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在廣東省韶關市東北側的仁化縣,方圓18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一片神奇的山地。紅色的山崖,紅色的石頭,看上去像一層層赤城和一片片云霞。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丹霞山有不同體量、不同大小的石峰、石堡、石墻、石柱680多座,大多數海拔在300~400米之間,主峰巴寨海拔618米。群峰如林,形態各異,錯落有致,氣象萬千,宛若一座紅寶石雕塑園,又有“中國紅石公園”之稱。作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丹霞山是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
神奇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一般是指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期較為干燥的氣候和內陸盆地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一套或一組紅色陸相碎屑沉積地貌,包括由紅色泥巖、沙泥巖、粉沙巖、砂巖、砂礫巖和礫巖等沉積巖所形成的地貌。在丹霞地貌中,“赤壁丹崖”廣泛發育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其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陸相碎屑巖是在干燥氣候條件下沉積而成,碎屑物中所含Fe2+氧化后成為Fe3+,因而整個沉積巖層呈現為鐵銹紅色;二是在陸相碎屑沉積物膠結成巖后,經歷過構造運動,發育了較深的近于垂直的斷裂和裂隙,經后期外力侵蝕、搬運作用沿斷裂或裂隙面形成懸崖和絕壁;三是陸相碎屑沉積巖層在構造運動期間與沉積盆地一起共同升降,沉積層基本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狀,沒有大的褶皺形成。此外,“丹崖”的高度要大于10米,坡度在55°~90°之間,將高度和坡度低于這個標準的丹崖歸入紅層地貌范疇。
韶關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由680多座頂部平坦、巖壁陡峭、坡麓和緩的紅色砂礫巖所構成。韶關丹霞地貌的發育,始于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的白堊紀期間,韶關丹霞山地區發生斷裂,形成一個較大的內陸盆地。進入第三紀后,盆地內沉積了大量的陸相碎屑沉積物,經過長年的壓實與膠結,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第三紀末期,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紅色巖層在上升的同時發生斷裂,并形成較深的垂直裂隙。之后,數百萬年以來,盆地還發生過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1萬年上升1米,同時受到水流的下切侵蝕,紅色沉積層被切割成一組組的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地。
丹霞地貌是中國人自己發現、命名并做系統研究的一種地貌。早在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兩廣進行地質調查時,就注意到了丹霞山廣泛分布的紅色砂礫巖層。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沒有任何一部西方學術著作提到過它。于是,馮景蘭開始研究這種特別的紅色巖層,并用丹霞山中的“丹霞”二字將其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在對丹霞山及華南地區的紅石山做了深入研究之后,把這種紅色巖層上發育的地貌,以發育最典型的丹霞山為名,命名為“丹霞地貌”。1977年,地貌學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進行使用。此后,對這一地貌的研究不斷。2009年5月,首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在丹霞山召開,這個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命名的地貌類型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同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和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中,丹霞地貌的發現名列其中。
我國是丹霞地貌分布最廣的國家,目前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也有丹霞地貌分布,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千米,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成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2010年,以廣東丹霞山為代表的“中國丹霞地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陽元山
陽元山與丹霞山主山隔河相望,因有天下奇景陽元石而得名。
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
在丹霞山形成過程中,由于紅層受到了不同方向的斷層和節理切割,因而形成了條塊分割的各種山體,再加上外力作用的精雕細刻,造就了丹霞山造型豐富的多種山形。紅巖赤壁掩映的丹霞地貌,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加上綠樹疊翠、河流環繞、亭臺點綴,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壯觀動人的丹霞地貌景觀。置身其中,無論是從形態、色彩、結構還是意境方面,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長老峰景區是由長老峰、海螺峰、寶珠峰三峰構成的連體山塊,是丹霞山歷史最悠久的游覽區,最高處海拔409米。與眾多名山相比,長老峰算不上高,也算不上大,但是,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于一體,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長老峰游覽區由三級絕壁和三級崖坎構成三個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觀層次,風景區劃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三峰聳峙,中層以別傳古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巖為中心。在長老峰的觀日亭上觀日出,因獨特的地貌做陪襯,絕不遜于在泰山、黃山等地觀日出。當佇立在長老峰上看到紅日自天邊一點點跳躍而出,看到剎那間縈繞在半山的云海被鍍上一層金光時,才真正領略到丹霞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瑰景象。有人盛贊“游盡日出風景地,獨有丹霞日出美”。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游人日夜兼程趕往丹霞山,就是為了一睹丹霞山的日出美景。

夕陽下的丹霞山
在夕陽的映襯下,丹霞群山變得寧靜、恬淡、收斂,又增加了一種別樣的風情。
丹霞山的山石造型豐富,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望郎歸”酷似一名穿著裙子、斜著身子盼望丈夫歸來的婦人;“姐妹石”則猶如一對相依相偎的少女。在這眾多山石之中,最負盛名的還要數極似雄起的生命之根的陽元石,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絕景”。
陽元石聳立在離地200多米高的山坡上,高28米,直徑7米。據聯合國權威專家估算,陽元石已經有30萬年的歷史了,由于風化作用,再加上沉積巖層有軟有硬,陽元石就從石墻上分離出來,形成了今天之形態。來到陽元山親眼目睹了陽元石的人,無不驚嘆于大自然奇妙的鬼斧神工。
丹霞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各自獨特的美景。清晨,可以在丹霞山上看到日出奇觀;傍晚,可以盡情欣賞絢麗的晚霞與日落;如果是滿月之夜,還可以品味丹霞清幽的夜色與皎潔的月光。晴天,站在丹霞山上極目遠眺,讓人心曠神怡,萬慮頓消;而雨后的丹霞山,赤壁丹崖分外鮮艷,壯觀異常。
丹霞山的美還在于有水的烘托,形成山水環繞、動靜相宜的迷人景致。丹霞山的水主要有錦江和翔龍湖兩處。錦江自北向南穿過丹霞山,兩岸的山峰在綠水中投下了身影,丹山碧水,相互映照,景色非常迷人。翔龍湖位于長老峰南側,湖面輪廓酷似一條騰飛的蛟龍,故而得名。如若駕上一葉扁舟,在碧波蕩漾中尋幽覽勝,傾聽那龍吟似的汩汩泉聲,會讓人遐想無限,萬慮俱消。
丹霞山不僅擁有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還有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相傳女媧曾在丹霞山取水造人,在錦江采五色石補天。舜帝南巡時曾在丹霞山登山奏韶樂。此后僧道紛至,香火大盛;文人墨客也紛紛來此賦詩題詠,懷古憂今。隋唐時期,丹霞山已經成了嶺南風景名山和佛道圣地,為眾多圣賢和文人墨客所向往,他們在此留下了眾多詩文、游記、碑碣和摩崖石刻,僅在長老峰景區一帶就存有摩崖石刻和碑碣130多處。遍布全山的天然洞穴,有十幾處被開辟為道場與僧院。保存至今的錦石巖寺和別傳寺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至今香客如云,游人不絕。
站在長老峰上,北望丹霞腹地群山連綿,宛如散落山間的翡翠;南望萬丈絕壁蕩氣回腸,豪氣干云。更別提丹霞山內錦江秀水縱貫南北,宛如美人玉帶羅衣,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超凡脫俗,別具一格……丹霞山的雄偉、險峭、奇峻、秀麗與幽深,讓人為之沉醉。丹霞山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其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風光,還在于它留下的千百年來的時間印記。丹霞山,屬于歷史,更屬于未來。

錦江長廊
錦江自東北向西南在丹霞山群山中穿行34千米,共轉32道彎,江水蜿蜒曲折南流入韶關湞江。目前開辟了水上旅游行程10千米,沿途幾十處景點串珠狀分布,別具一格,美不勝收。

翔龍湖美景
翔龍湖沿岸赤壁臨江,朱碧交輝。如此美景,直擊人心。

錦石巖寺
錦石巖寺位于丹霞山長老峰的半山腰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女眾道場。它依山勢而建,嵌在山體的石凹中。據記載,此寺已有9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