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曹植的家世

(一)父親曹操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亂世紛爭、英雄輩出的時期。一時間涌現了很多杰出人物。曹植的父親曹操作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祖父曹騰是個宦官,順帝時被提升為中常侍,權力很大。漢桓帝時封費亭侯。他在宮中三十多年,曾先后服侍過順、沖、質、桓四代皇帝。父親曹嵩,本姓夏侯氏,被曹騰收為養子。曹嵩曾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等官職,后又花錢買了太尉的官職。

曹操自小就很機警,善于隨機應變。生活上放蕩不羈,經常練武打獵。曹操對讀書也頗為愛好,尤其是軍事著作,這為他后來成為杰出的軍事家和文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有兩個人對曹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名臣橋玄預言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曹操)乎!”另一個評價來自名士許劭,他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從曹操出生開始,即東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東漢王朝就已經趨于瓦解,社會劇烈動蕩,政治非常腐敗。

東漢在選拔人才上有一條政策:每年可以從郡國二十萬人中推舉一名“孝廉”到中央政府為官。“孝”就是對父母孝順,“廉”就是品行正直。熹平三年(174年),20歲的曹操被推舉為“孝廉”,擔任郎(皇帝的近衛、侍從一類官職)的官職,不久又被提升為洛陽北部都尉,主管京城的治安。任職期間,執法嚴明,很有魄力,他的原則是“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京城秩序迅速好轉。中平元年(184年),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爆發。東漢統治集團非常恐慌,調集大量軍隊鎮壓。當時正擔任騎都尉的曹操也參與其中,對黃巾軍進行了攻打,后被破格提拔為濟南相。這期間,他著手整頓腐敗的吏治,懲治貪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元187年,曹操又被任命為東郡太守。189年,漢靈帝病死,14歲的太子劉辯即位,即漢少帝。外戚何進輔政,被宦官殺死。董卓攻入洛陽,廢掉了少帝,立9歲的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從此董卓執掌大權,橫行朝廷。他的暴行激起了各階層人士的不滿。190年,袁紹為盟主,聯合各路英雄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也是參與者之一,被任命為奮武將軍。結果董卓大敗而逃。從此以后,各路軍閥又開始連年混戰,爭奪地盤,曹操也開始著力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大敗青州黃巾軍,得到了投降的士卒約三十萬人,他挑選精銳,組成自己的“青州兵”,實力大增。又經過了十幾年的艱苦轉戰,曹操憑借自己的軍事和政治才能,逐漸在軍閥混戰中成為強者之一。建安元年(196年),他迎接漢獻帝到許都,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自己在北方的最大對手袁紹,從而成為北方中原地區的統治者。與此同時,江東的孫權也在相繼消滅了劉繇、黃祖等割據的軍閥后,勢力迅速壯大起來。過去曾投靠過曹操的劉備,得到諸葛亮的忠心輔佐,制定了占據荊州和益州進而志在統一全國的宏偉計劃,逐漸發展成為西南方獨立的武裝力量。208年,曹操為統一全國,南下攻打孫權,遭到了孫權和劉備的聯合抵抗。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逃回北方。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他以建業(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發展成后來的吳國。劉備取得了荊州的武陵、零陵、桂陽和長沙四郡,隨著進一步占據益州,發展成為后來的蜀國。曹操一方則發展成為后來的魏國。可以說,赤壁之戰后,中國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的精力開始集中于鞏固北方的統治,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為統一全國做準備。

曹操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還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文學家。《魏書》記載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一生可謂是生于亂世,戎馬生涯。他的創作也多是反映國家分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他立志結束這種分裂局面,爭取國家統一的宏圖大志。他的作品保存下來的有樂府詩二十多首,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他的五言詩《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薤露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曹操在詩歌形式上,不拘一格,創造出新的自由的體裁。他的散文,一般都文字簡短,善于用質樸的語言抒發胸懷。

在曹操的推動下,建安文學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他的創作對建安文學也同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魯迅曾稱贊曹操是“改革文章的祖師”,由此可以印證曹操在文學上的卓越成績。

曹植正是在這樣一位英雄父親的熏陶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二)兄長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縣)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性格善謀多詐。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根據史書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善于騎馬射箭,喜歡擊劍,在文才方面,8歲便能提筆為文,博覽古往今來的經典注釋,融會貫通諸子百家的學說。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及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在立世子之爭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曹丕繼位為丞相兼魏王,是年十月,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改國號為魏,年號黃初,自立為皇帝,為魏國的開國之君,也是三國中第一個稱帝的君王,其還將都城由許昌(原許縣)遷至洛陽。黃初七年(226年)夏五月十六丙辰日,曹丕因急癥病危,傳喚曹叡并立為太子,同時召來曹真、曹休、司馬懿、陳群等眾臣托付后事,五月十七丁巳日逝世,時年四十歲。六月初九戊寅日葬首陽陵。廟號高祖,曹丕死后謚曰“文皇帝”。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七年,但是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曹丕采納大臣陳群等的意見,建立九品中正制,調節了曹家與士族階層之間的矛盾,獲得了士族的支持,但也開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氏族門閥制度,使得大權被士族壟斷,為魏國滅亡埋下了禍根;第二,鞏固了中央集權,限制了外戚權力,削奪藩王權力,建立防輔制度,強化中書省,發展校事官制度;第三,重視文教。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后人為宗圣侯。224年恢復太學,設立春秋谷梁博士;第四,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了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

曹丕博學多識,愛好文學,在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上都有成就。詩作以五言詩和七言詩成就最高,詩的題材主要圍繞游子和思婦,五言詩以《雜詩二首》為代表。另外還有記述民生疾苦和軍旅生活的詩歌:如《至廣陵于馬上作》《黎陽作》等,雖不比曹操的詩慷慨悲涼,氣勢也頗為雄厚。早期優秀的七言詩中,以《燕歌行》為最優,其真正擺脫了楚歌形式的羈絆,使詩歌創作的七言形式宣告成立。曹丕的詩中,樂府詩與古詩各占一半,詩歌風格細膩婉約,不像其父曹操詩歌時露沉雄蒼茫之氣。在文學批評史上曹丕的散文起了開風氣的作用。他的散文典雅清峻、文氣貫通,他所著《典論》是我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見解,對詩、賦等幾種主要文體作了初步分析,并將“文章”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更對重視文章的風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他的《與吳質書》在書信這種實用文體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抒情成分,開創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書信講求文辭精美、注重文學色彩的風氣。

曹丕寫過不少詩歌,流傳到今天的較完整的約有40首。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失。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關曹丕作品的注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192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魏晉以來,評論界對曹丕詩歌創作的評價普遍不高,其在中國文壇的地位不及其弟曹植和父曹操,曹丕詩歌的最大價值在于他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韻味,剛柔并濟的風格和多工語又不失自然音韻的語言特色。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姚县| 南岸区| 来安县| 屏边| 双峰县| 南平市| 乐陵市| 兴安盟| 庆元县| 长兴县| 手游| 宝鸡市| 阳西县| 林甸县| 南川市| 博湖县| 合山市| 正镶白旗| 黄大仙区| 鹤峰县| 曲沃县| 文昌市| 谢通门县| 句容市| 广东省| 纳雍县| 昌平区| 万安县| 北流市| 临夏县| 韶关市| 高州市| 清原| 清河县| 静安区| 金溪县| 洞口县| 临沭县| 磐安县| 太湖县|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