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為什么爸爸媽媽看不到我的優點?——賞識
- 為什么孩子不高興
- 趙亞平
- 2359字
- 2015-04-15 08:32:38
關明對他的父母意見很大,因為他的父母總是認為他做什么都不行。而關明卻覺得他的表現之所以讓父母失望,那是因為父母讓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不喜歡的。起初媽媽給他報了美術班,因為當時候媽媽的一位同事的孩子考上了中央美院,媽媽便覺得學美術將來是很有前途的,她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考入中央美院。可是關明對美術根本不感興趣,學美術也是為了應付媽媽。在媽媽的命令下,他只好去上輔導課。可是他的美術基礎很差,別人很快學會的知識,他總要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學會。
關明的愿望是當一名歌手,將來有機會能夠登臺表演,一展歌喉。可是在爸爸媽媽看來,學音樂是沒有前途的。盡管父母反對他,但是關明還是偷偷在學音樂。在一次全國比賽的海選中,關明自己私自報了名。沒想到他憑著形象好、嗓音亮晉級半決賽。當他的爸爸媽媽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感到很驚訝。而爸爸還認為他在不務正業,什么比賽都是與學習無關,沒有任何意義。可是媽媽對兒子的看法有了轉變。尤其是當媽媽看著兒子登臺唱歌的表現,媽媽感到很自豪,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竟然能夠上臺表演,而且效果不錯。這讓媽媽產生了一個想法,不管兒子在今后的比賽中能否晉級,都要一如既往地去支持兒子。在媽媽的鼓勵下,關明順利挺進決賽。盡管在決賽中他以微弱的差距屈居第二,但是通過這次比賽,他的音樂才能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受到了他們的賞識。他的媽媽表示今后一定要陪兒子在音樂道路上越走越遠。
著名心理專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他的著作《多元智能》中提到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共有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的智能、自我認知的智能和自然的智能八種。這八種智能相對獨立但又相互平等,對于個人而言,八種智能分布不均。有的孩子天生對舞蹈感興趣,盡管他從未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但是他的整體動作很協調,這就說明這個孩子天生身體運動智能不錯;如果有的孩子喜歡閱讀與朗讀,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那便說明他的語言智能比較發達。由此可見,每位孩子在八種智能中都有他的長處所在,只不過父母一直沒有發現孩子比較發達的智能。所以家長平時不要罵孩子沒出息,只不過家長暫時還沒有發現他的優勢而已。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優勢,只要父母早日發現并加以培養,過些時日孩子一定會取得驚人的進步。
由于人的智能具有差異化,所以每位孩子很可能某方面的能力比較強,而另一方面的能力比較弱。這就意味著家長沒有必要拿孩子的弱項和其他孩子的長項比較,這樣只能打擊孩子的興趣。因為每一位孩子天生擁有的條件不一樣,即使后天再努力也很難超越別人。與其這樣不如在自己擅長的方面下工夫,有所進步,讓孩子感到學習可以帶來快樂,讓他熱愛學習。
在一個實驗中,心理學家赫洛克把測試者分成表揚、受訓、忽視和控制四個組,讓他們在四種不同的環境下完成測試工作。當每天完成任務后,表揚組總能得到鼓勵;受訓組總是受到批評;忽視組只是讓他們當場靜聽對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而對它們的工作不予任何好評和差評;控制組則與前三組采取隔離措施,對它們的工作同樣不予評價。
試驗結果表明,表揚組、受訓組和忽視組的進步明顯優于控制組,而表揚組和受訓組又要優于忽視組,表揚組的積極性要比受訓組強。由此看來,進步最快的是表揚組,其次是受訓組,然后是忽視組,控制組最落后。
“對于工作結果及時給予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于批評,而批評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評價要好。”這便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赫洛克效應”對人們的提醒。
由此看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多賞識孩子,少訓斥他們。因為適當表揚的效果要比批評強,而批評又要比不予評價強。總之,不論是表揚孩子,還是批評孩子,都要有所尺寸,掌握好“度”。如果過分表揚孩子只能讓孩子變得孤傲,過分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只有適當表揚予以激勵,才會讓孩子取得進步。心理學表明,獎勵與懲罰孩子的最佳比例是6:1,當達到這樣的比例時,教育孩子往往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
家長們都會有這樣一個體會,孩子越是鼓勵他,他越喜歡表現;越是批評他,他就錯上加錯,特意犯錯。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抓住機會多表揚孩子,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到家長的信任,這就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不過家長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是實事求是,不能對孩子進行夸大其詞的表揚,也不可以對孩子進行嚴重的譏笑與嘲諷。當孩子犯錯后,也要和孩子一起找到錯誤的根源,告訴他今后需要糾正的地方,讓孩子有了明確改正的方向。
嚴剛的班里最近開了家長會,他的班主任告訴嚴剛的媽媽最近嚴剛上課有一個毛病,嚴重擾亂了課堂秩序,各科考試都向班主任反映了這個問題。每次上課時間過半后,他便不能安靜坐在座位上,總是和其他同學交頭接耳。聽到老師的反映后,媽媽很生氣,準備回到家中好好批評孩子一番。可是媽媽又一想,這樣回到家直接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老師在告他的狀,讓他對老師產生誤解。她聽一位同事講他的孩子就是因為開完家長會后老師向家長反映了孩子最近的問題,孩子對老師有了看法。嚴剛的媽媽覺得自己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她決定換個角度去和兒子講,讓他意識到他的錯誤。
回到家后,嚴明便急不可待地坐在媽媽的旁邊問道:
“媽媽,我們老師沒有說我的壞話吧。”
“沒有呀。老師對你進行了表揚。老師說你以前上課的時候只能堅持坐16分鐘,現在你比前段時間進步了,你能坐20分鐘了。”嚴明聽完后知道自己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心中十分高興。他自己暗暗發誓今后上課不再做小動作了,不久他糾正了自己的壞毛病,能夠堅持46分鐘認真聽講。
聰明的家長往往可以從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進行友善的批評與指點,對孩子多褒少貶,多揚少抑。更重要的是家長發現孩子的錯誤后,能夠巧妙地化貶為褒,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早日糾正孩子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