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勝出少許,只要快一點,便是贏。
——李嘉誠
經過在茶樓一年多時間的磨練和成長,李嘉誠觀察事物的心智和眼光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完成了一個從普通跑堂到優秀店員的轉變。就在這個時候,舅父建議他到自己的鐘表公司來上班。此時,莊靜庵的中南鐘表有限公司生意正隆,事業蒸蒸日上,在香港業界已占有半壁江山。
對于舅父的邀請,李嘉誠考慮了好長時間。此時的他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莽撞的少年了,他認為,自己應該嘗試從事新的職業,接受有挑戰性的工作,鐘表畢竟是一門構造復雜的技術,學會后肯定有前途。再說,在茶樓做事沒什么發展,整天干一些粗活笨活,而且自己對這一行業已相當熟悉,沒必要再做下去了。這次舅父又是主動讓他去,當然不能辜負他的一番好意了。因此,他決定接受舅父的建議。但李嘉誠認為這是為舅父做事,不是接受恩惠。
1945年,16歲的李嘉誠辭去了茶樓跑堂的工作,來到舅父的鐘表任。
李嘉誠深知,舅父從小輟學就當了學徒,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奮斗才成就了現在這份家業。他把舅父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時刻在鞭策著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像舅父一樣的大事業。所以,他任勞任怨地干著自己的雜役工作。由于在茶樓里的鍛煉,他做的每件事都有條有理,又快又好。
勤快好學的李嘉誠,在中南鐘表公司很快就受到大家的好評,有的員工夸他說:“李嘉誠只要一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么,他就會主動幫忙”。聽到員工們對他的贊揚,舅父為有這樣出色的外甥而倍感驕傲。莊靜庵回憶起少年時的李嘉誠,說:“阿誠的阿爺謝世太早,故阿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都像大人。”這是舅父對他的充分肯定。
鐘表公司打雜不像茶樓那么來回跑動,每當干完自己的工作后,李嘉誠總是靜靜地站在師傅旁邊,一邊學習、一邊模仿。由于他超強的記憶力和深刻的悟性,沒過多久,李嘉誠就不僅學會了鐘表的構造和原理,而且還能做簡單的修理。
沒經舅父的督促,李嘉誠便在空余時間主動學習修表技術,這讓莊靜庵大為震驚,他相信這個外甥絕非池中之物,將來必定能超越自己。莊靜庵還不時地向姐姐莊碧琴夸獎李嘉誠。聽到兒子表現這么優秀,做母親的心里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英國政府開始接管香港,大批在逃海外的難民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重返家園,給本來就物資貧乏的香港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食品供應不足,燃料短缺,住房緊張。一剛到高升店時,李嘉誠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店員,其他人都沒把他當回事。由于此前在茶樓積累的豐富閱歷,再加上對鐘表工藝的了解,這個當學徒還不到兩個月的小伙子,很快便適應了新環境,竟然像一個做了多年的老手一樣。他在工作中如魚得水,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對每款表的產地、樣式、功能等,他都能滔滔不絕地講個透徹,令每位顧客都連連點頭。憑借他的出色表現,高升店的銷售額也比以前增長了不少。
莊靜庵對李嘉誠的出色表現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真是打心眼里為自己能有這樣出色的外甥而嘖嘖稱贊。
由于在中南鐘表公司的突出表現,李嘉誠的收入也提高了很多,除了家里的日常消費外,他盡量把節省下來的錢償還爸爸治病時的債務。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對那些曾經在危難關頭給予他們全家幫助的人,李嘉誠更是銘記于心、千恩萬謝,時常找時間去拜訪他們。工作閑暇之余,他還不忘幫弟弟妹妹輔導功課。晚上,李嘉誠還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知識。同時,他還買了一些經商類的書籍,一有空便自學。
由此可知,胸懷壯志的李嘉誠,絕不想甘為人下,滿足于現狀。他正努力為未來的創業做最充足的準備。
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什么樣條件,身處什么樣的環境,只要專心致志,勤奮刻苦,好學多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做下去,自然會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所以說,勤奮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做生意更是如此,只要你肯下苦功做別人不肯做、不愿做的事。
遠見卓識的推銷員
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的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用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李嘉誠
1946年,為了尋求更為寬闊的發展空間,年僅17歲的李嘉誠毅然離開了舅父的中南鐘表公司,來到一家名不見經傳、沒有任何名氣的五金廠做了一名普通的推銷員。香港人把這一行業俗稱為“行街仔”。由此可見,這份工作被大多數香港人看不起,屬于低級工作。但對于當過茶樓跑堂和鐘表學徒的李嘉誠來說,從事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太正常了,他自己認為這份工作非常好,不僅可以鍛煉人,而且還可以學到一些新知識。
李嘉誠在五金廠的主要任務是上門推銷鐵桶。剛到五金廠時,他仍然是全廠最年輕的一個工人,但他并不認為自己年輕就閱歷淺。心高氣傲的李嘉誠暗自發力,在短時間內,一定要做得和其他老推銷員一樣優秀,甚至超出他們。然而,事情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順利,剛開始那一段時間,他盡管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屢屢遭到顧客的拒絕,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鐵桶一個也沒有賣出去。
能學會,從事推銷工作,完全是靠在實踐中摸索、領悟。但有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讓客戶信任你,然后才會信任你推銷的產品。李嘉誠覺得自己經驗不足,還得不斷學習、不斷觀察,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教訓中循序漸近。因為做推銷和跑茶樓、當店員有所不同。同時他還覺得,要想取得別人的信任,首先,你必須講真話、講實話;其次,你必須注重自己的形象,其中包括你的衣著和姿勢。形象好的人往往能給他人和藹可親的感覺,這是贏得他人信任的重要條件。
雖然生活很樸素,但李嘉誠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特意買了一些衣服,雖不是什么名牌,但卻相當整潔。除了在形象上修飾自己之外,李嘉誠還特別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和交流技巧。在推銷過程中,李嘉誠待人熱情、謙和,說話溫文有禮,客戶對他的印象也逐漸加深。
此外,聰明的李嘉誠還總愛思考問題,琢磨一些非常規的推銷辦法。
當時,一些酒樓、旅店、店鋪對五金廠生產的鍍鋅鐵桶很是青睞。
所以,推銷員們一擁而上,競爭相當激烈。李嘉誠卻逆道而行,把目光投向了居民區。因為之前他經過調查發現,住宅區的家庭大多使用的是鋁桶而不是白鐵桶。假如平均一戶家庭需要兩只鐵桶的話,居民區的鐵桶市場就非常的龐大。事情果然如他所料,鐵桶在這里很受大家歡迎。還有一次,李嘉誠去一家新開業的旅館推銷鐵桶,但不巧的是,這家旅館的老板與另一家五金廠剛剛達成鐵桶購買協議。然而,李嘉誠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與這個老板聊起了家常。從他口中得知,他兒子整天纏著他去看賽馬,但旅館開業在即,老板抽不出時間陪兒子。李嘉誠靈機一動,在小職員的安排下,自己掏錢帶那位老板的兒子去看了賽馬。
一些樣品走先街串巷,車上車下,從早到晚,馬不停蹄,走上百里路。
由于他在茶樓積累下捶摸顧客心思的經驗,一接觸客戶,李嘉誠便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往往成功率很高,他的業績也與日劇增。
李嘉誠推銷商品之所以能超越其他推銷員,就是因為他付出了高于常人一倍甚至幾倍的努力。
經過學習和實踐,李嘉誠已對推銷工作有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摸清市場動向,建立銷售渠道,廣交朋友,才能做好生意。他對香港各大區域、街道市區客戶的需求與消費情況都了如指掌。根據不同產品的性能、款式,他馬上就知道這批貨往哪送,那批貸又往哪送。由于他勤于動腦,樂于行動,很快成為五金廠業績最出色的推銷員。老板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公司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老板常在其他職員面前激動地說:“李嘉誠是咱們五金廠里的第一功臣。”
為了褒獎和鼓勵李嘉誠,老板親自提出要給李嘉誠加薪,并提升他的職位。不料,被李嘉誠婉言謝絕了。更沒有讓老板想到的是,李嘉誠向他提出了辭職的請求。因為在推銷鐵桶的過程中,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李嘉誠逐漸認識到塑膠產品不久將取代鐵桶。因為塑膠產品有易于加工、使用方便、色彩豐富、美觀適用等特點。所以,他決定再次跳槽到一家塑膠褲帶公司。
為了感謝五金廠的老板,臨別時,李嘉誠提醒老板要盡快調整產業,轉行做其他事,但要盡量避免與塑膠制品沖突,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后來,這家五金廠審時度勢,積極轉投生產系列鎖,才避免了被塑膠制品沖垮的厄運。李嘉誠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由此可見一斑。
李嘉誠給出了我們答案:“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做出適當的判斷。”離開五金廠是李嘉誠生平第三次跳槽。那么,等待他的是陽關大道呢,還是獨木小橋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19歲的總經理
眼光要放遠,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自我充實,相信很多本來認為不可能的事,也可以變為可能。
———李嘉誠
從五金廠辭職后,李嘉誠很快便進入了一家塑膠褲帶公司。這家公司的老板比較開明,他擁有超強的現代管理意識和經營理念。他以塑膠褲帶起家,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便開發出十多個產品。此時香港的塑膠廠愈來愈多,市場竟爭也愈來愈烈。為了把握主動,老板到處招聘推銷人才,前來應聘者絡繹不絕,但真正能夠獨當一面的雇員卻少之又少。
這時,性格穩重、誠實靦腆的李嘉誠被老板一眼看中。老板從李嘉誠的言談舉止中,感覺到這個小伙子氣宇非凡,當即決定把他做為重點對象進行培養。塑膠褲帶公司一共有7名推銷員,李嘉誠依然是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其余幾個都是公司歷次招聘中的佼佼者,他們不僅經驗十分豐富,而且已經擁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戶。這無疑給李嘉誠增添了不小的壓力。
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而有了動力才會更加奮發的搏命。為了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李嘉誠為自己制定了奮斗的目標。首先利用3個月的誠還不間斷地關注整個塑膠產品的市場動向。為了拓展市場,把更多的產品推銷出去,他還積極地從報紙或是雜志上搜集各種市場信息資料,仔細地寫下來,然后向老板提出建議:哪些產品需求量大,哪些產品應該改進。
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加盟塑膠公司后不到一年,李嘉誠便超越了其他6個推銷員,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就在老板拿出財務統計結果時,他的銷售額居然是第二名的7倍!這份數據,令那些有著多年推銷經驗的老手都俯手稱臣,人人莫不談論推銷奇才李嘉誠,對李嘉誠刮目相看,感嘆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嘉誠在塑膠公司主要負責推銷新型灑水器的工作。有一次,李嘉誠一大早就來到一家公司,原本等部門負責人來了共同洽談業務。這時,正好有一位公司的服務員在打掃衛生,他靈機一動,我為什么不趁這個機會,推銷灑水器呢?于是,他拿出灑水器幫服務員灑水。李嘉誠心想,現在要是能讓職員們看到自己的灑水器那該有多好啊!肯定能為一會兒談判的順利進行開個好頭。說來也巧,果然有員工提前來了,而且還是負責日用品器具的部門經理。結果,李嘉誠很順利地就達到了此行的目的,經理很愿意定購這種塑膠灑水器。
由于在塑膠公司出色的銷售業績,1948年,剛滿19歲的李嘉誠就被提拔為公司的業務經理。不久,又榮升總經理,公司一切日常事務都由他全權負責,老板對他更是信任有加。李嘉誠逐漸成為了塑膠公司的頂梁柱。
從一個還沒有初中文憑的打工仔,努力一兩年便升上行政要位,李嘉誠就是靠著這種不折不扣的拼搏精神,一步步地將不可能變成了可他,仍一如斷往地衣著樸素、待人熱情,經常與工人們一起現場指揮、調度。生產的每一道工序他都親歷親為,很少見他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李嘉誠憑借自身的勤奮和聰穎,很快便掌握了塑膠廠的大小生產環節和管理體制,并帶領塑膠廠全休員工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網絡,公司的聲譽與日劇增,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正當李嘉誠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卻又做出一個讓常人匪夷所思的決定——離開塑膠褲帶廠。
老板也許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所以沒有強留。更沒有埋怨李嘉誠“不念舊恩,棄他而去”之類的話。而是請李嘉誠到酒樓,為他設宴餞行。對此,李嘉誠感激涕零,對老板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之所以要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開辦一家塑膠廠。開廠難免會使用在你這里學到的技術,也會開發一些同樣的新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即使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的。不過我承諾絕不會帶走你的客戶,用你已建成的銷售網來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
懷著愧疚之情的李嘉誠和老板合影留念后,就離開了塑膠褲帶公司。他這次離開,不是跳槽,而是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人生中最大的敵人莫過于滿足,有的人在取得小小的成功之后便志滿得意,不思進取,有的人卻永不滿足,時刻激勵自己,銳意圖新。只有后者才會從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很顯然,李嘉誠就屬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