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孩子不是私有財產

今天中國的家庭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其最大原因是我們從上輩繼承的家庭教育經驗與如今的社會已格格不入。當代中國的每個父母都在摸索。

今天我們要想做稱職的父母,需要“持證上崗”。在孩子來到人世以前,做父母的應該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了解更多的幼兒心理和幼兒教育知識。反觀現實,現在的大部分父母可謂“無證上崗”,這與沒有經過駕駛訓練就開車上路的司機沒有什么區別,而且危險性更大。要知道,在我們周圍,在愛的名義下,每天都發生著太多愛得錯位和教不得法的失敗案例。

沒有父母素質的提高,就沒有孩子的高素質。這道理就像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生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前提一樣。孩子的問題大多與家庭問題有關,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藥”。中國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社會必須回答的問題,更是每個家庭必須正視的問題。

對于父母來說,沒有一種成功能夠彌補家庭教育的失敗,而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家庭瀆職,即使有再多的學校、社區工作站、心理咨詢室和勞動教養所,都將無濟于事。為了孩子,為人父母者應該重新審視自己:作為父母,我們夠格嗎?當我們責罵孩子不愛學習時,我們自己是否做好了榜樣?當我們指責學校教育有問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很多問題其實出在自己身上?

作為父母,請記住,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將超乎想象。渴望改變孩子,不如先改變我們自己。父母們應該經常捫心自問,我們是合格的父母嗎?

眼里只有考試和分數的父母,怎么能培養素質全面的孩子?熱衷于規劃孩子人生的父母,不是太自信就是太無知。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具備現代人所必須具有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

小提琴奪走了我的童年

在許多人眼里,川子是個非常出色的青年。28歲的他畢業于國內一所著名高校,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許多話要傾訴:

很難用一個詞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強,凡事喜歡究其根底,父親發現了這一點,從并不寬裕的家庭預算中為我買了很多書籍。那時候還沒有太多的娛樂項目,讀書成了我最大的樂趣。

大約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開始了他的育才計劃——讓我學習英語、日語、書法、小提琴……我的童年從此開始改變。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市,那時,各種學習班還沒有那么多,所有的講授均由我父親完成。其實,有些知識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數家長一樣,都是那么自以為是。

記得那時我每天早上5點就被揪起來,開始跟他讀兩個小時的外語,然后跟其他孩子一樣,背起書包開始一天的學校生活。如果說外語、書法僅僅算是“加碼”的話,那么所謂的業余愛好——小提琴,對我來說則不啻為一場噩夢。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愛好,而完全是父親的愛好。和很多家長一樣,他把自己的愛好與夢想強加給孩子,奪走了我童年的歡樂。從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開始,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項重要的內容——練琴,教師當然也是他自己。條件所限,那時的我甚至沒有一把適合自己的兒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練,這對我的臂力以及下頜是個嚴峻的考驗。記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練八小時的琴,而開學后練琴,擠掉了我幾乎全部的課余時間。

在父親看來,我放學后不做點兒什么就是浪費時間。那時,父親天天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能荒廢了時間”。他讓我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出,獲得這樣那樣的榮譽,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我拉琴的要求當然是變本加厲,稍有懈怠,隨之而來的就是拳腳暴力。與別的孩子相反,那時的我最害怕放學和寒暑假,至少在學校里,我還可以輕松應對,但回到了家,我就不得不為那個不屬于我的“業余愛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6年,直到我進了高中,住了校,才暫時結束。

犧牲了我寶貴的童年,收獲的又是什么呢?上大學以后,我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因為一看到它就會讓我回憶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因為這樣,我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大學時放假回到家,我發現想找點話題與父親談天都很難。平常給家里打電話成了一種責任和義務,而不是親情的需要。最為糟糕的是,長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變了我的性格,讓我在大學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難。

我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絕不是個案,每當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帶著孩子背著電子琴、小提琴等趕場的時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說父母之愛是無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點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學這學那是因為自己真正的愛好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呢?

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孩子不是你們的私有物,如果你們真的愛孩子,請讓孩子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兒子的埋怨讓我傷透心

這是一位名叫張樺的母親的來信,信中她傾吐了自己養育兒子的煩惱和困惑,最不能讓她理解的是,自己傾注所有心血培養的兒子,不但沒能在高考中勝出,還與她產生了巨大的隔閡,甚至形同陌路。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兒子好,希望把兒子培養成才,結果卻適得其反。

我30歲才有兒子,那真是如獲至寶,捧到手里怕凍了,含到嘴里怕化了。從小兒子就聽話,我決心按照我的計劃培養兒子。

上小學時,我為他選擇了當地最好的學校,還一口氣給他報了三個課外輔導班,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兒子學習成績很好,五年級時,我已經讓兒子把六年級的課程學完了,我決定讓兒子直接“跳”到初中去,而且要上全市最好的初中!

于是,我托關系、找門路,好不容易讓兒子進了離家百里的市重點初中。兒子從小沒有離開過家,我就在學校附近租了兩間房子,請他外公外婆去陪讀。我和丈夫每個星期天去看望他們,平時晚上我只能通過電話來跟寶貝兒子聯系。

跟兒子通電話是最痛苦的事,剛剛開學時,兒子總是在電話里對我哭訴。終于有一天,兒子在電話里說他頭痛,以至于上課不能認真聽講。我趕緊趕到學校,把兒子送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可能是學習壓力過大而造成腦神經紊亂,引發了頭痛。

考高中時,兒子沒有跟我們商量就偷偷填報了B類高中的志愿,他可能感到自己考不上A類重點高中。后來,兒子果然被B類高中錄取,可是我們說什么也不讓他去,我想辦法把兒子轉到了重點高中。可是,兒子卻非常不樂意,我們做了許多思想工作,他才勉強去了重點高中。

不知道什么原因,兒子在重點高中始終提不起精神,學習成績也每況愈下。他告訴我:“我在重點高中,每次考試都排在后面,自信心全沒了,都怪你們!”

兒子的埋怨,讓我傷透了心。到高二分文理科時,兒子想學文科,我說:“學文科將來就業面太窄,高考錄取比例也小,學文科是沒有前途的。”兒子最終還是聽我的話選擇了理科。但是,兒子數學、物理兩科基礎太差,每天放學回來我都沒見他高興過。結果,他的高考成績只上了專科線。

填報志愿時,兒子報了內蒙古的一所專科學校,我嫌學校離家太遠,兒子卻說:“我就想離你們遠遠的!”選擇專業時,兒子想學工商管理,我說:“上專科還是學一門實用技術好,報計算機專業吧。”兒子又聽了我一次,填報了計算機專業。

誰知道這次我又錯了,兒子到學校后,對計算機專業極不感興趣,我在電話里勸他找學校領導改專業,誰知道他竟對我說:“你就把我當成死人好了,再也不要管我的事情了!”

現在兒子放假回來,基本上不愿和我說話,我想找機會和兒子好好談談,可是兒子卻故意躲避我……

爸媽,請別替我設計未來

是否只有“壞”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謂的好孩子就不需要呢?在一些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好”孩子不敢將自己的問題袒露出來,他們不想破壞在家長、老師、同學眼中的形象,他們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兩面派,表面上樂觀快樂,內心深處卻悲觀孤獨。

然而,上述問題被家長和教師忽視了。有很多高學歷的父母,總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沒有問題。他們過于自信的態度可能貽誤孩子們的終身。

徐舟,21歲,江蘇徐州人,北京某著名高校在校學生。他戴著深度近視鏡,身材瘦小,一臉倦意。在他那窄小的寢室里接受記者的采訪時,他居然因過度疲倦,提出休息,不得不中斷采訪。專家認為,徐舟的經歷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目前國內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下是記者和徐舟的對話。

雖然是成人我卻沒有選擇的自由

記者:徐州是個美麗的城市,我曾在那里住了十多天,云龍公園、漢兵馬俑館、黃河公園和子房山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徐舟:你說的這幾個地方我只去過云龍公園,其他地方我都沒有去過。

記者:你一個土生土長的徐州人卻不如我這個匆匆過客。有時候離你太近的東西反而容易被忽略。

徐舟:我沒有忽略它,我只是沒有時間去那些地方罷了。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在學習,都在讀書,根本沒時間去玩。我爸爸是骨科醫生,媽媽是中學物理老師,他們對我的學習抓得很緊。我現在離畢業還有兩年,可我的父母已下了命令,一定要我考MBA。

記者:你怎樣看待父母對你的這種要求?

徐舟:我認為他們的這種建議是好的,但逼迫就不好了。現在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有自己選擇前途的自由。可在他們眼里,我還是個孩子,三天兩天就打電話過來,不是問在班上排第幾名,就是嘮叨MBA的事,還以為我在上中學呢。

記者:你需要怎樣的父母?

徐舟:我需要的父母是能夠聽我說話的家長,像清華美術學院的陳丹青老師一樣的家長。他在美國的女兒18歲時可以跟他討論任何問題,可以告訴他自己喜歡什么樣的男人,可以告訴他失戀的滋味,可以自己決定學什么,不學什么。而我的家長呢,我19歲的時候,連穿什么衣服都還必須得到父母的批準,更別說學什么專業、考不考研究生了。

記者:我接觸的很多同學都認為自己從小到大不自由,處處受到束縛,但事實上很多同學都是因為父母的束縛才成才的。比如你,能夠考取這所大學,難道不是父母對你嚴加管教的結果嗎?

徐舟:我不同意你的這種說法,你肯定只看到了表面的現象。是有部分人因為父母管教嚴而上了大學,甚至上了名牌大學,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許多人考上好的大學是他本身就有這種愿望,就很努力,與父母管教沒有必然的關系。一個人考上名牌大學包含著很多偶然性,并不意味著他從此就一定能取得成就。比如即使我按照父母的意愿考上MBA,也并不能表示我就大功告成了,這只能算我在學業上跨上了一個階梯,能否做成事情還是一個懸念。而現在很多父母最得意的就是他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華,考上了MBA,甚至出國留學了。

來自父母的壓力比學校大得多

記者:你說的負面影響是指什么?

徐舟:不少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拼命打造孩子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如果孩子身體和心理素質都不錯,還能挺得住;如果差了,就會適得其反。我的一個同學就得了精神分裂癥,已經休學了。退學的時候,他哭得很厲害,他不愿回家,說回去了他爸爸會打死他的,因為他答應過父母要考上研究生,這個時候回家,他父母會恨他丟人現眼。

其實,學校的壓力不是太大,老實說能考上這所大學的一般都能對付學業,但來自父母的壓力比學校大得多。你看我的樣子,哪有一點青春活力,像個小老頭兒。我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腦子總處于亢奮狀態,整個人感覺特別疲倦。

記者:你父母會關心你參加體育和勞動鍛煉的情況嗎?

徐舟:家務是肯定不讓我做的,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到了初中高中更不用說了。要說體育運動,我只要看一次足球比賽就會被數落半天,如果上球場運動他們更會跟我急。他們恨不能讓我體育課都不要上,就給我買各種補品來代替,我在初中時體育就沒能達標,后來還是我媽媽到學校去求情才勉強給了個及格,所以一直到現在,我的身體也總像沒長開似的。

在父母面前我覺得自己很無用

記者:你的職業理想與父母給你確立的理想有沖突嗎?

徐舟:我從小就喜歡美術,初中時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電影,到后來我想成為一名建筑設計師。但我父母都不同意,他們認為做管理是中國目前最有前途的。

記者:你覺得順從了父母的意愿會影響你的發展嗎?

徐舟:應付學業沒有問題,但我認為自己在工商管理上的發展可能不及在建筑設計上的發展,因為我更喜歡從事形象思維比較強的工作。

記者:你最討厭父母什么?最欣賞父母什么?

徐舟:我最欣賞父母的是舍得教育投資,花幾萬元讓我到南京讀高中,現在讀大學,我要錢他們馬上就會寄來。他們對我好,這我感覺得出。但他們也有討厭的地方,比如他們要幫我設計一切。我討厭父母自以為是,把我當做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說真的,有時我在別人面前還有一點小小的成就感,如畫個畫什么的,還有我的思維能力也不錯,但在父母面前,我覺得在他們眼中我完全是一個無用的人。

愛不得法帶來的悲哀

小雨是一個8歲的男孩,每天早上到校總是不精神,像是沒睡醒一樣,時常要找個理由去校衛生所躺一會兒。上課時,他總是在老師的問題還沒說完時就舉手,站起來卻常常答非所問。他一天到晚悶悶不樂、心事重重,不自信,也很悲觀。小小年紀的他總是有一大堆的苦惱事。

一天,小雨對老師說:“昨晚,媽媽對我大發脾氣,因為我的英語沒讀好。我很難過,躲到屋里蒙著被子哭了。我不能原諒媽媽。”小雨還說,媽媽只要一發脾氣,他的情緒就焦躁不安,同時又害怕失去媽媽的愛。孩子沒有安全感,怎么能快樂起來呢?

小雨的爸爸是大學教授,媽媽是醫院的高級醫師,兩人忙于工作,把養育兒子的事交給了保姆——一個才十幾歲的小姐姐。老師和小雨的媽媽長談過幾次,了解到小雨的爸爸內心缺乏親情感,脾氣暴躁,常常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對小雨大打出手。有時一連好幾天不和兒子說一句話,一旦說話必然是“你怎么這么笨”、“考試肯定沒考好吧”、“字怎么這么亂”等等,總是從負面找孩子的毛病。

但更讓老師吃驚的是,小雨的媽媽認為孩子已經8歲了,是個男子漢了,不需要抱他親他,所以平時完全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他,給他定目標和施加壓力。比如:你的考試成績應該排班級前三名,你期末應該評上三好學生,你應該也像爸爸媽媽一樣優秀……一旦看不到孩子趴在桌上做題,就覺得他在浪費時間、虛度年華。

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空間,健康成長從何談起?其實,小雨的故事正在千家萬戶中上演,而父母卻不知道自己在培養孩子方面所犯的錯誤。

父母過錯一:功利教育充斥孩子成長

一些父母,常常把學習看做是單純的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認為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能提高成績,很少注意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情緒、情感體驗,在給孩子增加課業負擔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著孩子的心理壓力。

父母過錯二:不關注孩子的性格塑造

許多父母非常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體格是否健壯,學習是否優秀,琴棋書畫是否過級,英語奧數是否拿到獎杯……而孩子是否有高尚的品德、穩定的情緒、開朗的性格、良好的人際交往和生存能力卻往往被忽略了。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孩子只有在快樂的心情中方可達到最有效的學習效果。只有孩子能成為一個快樂學習的人,能夠感到學習過程是一件快樂的事,他才能一輩子都喜愛學習、終身進步,他才可能在今后擁有幸福的人生。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和教育方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質。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冷淡,缺乏熱情,甚至抑郁怪僻,這很可能是因為父母對他缺乏撫愛,對他冷淡;有的孩子性格消極,缺乏獨立性和忍耐力,不適應集體生活,多半是因為父母對他過分照顧和保護;有的孩子缺乏自尊心,有時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一般是因為父母對他過分嚴厲……

父母過錯三: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曾對200名四年級的學生做了一項關于“喜歡什么樣的父母”的調查。當問及“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有多少”時,竟然有136人舉起了手。也就是說,有68%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過父母不同程度的體罰。而孩子們喜歡的父母是:和善、鼓勵、多抽出時間陪孩子、禮貌用語、尊重孩子的興趣、生氣時不要拿孩子出氣……父母如果把孩子看成是發展中的社會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的教育方法可能會更理性些。

父母過錯四:對兒童心理健康尤其忽視

一項對400位小學生的父母進行的調查顯示,當孩子有心理異常表現時,只有16%的父母愿意接受專業心理醫生的指導和治療;有14%的父母不愿承認孩子有心理異常表現,根本不重視;70%的父母表示自己會選擇在家教育,這部分父母的做法也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他們以為孩子的問題會自然消失。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趨突出,已成為制約孩子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應認識到結果是第一位的,過程是第二位的。許多父母非常重視教子成才的過程,比如今天要求孩子學習這個興趣班,明天要求孩子一定要考某大學。如果孩子自身不需要讀大學,就可以達到“成才的結果”,那么,為什么就一定要讀大學呢?許多父母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忘記了讓孩子讀書求知的目的。

如今的孩子壓力很大。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有來自老師的壓力,還有來自同伴的壓力。有時各種煩惱與壓力交織在一起,其影響可能遠遠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今天的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努力做孩子傾訴苦惱、解除壓力的好朋友。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作為父母,能留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是健康的心態和好習慣。有了這些,孩子將會終身受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弥渡县| 南郑县| 百色市| 湘乡市| 韩城市| 靖安县| 垣曲县| 疏附县| 宜州市| 抚松县| 青海省| 富蕴县| 莱阳市| 罗甸县| 大庆市| 青神县| 杭锦后旗| 延长县| 江阴市| 淮阳县| 正安县| 互助| 盐城市| 长丰县| 桂阳县| 中山市| 改则县| 海原县| 吉林省| 察隅县| 儋州市| 金堂县| 理塘县| 韩城市| 陆川县| 建德市| 土默特右旗| 平顺县| 贡觉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