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背景
1987年,20多歲的潘石屹從機關辭職下海。
1995年,潘石屹與妻子張欣共同創立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前身為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自公司創建以來,兩人共同開發了一系列房地產項目,分別為:SOHO現代城(10幢30層高的大廈,共包括2200套公寓和商鋪,于2000年竣工);博鰲藍色海岸(115棟河畔豪華別墅,2002年竣工);建外SOHO(北京心臟地帶規模最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之一,為北京引領創建了一個時尚現代化的商業社區,目前該項目尚在建設之中);長城腳下的公社(由12位亞洲建筑師設計完成的一個當代私人住宅建筑藝術收藏館,并在2002年威尼斯雙年展上榮獲大獎)。他開發的樓盤占北京CBD近一半的銷售額。
1996年,潘石屹創辦項目公司北京中鴻天房地產有限公司,開發SOHO現代城。
1999年底,潘石屹與張欣的《SOHO現代城?居家辦公?酷。com》出現在諸多媒體上,SOHO的概念被正式推出。
2002年潘石屹受到國內外媒體的普遍關注和熱門報道,其中有時代周刊、CNN、中央電視臺、華爾街日報以及南華早報等。時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這樣報道潘石屹:“房地產商潘石屹給中國一貫單調的公寓和寫字樓帶來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樓盤在品位上已國際化。”
2005年6月20日,由SOHO中國有限公司出資并全權管理運營的公益慈善機構——SOHO中國基金會面世。
純粹的商人
潘石屹于1963年10月出生在甘肅天水,從小過著貧窮的生活。1980年,他考入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在那里,他的聰明和對數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領導的賞識,并被確定為“第三梯隊”。
1987年,潘石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來到深圳。
由于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后,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1991年,海南的經濟遭受了第一次低潮,許多淘金者紛紛回到內地,潘石屹和幾個朋友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開始炒房,淘到了第一桶金200萬元。
1992年,潘石屹到北京成立了北京萬通實業有限公司,開發了萬通新世界廣場。通過廣告宣傳和定價策略以及香港利達行的推廣,萬通新世界寫字樓賣到當時市價的三倍,成為北京房地產界一個里程碑式的項目。
1994年4月,潘石屹結識了在華爾街高盛銀行工作當時正在內地尋找投資對象的張欣。同年10月兩人閃電結婚。婚后,張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審美標準換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數中國男人那樣,不輕易認同妻子的審美標準,誓死都要捍衛自己的自尊心。他不僅任憑張欣打理,還悄悄地努力學習。
盡管夫妻倆在事業上一樣輝煌,在家事上,張欣要比潘石屹花費更多的心思和時間。家里大到買房子、裝修、買家具,小到請阿姨、請司機、日常的家庭瑣事,都是張欣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潘石屹毫不掩飾對夫人的贊許和欣賞。他說:“正因為有了這么一位賢惠與優秀的好太太,家務分工經常引起爭端的問題,在我的家里幾乎不存在。”不僅如此,張欣還把潘石屹打造成為地產界第一娛樂明星,讓潘石屹在電影《阿斯匹林》中成功塑造了一個海歸形象。潘石屹感慨地說,“自己能取得一些成就,應該說還是妻子成就了自己。”
1995年,夫妻兩人創立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公司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就是SOHO現代城。
SOHO中國成立的十幾年來開發出一系列項目,SOHO現代城、博鰲藍色海岸、建外SOHO、長城腳下的公社、SOHO尚都以及正在被眾人關注中的朝外SOHO。盡管每一個在同級別市場上都可謂價格不菲,但都是以“創造力”超越于“奢華”的物業類型。尤其是長城腳下的公社,理念之大膽,設計之前衛,在中國乃至全球更是空前。潘石屹讓12位建筑師放開手腳,極盡想像,努力設計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前衛建筑。單單這種開發理念,就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以至于好多人認為這樣的房子“不是用來住的”、“另類的徹底極至”。但是,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以及法國蓬皮杜中心把至高的榮譽頒給了這個項目。潘石屹對于產品設計的價值創新也得到了國際的肯定。
2000年,為了開發建外SOHO,潘石屹又注冊成立了項目公司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有限公司,在北京CBD核心區建設建筑面積為70萬平方米的商住綜合項目。鑒于潘石屹操作項目的口碑,這個項目在沒有投入多少廣告費用的情況下,取得了驕人的銷售成績。
2003年初,SOHO中國的上市努力宣告失敗,潘石屹重新回到房地產行業,一門心思地進行房地產項目開發和銷售,他的建外SOHO連續兩年成為北京樓盤的銷售冠軍。
2004年,在政府對建設用地進行總體控制的大前提下,潘石屹通過“雞蛋換糧票”的辦法獲得“尚都國際”二期的開發權,改名為“SOHO尚都”。
“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潘石屹曾經對媒體說,“不管做什么行業,只要純粹就好了,人就怕不純粹。”
在他看來,商場上沒有什么固定的規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賺錢。潘石屹曾經說,不賺錢的商人是不道德的。不賺錢你就不能確保自己的生活,不能給員工好的工資福利待遇,不能給國家上交利稅,不能給客戶帶來實惠。
為了賺錢,他可以打破所有的規矩套套。在產品設計方面,當別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時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裝修房,當別人都在按照規定做面積多大、窗臺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時候,他做了活動組合空間、落地大玻璃的SOHO。
潘石屹一直強調自己生產的房子不同于市場上純粹的寫字樓或者普通公寓,當更多的人把市場定位在大眾的住宅項目或者小眾的高檔項目的時候,潘石屹卻堅持給那些處于發展階段的“創造階層”蓋房子。
在中國房地產業,他不是最有錢的,他的紅石公司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但他無疑是最會吸引人眼球的。
實際上,他不光跳出了房地產媒體圈,而且已經跳出了國內媒體圈,逐漸進入到國外媒體的報道選題中。
在競爭激烈的房地產市場,他憑借自己的策劃和應變,屢屢出手又屢屢得手。但是,從海南島炒樓至今,潘石屹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房地產行業。
潘石屹非常隨和,也非常客氣。在向陌生人介紹他的員工的時候,從來不說“這是我的員工某某某”,而是說“這是我的同事某某某”,一詞之差,反映出來的卻是一個人的修養和胸懷。
在潘石屹的公司里,員工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公司站住腳;公司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市場上站住腳。
在這個公司,只要是必須,兄弟部門從來不會推諉扯皮,因為大家都非常明白,最終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
對于他的項目,他需要去推廣;對于他的公司,他需要考慮發展,這些都在他的日常活動中。
如果說大多數員工的工作是在公司內部進行的話,潘石屹需要花時間去主要面對的是市場。
當市場比較“牛”的時候,速度是制勝的關鍵;當市場表現出“熊樣”的時候,也應該做好快跑的準備。
中國的女“大衛·科波菲爾”
在公眾看來,張欣最突出的標簽是潘石屹。但人人都知道,張欣并不只是潘石屹背后那個隱忍的女人,她果敢,目的明確,不達目的不罷休。用了14年時間,張欣在中國的商業圈中勾勒出自己的輪廓。
張欣的父母是旅居緬甸的中國移民,50年代回到北京,在外文局做翻譯,她母親曾給周恩來和鄧小平做緬語和漢語的雙向翻譯。
1980年,14歲的張欣跟著母親來到香港,棲身在一間極小的房子里,她分別在服裝廠、電子制造廠等地方干最低級的工作。“什么時候我一個月能賺到1400塊錢多好啊。”張欣對媽媽說。為了實現目標,她每天下了班都風雨無阻地去讀夜校。
張欣在信差、辦公室秘書兼財務等工作中緩慢前進,但是沒有明顯改善。一次,一個兒時的伙伴來到香港,對她說“你現在的生活太糟糕了,你應該去英國。”
張欣帶著積攢的3000英鎊去了英國,開始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一段提升過程。她先就讀于蘇塞克斯大學,接著在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這以后,張欣的履歷光鮮耀眼,如任職巴林銀行、高盛、旅行者集團的投資銀行家等。
1994年,張欣回到闊別17年的北京定居。她面臨這樣一個中國:生機勃勃的經濟和陳舊的制度框架共存,在北京成立一個新公司最多要蓋幾十個公章;14年的社會分化造成了豐富的階層,但是很少人對這些階層有足夠的認識;驚人的外資投入增長和驚人的信息不對稱;海外留學歸國人數以年均13%的增長率增長,在未來8年內將達到14萬人,其中絕大部分選擇京滬兩市落腳。
張欣本人的經歷是一部中國版的《大衛·科波菲爾》,不過主角是女性。文革中父母劃清界限,5歲隨母親下干校,玩具是幾頭小活豬;14歲到香港,做電子元件廠女工;用打工攢的錢去英國讀秘書學校,一路讀到劍橋;到華爾街高盛銀行做投資顧問,嫁給潘石屹,然后成為中國當今建筑業最杰出的女性。
那時候的張欣,據說已經有了面對維多利亞海灣的房子和年薪超過百萬的工資。而潘石屹是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分子,那時萬通還尚未分家,國內的房地產行業也沒有現在這樣火爆。
在朋友的引薦下,她認識了潘石屹。那個場景許多雜志均有所記錄,潘石屹穿著紫紅色的西裝,花領帶,白皮鞋,戴眼鏡,頭發有點兒禿,非常瘦小。
1995年,張欣放棄了華爾街的工作,搬到了潘石屹以前住的恩濟花園,和潘石屹注冊了公司。
一個在國外生活了15年的女人,和一個未出過國、一句英語不會說、滿口甘肅天水口音、和人說話都要拿筆和本子以便別人聽不明白時寫出來的這樣一個人結婚了。
張欣的長期海外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使她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信息占有都與中國“土產”商人非常不同,為此她曾與潘石屹朝夕相斗。但是,當他們相互理解和接受之后,這對搭檔就成了中國最完美的商業組合。由于張欣對世界幾大城市建筑有長期的切身體驗,她為潘石屹引入了更精致、開放和相對先鋒的建筑概念。潘石屹憑著自己在中國房地產業15年的經驗和資源把這些概念付諸實施。也正是因為這種互補,他們才能夠在提倡西方大都市生活的同時,成為亞洲藝術家的保護者,并且不放棄一個成功商人的原則。
張欣意識到,商業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改變了北京城的中心,天安門廣場不再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心了。計劃經濟下的城市規劃已經不合時宜,至少,對生活區、工作區、商業區的劃分不再合理。至今,北京的生活還遠遠不是舒適的。當越來越多的人抱怨從家里到辦公室或者商場的距離過于遙遠時,改變原有市政區域劃分的概念就變得迫切了。此外,不斷增加的城市交通壓力也需要道路建設以外的解決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辦公、住宅和商用建筑合一。
張欣認識到建筑應當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最多的可能性,是在SOHO現代城計劃半途中形成的。而在建外SOHO計劃中,張欣將這個理念完整地貫穿了它的整體設計。建外SOHO的宣傳冊以“大都市的活力與瘋狂”為標題,其開篇定調:大城市的生活是人群的生活、消費的生活、找樂的生活——建外SOHO的生活,將購物、觀看、餐飲、娛樂作為接下來的關鍵詞,赤裸裸地“引誘”商家投資的詞句到了宣傳冊中間才出現幾頁,接下來你會看到一群“國際游客”對世界各大城市的描述。張欣本人這樣描述建外SOHO:“和紐約、倫敦、巴黎的市中心一樣。”很顯然,建外SOHO最可能吸引的是這樣一群人:受過高等教育、工作體面、對信息反應靈敏、精力充沛、對西方文化和生活有好奇心和親近感。
但是張欣的愿望比這要多得多,她滿懷熱情地回憶紐約SOHO區的魅力:“紐約的SOHO為什么讓你感興趣,因為在它周圍博物館、PRADA店、餃子館、熱狗攤都聚集在一起,是社會自然發展的結果。”
張欣已經不是一個建筑商,而是一個小型社會的設計者。
這個小社會里有張欣童年樂園的影子,“我小時的北京給我特別美好的記憶,沒有車的街道,人和人生活的接近,不知道什么叫危險、危機、壓力,我再也想象不到什么樣的社會狀態能讓我經歷這樣的生活。在干校也是。我不知道是否因為當時年紀小的緣故。”
樂園一旦失去,永遠不能復返。
張欣與建筑藝術的契機是在1997年。現代城公寓動工后,她和潘石屹想在郊區為自己建一個家。那是風光很美的一個地方,蒼茫的青山,挺拔的樹木,嶙峋的山石。整個房子蓋了拆,拆了蓋,在建成兩年后一直沒有消停,總是在修房子。
“山語間”的整個修建過程,把張欣帶進了建筑學這個圈子。高高的鋼柱,石墻,大窗戶——又大又深,卻灑滿陽光。2000年,潘石屹買下了一塊長城附近的地,原本這塊地是要修高爾夫球場。張欣突發奇想,“我們能不能做一百個山語間?”
他們進行了分工,與國外的聯系、建筑設計、運營管理等由張欣打理,而商業談判、銷售、政府聯系則由潘石屹負責。
潘石屹曾將他們的分工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以前耍猴的,先要有人敲鑼,他就是那敲鑼的;然后有人出來耍猴,這就是張欣;最后出來拿著帽子收錢的又是他。
2004年7月12日,張欣榮獲2004年“亞洲之星”稱號。
SOHO中國2007年上市,募集了19億美元資金,在當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張欣排名在潘石屹之前,有媒體戲謔說,潘石屹是替老婆打工的。
從紡織女工到華爾街精英,從一個女性管理者到優秀的建筑藝術推動者,再到兩個孩子的母親,張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讓她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落地生根。
張欣和潘石屹是中國當下新銳商人的代表。他們經歷過困難年代的磨練,但是沒有像其父輩一樣浪費全部青春;他們敏銳地把握時代賦予的機會,為自己爭取到最好的教育和創業條件;他們不受職業和行業規則的束縛,敢于創新,但是并不脫離本土市場的需求。
潘石屹名言
中國有幾個老百姓最想揍的人,陳水扁排在第一,任志強排在第二。
在博鰲論壇的房地產分論壇上,我坐的位置不好。主持人提一個問題,總讓我先發言,每次我發言結束,任志強就開始批判我。有媒體總結,他在這次論壇上批判了我三次。任志強的習慣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說西;你說西了,他又開始說東,而且喜歡用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有點懷疑任志強如果不在批判、亢奮和反叛的狀態下,可能就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在會議、論壇上。
(馮侖:真正懂佛的是易小迪,潘石屹是裝神弄鬼。)當時,我聽了很生氣。現在我才明白,對上帝、佛、靈魂誰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世界上最有學問,最聰明的人也是如此。但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態度,追求真理的態度。(《一封關于“上帝”和“靈魂”的回信》)
當我們還是一個蛋時,就已經具備了與眾不同的基因,隨后才長成了雄鷹。
做生意不能看一群人說得怎么樣,而要靠嗅覺,但這些往往說不出來。
成功不是從教條主義中能得來的,而是一種在現實中獲得的經驗主義。
在商業的背后,一些理想主義、教條主義確實很難行得通。而一些實用主義、經驗主義、機會主義的東西往往行得通。
世界太復雜了,市場太復雜了,我也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我就摸著石頭過河。
公司特色
SOHO中國在北京CBD核心地帶共計開發面積超過155萬平方米,已經完成和正在建設的項目有:47萬多平方米的“SOHO現代城”、68萬多平方米的“建外SOHO”、17萬多平方米的“SOHO尚都”、15萬多平方米的“朝外SOHO”以及近8萬平方米的“光華路SOHO”;同時,SOHO中國在北京長城腳下和海南博鰲分別開發建設了全球知名前衛建筑項目“長城腳下的公社”和“博鰲凱賓斯基”等。SOHO中國現正在開發的三里屯SOHO位居北京城市中心著名的三里屯酒吧街南側,周邊商業繁華,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是SOHO中國到目前為止開發金額最大的大型綜合項目。
SOHO中國開發的每個項目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作為中國最知名的房地產品牌,SOHO中國入選2006年《財富》雜志中文版評選出的“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全明星榜。SOHO中國是當前北京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在北京CBD的五個項目開發量占CBD總開發量的五分之一,其店鋪數量接近2000家,規模在CBD所有商業物業中居于首位;銷售額占北京CBD的39%,獨占CBD三分江山;自1999年以來,連續多年蟬聯北京銷售冠軍;自2003年以來,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納稅前三名。
SOHO中國目前在中國開發項目的總面積為245萬平方米。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國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最大的IPO以及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IPO。2008年3月SOHO中國自上市以來第一次發布年度業績報告。SOHO中國2007年營業額較2006年增長300%,至69.54億元人民幣;而純利則飆升477%,至19.66億元人民幣。
地王故事
2009年9月3日,剛收入“上海第一爛尾樓”,SOHO中國再次發力北京土地市場。經過245輪激烈競價后,SOHO中國旗下的北京新幕世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星潤實業有限公司聯合體力克群雄,拿下望京B29項目用地。高達40億元的成交價,無疑使這塊地成為北京市2009年的商業地王。據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透露,該項目將于2011年推向市場。
資料顯示,望京B29項目用地東至阜通西大街,南至阜安東路,西至望京街,北至阜安西路,位于望京核心區域。該地塊規劃建筑面積達392265平方米,如果加上地下面積,總建筑面積近50萬平方米。其中商業面積約5萬平方米,寫字樓面積約35萬平方米。按40億元的成交價計算,該地塊溢價率164%,樓面地價達10197元/平方米。
潘石屹認為,這個價格比較合理,因為該地塊位于望京核心,而且限高為200米。建成后,將成為機場進京后第一個標志性建筑,而且目前有微軟、西門子、奔馳等大型跨國公司為鄰,因此他對該地塊的未來很有信心。據其透露,目前測算的寫字樓部分價格為3萬元/平方米左右,商業部分為5萬元/平方米左右。不過,最終具體價格還要看2011年開始銷售時的市場情況。
據了解,有7家公司參與了該地塊的報價,4家公司參與了最后的競價,除了SOHO中國和一家神秘企業外,參與企業都是國企,如首開、城開、中國建筑、華潤、遠洋。潘石屹認為,SOHO中國之所以能在國企的包圍中成功突圍,主要因為望京B29項目用地是商業金融用地,國企基本是以開發住宅為主,很少涉及商業。潘石屹表示,該項目的買進使SOHO中國未來4年的可銷售產品達到500億元人民幣,按計劃,該項目將于2013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