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剛上臺的時候,內閣中的11名成員席只有4席被納粹黨占據。為此,一心想建立“領袖制國家”的希特勒決心改組內閣。結果是,希特勒在上任的第二天就宣布解散國會,定于3月5日舉行新的選舉。
控制內閣并不能真正的控制德國,只有控制了國會才能夠真正地成為控制德國的主宰者。于是,一場陰謀在希特勒的策劃下開始悄然展開……
2月27日黎明時分,德國人民還沉浸在新政府會帶來新氣象的憧憬之中,但是一場即將發生的陰謀正在上演——柏林的納粹沖鋒隊全部在營房中整裝待命,準備隨時行動……等到晚上9點的時候,國會大廈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一場由希特勒指示納粹頭目戈林指揮的陰謀發生了——震驚全德國的國會縱火案發生了。
27日晚上8點多鐘,柏林沖鋒隊隊長卡爾·恩斯特帶領一小隊沖鋒隊隊員,悄悄地從國會主席戈林的辦公室下面的暖氣通道中進入國會大廈,將汽油和易燃化學物品扔在了容易發生火災的地方,同時一個叫做盧貝的共產黨員被納粹黨騙進了國會大廈……
一切正如希特勒和戈林策劃的那樣完美:國會突然燃燒起了熊熊大火,緊急趕來的警察們發現了那個正站在大廳中的共產黨員,一切都是共產黨人干的……聞訊趕來的希特勒站在被大火和煙霧籠罩的國會大廈面前,對著新聞媒體大喊:“警察已經找到了充足的證據,證明就是共產黨們干的。”
“國會縱火案”發生之后,希特勒立刻指示警察在全國逮捕了4000多名共產黨員和很多社會民主黨議員,以及無數反對希特勒的進步人士——不少反對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人在逮捕后馬上就被處死。喧囂一時的“國會縱火案”給希特勒帶來了諸多好處,其中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希特勒開始加快了廢除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的陰謀進程,為希特勒此后的獨裁統治清理了很多的障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月5日,內閣選舉如期舉行,希特勒在選舉會議一開始就提出了《授權法》草案,并以非常強勢的態度要求內閣通過,并且以內閣的名義將這一草案遞交給國會討論。希特勒的這一舉動立刻引起了巴本等其他內閣成員的異議,他們擔心因為授權法的通過而出現擅自改變國家憲法的情況。所以,巴本提議,應該將國會改名為國民大會,并“制定一部新的國家基本法”。結果是,巴本的這一提議遭到了希特勒及其下屬們的強烈反對,納粹黨另一位重要人物戈林直接站起來反對,斷然拒絕說:“絕不會考慮這一建議!”
3月15日,內閣會議再次召開,這一次巴本等人希望借助總統興登堡的力量來阻止希特勒的圖謀。但是,由于總統府國務秘書梅斯納已經被希特勒收買,他當即表示:“總統沒有必要參與進來,總統本人也沒有要求這樣做。”
此后的幾天內,希特勒和巴本之間的交鋒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巴本顯然不是希特勒的對手。等到3月20日上午再次召開內閣會議的時候,《授權法》草案在會議一開始的時候就獲得了支持,未加修改就獲得通過。隨后,希特勒以內閣的名義向國會提交了該議案。
為了讓國會能夠通過《授權法》草案,希特勒指示戈林控制的警察部隊管殺了一批民主進步人士,同時又以威脅和利誘的方法來景致其他黨派——他宣布,所有投票贊成《授權法》草案的黨派將會成了一個聯合的工作委員會,即“精英小國會”,此后政府根據《授權法》頒布任何法令之時,事先均會聽取“小國會”的意見,投反對票的政黨,則無權進入“小國會”。
克羅爾歌劇院,一個坐落在柏林一隅的文化場所,卻在3月23日這天被寫進了德國歷史中,但是這一天上帝賞賜給克羅爾歌劇院的卻不是榮耀與贊美,而是赤裸裸的羞辱——在希特勒和沖鋒隊的威逼利誘下,在這里舉行的國會投票中,《授權法》以444票贊成、94票反對的結果獲得通過。《授權法》的正是名稱被定為《消除人民與國家痛苦法》,共分五條。其中主要的規定有三條:
(1)政府有權制定國家法律。
(2)政府所指定的法律,如果不以國會和聯邦參議員的組織本身為對象,可以同憲法相異。
(3)政府和外國訂立涉及國家立法事物的跳躍,不必得到立法機關的同意。
至此希特勒實現獨裁統治的政治沃土已經被培育出來,當結果一出來希特勒就率領興奮的納粹黨議員唱起了《霍爾斯特·維塞爾之歌》——此后希特勒將有權違背憲法,不經過國會以及聯邦議會的同意就能夠制定法律,把立法權、批準同外國締結條約權、修改憲法權都從國會交給了政府,議會民主制被徹底的埋葬,議會的權利都被交給了希特勒,希特勒的獨裁統治終于正式來開了帷幕。
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真正握有實權的人之后,馬上任命納粹黨頭目戈林為普魯士邦政府的首腦,另外一位納粹黨頭目希萊姆被任命為慕尼黑的警察隊伍總負責人,戈林和希萊姆都有隨意抓人的權力。在一年之后的總理上任一周年紀念日上,希特勒又全部解散了所有的邦議會,取消了德國聯邦制,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齊全,實現了政府一體化。同時,希特勒也開始修筑集中營,悄悄地關押和殺害他所痛恨的猶太人——蓋世太保首腦希姆萊建造的集中營和其統帥的黨衛軍在法西斯統治期間殺害了600多萬猶太人。
在希特勒全面掌控德國之后,希特勒便將目光盯在了《凡爾賽和約》上。不過,因為周邊國家的關注,希特勒并不敢明目張膽地去擴充軍備,以期廢除《凡爾賽合約》,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
所以,為了取得周邊國家的信任,希特勒開始大放“和平煙霧彈”。早在希特勒一上臺之時,就發表了這樣一份政府宣言,聲稱德國政府的義務就是消滅國際事務中的“國家歧視”,實現必要的“平等”,而這時“保障和平”的重要條件,希望同英法兩國改善關系。同年,希特勒在參加日內瓦國際裁軍大會之時,也高唱“和平”,并積極地響應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的“裁軍和平計劃”,以非常真誠地口吻發表演講:“我在昨天晚上獲悉羅斯福總統提出的建議,德國政府對他的建議表示熱烈的感謝……德國政府愿意解散它的全部軍隊,銷毀它現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鄰國也愿意這么做,德國愿意同意任何莊嚴的不侵犯條約,因為它并不像進攻別國,而只想謀求安全和和平。”
希特勒的這些動聽的“和平之聲”不僅僅迷惑了世界輿論,也讓所有的德國民眾都以為其熱愛和平,就連一些敵對國家都認為德國人將不會在發動戰爭了。而就在此時,希特勒卻在悄悄地擴充軍備的同時,也積極地進行著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龐大計劃——“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企圖瓜分全世界。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為了實現在西班牙的利益,意大利的總理墨索里尼一改往日希特勒對頭的模樣,悄悄地派人聯絡希特勒,請求組建政治同盟——10月24日,意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和德國外交部長牛賴特在柏林簽訂了秘密協定,規定兩國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在多瑙河和巴爾干劃定各自的范圍,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德意合作使得希特勒實現了多年以來的一大心愿,擁有一個武裝同盟國。緊接著,對世界局勢有著清晰認識的希特勒決定拉攏另外一個同盟對象——日本。希特勒派遣里賓特羅布同日本駐柏林的武者下路取得了聯系——11月25日,希特勒又成功找到了另外一位盟友,德日兩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之后,意大利也加入到了這個協定中來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終于形成,三個法西斯國家在發動世界大戰的道路上聚集在了一起,一場席卷全球的血雨腥風即將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