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養好你的心肝脾肺腎
- 張曉梅
- 1783字
- 2019-01-01 16:15:36
防治心病須從“腸”計議
未時小腸經當令,養生需得法
未時,即13~15點,為小腸經當令。小腸經的氣血旺盛,就能很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以供五臟六腑所需。所以在這時最好吃一點含游離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和膽固醇)、葡萄糖、乳酸、酮體和氨基酸的食物,以給心臟補充能量。另外,心與小腸相表里,此時補充營養物質,對心臟的補益作用最大。
杏為心之果,這個時候非常適合吃杏。杏味甘、酸,酸味的東西具有收斂作用,能有效阻止心氣太過渙散,防止心臟病突發。而且杏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葡萄糖等營養物質,還含有獨特的類黃酮。類黃酮有預防心臟病和減少心肌梗死的作用,還有防癌抗癌的效果。因此,心臟不好的人可以常吃杏脯、杏干、杏仁來改善心肌的供血狀況。
不過,吃杏雖然有益,但忌多食。杏具有強烈的酸性,多吃會使胃酸增多,引起消化不良和潰瘍病。杏性溫,多吃容易上火,因此熱性體質的人不宜吃。另外,正在發燒或某器官正在發炎的人應盡量避免食用。
心和小腸相表里,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的患者每天下午2點多鐘就會胸悶心慌,但到醫院又查不出心臟有什么問題。因為小腸屬陽,是外邊。外邊敏感的地方出了問題,那里邊的心臟肯定也會出現問題。因此13~15點這段時間,若出現了一些病癥要往心臟那里想,這都是很重要的。
在這里要提到一個問題,希望大家能注意,特別是久坐族,你回想一下,是不是經常感到肩背酸痛,甚至還出現手麻。發作時,首先是肩膀酸痛,然后是背痛,接著出現頸部的不適及手發麻。出現這些情況后,很多人會去推拿按摩一番。當時覺得好舒服,可過不了幾天,不適的感覺又出現,這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這不單是頸、肩、背局部氣血不暢的問題。小腸經起于小指,沿手背、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后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你有沒有發現,這些疼痛部位剛好在小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怎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小腸經氣血虛弱引起的。有許多心絞痛患者,在心絞痛發作前會出現手臂疼痛的狀況,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你可以經常按摩小腸經的支正、小海、天宗、后溪等穴位,以此來增強心臟功能。
小腸經上的“養心”大穴
●按摩支正穴
支正穴為小腸經絡穴,絡是聯絡的意思,就是說心臟和小腸全靠它來聯絡。支正穴位于前臂背面尺側,腕背橫紋上5寸處,這個穴位在肉和骨頭的中間,骨縫里的痛點就是它。按摩支正穴的時候,可以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適中,當支正穴出現酸痛感的時候就行了。按摩支正穴有安神定驚、清熱通竅、舒筋活絡的作用,可以治療頭痛、項強、肘攣、手指痛、熱病、目眩等小腸經的一些病證。
●彈撥小海穴
小海穴為小腸經合穴,是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用“海”來命名。取穴時,伸臂屈肘,上臂與前臂約成90°;另一只手輕握肘尖,用大拇指的指腹垂直向兩骨間觸壓揉按,有強烈酸脹感的地方就是。然后用手指尖在小海穴上來回彈撥,以有酸麻感并放射至手指時為宜,常撥動小海穴會增強心臟力量。而且長期按壓此穴,對肘臂痛,肩、肱、肘、臂等部位的肌肉痙攣,以及尺神經痛、頭痛、眼瞼充血、四肢無力等病證,都具有良好的調理和保健功能。
●按壓天宗穴
用手指觸摸肩胛骨(在肩膀背側,左右皆有三角形的骨,即肩胛骨)的中央,應可感知骨變薄而形成的凹陷之處,壓壓看,若感到刺痛,即是天宗穴。人一緊張兩肩就會繃緊,肩部緊張帶來的就是脊椎緊張,這是本能反應。這時,就可以指壓肩井穴(位于脖子根部與肩頭連接線的正中央,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一壓肩井穴,就會有壓痛感)和天宗穴,促進氣血流通,肩上的血液循環會變好,硬邦邦的肩膀也會逐漸放松。
按摩天宗穴的方法很簡單,用大拇指按壓這個穴位,產生酸、麻、脹感并傳至手指,如此持續數秒即可。天宗穴具有祛風除濕、舒經通絡、活血止痛的功能,可防治肩肘臂痛、心血管、肺部疾病、乳腺問題,尤其是肩膀的酸痛擴及背部時,指壓天宗穴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