首,卻發現什么也沒有獲得,腦子里空蕩蕩的,圖像雜亂,知識零碎。到后來更發現,電視里人物互相混淆,很難完整地說出一個故事。家里人與他一起看電視,突然問到劇中人物姓名和臺詞,他常常答不上來。便惹來對方一陣嗔怪:怎么年紀輕輕就得了老年癡呆癥似的!
某友這才猛然警覺,讀圖和讀屏生活,很容易使人產生依賴,就像吸毒者對毒品產生依賴一樣,它會使人在輕松舒適之中,不知不覺地沉入廢棄獨立思考的陷阱,到后來就會變得越來越傻!
在視訊和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放棄讀書,真會使人變得麻木癡呆嗎?筆者為此曾向一位搞心理學研究的朋友請教過。朋友告訴我,這是有科學根據的。人腦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功能,是經過長期社會實踐形成的。生產勞動、藝術創造、與大自然接觸,幫助人腦形成形象思維能力;而科學實驗和哲學思辨,則幫助人腦形成邏輯思維功能。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想象和推理。這方面的能力差了,就表現為癡呆,成為“傻瓜”,而讀書則是防止大腦退化的最好方法。因為文藝作品的形象具有間接性,必須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讀作品可以訓練形象思維。而哲學和歷史方面著作的閱讀,則能夠很好地鍛煉邏輯思維。而現代生活中的圖畫和視屏,往往把現成答案直接、徹底擺出來,取消了受眾聯想和推理的過程,從而使人們形成對圖畫和視屏的依賴,不知不覺地陷入“傻瓜陷阱”之中。
3.學習不能吃老本
“老本”就如同是懶漢掛在胸前的圓餅,如果懶得去轉一轉、動一動,它很快就會從你的面前消失;如果不及時去補充一張新餅,可能很快就會挨餓。學習也一樣,不能因為自己在大學里學的有專業,工作有分工,干的是自己的老本行,就放松自己的學習。學習的事,沒有任何老本可以吃。
筆者一個朋友的妻子叫小燕,她在大學時學的是檔案管理專業,畢業時轉行做了公關營銷。做了幾年后,她覺得太累,想過安穩些的生活,便報考了一個廳級單位的公務員,很幸運(還是不幸?)地便被錄用了,分配到新成立的信息處工作,又轉行做回了本專業——檔案管理。小燕對自己的這份工作非常有信心。她想,自己連復雜的營銷都做得那么好,何況管理這樣不會動的“死”檔案?再怎么說,自己還是科班出身,大學時還拿到過專業獎學金呢!而且領導也很信任她,說她是單位唯一一個檔案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關于檔案的事就由她全權負責管理。
于是,小燕便翻出了大學時的專業書,仔細核算,列出清單,購買相關的設備、工具、材料,領導也很爽快地批下來了。接下去的幾個月,小燕認真投身其中,把各類文書檔案、人事檔案都整理得井井有條,檔案室煥然一新,領導們交口稱贊,小燕心里也非常自得。但就在前段時間上級檔案部門檢查過后,小燕卻被領導一頓嚴厲的批評,險些被處分。為什么呢?
原來,新的《檔案法》實施后,小燕沒有認真去學習新《檔案法》,自己的整理方法完全過時了還渾然不知。她按照大學教科書上的方法進行分類,并將同一類檔案“訂卷”,用棉線裝訂成一個大卷并重新編頁。可是現在的方法卻是按件裝,一份文件算一件,同一類的只要裝進同一案盒就可以了,也不用重編頁碼。而小燕精心編排的角標什么的,更是早就淘汰了。同時,上級檔案部門還對領導建議說,檔案應盡快實施電子化管理。小燕幾個月來的工作要重新返工不說,原先買的過時材料也浪費了不少錢,怪不得領導震怒了。好在小燕誠心檢討,領導也民主,說自己沒及時送小燕去接受培訓,也有責任。
小燕與領導犯的同一個錯誤都是,沒有意識到萬事萬物都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技術也在更新;仗著自己是“科班出身”就輕視技能培訓,認為自己有“老本”可以“吃”,那隨時可能會被時代所拋棄。況且,我們大學的教育模式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就像有的畢業生,學外貿的不會填寫報關單,學金融的沒有見過銀行匯票,學財會專業的沒有真正做過賬,走上工作崗位,就更應該去充充電,才能有更好適應工作的需要,自己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4.讀死書是死路一條
財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說不定是明日的乞丐。惟有本身的學問、才干,才是真實的本錢。學歷也是靠不住的,今天的高學歷,只能說明你目前具有了一定的學識,但并不代表明天你就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惟有自身真正的素質、能力,才是贏得未來的金鑰匙。
小黃是某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的高才生,但她畢業后,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走進報社去當“無冕之王”,而是選擇了自己創業。產生這種念頭的原因是,她大學實習的時候,是在一家行業報紙,故而對建筑裝飾行業了解比較深入。她曾在短短的三個月之內采訪、寫作、發表了20余篇大塊頭的關于建筑裝飾行業的文章,受到了業界的好評和報社領導的交口稱贊。報社領導有意留下小黃在報社發展,但是她的直覺告訴自己,她應該自己創業,這樣會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在實習期間,她曾購買了許多關于創業、融資、經營管理的書籍。一有空的時間,她就坐下來學習,并把重點內容摘抄下來。她甚至把有關MBA主干課程的書都讀了一遍。當她感覺自己已經是羽翼豐滿的時候,開始創辦了一家建筑裝飾公司。
她按照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從公司選址、公司招牌、公司室內外裝飾、公司運營……都嚴格按照她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來執行。她把大把大把的資金花在公司的裝修裝飾和廣告策劃上;而在業務上,她又選擇廉價材料,選擇薪水較低的工人。巨額的廣告宣傳,給她帶來了不菲的轟動效應。公司剛開業的幾個月里,業務做得相當紅火。
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她照本宣科,照抄教科書的理論和一些創業書籍的技巧,沒有真正深入到客戶中,去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而是一味地去追求經濟效益,施工質量沒有得到控制,發生了多起客戶索賠事件,還有兩起被電視臺曝了光。不到半年時間,她經營的公司幾乎進入了破產倒閉的邊緣。
她開始痛定思痛,認真反思自己的管理。她深深感到,自己不應該完全照本宣科,被各種框框條條約束;也不應當高高在上,不深入到客戶中去發現問題。她開始轉變經營思路,經常深入到工地,到客戶家中了解情況。她深深地感受到:“顧客能夠把活兒給我,我應當非常感激。拿到一個工程項目,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選擇廉價材料,選擇廉價工人;而是找最好的材料,選擇技術最精的工人組織施工。雖然這樣做的結果,是當時可能推動了更多的機會。”但后來有許多人仍主動幫她進行推廣宣傳,因為工程質量是人人都能看得見的。
她充分認識到,自己起初創業失敗的原因就是在于死讀書,讀死書,過分強調過程管理,而忽視了建筑施工企業的命根子——工程質量。她開始狠抓施工質量,簡直達到了無人不曉的地步。讀死書導致了她第一次創業受挫;但正因為她的不斷學習,挽救了她的企業,也幫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30出頭時,她的資產已經過億,成為行業里的“大姐大”。
5.高學歷≠高效益
高學歷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成功,高投資也并不一定就有高收益。開創一項新的事業,具備高學歷會獲得一些比別人多的優勢。但要把這種優勢發揮好,還必須進行不斷地學習,不斷進行實踐;讓知識在實踐的樂土中綻放出美麗的鮮花,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