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年),德國物理學家,生于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他是猶太人,26歲獲博士學位,其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21年,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愛因斯坦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
愛因斯坦兩歲時,他們全家搬到了慕尼黑。他的父親靠幾個闊親戚資助開了一家小廠,但他喜歡看書,不善經營,導致小廠幾次破產。所以,他們一家的生活時常處于窘困之中。
轉眼間,愛因斯坦已經3歲了,他自然卷曲的頭發又黑又亮,寬闊的額頭的下面是一雙深陷的、異常明亮有神的棕色大眼睛,配上略帶鷹鉤的鼻子,使他顯得十分活潑機靈。
可是,年滿3歲的小愛因斯坦不大會說話,這讓全家頗感憂慮。
無論父親和母親怎樣幫助和訓練,也不見效果。年輕的父親焦急萬分,難道阿爾伯特是低能兒?是天生的癡呆?
看著孩子一雙充滿稚氣和靈性的大眼睛,他們怎么也不能相信這一點。
在他們家附近,有一個小的花園,附近幾家鄰居的孩子經常來這里和愛因斯坦兄妹一塊兒玩耍。
這些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就是學著軍人的樣子,列隊步行,然后,分作兩伙“打仗”玩。
一時間,花園變成了“戰場”,積木和水果、土塊變成了“炮彈”。孩子們你來我往,追逐著,嬉戲著,殺聲震天,場面非常熱鬧。
愛因斯坦從來都不參加這種游戲。每當“戰斗”即將開始時,他都會找一個角落,拿出他十分喜愛的紙板,一遍又一遍搭房子。慕尼黑城里所有愛因斯坦能夠記住的主要建筑物,都是他的參照物。
很快,孩子們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叛逃,他們覺得難以理解:這么好玩的游戲,他竟然毫無興趣,而是一個人在那兒擺弄那些破紙片。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愛因斯坦已經5歲了。一次,愛因斯坦病了,感冒發燒,醫生囑咐要多休息。一連3天,愛因斯坦把所有的書籍和玩具,都重新擺弄了好幾遍,直到膩煩為止。手里邊沒有可供玩弄的東西,他在床上翻來覆去,似乎躺不住了。
父親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不知從什么地方弄來了一個指南針,送給兒子。
起初,愛因斯坦并沒有在意。他漫不經心地拿起指南針,只見中間那根紅色的針在輕輕抖動,但總是指著一個方向。
愛因斯坦無意之中,把指南針調了一個方向,奇跡出現了:那根紅色的指針仍然指著北方!
他坐了起來,把指南針猛烈地調過來調過去。可是不管怎么轉動,那根紅色的指針仍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
愛因斯坦大吃一驚,什么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方呢?他把指南針翻過來、調過去地細細查看,沒有特殊的東西,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說后來的愛因斯坦對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的話,指南針無疑是喚醒他對科學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興趣的開始。這種平凡而又神圣的好奇心,正是一位科學家成長的必需的動力。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在慕尼黑一直和愛因斯坦一家住在一起,他是愛因斯坦童年最主要的啟蒙老師之一。
叔叔對這個不愛說話但很聰穎的侄兒非常疼愛。他本人是一個電氣工程師,十分喜歡數學,而且頗有造詣。
每當閑暇之時,叔叔都要給愛因斯坦講數學原理,然后,再出一些趣味性的數學題目,讓小愛因斯坦計算。
有時,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遠遠超過一個5歲孩子在正常理解能力的難題,然后,瞇著眼睛故意逗小愛因斯坦:“怎么樣?想試一試嗎?”
每次,愛因斯坦都瞪著棕色的大眼睛,用充滿稚氣的聲音回答:“當然!”
此后,就是愛因斯坦的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地計算。有時候,他已經上床睡覺了,但當想起了什么時,也要起來在燈下計算一番。
別人看他這樣,很為他難受。可愛因斯坦從來都不把這看作是“受罪”,恰恰相反,他在演算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在計算過程中領略到了科學的奧秘和創造的快樂。這一點,在他每次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時,感受尤其強烈。
幾十年過去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憑著對科學的執著,成就了一番事業,成為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
心得·啟迪
成功來自于對目標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只有對目標懷有強烈的渴望與好奇心,你才能最終乘著智慧的小船抵達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