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我患上了“學習恐懼癥”!——壓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是家長的關懷與支持。然而很多家長總是不切實際,對孩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超越了他們的承受力,只能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厭惡。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教育孩子時,首先要對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進行初步的估量,然后結合實際尋找孩子實際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最佳點。只有達到這個最佳點,才能最大限度緩解孩子的壓力,讓孩子今后更有信心化壓力為動力。

倒U形假說是美國學者威廉森提出的。該假說認為,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將不可避免地擴大;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就會停止,并轉變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個變化過程就好像倒寫的“U”字。所以,心理學家把它稱之為倒U形假說,也叫做“鈴形假說”。

對于處于各種工作狀態中的人們來說,過大或過小的壓力都會使工作效率降低,只有最佳的刺激力度才能使工作達到最佳狀態。也就是說,壓力較小,工作缺乏挑戰性,會使人處于松懈狀態,因而工作效率不高;當壓力逐漸增大,成為一種動力時,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值;但如果壓力超過了人的最大承受力,壓力就會成為阻力,效率也會隨之降低。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對這個假說進行求證。齊加尼克把自愿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其中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

實驗結果顯示,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會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會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其實,孩子的成長也符合倒U形假說。比如,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他們的負擔過重,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家長必須重視這一現象,采取有效措施,既不要對孩子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也要設法幫助孩子按時完成任務,適當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現在的孩子從小學起就忙著學習,不但要完成學校的作業,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即使是假期也沒有玩的時間。這種緊張的學習狀態讓很多孩子喘不過氣來,甚至會出現“學習恐懼癥”這樣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是學習恐懼癥呢?讀完下面這個例子相信大家就能有所了解。

小明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今年10歲。小明的爸爸媽媽望子成龍,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除了語文、數學等各科目的補習班外,還包含唱歌、跳舞、彈鋼琴等文藝特長補習班,小明上完這個班就去上那個班,每天奔波于不同的補習班之間。本來聰明活潑的小明,后來變得沉默寡言,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了。

現在的小明一上課就犯困,打不起精神,對學習沒有一點兒興趣,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也下降了。

小明的父母很著急,帶小明到醫院檢查,醫生對小明的父母說:“小明患上的是‘學習恐懼癥’。主要是你們給孩子施加了超出他承受范圍的壓力,結果孩子就倒了霉。不僅上課學、下課學,而且放假也不得安寧。開學后緊張的學習又跟著到來,孩子不恐懼倒不太正常了。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下,孩子都會有一點兒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小學生,長期下去就會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這種情緒若沒有得到控制,孩子就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比如說一上學就出現情緒低落、心慌意亂、注意力降低、疲勞、失眠等癥狀。孩子有個健康的身心,才能好好地學習呀。”小明的父母聽了醫生的話才恍然大悟。醫生還告訴小明的父母,在孩子學習時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其實孩子所需的不僅是各種各樣的學習,還需要健康和快樂。從此以后,小明的父母再也不逼著孩子去那些輔導班了,只是會要求他把每天老師所講的內容聽懂,知識點都理解透。小明沒有了先前的壓力,學習成績也進步了。

父母必須重視這一效應,改變那種“壓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錯誤觀念。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最佳點,并以此為標準。當孩子壓力較小時適當增加壓力,當孩子壓力較大時適當緩解壓力。若是孩子已經出現了“學習恐懼癥”,家長最好能及時幫助孩子做心理疏導,以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大,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讓孩子感到很緊張。如果家長期望值過高,盡管孩子努力了還是難以實現,從而會感到無比失望,產生悲觀消極的念頭;如果家長期望值過低又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視。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來作出決定。

很多時候,孩子承受壓力的大小和家長對孩子的支持程度有著很重要的關系。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沒有壓力孩子便會高枕無憂,他的潛能就不會得到充分發揮,他的自信就難以樹立。因此,適當的時候,家長也要讓孩子自己去獨立面對生活中的事情。父母要經常贊揚孩子,關注他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進步,從而讓他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會讓他學會今后遇到困難的時候怎樣緩減壓力,他會全力以赴,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上的難處。

教育專家認為,很多家長總是重視孩子的行為,從孩子的行為入手去教育孩子。可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心靈,不在乎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實上,行為是心理外在的表現形式。只有從心理上關心孩子,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隱患,進而對孩子做出正確的指導。這種教育才是最正確有效地,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心與愛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华县| 卢湾区| 靖西县| 长兴县| 银川市| 瑞安市| 九龙坡区| 兰州市| 大邑县| 广平县| 靖安县| 项城市| 南丰县| 潞城市| 邯郸县| 新沂市| 乌拉特前旗| 襄樊市| 波密县| 聊城市| 柏乡县| 南召县| 庆安县| 古蔺县| 佛坪县| 葫芦岛市| 高清| 肇东市| 新郑市| 彰化县| 潜山县| 华阴市| 沂源县| 扎囊县| 宁强县| 宁远县| 阿合奇县| 和林格尔县| 蓝山县| 富锦市|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