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科技艾灸66法
- 上和元
- 3096字
- 2019-01-03 14:39:44
紅火龍舞起來
——黃帝奇灸養生之歌
歷史追溯到三千年前,
你被鎖進高貴的宮殿,
為皇子皇孫奉獻溫暖,
神秘的法術秘不外傳;
紅火龍,舞起來,溫經活絡、疏通血脈,
紅火龍,舞起來,強腎固元、滋養氣海;
三千年后的歷史變遷,
你從皇宮回歸了民間,
大眾擁有了奇妙體驗,
快活的氣血周身流轉;
紅火龍,舞起來,中醫進入嶄新的時代,
紅火龍,舞起來,人類共享溫暖的關懷。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黃帝之妻嫘祖不僅精心馴化各類動物,培育五谷良種,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還發明了艾灸,成為中華先祖防病抗病、療治百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方法。黃帝和嫘祖常年喜好研習灸道,擅長以灸法調和陰陽、養護臟腑,夫妻生活幸福和美,歷經百年恩愛有加,至118歲夫妻雙雙乃度天年而去,譜寫出一曲空前絕后的千古傳奇。
我們的先人彭祖終生研究和使用臍灸法治病養生,自堯帝起,歷夏、商、周三代;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相傳他活了800歲,實際壽命為140歲,成為臍灸療疾、修煉丹田、頤養天年的始祖。
到春秋時期,灸療已經十分盛行。《莊子》中記述圣人孔子“無病而自灸”,可以想象經常艾灸使孔子雖經官場幾度沉浮,生活顛沛流離,卻仍能頤養天和,逾古稀之年而去。孟子對艾灸也頗有研究,曾提出“七年之疾當求三年之艾”的康壽理念。
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之弟子吳普,精於醫術,尤其擅長以艾灸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他通過艾灸再輔之以華佗的“五禽戲”健體強身,年逾九十而牙齒完堅、耳目聰明,高壽達200余歲,成為中國古代十大壽星之一。
早在唐代,孫思邈就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這正是古代養生家所推崇的瘢痕灸養生法,是一種通過讓灸瘢延久不癒,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孫思邈本人經常用艾葉溫湯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時開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才思敏捷,著書立說,游歷名山大川,救治天下百姓,百歲乃度天年而去。因孫思邈有功于醫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見了他。
“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陶弘景《名醫別錄》
古代民間,運用瘢痕灸法養生保健相當普及。但是,在皮膚上直接灼艾,有很大痛感,還會留下瘢痕,這些是身為金枝玉葉的皇親貴族們所不能接受的。經過歷代御醫們的不斷實踐,終于發明了一種宮廷艾灸的專用灸器——“瓦甑”,施治時御醫們運用多個“瓦甑”在人體腧穴上同時施灸,這種療效顯著的養生保健方法,深受皇親國戚們的喜愛,一直被歷代宮廷御醫所用,并視為宮廷秘術。
相傳唐代武則天把灸法奉為駐顏益壽之術,常年艾不離身,灸不離穴,古稀之年依然花容麗質、身姿矯健、精力充沛、威風八面,成為歷史上排名第三位的長壽皇帝。灸法在宋代皇宮中也得到寵遇,宋太祖曾親自為宋太宗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里記載:“太宗嘗病亟,帝往觀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被后人傳為佳話。說明艾灸之法不僅早已具有自我調養體質、防病抗病之功,而且還成為傳遞親情、關愛親人的健康之道。康熙大帝曾巡行五臺山拜佛求道,在他返京時,清涼寺高僧饋贈“香艾”并向宮廷御醫傳授奇灸秘法。此后,康熙大帝雖日理萬機、殫精竭慮,卻常以奇灸之道養護龍體、培補元氣,以旺盛精力建樹偉業,執政61年之久,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丘(孔子)所謂無病而自灸也”——莊子《莊子·盜跖》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也擅長艾灸養生。1750年,乾隆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寄宿于此,在此期間,乾隆皇帝還與少林寺禪醫在渺渺艾香中切磋福灸之法,研習養生之道。傳說乾隆皇帝巡幸江南、閑居靜宜園(香山)、視察清漪園(頤和園)時,隨身常帶艾香,并以親授艾灸養生之法為樂事。
“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李時珍《本草綱目》
“灸師施艾柱,酷若獵火圍”——韓愈《譴瘧鬼》
在中國古代,除了帝王圣賢外,民間也不乏艾灸養生的高手。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個叫王超的軍人,退伍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盜,無惡不作。他年輕時曾經遇到一個得道的異人,傳授給他一套“黃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這套方法修煉,年過九十還精神飽滿,肌膚腴潤,后來犯案被抓,判了死刑。臨刑前,監官問他:“你這么高的年齡,還有這么好的身體,有什么養生秘術嗎?”王超回答說:“秘術我沒有,只是年輕時師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用艾條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臍下總是像有一團火那樣溫暖。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處死后,刑官讓人將他的腹暖之處剖開,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用艾火灸出來的。可見灼艾對培固人體陽氣的力量有多強大!
清代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日灸臍中,自后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清代江夏人湯云山常年用湖北蘄艾養生,141歲乃度天年而去。乾隆知曉后,御賜其“再閱古稀”的匾額。
艾灸除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顯著養生保健功效外,還能祛病抗病,甚至有救人于危殆的回天之力。歷代醫家記載的關于艾灸臨床療效的醫案,除了涵蓋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傷科等多種病癥外,還包括了不少艾灸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成功案例。例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五·備急方》一節中有一個奇方,他是這樣記載的:“治落水死方:解死人衣,灸臍中。凡落水經一宿猶可活。”
據史料記載,元代征南元帥忒木兒統領十萬大軍,在揚州城外安營扎寨,犒勞三軍,準備一舉奪下揚州府,請功進爵。不料突然患病,起初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漸至足脛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終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動,臥床不起。主帥病倒,帳下群龍無首,軍情危急。一日,忽見隨征文官羅謙甫(即羅天益)拜謁元帥。羅乃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東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門生,曾隨師學醫10余年。羅謙甫為忒木兒行切脈望診,道:“大帥年高氣弱,多年疆場征戰,朝暮行寒,加之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于卑溫,陽不能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于下,系寒濕相合而病”,元帥點頭應允。羅謙甫便采用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之法,以陳艾溫灸腧穴。取出備好的陳艾絨,在元帥肚臍下一寸半處“氣海穴”,置艾絨溫灸,以補下焦濕氣;又在兩膝的“足三里穴”,用陳艾灸煦,以緩解溫寒而逆,引導陽氣下行……,經過艾灸施治,再投以溫經散寒,健脾燥溫之方劑。不幾天,忒木兒病勢好轉,又經過一段時間陳艾灸治,征南元帥又馳騁疆場了。
周楣聲教授(1918~2007年)是我國當代著名針灸學家,他弱冠即施診于鄉里,專門從事針灸,尤其精通灸法,在其名著《灸繩》中記錄了一例艾灸百會搶救一腦膜炎患者的精彩病例。“1985年去碭山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期間,當時碭山醫院傳染科人滿為患,臨時搭起的帳篷也不敷應用,在門口走廊邊,臥一重病女孩,每次出入必經其旁,因為不是出血熱病人,當時也未予注意。兩天后問其家人,偶爾問及女孩的病情,答稱:醫生說孩子是腦膜炎,牙關緊閉,滴水不入,頸項強直,已昏迷兩天,醫治無望。我當時聽了一怔,忙去詢問經治醫生及查看病歷,已經做過腰穿,腦脊液為渾濁淡黃膿樣物,白細胞計數為58000余,必死無疑,即或不死也將形成終身殘廢。出于職業本能,當即找到傳染科主任邊春和大夫,主動要求對患兒治療,當得到允諾與支持后,立即用灸架熏灸百會,令其家人守候,日夜不停,連續三日夜,逐次好轉,終于使患兒徹底痊愈出院。”在這一案例中周老是這樣總結的:“百會對腦炎、腦炎后遺癥及神經、精神諸病,療效均確切可靠,不論為直接灸與溫和灸均可有效。但時間一定要長,不能更換位置,可收疊加與積累作用,堅持治療是成功的關鍵。”
“若要安,丹田(關元)三里莫要干”——王執中《針灸資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