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五太祖以“火德”王的問題
- 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
- 陳學霖
- 3266字
- 2015-04-22 00:24:15
上節言朱元璋在《初即帝位詔》宣稱宋運告終,帝命真人于沙漠(即是蒙古大汗),入中國為天下主,這個宋運指趙宋之運,而小明王的“宋”根本沒有提到,意味其政權并不在繼統之內。既然趙宋之運已終結,然則與宋朝息息相關,作為政權的正當性的象征的“火德”是否隨而被摒棄?根據史乘,其實不然,當上皇帝的朱元璋仍然崇尚火德, 但意義有所不同。下面先舉《明太祖實錄》收錄的幾則官方記載。
(一) 洪武元年八月辛巳(1368年9月25日):“大將軍徐達遣使獻《平元都捷表》至京。曰:‘五百年而王者興。典仰圣人之在御,大一統而天下治。……欽惟皇帝陛下,天賦圣神,德全勇智,握赤符而啟運,仗黃鉞而興師。’”《實錄》卷三四,頁616—617. 這篇《平元都捷表》充滿諛詞,是徐達(1332—1385)及常遇春(1330—1369)等率師攻陷元朝京師大都,迫使元順帝偕眷倉皇出亡返沙漠所上奏書,其中“握赤符而啟運”一句,“赤符”便諛指太祖擁有火德的符瑞而開國王天下。
(二) 洪武二年二月庚辰(1369年3月23日):“故元丞相也速侵通州,時……守兵單寡,通州城中亦不滿千人。也速將萬馀騎營于白河。守將曹良臣曰:‘吾兵少,不可以戰。彼眾雖多,然亡國之后,屢挫之兵,可以計破。’乃密遣指揮仵勇等于沿河舟中各樹赤幟三,亙十馀里,鉦鼓之聲相聞。也速望之驚駭,遂引兵遁去。”《實錄》卷三九,頁791.這里言駐防通州的明朝守將,在面臨北元蒙軍壓境,將微兵寡之際,想出駭敵妙策,在通州沿河舟中各樹赤幟三,亙十余里,鉦鼓之聲相聞,敵人果然中計,以為有援軍至而退兵。“赤幟”便是“火德”的展現。
(三) 洪武三年五月辛亥(1370年6月17日):“詔考歷代服色所尚。禮部奏言:‘歷代異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漢尚赤,唐服飾尚黃,旗幟尚赤,宋亦尚赤。今國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漢、唐宋以為治,服色所尚,依赤為宜。’上從之。”《實錄》卷五二,頁1026.按此次太祖詔諭眾臣考定歷代所尚服色以訂立本朝服色為典制,而禮部奏言因宋尚赤,推定依赤為宜,由此可見所崇尚的是延續宋朝的火德。
(四) 洪武十五年正月辛巳(1382年1月15日):“初,上命儒臣重制九奏侑食樂章,至是……其一奏《炎精開運之曲》,曰:‘炎精開運,篤生圣皇。大明御極,遠紹虞唐。’……五奏《振皇綱之曲》,曰:‘周南詠麟,卷阿歌鳳凰。赫赫我大明,德尊踰漢唐。’ ”《實錄》卷一四一,頁2219—2220.按太祖指諭重制九奏侑食樂章,顯示對古禮的重視,而臣下所奏“炎精開運,篤生圣皇”,“炎精”為火德,因此明顯表示太祖以火德王天下。
又有三數其他官方或代表官方的資料補充說明。
(一)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五《與元幼主書》:“今我朝炎運方興之時,若違天命而來犯,恐自就囚也。”見朱元璋:《明太祖集》(黃山書舍,1991),頁79.關于元順帝死訊的報道,見《實錄》卷五三,頁1044—1045.愛猷識理達臘及脫古思帖木兒的傳記見《明史》卷三二七,頁8463—8467.又見Edward L。Dreyer 撰傳, DMB, vol。1, pp。15, 17;12931294.《明史》誤稱脫古思帖木兒為愛猷識理達臘之子。有關順帝的世系,詳高文德、蔡志純編著:《蒙古世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79),頁24、112.按元幼主指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兒子脫古思帖木兒(1342—1388),其兄為順帝次子愛猷識理達臘(元昭宗,1370—1378在位),兄死后嗣汗位,年號天元,在位凡十年。太祖此書約撰于洪武三年(1970)七月,在獲悉元順帝死于應昌之后,恐其子嗣率蒙古兵騎擾邊,因此需要預先警告。這里言炎運方興,明確指出國朝火德當運,天命所鐘,若果來犯將自食其果。
(二) 徐一夔等纂《大明集禮》卷四八《樂·鐘律篇》“火德去羽”條:“周以木德王天下,故《周官》旋宮之樂……未嘗及商者,避其所克而已。……宋祫享之樂亦去商,是不知去商者周人之制而已,以周人之制推之,則宋以火德王天下,論避其所克,當去羽音。……今國朝以火德王天下,與宋同避其所克,則亦當去羽。”按陰陽五行之說,五行配五音,土為宮音,金為商音,木為角音,火為徵音,水為羽音。周為木德,金克木,故當避與金德相配的商音。宋為火德,水克火,故當避與水德相配的羽音。明朝亦為火德,故亦當去羽音。又明初“命儒臣重制九奏侑食樂章”,其一為《炎精開運之曲》,謂“炎精開運,篤生圣皇”。徐一夔纂、李時重修:《大明集禮》,《四庫》本,卷四八《樂·鐘律篇》“火德去羽”條,頁40下—41上。這里言明初禮官議樂律,以本朝與宋同以火德王天下,應據《周官》樂制陰陽五行配五音之說,與宋同避其所克,按周為木德,金克木,故當避與水德相配的羽音。《大明集禮》成書于洪武二年,為御制的禮書,此言“國朝以火德王天下”,應是皇帝核許的憲制。
(三) 殷奎《強齋集》卷五《圣節表》:“以火德王天下,交龍開受命之符;生圣人主中原,夾馬紀發祥之跡。”此賀圣節表系殷奎(1331—1376)為陜西甘肅衛總兵宋國公馮勝(1330—1395)擬作。殷奎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1376)為咸陽縣儒學教諭,因此賀表應撰于這個時期。馮勝為國初名將,后遷魏國公。按太祖對恭賀文字規范甚嚴,曾多次頒布表箋格式,違者處以重刑,造成不少文字獄案。殷奎:《強齋集》卷五,《四庫》本, 頁12.殷奎傳見盧熊諸:《故文懿殷公行狀》,載同前書卷十《附錄》,頁24上—28下。馮勝傳見《明史》卷一二九, 頁3795—3796; Chaoying Fang撰傳,DMB, vol。1, pp。 453—455.太祖朝文字獄案詳陳學霖:《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載同作者:《明代人物與傳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頁1—33.此言“以火德王天下”,當系太祖已經制定或頒布的成憲。
此外,永樂時劉辰《國初事跡》又記:“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將士戰襖、戰裙、壯帽、旗幟皆用紅色。”劉辰:《國初事跡》, 頁20下—21上。按劉辰為朱元璋晉升吳國公時(1361)之幕僚,建文(1399—1402)中為鎮江知府,永樂初獲薦入局二修《明太祖實錄》,事在永樂元年至八年間(1403—1410)。《國初事跡》系劉氏草擬太祖開國事跡進呈史局備修《實錄》,由于劉辰地位特殊,對國初事跡熟識,故此其言“太祖以火德王”,正與國初禮官所言吻合,應可取信,不以其書后出而疑其編造,可惜三修《實錄》并未采用。劉辰事跡見焦纮:《國朝獻征錄》(臺灣學生書局,1965)卷二六,頁3上—3下;《明史》卷一五〇,頁4166.劉辰參與編纂二修《明太祖實錄》的事實詳謝貴安:《明實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頁194、195、199.關于永樂重修《明太祖實錄》的經過又參頁32注①。
根據上述引文,無論是“炎運方興”,“握赤符而啟運”,“炎精開運”,或明言“以火德王天下”,出于個人的信仰或政治的需要,朱元璋都明顯表示開創天下是得自冥天的“火德”翊助,刻意宣揚作為歷史上的定位,配合“大明”國號及“光明之王”之義作為獲得天命所鐘,成為正當性政權的象征。不過,朱元璋并無遵循前朝規制,宣稱在五德終始的循環系統中膺火德之運,其故安在?時人一般認為,“太祖以火德王”不過是朱元璋在反元過程中所采取的一個政治策略,其目的是以恢復宋為號召,故宣稱繼宋之火德,而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無須繼續堅持火德之說,于是明朝一代也不再講求德運,五運說最終喪失其政治功能。這個解釋大致正確,但需要補充的是朱元璋個人可以崇信火德,卻不能宣布火為明朝的德運,因為在五德終始說里,德運是相生連續的,如宋朝推定為火德作為繼承后周的木德, 但朱元璋卻無任何繼承。他在《初即帝位詔》即言宋運已絕,元朝亦亡,政權是取于群雄之手,隱瞞其曾侍奉小明王韓林兒的宋國,依附龍鳳政權以建國立業的事實。這就是為何朱元璋一則宣傳以火德王天下,但又不公布以火德為運的德運正序的主要原因。這一來,古代五德終始的循環理論及與政權的配合作為正當性政權的象征,至此便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