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維特之煩惱》
- 最適合青少年的名著導讀 西歐現代名著導讀(校園文學必讀叢書)
- 蕭楓 竭寶峰 李慧編著
- 2439字
- 2015-05-07 15:49:48
〔德國〕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年),德國偉大的詩人、作家、學者和思想家,既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并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年輕時代生活的反射。他生于德國法蘭克福市,父親做過當地參議員,母親是市長的女兒,善于講故事,培養了歌德的文學愛好。歌德早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做過律師,在魏瑪公國當過樞密顧問、部長和首相。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值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日趨崩潰,革命力量不斷高漲,使歌德受到先進思潮的影響,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講述了一個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作品深深震撼了與歌德同時代年輕人的心靈,他們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維特”的言談舉止以及衣著服飾,甚至于同樣因失戀而輕易結束了自己青春的生命。為此,歌德不得不在該書再版時的扉頁上題詩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妙齡女子誰個不善懷春/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為什么從此中有慘痛飛進/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請從非難之前救起他的聲名/請看,他出穴的精靈在向你耳語,/做個堂堂的男子漢,不要步我后塵。”據說,當年橫掃歐洲大陸的拿破侖皇帝即便是烽火連天的征戰也不忘將其帶在身邊,以便隨時閱讀。由此可見這本書的地位之高了。
《少年維特之煩惱》于1774年出版,當時整個歐洲正處在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邁進的過渡時期。18世紀70年代,德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狂飆突進運動”,它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發展,一種狂熱的個人主義的反抗情緒高漲,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束縛、渴望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在文學上的表現就是出現了一批崇尚感情、歌頌自然、反對專制暴政、揭露黑暗社會的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在這些作品中的一個,它處處都展現著“犴飆突進”的精神。
書中主人公維特出生于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他高高興興告別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目的是逃避由于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筆永遠無法償還的感情債。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生活情調和自然景色無不感到濃厚的興趣,在他眼里,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然而,綠蒂早已訂婚,維特為擺脫綠蒂的未婚夫給他造成的痛苦與煩惱,聽從朋友的勸告,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在離山村很遠的地方找到一個工作——在公使館當秘書。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在同事中他也尋覓不到志同道合者,這一切也使他產生許多煩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更使他高興的是,他在一次散步時認識了一位在迂腐環境中仍不失其自然天性的可愛姑娘封·B小姐。他們談得十分投機,維特愛上了她,盡管她有個不討人喜歡的姑媽。
在經歷了一次鬧得滿城風雨的公使館事件后,維特深感公使館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于是決心離開黑暗、腐敗、虛偽的官場。此后,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莊,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維特一直懷念著綠蒂,于是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維特自身在工作上、社會上、愛情上處處碰壁之后,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的他,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圣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后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痛苦與煩惱。
177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發表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了一股“少年維特熱”。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它通過維特這個叛逆者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矛盾,揭露了上流社會的污濁庸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不可跨越的等級制度,對當時德國的丑惡現實進行了深刻批判,反映了已經覺醒卻仍軟弱的德國進步青年的精神苦悶。
這部小說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第一,它采取的是第一人稱的寫法(穿插在維特書信中的“編者致讀者”除外)。這種敘述方法非常適合于這部小說著重抒發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特點。維特是個受到新思潮影響又有文藝才能的青年,他對愛情的追求、事業的希望和理想的憧憬,都因腐朽墮落的社會現實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在他內心深處必然會激起層層浪花,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由主人公以書信體的第一人稱形式自述,可以不受任何外在拘束,自由地表達,盡情地宣泄。第二,這部小說在抒發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塑造維特這個多情善感的青年形象時,還借助于大自然景物的描寫。維特書信中不乏風景描寫的神采文字,這既是他思想性格的一種鮮明特征——狂飆突進運動青年,受到盧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性和自然相通,接近大自然會凈化人的心靈;同時也是他自我抒發思想感情的需要。維特在舞會上聽綠蒂說她已和阿爾伯特訂婚,接著是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借此烘托他的“心煩意亂”。這類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寫法,也是這部小說藝術感染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兩百多年來,這部小說以其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和悲憤感傷的情調,深深震撼了一代代讀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