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德國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凡爾賽協約簽訂之后,德國需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法國出兵占領了德國的大部分地區,此時新成立的魏瑪政府根本無力抵抗,再加上戰后經濟重建出現了重重困難,使得德國發生了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瓦解,經濟趨于崩潰。
可就是在這一片混亂當中,政治嗅覺極為敏銳的希特勒嗅到了謀取權力的機會。于是,希特勒將德國經濟崩潰的根源都歸罪于魏瑪共和國和凡爾賽和約,同時他也指出猶太人和社會主義是制造這場經濟困境的罪魁之一,并且進行大力的宣傳,最終的結果是吉諾政府垮臺,由施特雷斯曼接任新總理。施特雷斯曼上臺之后宣布和法國達成和解,愿意遵守凡爾賽合約。但是,施特雷斯曼的這兩項決定了卻遭到了保守派的攻擊,在巴伐利亞地區爆發了嚴重的抗議運動。這時候,希特勒決定進行一場賭博,以巴伐利亞為跳板,最終躍上國家總理的寶座——希特勒要求巴伐利亞邦政權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時,就向柏林進軍,他自認為時機對己有利,他執意要效仿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一年前“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的榜樣,著手策劃“向柏林進軍”,以建立由他個人施行獨裁的專制政權。
雖然希特勒設想的很不錯,但是結果并沒有像他預想的那樣完美,由于和希特勒結成同盟的巴伐利亞政府負責人害怕行動失敗后遭到柏林政府的懲罰,便放棄了與希特勒私下訂立的攻守同盟,最終使得希特勒的計劃流產。
在這次計劃失敗之后,希特勒決心以更為激進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1923年11月8日夜晚,希特勒率領600多名納粹黨的沖鋒隊員沖進了比格布勞凱勒啤酒店,當時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正在這里舉行集會。希特勒帶領沖鋒隊員沖進啤酒館之后,首先對著天花板開了一槍,然后揮舞著手槍登上講臺,宣布“國民革命已經開始”。緊接著,希特勒向在場的所有人宣布推翻共和國政府,在慕尼黑組建全國臨時政府。
但是,希特勒的行動遭到了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的消極抵制,他們都保持沉默,拒絕承認希特勒所說的話。無奈之下,希特勒舉起手槍對他們說:“先生們,我知道這番宣告是使你們難看的,但是,我們需要走一條捷徑,我無非就是使你們幾位振興起來,你們每個人都應當擔任所指定的職務,不然的話,我就不擔保你們的性命了。”
然而,希特勒的這一番恐嚇并沒有讓“三巨頭”屈服,他們依舊保持著沉默。氣急敗壞的希特勒再次揮動著手槍大喊道:“這把槍里面有五發子彈,假如我失敗了,其中四發是留給背叛我的人的,最后一發是留給我自己的。”希特勒將手槍抵在自己的太陽穴上,歇斯底里的喊叫著:“假如明天下午我不能勝利的話,我就自殺。”
令希特勒失望的是,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依然選擇沉默。既然手槍不能產生效果,那么就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希特勒來到會場中央,開始煽動大批群眾跟他一起“革命”。他向群眾們喊道:“德國民族主義臨時政府的任務是,團結這個國家的所有力量……開始向罪惡的淵藪柏林進軍,去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德國人民!”結果是,這片這篇充滿民族主義情緒的演說激起了去全場聽眾的熱情,大家都以為希特勒和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商量好了,于是場下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吶喊聲。
可是,等到第二天的時候,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也依然不松口,拒絕承認希特勒所說的一切。就在希特勒一籌莫展之際,魯登道夫將軍來到了啤酒館。魯登道夫將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的總監督,有著很高的社會知名度,他一心想在德國建立軍人專制政權,因此和希特勒成為了很不錯的朋友。魯登道夫將軍到來之后,立刻開始勸說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最終“三巨頭”勉強答應和希特勒進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在發動這次暴動的時候并沒有通知魯登道夫將軍,希特勒發動暴動之后才請他來參加的,因此他對此非常不滿,不過他還是決定趟這趟渾水。
在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表示同意之后,希特勒和他的沖鋒隊放松了警惕,他們覺得局勢完全進入了他們的掌控之中。結果是,巴伐利亞政府“三巨頭”趁機逃脫了。他們一回到駐地就馬上將政府遷到了累根斯堡,同時宣布在“在槍口的威脅下被迫發表的一切言論均無效”。
第二天凌晨,巴伐利亞陸軍和警察全線出動,迅速包圍了被納粹黨徒占領了邦陸軍部辦公樓。看著突然被就轉局勢,希特勒決定和魯登道夫將軍一起率領3000名黨徒,扛著槍向市中心進發,一邊走一邊游行。希特勒原本認為,以魯登道夫將軍的聲望,可以使沿途的警察和士兵們調轉槍口加入他們的隊伍,然后一舉占領慕尼黑。但是,當希特勒和他的黨徒們走到邦陸軍部辦公樓附近的時候,就遭到了武裝警察們的打擊,魯登道夫將軍昂首向前,結果被一擁而上的軍警們將其第一個抓捕。于是,納粹黨和軍警們之間的沖突爆發了,雙方開始動手,希特勒卻趁著別人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希特勒逃走之后沒多久就主動歸案了,因為他覺得自己這樣做才有可能保住性命。希特勒策劃的“啤酒館暴動”就這樣以失利告終了。隨后,邦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劃的“向柏林進軍”的奪權嘗試,就這樣失敗了。坐進監獄的希特勒也學乖了不少,他在巴伐利亞政府面前拍著胸口保證:“我立誓,我是永遠不再舉行暴動的。”
“啤酒館暴動”失敗后,希特勒被判處了五年監禁,但是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他只坐了8個月的牢。8個月的鐵窗生涯并沒有讓希特勒的時間白白浪費,他在此期間寫下了《我的奮斗》的上半部。更為重要的,希特勒在這段日子里也仔細地總結了“啤酒館暴動”,并且有了新的認識:即不能通過政變去剝奪臺上統治者的權力,相反只有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才能取得政權,要充分利用共和國憲法所提供的一切合法條件去攫取政權,鏟除共和國。
1925年1月4日,希特勒專程拜訪了巴伐利亞總理,以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向其懺悔,懺悔其發動的“啤酒館暴動”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并表示此后一定會循規蹈矩,不再觸犯政府。可實際上呢?這僅僅是希特勒耍的一個手段而已,一心想要在政壇上弄出點大動靜的他只是扔出了一顆迷惑政府的煙霧彈而已,但是愚蠢的巴伐利亞總理卻相信了希特勒,并且向身邊的很多人說希特勒這只“猛獸”終于被馴服了。于是,在2月份的時候,巴伐利亞政府撤銷了對納粹黨及其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的監視。在《人民家觀察報》復刊的第二天,即2月27日,希特勒就又一次以納粹黨元首的身份再次在公眾場合發表演講。
就在希特勒開始為了權力進行密謀準備的時候,德國經濟因為美元資本的流入刺激而突然好轉,經濟開始迅速地恢復起來,德國的社會環境開始迅速地穩定了下來。這直接導致希特勒的納粹運動進入了低潮期。不過,希特勒并沒有為此而喪氣,他利用這段將對安靜的時期撰寫自己的著作《我的奮斗》。
當然,在政壇上浸淫了很長時間的希特勒并不會真正地讓自己閑下來,他在這段時間內還做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重新整頓德國納粹黨。希特勒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組織才能,他在納粹黨中間了一套非常復雜的機構章程,同時對納粹黨內組織進行革新,使得其對普通民眾的吸引力更為明顯。
所以,等到了1928年的時候,希特勒的納粹黨已經有了不錯的人數規模,其在德國的影響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希特勒在納粹黨中建立的組織模式,使得所有的納粹黨員都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而且每一個納粹黨員都有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元首就是他們值得用生命去效忠與保衛的人物。也正是基于這個共同的信念,希特勒把沖鋒隊改編成為了幾個擁有幾十萬隊員的武裝組織,還為自己的安危組建了黨衛隊。
1929年,這是一位令西方世界永世難忘的日子,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了,進而爆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一直依附于美國的德國遭受了重創,國內的失業人數極急劇增加,社會局面再次出現動蕩不安的景象。一直都在苦苦等待的機會的希特勒此時馬上開始頻繁地活動起來了,因為他已經看到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機會——他每個月的演講次數多了許多,幾乎每一次演講之時他都會將經濟危機的原因歸罪于政府,聲稱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合約》和奉獻“社會主義”政策而產生的結果,德國之所以會陷入現在的困境完全是理解共和國政府種下的“苦果”。
1930年,德國的社會局勢已經每況愈下,魏瑪共和國的最后一屆政府終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意見分歧而垮臺。此時,德國民眾迫切地希望有一個偉大人物站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于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希特勒帶著他的納粹黨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民眾的視線中,他們大肆地宣傳狂熱的民族主義,向各個階層許諾,宣稱該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并重點向中下層的中產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
結果是,希特勒和納粹黨徒們的行動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處在生活困境中的普通民眾被他們的宣傳蒙蔽了雙眼,將納粹黨當作了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救世主”——經濟危機爆發之間,納粹黨的人數只有十幾萬人,但是等到1932年的時候人數已經超過了100萬之巨。
從1930年開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不斷獲得勝利。1932年,希特勒又提出了《迅速提供就業——戰勝危機綱領》,鼓吹要“開拓土地,建造獨戶住宅,修筑公路以減少失業。由國家出資,幫助中小企業繼續生存。”可以說,這些在“政治空頭支票”迅速俘獲了德國民眾的心。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勒竟然獲得了36.8%的選票。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希特勒將成為德國的下一任總理。8月13日,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召見了希特勒。興登堡對于希特勒的態度非常之冷淡,他不認為希特勒是能夠肩負起復興德國的重任。所以,興登堡希望希特勒能夠和他所看到了另一位政治領袖巴本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但是,此時的希特勒已經具有了向總統興登堡談條件的資格,他向興登堡重申了自己要獲得總理的寶座以及“包括一切方面的整個國家的權力”。興登堡勃然大怒,他直接斥責希特勒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小學生。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同樣也在爭奪總理寶座的巴本和另一位也想當總理的軍隊人物史萊杰爾先斗了起來,雙方一開始就火藥味兒很濃,直接準備發動一場內戰來決定輸贏。為了不想讓民眾再遭遇戰火之災的總統興登堡只能偏向于史萊杰爾——12月2日,史萊杰爾出任德國總理,這是當時的德國近半個實際以來第一次由軍隊將領擔任這一職務。不甘失敗的巴本馬上糾集一大批的重量級的工業家和資本家向新政府發難,結果搞得史萊杰爾焦頭爛額的,而此時的德國民眾也對其產生了抵觸情緒,幾乎每個城市的民眾都在反對史萊杰爾。無奈之下,史萊杰爾只能將總理的寶座讓出去,當然他是不會讓給巴本的,于是他決定把總理的寶座讓給那個沒有得到總統眷顧的可憐人希特勒。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巴本也決定放棄總理寶座,轉由希特勒來坐這個寶座,因為他也覺得希特勒上臺后能夠給他和他背后的集團帶來好處。于是,巴本向皇太子和興登堡推薦了希特勒——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致函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還給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就這樣,希特勒終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過“后門”交易登上了總理的寶座。
從這時起,魏瑪共和國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國由此誕生,當初那個在維也納街頭流浪的人終于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傳奇經歷,由一名露宿街頭的流浪漢變身成為國家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