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科技艾灸66法
- 上和元
- 774字
- 2019-01-03 14:39:44
元明清時期我國灸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元代醫家羅天益(金元四大家李東垣之弟子),著有《衛生寶鑒》一書,書中主張針灸與藥物并重,強調溫補脾胃和防治中風宜用灸法。
到了明代,出現了“桑枝灸”、“神針火灸”,而后又發展為“雷火針灸”。張介賓的《類經圖翼》介紹了各類病證的灸療處方。
“凡倉促救人者,唯灼艾為第一”——聞人耆年《備急灸法》
清朝名家吳儀洛老先生在他所著的《本草從新》里說道:“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所以,用艾炷重灸神闕穴,就是強力回陽,打通任督二脈、重起陰陽二氣的極佳方法。
清代吳謙編寫的中醫臨床巨著《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決》介紹了19種病證的灸療處方及操作方法。《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強調了艾灸方法治療癰疽的獨特功效及其手法。清代末年,由于統治階級拘于封建禮教,于1822年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謬理由,下令停止太醫院使用針灸,廢止針灸科,使中醫事業,也包括灸療學更趨衰落,幾至一蹶不振。但是由于灸療經濟有效,便于掌握,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因而灸療方法仍在民間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醫學獲得了新生,使灸療學得以復興與繁榮。
五千年實踐證明,灸效不亞于針效,故灸法在歷史上曾列箴(針)、石、湯三法之前。灸法能使衰弱之機體激發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可謂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健身延年。難怪自古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家有一把艾,百病拒門外”、“常灸足三里,壽過一百一”、“男人春夏艾扶陽,秋冬力壯賽虎狼”、“女人隨身帶艾香,一年四季好容光”等說法,足見艾灸對增強體質、防病抗病、養生保健的獨特功效。
“夫針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陳延之《小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