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計篇(1)

《孫子兵法》的價值觀

我們讀《孫子兵法》,往往第一個字就讀偏了,偏得很深刻,是價值觀的偏差。這第一個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計篇》的“計”字。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并列,甚至并為一本書,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不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的“計”,是奇謀巧計,陰謀詭計;《孫子兵法》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為什么說把“計”理解為奇謀巧計,是價值觀問題?因為那是人性的弱點,貪巧求速,總想設個奇謀巧計就搞定了。這恰恰是孫子反對的。《孫子兵法》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孫子的“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計”,是計算實力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就是比較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孫子的計,相當于咱們現代管理學講的SWOT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

計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知勝。比較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計算比較后,就知道有沒有“勝算”。

杜牧注解說:

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于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后定勝負。

勝負既定,然后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為篇首耳。

杜牧此注,高屋建瓴,精準明白。

通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這就是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后戰。我稱之為“贏了再打”。

中國歷史上誰最會用計呢?一說計,就想到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的計,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不是“五事七計”的計。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將、法,他哪一條SWOT分析能勝過魏國?

但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尸橫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險,以僥幸才能成功的事,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謹慎之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當初又何必發兵呢?

所以諸葛亮之計,計得糊涂。

那為什么在民間諸葛亮那么有名,人人喜愛呢?因為有故事。奇謀巧計,就有精彩的故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

而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

《孫子兵法》也專文強調了這一點,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是看似平淡無奇,沒故事,這也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重點要學的,于外行看上去,一點熱鬧也沒有的地方,看到內行的大門道,學到內行的真本事。

孫子的敬畏心

孫子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戰而勝之法;不是戰而后勝之法,是先勝而后戰之法。

原文

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①華杉詳解

孫子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輕舉,一定要仔細省察呀!

孫子和孔子,都把敬畏心提到了首要的高度。儒家中庸之道,講究“戒慎恐懼”: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隨時警醒省察自己,還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沒注意的地方。孫子則把軍事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本質提到兵法之首。

《孫子兵法》講究的是“不戰”,而不是戰。把孫子說的都做到了,就沒有戰了,就“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所以,與其說《孫子兵法》研究的是戰法,不如說他研究的是不戰之法。

所以孫子與伍子胥同朝為將,伍子胥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而孫子的經歷卻很模糊。

《孫子兵法》有言:“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勝于易勝也。”所以孫子之勝,都是先勝于廟堂,而不是奪勝于戰場,從出發點上,就輕視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戰先勝,不戰而勝。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敬畏心,僅對手握重兵的軍事家有警示意義嗎?非也,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義。

比如企業的經營活動,可以說一舉一動都是“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一個舉措下去的時候,短期可能看不出什么影響,但只要你錯了,它總會反映出來懲罰你。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這一份敬畏心、責任心,認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是對自己,對家庭,對公司,對客戶,對他人,對社會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那可挽救多少財產和生命!

我的崗位,就是死生之地。我的舉措,關系存亡之道。希望每個人都有這個敬畏心和責任心。

①本書中引用的《孫子兵法》原文和十一家注解文,本于《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校理》,中華書局2012年版。

孫子的優劣勢分析法:“五事七計”之五事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華杉詳解

前面說到《孫子兵法》的“計”,是計算敵我雙方,進行優劣勢比較,就像我們企業戰略用的SWOT分析(優劣勢分析)模型,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比較哪些科目呢?就這五個科目:道、天、地、將、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聽不聽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還是無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較雙方的政治,比較雙方君主的領導力。

“天”,是上順天時,“地”是下知地利。同樣一件事,有時機才干得成,時機不對就不能干。

“將”,是委任賢能。比較了政治、君主、天時、地利,再比較雙方的軍隊統帥,看誰的將帥厲害。所以戰爭中,常常需要間諜去賄賂敵國寵臣,使離間計,讓他去國君那兒說壞話,把能打仗的那位將軍召回,換一個笨蛋來,我們才動手。

最后是“法”,這個“法”,不是國內的法治,是軍法。國內法治屬于道,在最前面。

王皙注解說,這就是“經之以五事”。“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地利助之”,人和、天時、地利三者都齊備了,然后才能舉兵。決定舉兵了,再選將,選誰做主帥。主帥定了,然后修法,他有領導力,能法令嚴明,令行禁止。所以是道、天、地、將、法,這個次序。

張預的注,也特意強調了這個次序:將與法放在五事之末,是因為但凡舉兵伐罪,廟堂之上,要先省察雙方君主恩信之厚薄,他的人會不會為他死心塌地。然后度天時之逆順,審地形之險易。這三條都省察成熟了,然后拜將出征。兵一出境,法令就是大將的事了,所以是這個次序。

“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用五事校計彼我之優劣,探索勝負之情狀。

上下同欲者勝

原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華杉詳解

孫子的道,定義非常明確,“令民與上同意也”,讓人民與君上,士兵與大將,意見一致,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下同欲者勝”。

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戰爭的國內政治基礎,在于人民支不支持戰爭。全國人民支持你,你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輕舉妄動。

所以這里甚至不是戰爭的正義性,就是人民支不支持。比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如果道是戰爭的正義性,那當然是日本無道。但是,如果從“民與上同意”這個標準來說,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已經讓日本全國人民都狂熱地支持戰爭,“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最后登峰造極弄出神風特攻隊來。

反觀中國,自己還沒統一,軍閥混戰,國共爭鋒,人民盼望和平安寧,哪有戰心?也沒有共同效忠的天皇。所以這第一條——“令民與上同意也”——中國就輸了八年。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問人民支不支持戰爭,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為國捐軀。所以道甚至也不是戰爭的正義性,到底誰正義?都說自己正義。“正義”,是要過幾年、十幾年才看得出來,過幾十年、一百年才能有一致結論的。要在道上勝出,關鍵是抓政策、抓宣傳、抓軍隊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愿意跟你作戰。

把道列在第一條,也就能明白,在戰爭中,宣傳機器和戰爭機器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林彪說,槍桿子、筆桿子,奪取政權靠這兩桿子,鞏固政權也靠這兩桿子,就是這道理。

天時,就是軍事氣象學

原文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華杉詳解

曹操注:“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那曹操本人有沒有遵守他自己說的順天之“陰陽寒暑時制”,冬夏不興師呢?

沒有。

而且他還輸了著名的一仗在這上面,就是赤壁之戰。正如周瑜與孫權計于廟堂時做的SWOT分析,分析曹操的劣勢:“今盛寒,馬無藁(gǎo)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寒冬天氣,馬都沒有草料吃,曹操帶著北方士兵遠涉江湖,水土不服,容易患流感,正是用兵之忌。

“陰陽”“寒暑”“時制”,是遞進關系。天有陰陽二氣,互為消長,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形成春夏秋冬,就是時制。

兵家講天,應說有三層含義。

一,是天下大勢,順天應人;二,是所謂夜觀星相,望云望氣,龜灼占卜;三,是寒暑四時,天氣預報,利用氣象條件作戰。

第一層是大形勢、大戰略,舉兵前已經定了。

第三層如吳起兵法講的疾風、大寒、盛夏、炎熱之類,因其利害而制宜,利用氣象為武器作戰。比如火攻要靠風,這就要靠天。

第二層說得最多,但都是宣傳給別人聽,“以惑下愚”,自己從來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周武王伐紂,布陣于汜水共頭山,當天狂風暴雨驚雷,軍旗戰鼓都吹斷吹毀了,武王戰車上的衛士都嚇得要死。姜太公說:“夫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兇,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今好賢任能,舉事而得時,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禱祠而福從。”遂下令驅兵前進。

周公反對,說:“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兇,卜筮不吉,星兇為災,請還師。”

姜太公大怒,說:“今紂剖比干,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

姜太公把算卦的簽罵為枯草,占卜吉兇的龜背罵為朽骨,喝令都拿來燒了,自己率隊先行,武王從之,滅了紂。

劉裕圍慕容超于廣固,將攻城,諸將一翻黃歷,當天是“往亡”之日,不吉,紛紛固諫:“去不得!”劉裕說:“往亡往亡,我往他亡,大吉,去得。”于是攻下廣固。

所以中國人說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里面主要也是人和。人和是自己人的和。天時是天下人之和。

兵家的天,是軍事氣象學。至于觀星、望云、望氣、占卜、燒烏龜背,那是宣傳工作,為政主事者從未迷信過。

行軍必是無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原文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華杉詳解

曹操注解說:“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九地篇》中。”

《孫子兵法》后面有個《九地篇》,詳細分析九種地形的特點和運用,所以此處說得簡略。

張預注解說:“凡用兵,貴先知地形。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是直走還是迂回。知險易,則能審步騎之利,哪用步兵,哪用騎兵。“知廣狹,則能度眾寡之用”,哪里可以展開兵力,哪里可以一夫當關扼住咽喉。“知死生,則能識戰散之勢”,置之死地則兵士必戰,置之生地則容易逃散。

解放軍將領,最能打仗的是粟裕。林彪也佩服他,說他打的是神仙仗,總是從天而降。他靠什么打呢?一靠地圖,二靠行軍。地圖就是對地形滾瓜爛熟。打仗前戰區的地圖,幾乎都要被他嚼爛了。

行軍呢,打仗關鍵靠行軍,行軍是戰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交火戰斗更重要的部分。很多人認為交火了,開炮了,才是“打起來了”,實際上,開炮的時候,勝負已定了。行軍,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出現正確的兵力,這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這就是運動戰。說粟裕最能打仗,其實就是他最能行軍,說他最能行軍,是他在地形上下的工夫比誰都深都透。一個淮海戰役,他的部隊在戰區穿來插去,行軍必是無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優勢兵力。靠地形和行軍,他能把一支部隊用成十支部隊。他的戰刀總是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神出鬼沒,從天而降。

不僅強調行軍是戰斗的一部分,宿營也是戰斗的一部分,要按戰斗的規劃來選擇宿營地。宿營既是戰斗地形問題,也是士氣問題,戰斗力問題。拿破侖說,戰場上流再多血,也沒有宿營地不衛生對軍隊的打擊更大。

可見對于戰斗而言,交火開打只是最后見分曉的那一步,主要功夫全在詩外。我們的工作不也是一樣嗎?

心里裝著對方的利益,并讓對方知道

原文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華杉詳解

這是孫子對“將”的人格排序,他把“智”排在了第一位,而“勇”則屈居第四。孫子是強調智將而非勇將。因為孫子的價值觀,是先勝后戰,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首先是強調用智。人們常說智勇雙全,孫子則在智勇之間,又加上了信和仁。怎么解呢?

什么是“智”?

杜牧注解說:“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之流,用智為先。”智能識權變,識變通。

申包胥說:“不智,則不能知民之極,無以詮度天下之眾寡。”了解自己的力量極限,衡量天下大勢,謀計于廟堂,變通于戰場,都要靠智。

但智信仁勇嚴不是簡單的排序,更不是獨立的存在,必須五德俱備。

賈林注解說:“專任智則賊,遍施仁則懦,固守信則愚,恃勇力則暴,令過嚴則殘。五者兼備,各適其用,方可為將帥。”

梅堯臣說:“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王皙說:“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專撫惻隱,得人心也;勇者,循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五者相須,缺一不可。”

這是各家對“智信仁勇嚴”的注解。

什么是“信”呢?

杜牧注得準確:“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賞也。”信,就是賞罰分明,每個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錯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賞。

秦滅六國,就靠一個“信”字。這個信,不是對六國之信,而是對秦人、秦軍之信,就是完全以軍功封爵。什么叫取敵人“首級”,就是取敵一首,升爵一級!從詞語上把賞罰標準植入了,一顆人頭不叫一顆人頭,叫一級爵位。

秦國人誰不奮勇爭先呢?

商鞅變法,就是從立信開始,所謂立木取信,在都城南門豎一根木頭,貼一張告示,誰把這根木頭背到北門,賞十兩金子。沒人信。提到五十兩!有人試一試,真得了五十兩黃金。從此政府說啥,人民都信。

信,則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則民心民力皆不可用。

信,有賞罰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為很多時候你不是最高統帥,不是國君,不掌握賞罰的全部權力。但是你也是一級領導,也要帶兵打仗。這種情況,西點軍校有一條對領導力的要求——

心里裝著對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讓對方清楚這一點。

所以信不僅是一種機制,更是一種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裝著對方,這點很本質。心里沒裝著,就沒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讓對方知道。別你裝著他,他卻不知道,他跑了。

第三講“仁”。

杜牧注解說:“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

“愛人憫物”,四個字很本質,要愛人,還要憫物。愛惜公物也是仁,用什么東西不愛惜,隨意浪費,也是不仁。你加班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不關電腦,不關空調,甚至忘了關燈,這也是不憫物,不仁。

仁,還要勤勞。申包胥說:“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領導者不能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也是不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斗六市| 竹溪县| 诸暨市| 隆昌县| 正宁县| 景东| 阿城市| 永兴县| 雅安市| 石屏县| 天镇县| 拜泉县| 江达县| 广南县| 佛山市| 铅山县| 连城县| 太原市| 米泉市| 韩城市| 武城县| 桦甸市| 循化| 山东| 文安县| 华阴市| 玉环县| 新化县| 太谷县| 辉县市| 卓尼县| 东平县| 贵德县| 三明市| 井研县| 忻州市| 聊城市| 德保县| 翼城县|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