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本書研究的范疇
- 語用與意圖:《紅樓夢》對話研究(修訂版)
- 孫愛玲
- 3701字
- 2015-04-22 00:22:15
小說《紅樓夢》的對話表達,其層面是廣闊的。
曹雪芹使對話不僅僅在刻畫人物時起作用,他同時通過對話完成敘述,完成說明,完成描寫,完成創作;并用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求官、世襲、科舉、才女、女子無才便是德、佛道僧尼的觀念;反映朝賀、祭祀、婚禮、喪禮、節令等典制禮俗;甚至表現當時文學面貌、文娛風尚、詩詞小令的風氣、對戲劇喜好等。其對話的層面如下:
(1) 每一組對話有它的作用;
(2) 對話前后有一定的語境配合:
(3) 每個人物發揮其對話力量;
(4) 從對話達到行為的效果;
(5) 從對話發展小說情節:
(6) 對話反映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7) 對話衡量人物之間的關系;
(8) 對話表現作者的才藝、知識、人生觀。
本書針對對話的作用和現象,深入地用橫切面剖析,同時運用語境學、語用學、意圖論、對話作用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釋《紅樓夢》對話的種種現象。
語境學方面包括從對話看語言學的語境,看邏輯學的語境,語用學的語境和語義學的語境。
語用學方面主要通過奧斯丁(Austin, John Langshaw,1911—1960)學派的言語行為論,看言語行為在《紅樓夢》發揮很大的力量,尤其是對話,不但是賈母,王熙鳳等主子人物,丫頭如襲人、鴛鴦、平兒,甚至小紅、芳官等,其言語都是力量,對話就是行為的效用;此外通過格賴斯(Grice, H。 Paul, 1913—1988)的會話合作原則看人物對話,在合乎對話原則時的人際關系、交際效果;并指出無論是言語行為論或會話合作原則,在反面的效果底下,更造成小說情節的波動和高潮。
意圖論方面,通過人物心理的意圖的產生和實行的過程,從心理到哲學到文學,一層層用《紅樓夢》人物對話分析。通過意圖“Intention”和意圖性“Intentionality”的概念,論人物意圖帶動小說情節,論人物意圖形成對話,論對話呈現意圖的心理狀態,論人物意圖和欲望的關系,意圖中的“為什么”因素,以及個人意圖為中心的小說事件,指出人物的個人意圖開始故事,個人意圖為中心的事件,并從對話反過來微觀人物意圖。
對話作用方面,主要通過巴赫金(Bakhtin, Mikhail M。,1895—1975)的對話理論,福柯(Foucault, Michel, 1926—1984)的作者論,布斯(Booth, Wayne C。,1921—2005)的敘述論點,指出作者與讀者對話,對話能代替作者完成敘述,使人物與作者作用平等,反映作者的審美觀,并且人物對話完成小說結構,而人物與事件不能分開,不但如此,還交錯一起。同時通過對話作用強調作者與讀者的關系,敘述者與讀者的關系,人物與讀者的關系,因此就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對話。注釋
[1] 痖弦等:《紅樓夢研究的未來方向》,胡文彬、周雷編:《紅學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3—25頁。臺灣和海外有關研究《紅樓夢》的重要人物都出席了這個座談會,有周策縱、潘重規、李田意、宋淇、夏志清、趙岡、浦安迪、高陽、白先勇、余英時,由痖弦當主席。
[2] 痖弦等:《紅樓夢研究的未來方向》,胡文彬、周雷編:《紅學世界》,17—30頁。
[3] 痖弦等:《紅樓夢研究的未來方向》,胡文彬、周雷編:《紅學世界》,45—49頁。
[4] 馮其庸:《紅學的展望》,張錦池、鄒進先編:《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究會論文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791—798頁。
[5] 郭豫適:《應當重視紅學史的研究工作》,《中國古代小說論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170頁。
[6] 胡文彬:《紅學世界面面觀》,郭豫適編:《紅樓夢研究文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801—802頁。
[7] 胡文彬:《當代紅學研究芻議》,張錦池、鄒進先編:《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究會論文選》,818—832頁。
[8] 杜景華:《堅持學術宗旨,進一步辦好刊物》,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輯委員會編:《紅樓夢學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杜,1992),329頁。
[9] 林以亮:《新紅學研究的定位》,《明報月刊》(1993年2月),90頁。
[10] 趙景語:《說不盡的紅樓夢——兼談紅樓夢的研究方向與方法》,《紅樓》1993年第3期,9—12頁。
[11] 見胡適:《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緣起》,(清)曹雪芹:《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石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序言。
[12] 馮其庸主編:《影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本序》,(清)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頁。
[13] 馮其庸主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頁。
[14] 王毓林:《論石頭記己卯本和庚辰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9頁。
[15]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四閱評過(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編部,1955),第十三、十四回眉批。
[16] 馮其庸:《論以庚辰本》(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84—91頁。
[17] 王毓林:《論石頭記己卯本和庚辰本》,1頁。
[18] 馮其庸主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1頁。
[19] 曹雪芹著:《戚蓼生序本石頭記》(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88年二版)。
[20]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北京:友誼出版社,1987),20—22頁。
[21]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23—24頁。
[22]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30—31頁。
[23]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927頁。
[24] 中國藝術研究紅樓夢研究所、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編定:《蘇聯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2頁,《序》。
[25] 中國藝術研究紅樓夢研究所、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編定:《蘇聯列寧格勒藏鈔本石頭記》,4頁。
[26] 陳慶浩:《列寧本石頭記初探》,胡文彬、周雷編:《紅學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29—431頁。
[27] 韓進廉:《八十回后的補續和前四十回的增刪》,《紅學史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91頁。
[28] 周汝昌:《影印蒙古王府本石頭記序言》,《蒙古王府本石頭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11—15頁。
[29]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932頁。
[30] 程偉元:《原序》,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亞東圖書館原版足本)》(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4頁。
[31] 高鶚:《原序》,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亞東圖書館原版足本)》(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1頁。
[32] 俞平伯:《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紅樓夢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9—10頁。
[33]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933頁。
[34] 高鶚:《引言》,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亞東圖書館原版足本)》(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2—3頁。
[35] 胡適:《重印乾隆壬子(1792)本紅樓夢序》,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亞東圖書館原版足本)》(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1—4頁。
[36] 馮其雕、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924—932頁。
[37]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932—950頁,王希廉道光壬辰年評《雙清仙館評本》。
[38]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955,933頁。
[39] 俞平伯:《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紅樓夢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9—10頁。
[40] 俞平伯:《高鶚續書底依據》,《紅樓夢辨》,16頁。
[41] 周汝昌:《從脂評認識曹雪芹》,《紅樓夢新證》(香港:北斗書屋出版社,1964),583頁。
[4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新藝出版社,1985),245頁。
[43] 胡適:《紅樓夢考證(改定稿)》,《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6頁。
[44] 胡適:《紅樓夢考證(改定稿)》,116—117頁。
[45] 胡適:《紅樓夢考證(改定稿)》,117頁。
[46] 韓進廉:《八十回后的補續和前四十回的增刪》,《紅學史稿》,96頁。
[47]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924頁。
[48] 周汝昌:《影印蒙古王府本石頭記序言》,《蒙古王府本石頭記》,14頁。
[49] 曹雪芹、高鶚著,中國藝術研究院和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校注凡例》。
[50] 定奪用何版本,特到北京拜見馮其庸教授,他給我明確的指引。
§§2 從語境看《紅樓夢》對話
什么是語境?目前重視語境的學科有語言學、邏輯學、語用學和語義學。[1]由于不同的學科研究語境的角度不同,對語境的意義和作用就有不同的說法。以下說明各種學科對語境的看法,再從中找出《紅樓夢》對話與這些學科所說的語境的關系。
《紅樓夢》的人物對話是根據語境發出對話,因此用這個方法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小說時,為人物設計當時所需要的語境的各種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