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肇慶星湖 湖山相映,水月巖云

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北郊4千米處的星湖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它由七星巖和鼎湖山兩大景區組成,總面積19.5平方千米。533公頃的湖面波光粼粼,7座石山像北斗七星般列峙湖中。世人盛贊肇慶星湖既有杭州西湖的清麗嫵媚,又有桂林之山的挺拔雄偉,因而星湖有“杭州之水,桂林之山”的美譽。然而,這里除卻山奇水秀、湖山相映的美景,更有洞穴幽趣的魅力;有千年詩廊的詩情畫意,更有瀑布飛瀉的奇偉壯觀。此景只應天上有?不,星湖將湖光山色與人間煙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才是勝似天堂的人間勝境。

七星巖:嶺南第一奇觀

七星巖景區以巖峰、湖泊、巖溶地貌為主要景觀,自古以來便被譽為“嶺南第一奇觀”。七座挺拔秀麗的石灰巖山散落星湖湖面,排列狀如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巖”。星湖是將原來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擴寬而成的,總面積約460萬平方米。蜿蜒交錯的湖堤將星湖劃分為五個湖區,湖堤長逾20千米,林蔭覆道。

七星巖七座山峰分別為: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它們各有特點,彼此獨立卻又相映成趣。

天柱巖是七星巖的最高峰,一柱擎天,恰如其名。巖上多植紅豆,南面有天柱閣,頂峰有摘星亭。站在天柱巖頂,星湖勝景,一覽無余。

七星巖景區

七星巖景區由七巖、八洞、五湖、六崗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見勝。

石室巖是七星巖中的主巖,也是名勝古跡最多的一座巖峰。石室巖巖頂被稱為“嵩臺”,傳說是天帝宴請百神的地方。七星巖的巖峰下有眾多天然溶洞。在石室巖下,就是素有“千年詩廊”之稱的溶洞——石室洞。石室洞是星湖規模最為宏大的溶洞,其奇妙之處在于“洞中有洞”的精妙構造。穿過僅2米高的洞口,泛舟其中,才發現里面別有洞天,宛如進入神奇的龍宮世界: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間,璇璣臺、黑巖、鹿洞、光巖等美景讓人應接不暇。洞內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且多出自唐宋明清的名家之手,“千年詩廊”的稱號名副其實。水月宮位于石室洞南口右側,依山傍水,紅墻綠瓦,遠看如同晶瑩剔透的水晶宮殿。水月宮旁的五龍亭呈放射狀排列,五座玲瓏剔透的水亭,中間一座八角重檐,四旁各一座四角單檐,曲欄相接,連成一體,又以飛龍橋連接湖濱,與水月宮合成一個整體。若在夜晚明月高懸時站在亭間觀景,只覺得水、月、巖、云、人間、天上渾然一體。這便是著名的“星湖二十景”中的“石室藏奇”與“水月巖云”。

另一著名的巖洞是阿坡巖東麓下的“雙源洞”。雙源洞中有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由兩條溪水匯合,因此稱“雙源洞”。該洞以形態各異的鐘乳石著稱,曲徑通幽,瑰麗奇特,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其余四巖也有各自的特色:閬風巖東、南、北三面臨水,溶洞奇而多,南面的無底洞洞口直徑約2米,蜿蜒而下,深不可測;玉屏巖林木叢生,有三仙閣,閣外蹬道有兩凹穴,傳說為神仙到訪后留下的腳印。有一塊大石頭半懸在巖上,名“半巖”,用石頭在不同地方敲擊,可聽到各種不同的音響;蟾蜍巖高70米,滿布石溝、石筍,其中一塊巨石狀如蟾蜍舉目望雨;仙掌巖巖頂略平,面積約100平方米,北面有幾根豎立的石筍,形如托掌。東望群巖,如天仙七女臨湖照影。

石室洞

石室洞是七星巖諸洞中開辟最早的一個。洞口高2米,洞內寬敞,頂高30余米。水洞為石室主洞,游人可以乘舟游覽觀賞洞內奇景。

鼎湖山: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

鼎湖山原名“頂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因為山頂有湖而得名。后來,因有黃帝曾在山上鑄鼎的傳說,明弘治七年(1494),理學家陳獻章改稱為“鼎湖山”,一直沿用至今。鼎湖山位于北緯23°10′,靠近北回歸線。由于地球上各大洲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而同緯度的鼎湖山因受東亞季風的影響,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景象,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學者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

鼎湖山面積1133公頃,最高處的雞籠山高約1000米。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布著溝谷雨林、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森林類型。保存較好的南亞熱帶森林屬于典型的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是有著400年歷史的天然林。

鼎湖山有高等植物1843種,栽培植物535種,其中珍稀瀕危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3種;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多種。多樣的生態和豐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這里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有鳥類178種,獸類3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15種。1956年,鼎湖山成為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79年又成為我國第一批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保護區,并建立了人與生物圈研究中心,成為國際性學術交流和研究基地。因其特殊的研究價值,鼎湖山被譽為“活的自然博物館”和“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

九丁樹

桑科,因其葉背面側脈凸起而又名凸脈榕,是亞熱帶常綠多年生喬木,也是鼎湖山溝谷雨林的優勢樹種,耐寒性、耐濕性、耐風性、耐潮性強。

鼎湖山雨量充沛,氣旋雨、對流雨、臺風雨、地形雨等降水形式無一不具備。充沛的降水使得鼎湖山脈的溪水四季不斷,并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流泉飛瀑。飛水潭位于鼎湖山南坡半山腰,這里山石嶙峋,巨大的瀑布從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分幾股狂瀉而下,轟轟作響,如白練懸空而濺作滿空雨花。瀑布下,如注的水流匯成一泓碧水,中間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枕流”二字。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游鼎湖山時曾在此暢游。現在這里的崖壁上還有宋慶齡女士手書的“孫中山游泳處”六個大字。

飛龍潭

飛水潭又名龍潭飛瀑,位于鼎湖山南半山腰、慶云古寺東側。

慶云寺

慶云寺與韶關南華寺、潮州開光寺、廣州光孝寺并稱為“嶺南四大名剎”。佛教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鼎湖山還是一個“天然大氧吧”,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眾多的深潭瀑布,使得這里的空氣中飽含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負氧離子。經中南林學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測定,鼎湖山的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05600個/立方厘米,是目前國內所測定的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區。

自唐代以來,鼎湖山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僧俗游覽勝地。公元676年,高僧慧能的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云頂峰建白云寺。從此之后,鼎湖山高僧云集,他們環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來朝拜和游覽的香客和游人也越來越多。

慶云寺坐落在鼎湖山中部偏東的山谷中,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光緒十九年(1893),慈禧太后敕賜“萬壽慶云寺”匾和“龍藏經”。寺院規模宏大,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有大小殿舍100余間,環境清幽,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也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寺院坐西面東,倚山勢構筑五層殿宇,甬道縱橫,四通八達,殿宇僧舍,構成一個完整而緊密的古建筑群。全寺由下而上分七級,第一級為花園,第二級為平臺,第三級至第七級為寺的主體建筑,建筑物按縱軸線對稱布局,均是磚木結構。寺存文物眾多,鎮山寶要數“舍利子”,還有千人鑊、大銅鐘、平南王大法座、百梅詩碑等。慶云寺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

在明末清初之時,明朝永歷皇帝朱由榔曾經在肇慶修建行宮,據傳永歷皇帝也陶醉于鼎湖山的勝境里,曾在此游歷多次,為了紀念他,改“鼎湖山”為“天湖山”。但隨著永歷王朝的覆滅,天湖山這個名字,又消逝于歷史的煙云里,無人問津了。

寶鼎園位于鼎湖山的天湖景區,這里有兩個世界之最,一個是端溪龍皇巨硯,一個是九龍寶鼎。端溪龍皇硯高2.17米,重達2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端硯,位于寶鼎園中軸線中央。經過庭園,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場中有一座九龍寶鼎,高6.58米,重16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圓鼎。鼎身和鼎足共鑄有九條金龍,騰云駕霧,栩栩如生,氣勢恢宏。寶鼎安穩地屹立在花崗巖的基座上,象征著中華民族江山永固,穩如磐石。

鼎湖山與七星巖于1982年一起設立了星湖風景名勝區,并于同年被評為國家首批44個4A級旅游景區之一,于1998年7月又被評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示范點。

九龍寶鼎

“九龍寶鼎”整座由青銅澆鑄而成,鼎身連續不斷的環帶紋飾,線條粗獷,具有西周時期鼎形制最為穩定雄健和質樸莊嚴的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新巴尔虎右旗| 许昌市| 玉树县| 措勤县| 海兴县| 尚志市| 芦山县| 南投县| 余干县| 合川市| 舟曲县| 舒兰市| 柘荣县| 西平县| 修武县| 柳州市| 天祝| 新民市| 松原市| 西丰县| 孟连| 汉沽区| 平遥县| 秦安县| 桃源县| 灵武市| 吐鲁番市| 安图县| 山阴县| 渭南市| 宾阳县| 巢湖市| 普兰县| 建湖县| 临泽县| 当阳市| 分宜县| 武邑县| 太湖县| 庄河市|