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起伏人生

“才高八斗”的曹植在生活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一生以父親曹操之死為界限,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父親在世時他曾是備受寵愛的貴族公子,甚至一度有可能被立為世子。父親去世后,他因與兄長有爭立世子的經歷,備受政治迫害,生活悲慘,壯志難酬,抑郁而終。

(一)魏國公子

曹植出生的時期,正處于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地方割據勢力突起,軍閥混戰日益劇烈。作為關東群雄之一的曹操,最初實力有限,因助剿黃巾軍有功,又加之袁紹的支持,得任東郡太守,但實際上并無穩固的根據地。192年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得到降卒三十萬人,他從中選拔精銳,組成自己的“青州軍”勢力逐漸壯大起來。200年,憑借官渡一戰,曹操消滅了他最大的對手袁紹,建立了鄴城根據地,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實際的統治者,而且也完成了中國北方的大體統一。曹操的妻子兒女在這段時期一直隨軍行動,曹植自幼就同兄弟們一道“生乎亂,長乎軍”,接受著戰爭生活的鍛煉。曹操打敗袁紹之后,攻克袁氏父子盤踞多年的鄴城,把自己的大本營安居在那里。曹植開始了他真正的貴公子生活,其時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植13歲。他的家庭不但有濃郁的政治氣氛,同時還頗具文學氣氛。曹操身邊不但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還有大批文人騷客。在這種環境下,曹植的文學素養發展得很快,他“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并且“善屬文”。定居鄴城后,他在與一些著名文士的切磋琢磨中,文學才能更加成熟,才名也更快地傳播開來,人們給他起了個諢號叫做“繡虎”,意即全身都是文采的百獸之王。對于他的文才,開始曹操還有點不信,以為是求人代作,曾經問過曹植:“汝倩人邪?”意思是你請別人幫助了嗎?他回答說:“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曹植請求父親可以當面測試。之后父親又對曹植進行了一次考試。曹操在銅雀臺落成之際,把幾個兒子都召集到臺上,命各自做一篇賦,結果曹植第一個完成,而且文才最高,竟然使得一代文豪的曹操也不能不深為贊嘆。

曹植在29歲以前,除了隨父出征,其他大部分時間過的皆為貴族公子生活,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學活動上。鄴城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而這里的文學空氣也很濃厚。在曹操本人的率領和支持下,在他幕中任職的一些文人學士,公事之余從事文學創作活動,組成了一個鄴下文人集團。曹操因公務纏身,日理萬機,這個文人集團的領袖由“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的曹丕和“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的曹植兩人擔任。鄴下文人集團的基本活動方式就是宴飲娛樂、詩賦唱和,熱鬧非凡,其情形正如曹植在《娛賓賦》中所寫:“遂衎賓而高會兮,丹幃曄以四張。辦中廚之豐膳兮,作齊鄭之妍倡。文人騁其妙說兮,飛輕翰而成章。談在昔之清風兮,總賢圣之紀綱……聽仁風以忘憂兮,美酒清而肴甘。”這場面是夠熱鬧的了。又如他的《公宴詩》:“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也是對這段熱鬧浪漫生活的寫照。

曹植雖然是貴族公子,但是在和文人的交往中卻沒有一般紈绔子弟傲慢無禮、盛氣凌人的習氣。《三國志》中記載:“(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曹植平時的為人也確實如此。曹植與文士邯鄲淳初次見面即坦誠相待、無所不談的故事,歷來是文壇的佳話。尤其是他對待朋友的真摯熱情和愛護備至很是難能可貴,因此,曹植獲得當時文人的歡心和好感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時期曹植也有跟隨父親出征的經歷。一方面是曹操要對愛子進行歷練,另一方面也是曹植有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正是有了這些出征的經歷,使得曹植有了更深刻地接觸社會、了解人民的機會。這些從以下詩作中我們就可以略知一二。

《泰山梁甫行》約作于建安十二年曹軍北征三郡烏桓途中,曹植隨軍到了北方濱海地帶,那里的風土和邊地人民的貧苦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詩里明顯流露了對“邊海民”的關切和同情,這是頗為可貴的情操。

《門有萬里客行》,則描寫了一位流落他鄉者的痛苦心情,他“本是朔方士,今為吳越民”,而現在不得不“去去適西秦”。詩中沒有明寫此人為什么會成為“吳越民”,又為什么要去“適西秦”,但從他“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的表情看,一定是遭遇到了某種無法抗拒的重大不幸。

通過以上詩作,我們可以發現曹植是不同于普通的紈绔子弟和無聊文人的。

(二)世子之爭

關于世子之爭,必須從曹操說起。曹丕之前,曹操本有長子,就是曹昂,字子修,其生母為劉夫人。但是,在建安二年征討張繡的戰役中,曹昂為掩護曹操而戰死。之后,曹操又想傳位給環夫人所生的曹沖(字倉舒),因為曹沖自幼聰明過人,可惜此子13歲時病夭,曹操只好在諸子中選擇繼承人。當時曹丕最年長,按照封建時代“立嫡以長”的傳統,最有可能被立為世子。但曹操強調“唯才是舉”,他為曹植的過人才華所打動,有立他為嗣的念頭。而曹丕憑借長子的優越地位,同樣是世子的人選之一。曹操為了從長計議,打算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一番觀察和考驗。就這樣,從建安十三年開始,曹丕和曹植兄弟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釀成了一場長期的、復雜的斗爭。

圍繞著曹植和曹丕兩人的世子之爭,魏王朝形成了擁植派和擁丕派兩個小的政治團體。擁植派推立曹植為世子的理由在《三國志》注引《文士傳》中有所記載:“臨淄侯(曹植)天性仁孝,發于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于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愿從其游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鐘福于大魏,而永受無窮之祚也。”曹操出于愛才之心也的確在很多場合暗示過欲立曹植為世子,但是曹植本人并沒有經受住考驗,他生性任意灑脫,才子氣太重,缺乏自制能力,在政治上不是很成熟。陳壽說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的行為,就是一個明證。在他的過失中,有一件使曹操很惱怒。事情大約發生在建安二十一二年間,曹操有事外出,留在鄴城的曹植喝醉了酒,就私自坐著王室的馬車,打開王宮的正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本人在舉行典禮時才行走的“馳道”上縱情馳騁游樂了一番,一直走到金門。在當時,這件事是嚴重違犯法制的行為,曹操為此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同時就此發布了幾道命令。其中有一篇令文是直接針對曹植的,令中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自臨淄侯私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這里明確地表示了曹操對曹植的極端失望。這是曹植由擅寵到失寵的轉折點,也決定了他在立世子之爭中的失敗。有史書記載說此事是曹丕陷害曹植,但無論如何,這都說明了曹植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曹丕也把曹植看做爭奪地位的勁敵,為了繼承王位,他挖空心思,拉幫結伙,活動頻繁。同曹植的“任性而行,不自雕勵”相反,他是“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矯情自飾”的典型例子就是“送行路哭”事。史料記載:“魏王嘗出征,世子(曹丕)及臨淄侯植(曹植)并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言有備左右屆目,王亦說語。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辭,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原來每次曹操離開鄴城時,百官及諸子都去城外送行。此時,曹植都要即席發表一通稱頌父親功德的言辭。憑著他的文思和口才,他總是成為在場眾人矚目的中心。面對這種處于下風的局面,曹丕只能悵然若失。后來他的心腹吳質為他想出了對策,即在這種場合不同曹植較量口才,而是伏地痛哭。這一方法果然有效,曹操及眾人都覺得,曹植雖然才思超于曹丕,但是誠心卻比不上曹丕。曹丕還籠絡了一批“耆年碩德”的大臣,如賈詡、崔琰、毛玠等為自己說好話。甚至他竟然還用手段獲得了曹操寵妃王昭儀的幫助。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丕在這場持續將近十年的世子之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被立為魏世子。這場爭斗的結果直接決定了曹植日后悲慘坎坷的人生。

(三)特殊囚徒

曹丕順利地繼位為魏王、丞相,在延康元年(220年)的十月末,通過禪讓的方式把漢獻帝攆下皇位,自己登上帝位。他執掌朝綱后,對兄弟們極為苛刻,以分封為借口,把大家流放到了外地,并且同時派去“監國使者”監視這些王侯們的一舉一動。這些名義上高貴的王侯,實際上沒有同等的權利,重重的禁令使他們連人身自由也沒有保障。

在這種政治高壓下,同曹丕有過世子之爭的曹植,處境最為艱難,他成了一個備受迫害的罪人。首先,曹丕用盡手段消滅了曹植的羽翼,找借口把丁儀、丁廙及其家中男丁全部殺光。曹植眼看著自己的友人遇難,卻無能為力,心中萬分悲痛。他寫了一篇《野田黃雀行》,詩中把丁氏兄弟比作羅網中的黃雀,說自己“利劍不在掌”,只能忍看朋輩遭遇災禍。第二,禁錮終生。上文我們說過,曹丕在每個王侯的封地都安插監國使者。曹植在封地,一言一行都有人監督指點,大事小情都需要請示京師,名為王侯,實同囚犯。如曹操死后半年,曹植想在封地祭奠,當即上呈《請祭先王表》,并“乞請水瓜五枚、白柰二十枚”作祭品,結果遭到曹丕的嚴詞拒絕,答復是“庶子不得祭宗廟”。曹植在封地孤居獨處,沒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人,痛感自己已成為生無益于時、死無損于數的“圈牢之養物”,失掉了做人的一切歡趣和意義。第三,誣告不斷,遷徙頻繁。黃初二年,被曹丕安插在曹植身邊的監國使者上疏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曹丕立即把曹植召至洛陽,交百官討論治罪方案。官員們仰曹丕之旨,認為曹植罪行嚴重,有的主張免為庶人,有的主張處以死刑。最終有賴于曹植生母卞氏從中維護,曹丕不好下毒手,只得下詔說:“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而不誅,其改封植。”結果曹植幸免于死,被貶了爵位,由縣侯的臨淄侯降為鄉侯的安鄉侯,而且削減了許多食戶,由原先的萬戶減為約千戶上下。這樣的誣告接二連三,在黃初二年(221年)秋冬間,曹植已經由安鄉侯改封為-城侯。在-城,他被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誣告,又被治罪,被遷回鄴城舊居,閉門思過。這次的治罪時間不常,不久就又返回-城,對此,曹植曾經在一篇表文中說是“雖免大誅,得歸本國”。曹丕出于打擊之心以及奸臣誣告,多次將曹植遷徙,曹植在他的《遷都賦序》中說道:“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于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這些話是他悲慘生活的寫照。這種物質和精神上的打擊使曹植誠惶誠恐,處處小心,他那“任性而行,不自雕勵”的習性改了許多,而且還曾向曹丕上《責躬詩》,自責有罪,得到了曹丕的嘉許。黃初六年末,曹丕東征引軍還,經過雍丘,對曹植又加賞賜,增邑五千戶,并前三千。直到次年五月曹丕病死,他一直在雍丘。

總的來說,曹丕在位的六年間,曹植一直在艱難窘迫中討生活,誠如后來袁淑所說的,他是身為王侯,卻“思為布衣而不能得”。

(四)報國無門

黃初七年五月曹丕病死,他的長子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次年改元太和。曹丕一死,曹植立即寫了一篇誄文為曹丕“頌德詠功”,稱贊他“如冰之潔”“心鏡萬機,攬照下情”等等,詞旨哀切。不過對曹植來說,曹丕之死意味著政治迫害的減輕,他認為自己可憐的處境將要改變了。事實上,曹叡登基后,確也對曹植有過某些優待的表示,如把曹丕生前用過的衣被十三種賜給曹植,太和三年(229年),又將他從貧瘠的雍丘改遷到東阿,這是曹植首次被徙封到豐饒之地,他的物質生活因此有所改善。

物質和名位上的優待并沒有給曹植帶來實際政治地位的改變,他仍然被禁錮在封地上,不能參與朝政。曹植多次向魏明帝上書陳情,請求為國家效力,其中著名的有《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陳審舉表》《諫取諸國土息表》等,此外還有《與司馬仲達書》《諫伐遼東表》等,這些表文有的是懇求曹叡的任用,有的是為國家政事獻計,但都未得到理睬。曹叡和曹丕一樣,對曹植在政治上是懷著防備之心的。

太和二年發生的一件事,使曹叡的戒心更加重了。這年春天,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攻打祁山,魏國軍情緊急,曹叡親臨長安監督軍隊御敵。此時一個消息忽然傳到首都洛陽,說曹叡已經死在長安,從駕的群臣要迎立雍丘王曹植來繼承大位。一時間,洛陽城里從卞太后直到公卿大臣都很慌亂。之后曹叡卻平安回到洛陽,大臣們都惴惴不安,唯恐曹叡怪罪。曹叡并未追查謠言的出處,但對曹植的疑心卻加深了一層。

曹植懷有滿腔熱情,想要為國家建功立業,但苦于報國無門。曹植一脈人丁不旺,除曹志外,其他一子二女都已經夭折,他晚年的生活用他在《求通親親表》中的話說是“塊然獨處,左右唯仆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最后,這位“建安之杰”終因抑郁寡歡,含恨而死,時年41歲。曹植死后,謚號為“思”,又因被封為陳王,所以后人多稱他為“陳思王”。據記載他被安葬在東阿魚山,“山上有臺二,曰柳書,曰羊茂,皆傳為子建讀書處”。

縱觀曹植短暫的一生,可謂是起伏不定。以曹操去世為界限,他前后的經歷有著天壤之別。曹操在世時,他是位翩翩貴公子,風流倜儻,光彩照人,一呼百應。曹操去世后,曹丕登位,他則一度過上了輾轉流離,衣食不保,甚至無人身自由的悲慘生活。陳壽在《三國志》中說:“陳思文才富艷,足能自通后葉,然不能克讓防遠,終致攜隙。”但是,正是這種起伏、悲慘的人生經歷讓曹植在文學上的成就大放異彩,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封开县| 德安县| 银川市| 林西县| 穆棱市| 苏尼特右旗| 和平县| 梧州市| 淳安县| 新乡县| 芷江| 三原县| 天峻县| 汉源县| 内乡县| 临洮县| 富平县| 巴彦县| 潞城市| 贵阳市| 长治县| 德庆县| 巴楚县| 台前县| 南华县| 孙吴县| 贵州省| 扎兰屯市| 乐至县| 克拉玛依市| 常熟市| 东乡族自治县| 邻水| 台湾省| 寿阳县| 方山县| 启东市| 丰城市| 乐昌市|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