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餐桌和爐灶(2)
- 科普袖珍館 十萬個為什么
- (蘇)米·伊林
- 5327字
- 2015-05-05 13:47:45
脂肪漂浮在乳汁上層,形成了許多小滴。因為脂肪要比水略輕一些,所以它會慢慢地漂浮在上面,從而形成一層乳脂。把乳脂攪拌一番,就能得到奶油:脂肪滴由于受到攪動而凝結在一起,并且和水分分離了。
因此,你也可以自制奶油,只需要把乳脂放在加塞的瓶子里多搖一會兒就行了。
奶為什么會變酸?
奶只要放上一兩天的時間就會變酸。然而,或許并不需要兩天,只需要兩秒鐘,它就可以變酸,從而變成凝乳。
你只需要在奶里加入少許的醋,就可以使凝乳立刻分離出來。
凝乳——就是酪素,是一種乳蛋白質。它溶在奶里的時候,就像糖溶在水里一樣。只要在奶里加入一些酸性物質,酪素就會帶著脂肪分離出來。
可是,你知道的,誰也沒有在平常的牛奶中加過酸性物質,可它為什么還是變酸了?
罪魁禍首便是一些像酵母菌那樣的細菌,它們在空氣中極為常見。這種細菌一旦進入到牛奶中,就立刻開始工作——把乳糖變成乳酸。由于酸的存在,牛奶很快就凝結起來了。
如果想要讓牛奶不變酸,就得把它煮沸。牛奶一經煮沸,細菌就會被全部殺掉。
有些時候,牛奶在煮沸的時候就會凝結起來。這是因為它里面的細菌已經工作過了,制成了酸。
干酪里的小孔是從哪里來的?
假如凝乳放在地窖里的時間太長了,細菌的工作就會繼續進行下去,最終把凝乳變成干酪。干酪里的小孔與面包里的小孔是一樣的,都是由二氧化碳制造出來的。
可是,這里的二氧化碳(碳酸氣)是從哪里來的呢?
是由細菌制造出來的。
為什么干酪放很長時間也不會變壞?
因為干酪的表層有一層皮,使它不會完全變干,并且保護它不受到細菌的侵害。
據說,瑞士有這樣的一種風俗:在孩子出生那天做一大塊干酪,上面記錄著孩子的姓名和出生日期。每當過生日的時候,就把這塊干酪擺到餐桌上。這塊干酪會陪伴著這個人從搖籃一直到墳墓。干酪的主人去世之后,就把它留給自己的孩子。
瑞士的報紙曾經報道過這樣的一塊干酪:它已經有120歲了,據說味道還很好。而它的“爺爺”在不久之前才剛被切開吃掉。
古代的人都吃什么東西?
古時候,當人們還不會耕種的時候,差不多只能靠吃肉來維持生命。他們不僅吃狩獵時打來的野獸和鳥類,還吃戰爭中捉來的俘虜。據說就在一百多年前,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部落,當它的戰士撲向敵人的時候,嘴里會大聲喊著:“肉??!肉?。 ?
當敗退的敵人聽到這種叫喊聲的時候,該有多么恐懼??!
據一個最初移居到北美洲的人說,印第安獵人當初看到白種人的莊稼地的時候是非常吃驚的。有一個部落的首領曾經對他的一個同伴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白種人之所以比我們厲害,那是因為他們吃谷子,而我們吃的是肉。你知道的,肉是很少能夠遇到的。肉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夠長成,而白種人把那些奇妙的谷粒撒在地里,只要幾個月,一粒就能變成幾百粒。我們吃的肉長著四條腿,會躲避我們的追捕;而谷粒撒在什么地方,就留在什么地方,一直在那個地方生長。冬季的時候,我們一整天都在打獵,在樹林里挨凍,而白種人卻舒舒服服地待在家中。你們當中誰愿意聽我的話,我要對你們每一個人說:在我們屋邊生長的樹木枯萎之前,吃谷子的人將會打敗我們這些吃肉的人。”
很難說是什么時候的人在地里播下第一顆谷粒的。在古埃及的金字塔里,我們已經找到了人用石頭舂谷粒的圖畫。
面包的老祖宗的長相實在很不像面包,它只是把壓碎的谷粒用水調和成的一團面糊。
有的時候,這樣的面糊會干掉。那個年代的人便拿這種干了的面糊當面包。
現如今,生活在東方的人還用不加酵母而且沒有發酵的面團來做玉米餅。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面糊變酸了,而它卻也因此而變得更加松軟了。
后來,有人把酸面糊和新磨制的面粉混合在一起,于是,面包就這樣被發明了出來。
為什么面糊會變酸?
這是因為空氣中的酵母菌和乳酸菌落到了面糊里。
空氣中飄浮著各種各樣的細菌,這其中就有酵母菌和乳酸菌。直到現在,還有一些面包師不加酵母而加一塊酸面團(面肥)的。
很多年之后,人們才學會了該如何耕種好田地,如何烘烤好面包。富裕家庭在兩百年之前所吃的那種面包,現在已經沒有人吃了。
就連最普通的馬鈴薯,那時候的富人也吃不到。
馬鈴薯在歐洲出現的時間并沒有多久。它的出生地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南美洲。它在16世紀的時候才與其他一些海外的稀奇東西一起來到歐洲。最初的馬鈴薯并不是種植在田壟上的,而是種植在花盆里的——愛好它的人們把它當成了稀有植物。
直到18世紀末,馬鈴薯仍然是非常新奇的東西。法國王后的胸襟上插的便是馬鈴薯花,而煮馬鈴薯這道菜每天也只有法國國王的餐桌上才會出現。
現如今,馬鈴薯已經不能算海外來的稀奇東西了,因為它在歐洲生長得就像在自己的家鄉一樣。
我們喝咖啡和茶有多長時間了?
“飯前喝伏特加酒和啤酒,飯后則喝蜂蜜。”
這句話是17世紀的旅行家肯普弗在莫斯科的時候寫下的。
關于那個時候的咖啡和茶的事情,我們還沒怎么聽說過。那個年代既沒有茶壺,也沒有咖啡壺,更沒有炊壺。
茶第一次傳入歐洲還是在1610年的時候,那是荷蘭商人從遙遠的爪哇島把它們運過來的。按照慣例,商人們總是要吹噓自己的貨物的,于是,他們把茶葉叫做“神靈草”,并且勸人們每天都要喝四五十杯,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要喝。一位荷蘭的醫生甚至用茶葉來代替所有的藥物去醫治百病。
實際上,茶并不屬于草類,它是由茶樹的葉子制成的。而且,茶絕對不是藥。喝濃茶甚至是對健康有害的。
最初的時候,只有富人才喝茶——你知道的,那個時候的茶是非常昂貴的。
咖啡是在茶之后出現的。到過土耳其和埃及的法國商人早就提到過,那里長著一種奇異的樹木,土耳其人用這種樹的種子制成一種飲料,名字不知道是叫做“考瓦”還是叫做“咖發”,他們常常用這種飲料來代替葡萄酒。這種飲料可以驅除煩惱、健胃,能夠讓人變得更加健康強壯。
不久之后,咖啡便出現在了法國國王的宴會席上。國王之后,公爵也來效仿;公爵之后,伯爵和子爵也來效仿;有爵位的貴族之后,沒有爵位的貴族也來效仿;最后,連商人、醫生和律師也學了起來。許許多多的咖啡館相繼出現,人們整天地消磨在那些地方。在那個時代,凡是在宮廷里流行的事物,立刻就會成為風靡全國的東西。
不過,咖啡也有過敵人。有些人認為天主教徒喝土耳其人的咖啡是不應該的。另外一些人則有根有據地說,柯爾培爾大臣因喝咖啡而把胃燒傷了,咖啡會縮短人的壽命,會引起腸絞痛、胃潰瘍和情緒不佳。
有一位公主甚至直截了當地聲明,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喝這種“煙炱水”。不錯,她把咖啡稱為“煙炱水”。另外,她還說,與其喝這種海外來的飲料,她寧愿去喝陳年的好啤酒。
關于茶和咖啡第一次出現在我們這里的時間,我們可以準確地說出來。在1665年的時候,塞繆爾·柯林斯醫生給沙皇阿列克賽·米哈伊洛維奇開了一張藥方。藥方上這樣寫道:咖啡,這是波斯人和土耳其人在飯后經常飲用的東西;茶葉,這是非常好的用來治療感冒和頭痛的藥物。
巧克力則比咖啡遭到了人們更大的懷疑。
據說,巧克力不應該給人吃,只能用來喂豬。說它會引起壞血病,甚至會害死人。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的,著名的旅行家科爾特斯從墨西哥帶回來的巧克力并不是我們現在所吃的這種巧克力。墨西哥人用可可、玉米面和胡椒混合起來制成巧克力,而不在里面加入一丁點兒糖分。只是后來才制造出了我們現在的這種巧克力。這是把可可豆磨碎,跟糖、香草以及其他香料混合在一起,再經過壓榨制成的。
這些關于茶、咖啡和巧克力的爭論,究竟誰對誰錯呢?
茶和咖啡里面所含的營養物質較少,除此之外,它們的里面還存在一些對心臟和神經有害的物質。
而可可和巧克力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尤其是巧克力。它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這就難怪去北極地區探險的旅行家常常會隨身攜帶很多的巧克力了。
可可的營養不及巧克力,它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將可可豆磨碎、炒熱,再把脂肪從粉里壓榨出去。
所以,可可的脂肪含量要比巧克力低得多。
古時候的人吃東西的時候用什么,怎么吃?
在國王和公爵的餐桌上,貴重的器皿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金銀的器皿。
那樣的地方什么沒有?可是有一樣東西卻還沒有,那就是餐叉,最最普通的餐叉。
那個時候,吃東西是用手的。人們毫不客氣地把五根手指伸進了公共的大餐盤里。
刀子也不怎么多,整張餐桌上只有兩三把。人們常常不得不請鄰座把刀子遞過來。
碟子就更少了,以致人們經常會把大面包片當做碟子用。
吃完飯之后,這些浸透肉湯的“碟子”就被人們扔給狗吃。
碟子和餐叉是在三百年前才出現的,而且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只在宮廷里面才有。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十四世紀或者15世紀,走進武士的城堡,在他們吃飯的時候去看一看吧。
走上高高的石頭臺階,來到一間有拱形天花板的昏暗大廳,大廳里面的火炬時明時暗。盡管外面還是白天,可百葉窗已經全關上了。此時的季節是冬季,理應保持室內的熱量——你知道的,玻璃在那個時代還沒有發明出來呢。
盡管這間屋子是個餐廳,可是在里面卻看不到餐桌。只有到快要開飯的時候,桌子才會被拿過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才搭起來。
這時,走過來一個穿著家織的綠呢背心、黃色長襪和紅色尖頭靴的仆人。一眨眼的工夫,他就把桌子的支架放好了。接著,他又在支架上放好了桌面板。
這張搭起來的桌子上鋪著一塊白色的臺布,上面繡著鹿、獵狗和吹著號角的獵人。
桌子上擺放著一個鹽瓶、一些面包碟子和兩把刀?,F在,只要把椅子放在餐桌旁,就可以請客人們過來吃飯了。
老爺們進來了,鬧哄哄的一群。這個城堡的主人,他的兒子們和客人——鄰近的地主——剛剛打獵回來。他們都是一些身材高大、長著胡須、雙頰紅潤的人。跟他們一起進入大廳的還有主人的兩只愛犬——兩頭非常兇猛的野獸,只要一聽到命令就會跑過去把人撕碎。
最后走進來的是城堡主人的太太,她剛剛料理完家務。
大家在餐桌前坐好,每一個人都像一頭餓狼一樣。司膳——把肉端上來的仆人——從院子里的廚房那里端過來一大盤熏熊肉。他把肉切成一塊塊的,用刀尖分給在座的每一個人。肉上面放了很多胡椒面,吃得喉嚨火辣辣的。
只用了短短十五分鐘的時間,整整一條熊腿就被吃光了。隨后又端上來了帶熱湯的野豬肋、烤全鹿、烤天鵝、燒孔雀以及各種各樣的魚肉。每個人身前的臺布上都堆滿了肉骨頭和魚骨頭,而且越堆越高。餐桌下面也熱鬧得緊:兩條獵狗一邊狺狺地對吠著,一邊啃著人們扔過來的骨頭。
人們吃了很長時間,也吃了很多東西。要知道,吃是這個城堡中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仆人們不停地端上一盤又一盤的菜肴——餡餅、蘋果、核桃、蜜餅。葡萄酒和蜂蜜也喝得很快,幾乎這一頓飯就喝掉了一桶。
這也就難怪最后有幾個客人倒在了地板上,在各種各樣的叫喊聲、哄笑聲和犬吠聲中,還夾雜著響亮而冗長的鼾聲。
英國最早的餐叉
1608年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湯姆斯·科里阿特的英國人來到了意大利。他隨身攜帶著一個筆記本,凡是能夠引起他注意的事情,他都記錄在里面。他記錄下了矗立在水中的威尼斯宮殿的壯麗,記錄下了古羅馬大理石廟宇的華美,同時也記錄下了維蘇威火山的宏偉。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比維蘇威火山和威尼斯宮殿更讓科里阿特感到驚訝。
在他的日記本里有這樣的一段話:當意大利人吃肉的時候,他們使用的是鐵制的或者鋼制的(有時候還是銀制的)小叉子。意大利人不管怎么樣都是不會用手抓食物的。在他們看來,用手抓食物是很不好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手都是干凈的。
在回國之前,科里阿特購買了一些這種“叉子”,盡管他買的餐叉并不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種叉子。這樣的餐叉上面一共只有兩股叉,末端那個有小球的柄又非常短。從總體來說,這種東西并不怎么像餐叉,倒是更像音叉。
回到家中之后,科里阿特立刻決定把他買回來的東西在朋友和熟人面前炫耀一番。在宴會上,他當場從衣服口袋里取出了餐叉,學著意大利人的樣子吃了起來。
在場的所有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看。當他對大家講明自己手中拿的是什么東西時,人們都想仔細地看看這個意大利人吃東西的家伙。小餐叉在大餐桌上被傳了個遍。女士們贊賞它的精致華美,先生們則感嘆意大利人的創造才能,然而,大家卻異口同聲地說意大利人實在是太古怪了,用餐叉吃東西很不方便。
于是,湯姆斯·科里阿特便和他們爭論起來,說用手抓肉很不好,因為手并不都是干凈的。這句話引起了公憤,莫非科里阿特先生認為英國人飯前都不洗手嗎?莫非我們天生的十個指頭都嫌少,非要再加上兩個人造手指嗎?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叉子究竟好不好使,他愛嘗試就讓他去嘗試吧。
科里阿特想要表演一下他的本領。可是,從盤子里叉起來的第一塊肉很快就落到了臺布上。人們都笑個沒完,使這個可憐的旅行家不得不把叉子放回了自己的口袋里。
五十年之后,餐叉才在英國流行起來。
有很多傳說講到了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說人是怎樣學會生火的,誰是第一個鐵匠等等。當然,也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人為什么要使用餐叉。
據說餐叉是人戴著大花邊領子的那個時代發明出來的。
那樣的領子很妨礙吃東西:它會頂住下頦,讓頭彎不下來,頭就如同放在一只大圓盤上一樣。有了這樣的領子,用餐叉吃東西當然要比用手方便多了。
這很有可能是無稽之談。餐叉出現的年代是人們開始勤換襯衣勤洗澡的時候,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人們開始愛清潔的時候。
碟子與餐巾的出現幾乎與餐叉同時。
而我們國家是從十七世紀才開始使用餐叉的。那個時代的一位叫做邁耶爾堡的旅行家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在宴會上,每一位客人面前的餐桌上都擺放著匙子和面包,而碟子、餐巾、餐叉和刀子只放在貴賓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