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誰有資格給父母發“上崗證”
- 誰教出來的“問題孩子”
- 郜云雁 卻詠梅
- 7366字
- 2015-04-21 11:19:37
如今這個社會,唯一沒有人監督、沒有人考核的恐怕就是父母了。難道不是嗎?當父母并不需要資格證,永遠不會下崗,至于夠不夠格,也沒有人去管。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允許孩子選擇父母的話,孩子還會選擇我們嗎?
其實,孩子不怕父母嚴格要求,但是希望父母能公正客觀;孩子愿意聽父母的話,但是渴望父母也能寬容和民主地對待他們;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他們更希望得到有原則、有分寸的愛。每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存在!所以,“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自豪”。
父母不應成為應試教育的陪練
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接受著“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的觀念。然而,父母們卻很少反思:家庭教育究竟要教什么?怎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合格的?
曾幾何時,中國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長把孩子教育成社會認可的“好孩子”,比如學習好、守紀律、有禮貌等。而今,隨著教育窄化為應試訓練和遵守教育制度的要求,家長便成為應試教育的“陪練”。
一對學者父母在學術上頗有成就,爸爸是非常優秀的大學教授,媽媽是非常優秀的編輯,可是,一談起上初中的女兒,兩個人就愁眉不展,因為女兒“學習總是跟不上”。老師經常提醒父母“對孩子負責任”,要求他們督促孩子做作業。于是,父母不僅請了家教,每天晚上還會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指導女兒做功課。這樣一來,父母和女兒交往的全部內容就是圍繞功課的要求和反要求。夫妻倆原本很和睦,卻因為管教女兒方法上的不一致而爭吵。女兒因學習成績不好,常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孤立。更糟糕的是,爸爸、媽媽在不知不覺之中變成老師的“打手”,女兒不僅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心理支持,化解在學校的挫敗感和孤立感,反而要花精力對抗父母的“打擊”。于是,女兒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老師的要求下上課,在父母的監督下做題。在孤寂乏味的生活中,女兒的學習成績每況愈下,父母也帶著強烈的挫敗感而對女兒越來越絕望。
這位媽媽說,如果不與女兒談學習,一家人的關系就非常好。女兒為人淳樸厚道,動手能力很強,非常樂于幫助別人。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這些寶貴的品質一錢不值。其實,這個女孩的學習能力很強,頭腦非常聰明,只是她沒有學習過小學奧數,而班里大多數同學從小就學了。老師照顧大多數人,講課很快,有些內容基本上不講,她跟不上進度,于是,學校把補課的任務完全交給父母。父母承擔老師的角色后,多了對女兒的學業要求,卻少了親情中必不可少的無條件接納。
家庭應該是一個放棄功利要求、有情有義的地方。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借此培育自己的效能感,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尊,留下與人相處的愉快回憶。如果學校能夠承擔教育的責任,家庭就不必像現在這樣成為“作業作坊”,父母也不必成為替老師討債的“債主”和“打手”。孩子更有可能在家里得到養精蓄銳的機會,用以抵制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挫折和創傷,進而培育“成為自己”的發展潛力。
在理想狀態下,父母的確需要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學會和孩子一起閱讀、學會記錄孩子的成長、學會和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學會讓孩子獨立地解決問題、鼓勵孩子探索……然而,目前,大多數家長不能像有些父母那樣有時間來觀察孩子,反思和表達自己作為父母的經驗。貧窮家庭的父母為溫飽奔波,既缺乏足夠的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又缺乏陪伴孩子的時間。擔當要職的父母經過奮斗和打拼,獲得了車子、房子、票子,卻將整個生命投在家外,幾乎把所有的耐心、體諒和時間都付給了工作伙伴,回到家里面對家人時,難免只想閉目養神,再也沒有閑情逸致“與孩子一起共讀共寫”。
孩子一出問題就責備父母,對父母是不公平的。家庭生活如此復雜,很難簡單地把原因歸咎于某個人,有些局面也不是聽聽專家的講座、看看名人的傳記就可以改變的。不過,家里每個人都應該看到:家庭出了問題,家里每個人都會受苦,解決問題需要彼此理解,停止相互指責,以同舟共濟的精神,攜手探索解決問題之道。
我想考“母親資格證”
康怡是一名在校碩士生,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獨生子女,她一方面享受到了眾多的家庭優待,另一方面,她也深深感受到了其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自己在為人母之前,一定要“考”一張“母親資格證”。以下是她的內心自白:
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80后”。“80后”這個詞現在很紅,相比“70后”、“90后”,為什么偏偏“80后”獨樹一幟呢?我想這源于“80后”的一些特點:我們開啟了中國獨生子女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孩子都要“叛逆”。很多人對“80后”的評價并不高,自私、自以為是、叛逆等成了“80后”的代名詞。的確,“80后”的身上普遍存在著一些缺點,可這僅僅是我們的錯嗎?這些“80后”身上所具有的問題,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
獨生子女的產生讓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個家里有很多個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指導加放任。甚至,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只要孩子沒病沒災、活蹦亂跳就好。而獨生子女的家庭,每家就這么一個寶貝,家庭的重心完全轉移到了這一個孩子的身上。過多的壓力和過度的期待壓在孩子身上,很容易讓孩子找不到自我,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又不舍得罵孩子,對于孩子的物質要求無條件地滿足,讓孩子的自私、自以為是和叛逆心理愈演愈烈。獨生子女的父母很累,孩子們更累。孩子們需要減負,不僅要在學校減負,更應該在家庭里減負,因此父母要減少給孩子的心理負擔。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期待標準應該“返璞歸真”。有這樣一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與當今父母的期望不同,不少名人、偉人對子女的期望是很“低”的。魯迅堅決反對孩子做“空頭文學家”;老舍對孩子的期望則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不欺負別人也不被別人欺負。他們的這些觀點源于一種通達的人生態度,如果強迫孩子“成龍”、“成鳳”,即使孩子得到了在外人看來值得羨慕的、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卻沒有過上他想要的人生,那么他一生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當然,舊時代的大多數家庭是因為孩子多、條件差、管不過來,所以父母不得不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發展空間。我提出的“返璞歸真”,并不是要回到物質資源匱乏的舊時代,而是想強調那個時代的教育方式客觀上給了孩子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在當今這個時代,父母可以在給予孩子們更充足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減輕他們心理的負擔,使他們不再背負那么多強加于他們身上的沉重壓力,應讓孩子知道,做一個健康的人、善良的人、有責任心的人、有愛心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等孩子不堪重負而住進醫院時,才知道健康的重要;不要等孩子誤入歧途進了監獄甚至失去生命時,才知道原來孩子只要活著,只要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就已經足夠。
在這里,家長們可能要反駁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難道錯了嗎?是的,沒錯。可是有時候往往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卻事與愿違。問題的關鍵不僅是如何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做。父母不應替孩子作出決定,而要幫助和鼓勵他們自己作出選擇。
現在父母都困惑于是不是該讓孩子上特長班,鋼琴、美術、作文、英語班,該上哪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讓孩子有一門特長的確有利于孩子將來的發展,甚至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讓孩子上什么特長班都應該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我對王志在“面對面”節目中采訪于丹的一段話印象深刻。王志問:“你出口成章,從小就能背那么多的詩,我很想知道你當時那么小,是怎么會背那么多詩的?”于丹說:“其實我從來沒刻意背過,我會背就是因為我喜歡。你說一個小孩子唱流行歌曲他會去背歌詞嗎?他會唱那么長的歌詞不是因為他背了,而是因為他喜歡。”所以,家長需要做的是帶著孩子去嘗試,然后引導他們發現什么是自己最喜歡的,并且教他們懂得堅持不懈的道理。讓孩子在喜愛的領域,懷抱著積極的動力去學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80后”的獨生子女,我周圍的一些朋友已經結婚生子,或許幾年后,我也會為人母。我想我會在孩子出生前做足功課,自己把關,讓自己考一個“母親資格證”,弄清自己是不是有資格做母親,能不能給自己的孩子快樂的童年、幸福的生活、值得驕傲和無悔的人生,能不能讓孩子不再重復“80后”一代的遺憾,找到一個自己決定的、只屬于自己的未來。
教育孩子,兩代人千萬別唱對臺戲
競爭的日益加劇讓年輕父母越來越繁忙,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給老人撫養和教育,這種被稱為隔代教育的現象目前呈現增長趨勢。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在北京,這一比例高達70%左右。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發現,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們的觀念往往與長輩不一樣,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對抗。
為了孩子的教育,母女反目為仇
40歲的寇女士與父母住在一起,最近她想為兒子報課外輔導班,竟然遭到母親的痛斥。“我不知道母親到底怎么了,我是為了兒子能上一所好中學呀!”寇女士無奈地說,“可是母親覺得這樣會把孩子累著,堅決抵制我的想法。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對于女兒給外孫進行的教育,姥姥也是抱怨不已。“她簡直就是一個報班狂!”姥姥氣憤地說,“她們幾個年輕媽媽在一起,就想著怎樣折磨孩子,孩子身體都垮了,還能學什么?”
就這樣,一個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個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讓母女倆經常爭吵。上小學四年級的明明說:“姥姥和媽媽有一次都快打起來了,我媽氣得把姥姥家的門都砸壞了,我不知道聽誰的好。”
因兩代人的教育觀念和出發點不同,許多家庭都正在上演著這樣的鬧劇。
劉先生的女兒今年才5歲半,但牙齒卻非常不好。提起這些,劉先生滿肚子怨氣:“孩子的姥姥特別愛讓孩子吃零食,我常常勸阻,卻沒什么作用。由于吃零食不當,經常是今天孩子吃零食,明天我帶孩子去醫院。他們根本不管那么多,還說看著孩子吃東西覺得很滿足很幸福!”
劉先生說,從孩子一出生,老人就和自己的教育觀念格格不入。比如,孩子小時候他想訓練孩子的爬行能力,但老人覺得孩子在地上爬又累又臟;孩子上幼兒園了,自己想訓練孩子養成自己穿衣吃飯的習慣,老人卻總是以孩子還小為借口全部包辦……
為了不讓孩子繼續接受祖輩的“熏陶”,劉先生惱火地帶孩子搬了家。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年輕的父母與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產生過或多或少的矛盾。和老人出現分歧和沖突時,82%的年輕父母想極力說服老人,但其中也有36%的老人不能被說服;有18%的年輕父母則因不愿影響和老人的關系或礙于情面不說出來。當父母和祖輩因自己的事而爭論或吵架時,有7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該聽誰的。
就在這些年輕的父母與老人為孩子的教育而發生爭吵時,另外一些只管生孩子卻不管撫養孩子的年輕父母發現,由老人帶大的孩子竟然對自己感到陌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不僅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還常常特別不懂事,甚至要求老人做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比如吃飯得讓爺爺奶奶跪著喂等。
對孫輩的教育,老人要努力與兒女意見一致
不可否認,祖輩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祖輩還具有撫養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祖輩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不必強求一定要這樣或者那樣。
但大量的事實證明,由于祖輩對孩子的溺愛,老一輩與現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等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已經使許多孩子出現了性格孤僻,與父母感情淡漠,行為、學習習慣不好,自控能力差,綜合素質發展不均衡,家長稍有不依便哭鬧不止等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忠心說:“在許多家庭中,祖輩對孫輩總是愛護有余、嚴格不足,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祖輩人應當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這種情況?這樣做究竟對孫輩是不是真正的愛護?”
趙忠心教授建議,祖輩一定要努力和自己的兒女取得一致,對孩子要求一致、步調一致,不要和孩子的父母唱對臺戲。老人在隔代教育中要給自己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當擺設,要做親子之愛的潤滑劑。孩子雖小但也會察言觀色,一旦他發現自己有這種“眾星捧月”的地位,或者知道父母不能忤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時候,他就會更加傾向于配合老人的意愿,認可他們的溺愛,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最終會使孩子模糊是非標準,肯定自己的不良行為。
年輕父母不能把教育責任全托給老人
對于那些圖省事干脆把孩子全部托付給老人教育的年輕父母,專家提醒他們千萬別這樣做。老人對孩子的特殊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矯情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個性。尤其是不少祖輩還習慣于包辦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這不僅影響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而且使孩子的手腳得不到充分運動,孩子的大腦也不能獨立思考,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發育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沒有信心也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產生憤怒和不滿的情緒。
長期在少年法庭工作的法官媽媽尚秀云發現,隔代教育容易縱容護短,還會使孩子的不良行為逐漸強化,最終導致惡果。她舉例說,高中生劉某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一次教育活動中,劉某這樣講述:“我的缺點和錯誤,仔細想來都是我奶奶造成的。我從小學三年級就學會抽煙,父母不讓,奶奶就護著我說,抽煙算什么,又不是犯法。到了初中,我抽煙上癮,開始用零花錢買煙,但家里給的零花錢越來越不夠花,于是我們幾個同學就去附近工廠偷東西賣錢。當父母知道此事打我的時候,奶奶就要和父母拼命。在奶奶一次次的庇護下,我的膽子一次比一次大。奶奶去世后,父母無法管教我,我便越陷越深。”
尚秀云建議,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當依法履行好法定監護人的責任,千萬不能圖省事,把撫育孩子的責任全推給老人。
延伸閱讀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
曾經有許多學者、作家記錄過孩子的成長,如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用了808天的時間記錄兒子的生命與生活的歷史。《月子》這本書呈現給我們的是發生在21世紀之初北京城里一個有著教育自覺的知識分子家庭里的育兒故事。通過它,我們可以“更真切地體驗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更深入地考察時代的文明”。
天天是一位美麗的小女孩,2007年7月13日,她展開天使的翅膀飛臨人間,飛到一位作家的屋檐下,從此以后,這個小小的屋檐下便充滿了歡樂。作家開始記錄源于女兒的每一次感動,以便珍藏每一縷幸福時光。他深知,孩子終究是社會人,所以在他的筆下,除了美妙的生理性成長故事外,還有深刻的社會性成長故事。他試圖通過細致入微、視野開闊的觀察,探索兒童的秘密世界,以便更好地愛孩子、呵護孩子、教育孩子。
2007年7月14日:探訪新生兒的親戚們
冷靜下來之后,再看躺著睡覺的天天,感覺這個小東西的臉比昨天更粉一些,尤其明顯的是,太陽穴附近已經不再特別扁凹。孩子的成長真是快得驚人,一夜之間,她就已經悄悄改變了自己的形象。
看了她一會兒,護士送來體溫計,依照護理習慣,這是要每天給她測量體溫。我把體溫計放在天天的脖子上,然而,由于她不停地搖頭,第一次量體溫失敗了,體溫計顯示只有35℃。我甩了甩體溫計,重新小心測量,這一次顯示36.1℃。這說明體溫是正常的,它意味著一切平安。
給天天量了體溫后不久,鄰床的產婦家里來了至少6位親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個個圍在床邊,寒暄著中國人特有的客套話。這樣一來,不到10平方米的病房里,一下子就容納了包括產婦和新生兒在內的十幾個人。顯然,這是極其不符合衛生要求的,也極其不利于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可是,被探望的產婦并不在乎,而是以一種幸福的神情,享受著大家的寒暄。
來換藥的護士看到這么多人擠在一間屋里,有些生氣,便沖著他們說:“你們怎么來這么多人?這對產婦和孩子不好,再說,這里還有別的產婦。就是回到家,也不能有這么多人。”這樣,這些來探望的親戚,方又用那種一聽就是客套話的寒暄,跟產婦“依依不舍”地告別。
2007年7月20日:屎尿的價值
昨天——準確地說,應該是今天凌晨2時40分,我剛剛寫完記錄躺下,就聽到嬰兒床上有動靜,便輕手輕腳地去看。果然,天天醒了,正睜著眼睛,在黑暗中尋找什么。一會兒,她便開始“哼哼”。我預感到可能“有情況”,就查看了一下紙尿褲。結果,她已經拉了。
于是,我趕緊把她抱到大床上,準備換紙尿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我剛把紙尿褲抽出一大半,她又開始拉了。這是我絲毫沒有心理準備的。隨即,后果出現了:我的手上、床上、天天的頭上都粘上了屎。她的頭上之所以粘了屎,與我一開始沒有發現手上的屎有關。
我小的時候,就聽自己的母親,有時候也會聽到別人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容易嗎?”說這樣的話時,背景往往是母親對孩子所做的某件事很不滿意。當時,我對這樣的話并沒有任何感覺,根本意識不到在這句話的背后隱藏著多少東西。然而現在,我明白了它的含義,也開始真正體味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難。
2007年8月6日:蒙臺梭利被“綁架”
下午,鄰居到家里玩,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前兩天,鄰居到幼兒園接女兒,順便問老師,孩子在園里都做什么,老師回答:“現在因為是暑假,我們多讓孩子玩玩具。平時,孩子們很少有時間玩這些玩具。”老師的回答,讓鄰居難受極了,平時在幼兒園里,這么小的孩子竟然被剝奪了玩的權利,只是單調地學習認字、識數。
孩子提前多學幾個字、多識幾個數,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回家以后,鄰居什么也不讓孩子學,就是讓她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開心就好!孩子,她只有一個童年啊!
我問鄰居:“你為什么不把孩子送到好一點兒的幼兒園呢?”鄰居回答:“這家幼兒園條件很不錯的,廣告上打的是實施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我感覺到,蒙臺梭利在中國的幼兒教育界很可能是被“綁架”了。要知道,在蒙臺梭利學校的活動室內,是允許兒童自由地活動、交談、交換位置的,甚至可以按孩子自己的意愿移動桌椅,這種自由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
對比一下鄰居所說的情況,不正是與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馳嗎?鑒于此,為了少受一些欺騙,家長們其實應該抽空多讀一些教育類圖書,了解一下你所信任的教育理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既不是自己的實驗品,更不是別人的實驗品。
(摘自《月子:一位父親的札記》,曹保印著,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