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輟學不是孩子的錯
- 誰教出來的“問題孩子”
- 郜云雁 卻詠梅
- 3888字
- 2015-04-21 11:19:37
近幾年來,輟學已成為困擾青少年、教師和家長的一大問題。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反映了教育需求多樣化的趨勢,統一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每一個孩子。輟學不是孩子的錯誤,他們不應該受到歧視。
案例一
小A,男,10歲,小學五年級,家庭條件優越。小A一直是全家人寵愛的對象,但學習成績一直不好,上課聽講精神不集中,做作業邊寫邊玩,很少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久而久之,基礎知識沒能掌握,而且缺乏連貫性、系統性,使得他學習興趣逐漸喪失。小A向家長哭鬧說討厭上課,不要上學,家長很是頭疼。
案例二
小B,男,14歲,初中二年級,家庭條件比較艱苦。其父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較粗暴,孩子做錯事就會加以責罰,輕則惡言相向,重則拳腳相加。其母一直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于是小B放學不愛回家,慢慢結識了校外不良人員,學習興趣喪失,到初二上半學期已經基本聽不懂課,產生了輟學的想法。家長和老師都覺得他沒什么希望了。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產生類似小A、小B這樣的輟學心理,常常使家長感到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解決。教育這類有輟學問題的學生,需要家長、學校和學生本人三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改善學生與家長的關系
學校和老師應該幫助學生與家長改善親子關系。小A的家長對其過于溺愛,造成其對學習沒有上進心,缺乏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老師可以通過家訪使家長認識到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進而慢慢對小A的行為進行管理與約束,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做事的責任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小A明白學習的目的與意義何在,并且對孩子的家庭作業進行計時管理。而對于小B這樣的孩子,老師的工作要開展得更深入細致:通過家訪使其父親認識到不應該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要多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凡事要先問清楚,再根據孩子的對錯給予適當的獎懲,要以理服人,不能棍棒教育。要讓孩子感覺到家庭所帶來的溫暖,他們才能逐漸回歸家庭。
教育方式要個性化
學校教育方式要個性化,針對不同的孩子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針對類似小A這樣的情況,可幫助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克服邊寫作業邊玩的毛病,比如引導其在寫字臺周圍寫上提示語,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便可提示自己,還有,可以把每次的作業分成幾個部分,循序漸進,最后讓其實現自我控制。
針對類似小B這樣的問題,學校和老師要充當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多叫小B回答問題,答對了,給予其表揚,使小B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逐漸找回學習上的自信心。
自學與學校督導相結合
家長和學校不妨嘗試家庭教育和學校督導相結合的方式。家庭教育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難以體現個性化的缺憾,有些孩子實在不能適應群體競爭的壓力,與其讓孩子在學校里痛苦地忍受,不如讓他們選擇自己更喜歡的學習方式。只要協調好了,有的孩子在家里也能夠學得很好。
一些社會學家認為,青少年輟學問題是個社會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心。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聯合起來,才能真正幫助這些輟學的孩子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
別把家庭變成無形的監獄
真正做到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權利,是每一位父母和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人類恃強凌弱的本性是最大的不道德。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施展權威,或做出各種傷害孩子人格、人權和自尊的事情而又被社會默許時,我們必然會想見這些孩子長大之后,又如何無意識地繼承他們父母和老師的做法,一模一樣地去對待他們自己的和別人的孩子。
《天才兒童的悲劇》一書的作者愛麗絲·米勒曾是一名執業達二十多年的優秀精神分析醫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通過一種實驗性的隨意繪畫法,無比震驚地發現了被掩蓋多年的自己童年的真相……她曾是一個被母親(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師)長期在精神上控制和在感情上虐待的小女孩!然而這個事實竟從來沒有被她察覺過。而且,作為精神分析師培訓的一部分,她曾接受過兩個完整的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但是那兩個精神分析師中竟沒有一個人對她所描述的、那個人人都信以為真的幸福童年提出過任何疑問。這個發現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她對精神分析學說曾經充滿希望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她于1988年辭去在瑞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職務,這標志著她與傳統精神分析理論的正式脫離。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清楚地看到,傳統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對虐待兒童以及其他問題所展示的因果關系的判斷是含混不清的,從而使造成童年痛苦的許多活生生的事實都被貼上了幻覺的標簽,將精神分析師的作用局限在研究病人的幻想里。更嚴重的是,她認為傳統的精神分析療法有時是很危險的,因為它能把一個人源于童年的困惑封閉起來,而不是解決它們,就像曾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一樣。
兒童大多是在成人設置的“監獄”——家庭和學校——中長大的。如果說這句話言過其實,那往往是因為兒童長大成人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便不再記得或不再承認自己在童年時的感受——尤其是那些僅僅由于年齡小而受到的來自“高高在上”的成人的羞辱、嘲笑和承受的不被成人所理解的壓力,那種感受往往不自覺地代代相傳,成人們用自己曾深惡痛絕的傳統教育方法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還異口同聲地強調“是為了你好”。說到這里,我們應該看一看,那些迫于家長或老師的壓力,因為不堪考試等各種重壓而情愿自殺的孩子們的經歷……難怪雨果會說:“人類關閉了監獄就開辦了學校。”
在中國,父母和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的無意識的言行傷害比比皆是、觸目驚心。物質上的改善和對學歷的重視,似乎并沒有對固有的、傳統的民族心態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對孩子濫用權威的做法依舊存在,只不過更多地轉為隱性的精神上的控制和操縱,正如前文所說的米勒在書中所描述的、最容易發生在中產階級家庭中的情形一樣。中國的獨生子女當中,許多孩子就生長在這種無形的監獄里。
家庭既是避風港,又是最早體驗痛苦的地方
對于中國人來說,父母在家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孩子在觀念上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罵是愛”等原始粗暴的教育方式,以及精神控制和語言傷害均被認為是父母天經地義的權利和世代相傳的教子良方。在許多家庭里,孩子沒有自我的空間,一切必須服從家庭、父母或長輩的意志。所以許多人長大后深深體會到:家庭既是避風港,又是最早體驗痛苦的地方。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尊重,包括尊重他應有的權利和人格,對許多亞洲父母來說,根本就是陌生和不可接受的。
一個在家里挨了父母的打但不能還手的孩子,他的內心很可能會埋藏下報復的沖動。他很清楚,父母可以打他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們比自己強大,有著無法抗拒的家長權威;當父母或老師當眾用語言侮辱或傷害一個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時,這個孩子懾于權威而不敢反抗,他必然將屈辱和憤怒壓抑下去,這些情緒會變成無意識的記憶儲藏在身體內;他可能今后會希望看到別人受到同樣的或者比自己更多的羞辱,從而使自己內心那令人窒息的疼痛得到減輕。
除了家庭,學校也是“培育”仇恨的地方。學校一手接過父母管教孩子的職責,更加無情地按照社會的要求,用紀律和規范來塑造和要求每一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使大多數孩子把學校視為制造恐怖回憶的地方。
人類恃強凌弱的本性是最大的不道德
許多帶有心理創傷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成人以后,會不自覺地具有毀滅自己和他人的暴力傾向。通過酗酒、吸毒等方式,在自己身上發泄被壓抑的無意識憤怒;通過暴力攻擊甚至殺害無辜的方式,在外界尋找減輕內心痛苦的渠道。而這樣做的同時,他們對社會構成了威脅,往往會受到社會法律機器的懲罰。但是,他們犯罪的根源很少有人問津。正像米勒所指出的,消滅暴力存在的土壤必須從每一個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因為只有在一開始就體驗到了愛和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尊重其他生命,才不會通過傷害別人的方式來使自己獲得滿足。所以,當世界上的成人不能有意識地放棄世代相傳的毀滅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時,談論人類一片光明的前景就只能是自欺欺人。人必須改變的是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而這是比征服外部世界困難得多的事情,因為改變自己從來就是人類的弱項。
傳統的教育方式傷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從精神上虐待孩子體現在家長對待自己子女的態度上,它的危害是甚于打罵的。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給孩子施壓,是為了讓孩子去實現他們自己不可能再去實現的夢想,他們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是需要孩子以犧牲童年的幸福來換取的。許多孩子除了做作業,上各種補習班、才藝班,幾乎沒有時間和權利過問生活中任何其他的事情。童趣和童真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他們作為孩子的權利被“為了你好”的家長剝奪了。不少獨生子女為了不辜負父母的付出和期待,從小就感到內疚,從來也沒有機會和可能意識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這就是精神虐待的具體表現。據廣州地區的一項調查表明,近一半以上的孩子對現有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示反感,而他們在列舉生活中的諸多不快樂時表示,父母是造成他們不快樂的主要原因。
兒童的權利誰來尊重
尊重兒童和遵守交通規則一樣重要,因為不尊重兒童像不遵守交通規則一樣,會帶來致命的后果。真正做到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權利,是每一個父母和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且它還不僅僅是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題,它更深遠的意義在于終止世代相傳的教育方法中摧殘、毀滅兒童天性的不道德做法。
米勒將人類改變對待兒童態度的難度,與當年意大利教會改變對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理論的態度的難度相提并論。改變觀念是改變事物的第一步,而我們的這一步不論有多難,必須從現在就開始邁出。
(摘自《天才兒童的悲劇》,[瑞士]愛麗絲·米勒著,袁海嬰譯,哈爾濱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章 話題2:父母需要持證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