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李嘉誠在與自己的兒孫談論生意時,只會花三分之一的時間,而剩余三分之二的時間會用于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他常告誡自己的兒孫說,“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除了在合法之外,你更要合理地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珠里只有錢,為得利益而不則手段的生意人,充其量一輩子只做個小商人。只有那些心明眼亮,懂得把做人的利害關系放在第一位,以誠待人的人,才會樹立起自己的人格品牌,再把人格品牌轉化為無形的資產,如此才是能真正成就大事業的人。
對于做人的關鍵點,李嘉誠是這么認為的,“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讓人聽你的。”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非常精明的,要令大家信服并喜歡你并不容易!
幼年的李嘉誠由于家庭生活所迫,在自己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14歲少年的時候,就提前步入了關系復雜的社會——進入茶樓當起了堂倌。從那時起,李嘉誠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體察世事人情了。因為過早成熟的他深知,從對社會進行觀察、體味與解讀的過程中可以找到為己所用的知識、機會,以便讓自己比他人有個更高的起點——寶貴的經驗。這可以說是他高明于一般后生之處,也是他一生作為的重要準備。
茶樓的工作異常辛苦,作為店內的小伙計,李嘉誠每天必須在凌晨5點左右就趕到,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茶點。茶樓打烊時,已是夜半人寂了。以至于李嘉誠在后來談論起這段經歷時,感慨地說:“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雖然辛苦,但李嘉誠對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十分珍惜。因為對他來說,這份工作不僅是他和家人賴以生存的“飯碗”,更是一個學習社會、體驗人生、積累經驗的絕好機會。
當時的茶樓可以說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茶客來自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從他們談古論今的閑聊中,李嘉誠了解到社會和世界上的很多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他看到了世界錯綜復雜、異彩紛呈的一面,明白了世界上沒有一個相同的人,所有茶客都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
于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李嘉誠開始暗暗觀察起每個客人來。他發現,在言談舉止間,有的茶客顯得儒雅風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則默默無語。他首先根據每位茶客的外在特征,如話音、口頭語、衣著、面部表情等來猜測他們的籍貫、職業、財富、性格等。然后進一步揣摩對方的消費心理,看他們喜歡喝什么茶(花茶、綠花、花茶等)、喜歡吃什么茶點(蝦餃、干蒸燒麥、辣椒腸粉等),以及喜歡在喝到第幾泡茶的時候上茶點。最后再想方設法找機會進行驗證。
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十之九錯,一點兒也猜不準茶客的情況。但他沒有氣餒,繼續用心觀察,漸漸地總結出一些規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他揣測茶客的正確率可以高達90%左右。更有甚者,當一個陌生人來到店里時,李嘉誠都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等猜的八九不離十。
在李嘉誠心中,逐漸形成了一本由部分常客的消費需要和消費習慣構成的帳本。然后李嘉誠投其所好,又真誠待人,很好地滿足了顧客的受尊重需求,在高興之余,茶客們自然樂得掏腰包付小費。
李嘉誠真誠敬業,勤勉有加,又能贏得顧客并讓顧客乖乖掏錢,自然獲得了老板的賞識,他成了茶樓里加薪最快的堂倌。于是,李嘉誠更加自覺地訓練起了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本領。本來李嘉誠是出于干好“堂倌”這份工作而培養這種本領的,誰知,進入生意場之后,他的這種本領卻派上了大用場,成了他了解客戶真實需要,駕馭客戶心理的拿野,增長了見識,練就了一副看穿人心的火眼金睛,而且還從茶客的談話中暗自學到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為他日后生意的發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命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要只看到成功人士人前的鮮花和掌聲,隱藏在他們背后的辛酸苦辣又有誰能清楚呢?假如你現在從事的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你總是抱怨它與你的身份不配,埋怨上天的不公,于是你就破罐子破摔,那么你什么也得不到;反之,如果你抱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樂觀心態,將這份工作作為訓練自己的毅力、培養各種能力的手段,以及了解社會人情事故的途徑,那么你將大有收獲。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還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大學畢業生滿懷希望地離開校園踏入社會,本想憑借自己的滿腹經綸大展伸手,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社會關系而處處碰壁。反而是那些并未上過幾年學的小混混,雖然缺少文化知識,但卻因富有社會知識,懂得世態人情,而在社會生活中游刃有余,如魚得水。
果真如李嘉誠所說,世情真的是大學問啊。看來,每一個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人都必須對它好好鉆研一翻。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追求無我”是讓一個人不給別人壓力,不因為你的出現讓別人不舒服,并且要在任何時候,能夠化為無形,化為一種德,化為一種道,化為一種精神和感知,情感的力量。
——李嘉誠
凡是生意做得不錯的人,都善于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用李嘉誠先生的話說就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是李嘉誠的人生哲理、成功之道,也是他對自己人生感悟的高度概括。李嘉誠就是憑靠這一理念贏得了幾十年來所有人給他的商業機會和資源,成就了他的一生。
什么是建立自我呢?建立自我首先要從了解自我開始,先天擁有什么樣的悟性,適合從事何種職業;然后再輔以后天培養的興趣愛好進行修正、修行;最后努力學習,把握機遇,艱苦奮斗,塑造出自己完善的人格,讓自己強大起來,變成一個英雄,讓大家感覺到你的存在。這就是“建立自我”的過程。
塑造完善的人格,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謙虛、真誠、寬容、公平、至強、至美、至精、至善,等等,都需要克服自身的弱點來完成。當你建立了真正的在,可以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來接納你,歡迎你,敬佩你。這就是“追求無我”的境界。從摘自馮侖(現任萬通地產董事長、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輪值主席。著作有《野蠻生長》,譯著有《狂飆突進——馬克思的心路歷程》)博客的一篇博文里,我們看到,李嘉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演譯了自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座右銘。
在那篇博文里,馮侖敘述了自己在2006年秋天,與牛根生、馬云、江南春等人,一同前去香港拜會李嘉誠,與李嘉誠一起吃飯的過程。
大約是前年秋天,我跟牛根生、馬云、江南春等近20人,一起去香港拜會李嘉誠。我們對做小人物都很有經驗:見大人物,我們要早到;要把顯要位置留給大人物;要雙手捧著名片給大人物,而大人物沒有名片;大人物會講幾句話,然后合影,他站中間,我們站邊上;吃飯時大人物坐主桌的主位,我們坐邊座,或者在另外一張桌子上。吃完之后,也許還沒吃完,大人物就會說因為忙先走了。
但是我們見李先生的時候,所有的程序都沒有這樣發生。當我們到了頂層的時候,一開電梯李先生已經站在那里了,還給我們發他的名片。一個服務生端著盤子讓我們拿號,告訴我們吃飯時抽到幾號就坐哪張桌子。李先生考慮得很細,避免你尷尬:今天你坐在哪張桌子上,并不是因為你的地位,而是因為你的運氣。
之后,我們請李先生講話,但李先生說自己沒有準備講話,大家說一定要講,李先生就說:“那我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吧。”然后看著幾個老外,用英語講了幾句,又用粵語講了幾句,把全場的人都照顧到了。
我還發現,每一張桌子上都給李先生留了一副碗筷,他每個桌子平均坐15分鐘,所有的人跟他接觸說話的概率是一樣的。結束時,他跟我們握完手后,突然發現離二三十米遠的桌子旁還站著服務生,他又跑過去跟服務生握手。然后送我們到電梯,一直等所有人都走了,他才離開。
這就是李嘉誠,一個讓人對他的存在感覺不到壓力,對他的行為感覺不到自卑,對他的言論感覺不到渺小,對他的財富感覺不到惡心的一個成功的人。
李嘉誠從小就愛聽故事,因為從別人的生活中可以有所領悟。李嘉誠通過比較中國古代范蠡和美國富蘭克林兩位標桿人物的故事,對“自我”和“無我”有了更深刻、更透徹的認識。
李嘉誠最能體會范蠡的孤獨。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了他傳世的主軸,說盡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悲觀與冷漠。范蠡,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他不僅工于謀略,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復國;還富有博學及系統化的經濟思想,棄政從商后憑借自己的經濟智慧贏得了巨大的財富。
“吳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在越國舉國歡慶復國之時,范蠡又看透時局,離越赴齊,變名更姓為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由于戮力墾荒耕作,又兼營副業并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在齊國獲得成功之后,他敏銳地察覺到嫉妒之火已經臨近,于是散其家財,分給親友鄉鄰,再一次出逃到陶國,自稱陶朱公。
靠著賤買貴賣的驚世之才,在陶國他又積聚資財巨萬,成了富翁。
息艱苦卓絕地奮斗,卻被曲解為“唯利是圖”、“無商不奸”。但李嘉誠卻采取了與范蠡絕然不同的應對態度,他不愿追隨范蠡,他有著更高的人生標尺,而美國富蘭克林的故事正好寄托了他的宏愿。
富蘭克林,美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科學家、發明家和音樂家。1706年生于波士頓,由于家境清貧而沒有接受全面完整的科學理論教育。但他一直通過自學努力彌補這一遺憾,最終成為了一位在各方面都展現出卓越才能的人。
在從事印刷事業獲得成功之后,富蘭克林隨即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自1748年開始,他相繼開展了不同的公共項目,包括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等。做好事、做好人是驅動富蘭克林終生的核心思想,他極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益于社會或有用于社會,身體力行為后人謀取幸福。此外,富蘭克林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傾盡自己所有的物質、精神財富,用于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building),推動美國人更有遠見、能力、動力和沖勁。以表面“無我”追求實際“自我”的范蠡,是中國人的縮影,而“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卻是使美國強大起來的一種精神傳統。相對而言,富蘭克林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更能給我們以震撼。李嘉誠認為,富蘭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社會”的做法要比范蠡的隱逸生活偉大得多,富蘭克林的人生標尺,更能為自己的生命注入活力與激情,致使已屆耄耋之年的他仍真誠地投入到建構一國精神山脈的工程之中。因為他知道,當我們的心靈強大時,我們便可以創造一切,享受一切。
最后,讓我們以李嘉誠先生于2004年6月28日在長江商學院“與大值觀,只能以‘無我’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們可以像富蘭克林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李嘉誠
“一個能夠從細微處體諒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緣關系,這種人緣關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這句摘自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的《關愛人》一書的至理名言,準確地道出了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秘訣。
正如李嘉誠自己公布的生意經一樣:“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就是因為李嘉誠講信用,夠朋友,才使得他的人緣關系異常的好,為他的事業鋪平了道路。
李嘉誠自己也常說,“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愿意與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小蓮,在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也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盤滿缽滿?”
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李嘉誠的成功離不開他的“智囊團”。他的“智囊團”里既有一撥輝廉多次參與長實系股權結構、股市集資、股票投資的決策,為李嘉誠在股票一級市場上的發行和二級市場上的收購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1987年香港股災之前,他成功地為長江實業集團集資100億港元。
但杜輝廉并不是李嘉誠屬下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謝絕李嘉誠邀請他擔任長實董事的好意,是李嘉誠眾多“客卿”中唯一不支干薪的人。這令重情重義的李嘉誠一直覺得欠他一份重情,總想著尋機報答于他。
1988年底,李嘉誠回報杜輝廉效力之恩的機會終于來了。那年,杜輝廉與梁伯韜合伙創辦百富勤融資公司,李嘉誠當即發動了連同自己在內的18路商界巨頭參股,為其助威。在18路商界巨頭的大力協助下,百富勤迅速成長。到1992年,該集團年盈利已達到了6.68億港元,成為了商界名副其實的小巨人。此時,李嘉誠又帶領各巨頭主動攤薄各自所持的百富勤股份,保證杜輝廉和梁伯韜兩人對百富勤公司的絕對控股權。
李嘉誠的投桃報李,知恩圖報,善結人緣,又使得杜輝廉更加專心一致地回報李嘉誠,甘愿為李嘉誠服務,心悅誠服地充當李嘉誠的“客卿”。因為有了證券專家杜輝廉的鼎力相助,李嘉誠在股市上更是如虎添翼,揮灑自如,甚至對股市形成了強大的左右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嘉誠得眾“客卿”的大力相助,也是他“善有善報”的延伸。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假如李嘉誠貪圖眼前利益,做生意時只想著自己獨吞,沒有善待他人、利益均沾這棵“梧桐樹”,又怎能引得諸如杜輝廉此類的“鳳凰”來棲呢?
“利益共享”,就是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原則,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來了不可計數的財富,并一舉登上了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