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計篇(2)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華杉
- 5892字
- 2015-04-10 13:41:17
仁,就是愛兵如子。吳起那個著名的故事:一個士兵腳上長瘡化膿了,吳起埋下頭就去用嘴給他吸。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大哭。有人問:“將軍對你兒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呀?”母親回答說:“當初我丈夫就是腳上長瘡,吳將軍用嘴給他吸,他就感動戰死了。現在我兒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呀!”
“勇”,杜牧注解說:“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
勇,就是決謀合戰,當機立斷,勇往直前。逡(qūn)巡,是遲疑,退讓。兵家說某人“好謀無斷”,老是在謀劃,就是決斷不了,為什么?沒有勇!這個在實際工作中也常見。我們有時候說某人“定不了事兒”,他瞻前顧后,遲疑不決,跟他的人都著急,這就是沒有勇。
沒有勇,一是決斷不了;二是好不容易決定了,執行又不堅決,老想縮回來,最后真把自己縮沒了。無論做什么事,要有犧牲精神,向死而生。雖然我們的立意是先勝而后戰,但世上從來沒有百分百必勝之事,沒有勇,就做不成事。
“嚴”,杜牧注解說:“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
這就是為什么古來名將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兒殺人立威,最好是殺皇上的親信,殺那些自以為“有靠山”的人。孫子殺吳王寵妃,司馬穰苴(rángjū)殺皇上親信莊賈,都是這個套路。而每次出兵總有人要被殺,就是因為這些人不讀書啊!
認為自己有靠山的人,在變革整頓,或打仗出師的時候,最容易被拉出來祭旗,因為整肅這種萬眾矚目、地位顯赫,對國家又沒有實際價值的人,既能立威,又對國家沒損失。所以做人,靠什么不要靠靠山。你的靠山跟別的山稍微磕碰一下,你就粉身碎骨。你以為你是山的一部分,但一陣風就會把你刮下山崖。如果靠山倒了,那更可怕,靠在那山上的人全被活埋。所以君子行中道,靠自己的獨立人格、獨立價值安身立命,遵紀、守法、知止。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智信仁勇嚴”,說來容易做來難。怎么辦呢?
曾國藩書生帶兵,每天翻《孫子兵法》,“智信仁勇嚴”,對照自己,從來沒打過仗,哪有什么智!信、仁,能湊合。勇,自己倒也不貪生怕死,但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再勇也猛不起來。嚴,他做到了,他認為天下大亂,是積了“幾十年該殺未殺之人”,“殺人如麻,仁義行天下”,殺他們就是對人民最大的仁義,最后得了個“曾剃頭”的綽號。
那智和勇怎么補呢?怎么看自己都差得遠,手下的農民將領,更是不行,他后來總結出兩個字:廉、明。
孫子的將道是“智信仁勇嚴”,曾國藩加了“廉明”二字。他說,士兵對將領是否足智多謀、能征善戰沒法要求。但是人人都盯著自己的利益,對將官在銀錢上是否干凈,對下屬保舉提拔是否公平,就十分在意。你不貪錢,他就服你。所以“廉”就是賬目公開透明。清廉服眾,腐敗的軍隊打不了仗。自己清正廉明,但對下屬的小款小賞,又常常放寬,讓大家時常得點好處,這就人人都服你,愿意跟你。
“明”,就是要把下屬的表現一一看明。臨陣之際,是誰沖鋒陷陣,是誰隨后助勢,是誰拼死阻擊,又是誰見危先避,全部看明記清。在平時,每個人辦事的勤惰虛實也逐細考核。這樣獎懲就能及時準確恰當。
作為將領,是否身先士卒倒在其次。因為你往往是在后面指揮,不是在前面沖殺。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計謀高超,指揮若定,而是分配公平,誰有什么功勞你都清楚,都能準確衡量賞罰,則個個放心,人人奮勇,都給你賣命。
所以做領導的,不要只關注事,要關注人。不要事情辦好了就萬事大吉了,要對在辦這事的過程中,你手下每個人發揮了什么作用都非常清楚,并能作出獎懲,你的事才能越辦越好。
項羽是沖鋒陷陣、身先士卒,劉邦就是只管論功行賞、論過處罰。作為領導者來說,站在后面把每個人的功勞過錯看得分明,并賞罰準確,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
曾國藩說,以“廉明”二字為基礎,“智信仁勇嚴”可以積累而得。沒有“廉明”的基礎,自己不能服眾,賞罰又不準確,“智信仁勇嚴”也是空的。
為將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軍法
原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華杉詳解
“道、天、地、將、法”五事,“法”在末位,一般人不太重視,簡單以軍法嚴明視之。事實上,這一條技術含量太高了,為將者大半工作都在這兒,交戰倒是就那一下子。
曹操注解說:“曲制者,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者,主軍費用也。”
“曲制”是組織架構、部隊編制、指揮系統。“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資管理和財務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辦法。管理在現代社會成為一個專業詞匯,而現代管理學,就脫胎于軍隊的管理。
一個組織架構,技術含量就太高了,就像搞企業,一個公司大了,管理跟不上,就一定會崩潰。業務發展速度快了,組織架構就經常整不明白,到處都是些莫名其妙的編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搞一次組織變革,搞成功了,活力迸發,搞不成功,就又趴下了。
今天中國改革成立這么多小組,就是“曲制、官道、主用”都有變化,用跨部門的組織協調機制,來推進變革。
我們常說一個英雄是“雄才大略”。張學良評價他爸爸和蔣介石,他說:
“我爸爸是有雄才無大略,蔣公是有大略無雄才。”
此言準確!張作霖一代雄才,但沒有政治高度。蔣介石有綱領,但才干又弱一些。
“道、天、地”,是大略;“將”和“法”,則是雄才,能組織、動員、駕御、推動。
我們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備。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因為大略可以問別人,可以請顧問,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只有雄才,沒有大略,也可成為大企業家。只有大略,沒有雄才,在古代就做謀士幕僚,在今天就開咨詢公司吧。
歷代開國者,都是雄才君主和大略謀士的黃金搭檔,如劉備與諸葛亮,朱元璋與劉伯溫,劉邦與蕭何。
所謂“道”,就是軟實力
原文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華杉詳解
對以上五事,“道、天、地、將、法”,進行比較,比較七個方面,第一是“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有道。
“主孰有道”,前面說的是“令民與上同意也”。要上下一心同欲,就要共享勝利果實,對民眾政策得當,對部下舍得封賞。
歷代注家都拿韓信在劉邦和項羽之間作的選擇作這一條的注解。
劉邦問韓信,你怎么不跟項羽跟我呢?韓信說,項羽對人民殘酷,對部下不舍得封賞,大印刻好了,在手里摸來搓去,邊角都磨圓了,還不舍得拿出去,恨不得再收起來。主公您就不一樣了,對民眾約法三章,對手下封賞放權。
劉邦舍得花錢是沒說的。這鬧革命,天下本是別人的,怎么開支票,都是別人出錢。不過劉邦對已經到自己手的錢也不含糊。陳平幫他干臟活收買敵方將領,劉邦向來是隨便花錢沒預算的,取得最后勝利時也一樣。宣布政策時說得項羽首級者封萬戶侯。項羽烏江自刎的時候,看見包圍他的人里有一個改投劉邦的老部下呂馬童,說:“呂馬童,老朋友哈!我的人頭送給你了!”說罷抹了脖子。呂馬童旁邊的人可不聽他的,上去就搶尸。最后有五個人一人割了一塊,到劉邦那兒爭功。劉邦根本不問到底是誰,五個人都封萬戶,結了。
劉邦的“道”,是對手下,激勵機制上有道;對民眾,政治上有道。在政治上,他更是甩開項羽幾條街。劉邦最先攻下秦國,他財寶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沒有住秦國宮殿,而是封存府庫,還軍霸上,給秦地人民約法三章,法令就三條:“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其他秦國嚴刑峻法,一概廢除。
所以秦地人民愛戴他,愛得不得了。在以后楚漢相爭的歲月中,他始終得到關中大后方的全力支持。
項羽呢,他趕走劉邦后,引兵屠戮咸陽,之前投降的秦王子嬰,劉邦沒有殺,項羽把他殺了,財寶美女裝車運走,還一把火燒了秦國公室,大火燒了三個月才熄滅。那地方已經平定了,還殺人干什么呢?就是為了搶人家的子女金帛。所以項羽一開始,就不懂得要天下,他就是要財寶,要美女。
項羽搶了秦國的財寶美女,把秦國一封為三,封了三個人在秦國稱王,這就是今天還說陜西是“三秦大地”的由來。他封了哪三個人呢?就是三位投降他的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個人有什么事跡呢?他們帶了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項羽把二十萬秦兵全部活埋,只留了他們三個。所以秦國人對這三個出賣了二十萬家鄉子弟,自己取得榮華富貴的家伙,是恨之入骨。項羽封在秦國的人,應該承擔帶領秦國軍民,把劉邦擋在漢中的戰略重任,他們怎么能勝任呢?
所以在“主孰有道”這一條上,項羽一開始就遠遠地輸給劉邦了。
歷史再往上,第一個有道的是商湯。他蓋房子挖到一具無名尸骨,莊重地禮葬了。天下人都知道了,紛紛傳說:商湯對死人都那么尊重,何況活人?他看見農民捕鳥,四面圍網,就下令只能圍一面,不要趕盡殺絕,留三面生路。
天下人又傳說:商湯對動物都那么好,何況對人!
這樣當他開始征伐,伐東邊之國,西邊的人民就有意見了:怎么不打我們啊?!伐西邊之國,東邊的人民又有意見了,人人盼著他來統治。
所以有道,是軟實力。劉邦有軟實力,項羽全是硬實力。有道就是儒家的王道,是巨大的號召力。孟子講王道和霸道的區別,說霸道需要大國,需要地盤實力,地方千里,帶甲十萬,有多大實力,就霸多大地盤;王道則不需要,小國也可行王道,得天下。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都是諸侯小國,行王道而天下歸心。
孟子之言,對我們事業小的人很有啟示。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為王者之道。
“主孰有道”,你有沒有道?你的老板有沒有道?
“五事七計”,而后知勝負。知勝負,而后舉兵決戰。
原文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華杉詳解
“將孰有能”,就是比較雙方將領本事。所以打仗經常有這種情況,知道對方大將厲害,就堅決不出戰,派間諜去買通對方寵臣,離間他君臣關系,把這大將調走,換個笨蛋來,然后一戰而勝。
“天地孰得”,看誰得天時地利。就像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俄羅斯占盡天時地利,美國、歐盟只能干瞪眼。
“法令孰行”,曹操注解說:“設而不犯,犯而必誅。”設了法令,就不會有人犯,犯了就一定誅殺。所以他留下了一個“麥田割須”的故事。行軍路上正是麥熟之時,他下令:踩壞麥田者斬。結果他自己的馬受驚沖到麥田里去了。怎么辦,不能把自己斬了吧?他拔劍把自己胡子割了,以須代頭。
“法令”,法是法律條款,令是行政命令。梅堯臣注:“齊眾以法,一眾以令。”
“兵眾孰強”,杜牧注:“上下和同,勇于戰為強,卒眾車多為強。”張預注:“車堅、馬良、士勇、兵利,聞鼓而喜,聞金而怒。”聽到擂鼓沖殺就高興,聽到鳴金收兵就氣憤。
“士卒孰練”。這一條和“兵眾孰強”分開講,很有意義。人的可塑性很強,正常人經過訓練,都能從事專業工作,如果一輩子只練一件事,就能成為世界級專家。所以只要訓練好,每個人都能成為世界頂級專家,要有這個意識。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所謂特種部隊,不是超人,而是訓練,投入巨大的資源給他們訓練,要去哪兒執行任務,能找個地方把任務執行地模擬出來,提前幾個月反復演練各種情況。
熟練熟練,干什么事都靠練,練成熟手。
“賞罰孰明”。賞罰是個大學問。可以說賞罰決定戰斗力。賞罰的關鍵,主要是兩條,一是及時,二是恰當。
《司馬法》說:“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這是講賞罰要及時,做好事的利益,讓他馬上得到;做壞事的懲罰,讓大家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王子(《孫子兵法》早期注家)注說:“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這是講賞罰要適度,濫賞無度,大家拿了還不感激你;濫罰無度呢,人人憤恨,你也沒有威信。
正道與詭道
原文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
華杉詳解
曹操注:“常法之外也。”
李筌注:“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變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杜牧注:“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后于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
前面說了孫子的“計”,不是陰謀詭計、奇謀巧計,而是計算比較的計。不過孫子也不是不講陰謀詭計。“兵者,詭道也”,他下面就要開始講詭計了。
廟算的SWOT分析是根本,是基本面,“計利以聽”,就是算下來有勝算了,可以戰了。
“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在基本面之外,常法之外,造勢以相佐。
勢是什么呢?“因利而制權也。”
杜牧注:“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權而取勝也。”
王皙注:“勢者,乘其變也。”
所以“勢”,是形勢的勢,到了戰場上,根據形勢的變化,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化不利為有利、相機行事,如何借勢,如何造勢。《孫子兵法》十三篇里專門有《形篇》和《勢篇》,詳細講這個問題,是孫子思想的精華。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原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華杉詳解
孫子在這里一口氣講了十二條詭道,大多數詭道的出發點是造成對方的錯誤判斷,引誘對方失誤。
對方不上當,不失誤,怎么辦呢?等待,跟他熬,派間諜,各種布置安排。總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勝算已見,才能出戰。
孫子的觀念是先勝后戰,不勝不戰。沒有勝算就等。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總覺得要戰斗才是英雄男子漢,不懂得等待是戰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李世民說:“我讀古今兵書,發現關鍵就四個字,‘多方以誤’,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引對方誤判,做出錯誤舉動,把破綻露出來。”
李靖說:“對,打仗就像下棋,一著失誤,滿盤皆輸,撈都撈不回來。”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沒了他爺爺的智慧。安史之亂,哥舒翰鎮守潼關,死守不戰。李隆基急于平叛,下令哥舒翰出戰。由于之前玄宗已斬殺了他認為作戰不力的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知道出戰必敗,但不出戰必死不說,還得換一個大將來出戰,沒辦法,被逼率軍出關,結果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眼見長安不保,玄宗倉皇棄城逃往四川。
十二條詭道,十一家注解戰例頗多,我們逐條來學習。
一戰而定是真名將
原文
能而示之不能。
華杉詳解
張預曰:“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孫臏斬龐涓之是也。”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將領。另外三位是白起、廉頗、王翦。
李牧駐守于代郡、雁門郡,以防匈奴。李牧優待兵士,嚴格訓練,頻繁偵察,但軍令就一條:不許出戰!膽敢出戰者一律斬首。
這免戰牌一掛就是好幾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縮入營壘,堅壁清野,匈奴來襲擾也都無功而返。
李牧幾年不戰,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趙王也受不了了,認為李牧膽怯,把他撤換。
新將一改李牧堅壁清野的策略,頻頻出擊,結果敗多勝少,損失極大。趙王不得已請李牧官復原職,但李牧稱病不出。趙王無奈,答應不再干涉他的軍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